APP下载

抗战时期国统区优抚安置文献生成和整理的回顾与思考

2022-03-18

关键词:优抚伤兵抗战时期

李 翔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000)

2015年7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的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国各地抗战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等,同时要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资料、图书报刊、日记信件、实物等。要做好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的收集工作,抓紧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和寻访,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1]这个指示特别强调应加强抗战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十分切合抗战历史文献整理,包括国统区优抚安置文献整理的实际状况。

学界通常将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并称社会保障四种主要形式。[2]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抚恤、安置,作为优抚安置的基本项目,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与认可。对伤残军人的医护、管教,对出征军人的慰劳[3]、募捐[4],对阵亡军人的褒扬[5]、纪念,也正在被日益增多的学人所接受、所探究。[6]故而,本文的优抚安置指抗战时期国统区依据规章条令,对抗战军人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权利和物质利益,给予慰劳、募捐、医护、管教、优待、抚恤、褒扬、安置等补偿或激励行为。

国统区优抚安置文献的生成,与抗日战争的时局紧密相连。国统区优抚安置文献的整理,则与时人或后人对激发民族斗志、强化民族凝聚、传承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记忆等密不可分。基于这一逻辑,优抚安置文献的生成与整理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时段:一是抗战时期及抗战胜利善后时段,二是194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借着抗战胜利若干周年纪念的东风,大批抗日战争的文献被整理出版,其中不少内容涉及国统区的优抚安置。

一、优抚安置文献的生成

抗战时期,国统区优抚安置工作人员以及社会有识之士,对优抚安置问题进行多重思考。他们留下的文字,既是最原始文献资料,又是对优抚安置问题最早的研究性文章。慰劳、募捐、医护、管教、优待、抚恤、褒扬、安置,是个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事务组合。优抚安置文献的生成,基本按照这一逻辑推演。

1.慰劳募捐文献

慰劳和募捐是优抚安置的前置环节。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组织下,民众对抗战军人或其家属进行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慰劳,以激发出征军人的战斗意志。从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开始,到1933年长城抗战,再到1936年绥远抗战,国统区民众发起大量的慰劳和募捐活动。局部抗战时期的慰劳和募捐,为全面抗战时期的慰劳和募捐做了彩排与预演。

上海民众慰劳募捐文献。“九·一八”事变之后不久,局部抗战在上海爆发,上海民众率先对抗战军人进行慰劳和募捐活动,这方面的代表性文献包括1932年出版的《上海民众慰劳前敌将士大会报告》[7]《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总指挥部收到慰劳物品报告书》[8]。此外,十九路军的抗战将领也留下民众慰劳和募捐的回忆文字,比如1933年翁照垣的《淞沪血战回忆录》。

女性慰劳募捐文献。近代以来,在政府和社会力量推动下,中国女性觉醒步伐加快,对国事的关注和参与度不断加深。受抗战将士精神感召,女性发起组织多个与抗战相关的社会团体,比如中国妇女救护慰劳联合会、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等。1933年,中国妇女救护慰劳联合会出版《中国妇女救护慰劳联合会汇刊》。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更是积极参与抗战事务,留下大量文献,如1941年的《慰劳专刊》《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广东分会工作概况》《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三周年纪念特刊》、1943年的《中国妇女慰劳总会专刊》《四川省慰劳抗战将士委员会工作总报告》、1944和1945年的《中国妇女慰劳总会专刊》。不少有识女性探究如何能够更好地动员女性参与抗战,代表作有罗琼等人1937年的《战时的妇女工作》、谢冰莹1938年的《新从军日记》、胡兰畦1939年编著的《战地一年》。在城市女性觉醒带动下,农村妇女同样不居人后,也积极投身抗日活动。如1939年,江西出版《农村妇女战地慰劳》。

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慰劳募捐文献。抗战时期,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受传统文化影响,一直把中国当作祖国。全面抗战爆发后,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进一步参与全民族抗战活动,这从1938年出版的《从荷兰寄来的几封慰劳信》即可感知一二。在政府和女界贤达引导下,不仅内地女性在觉醒,海外和港澳女性也一样心系祖国,1938年中国妇女慰劳会香港分会出版的《南浔线慰劳特刊》[9]留下香港女性慰劳的身影。

各省市慰劳募捐文献。为声援前线抗日,后方各省市发动大规模慰劳募捐活动,充分显示出各地、各民族团结一致抗击侵略者的坚强斗志,这方面的文献包括:1938年的《西康民众慰劳前线将士代表团回康宣告书》《甘肃省民众抗敌后援会代收甘肃省各界一日一分救国金征信录》《甘肃省民众抗敌后援会代收兰州各界七七献金征信录》、1939年的《重庆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收支各界慰劳款物征信录》《江西省各界民众抗战后援会工作概况》、1940年昆明出版的《慰劳信集》、1943年的《四川省慰劳抗战将士委员会工作总报告》、1945年兰州出版的《甘肃省慰劳从军知识青年征信录》。

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慰劳募捐文献。政治部和社会部在发动民众慰劳募捐方面,做了不少有益探索,比如1944年政治部出版的《怎样发动民众慰劳荣军》和社会部出版的《全国慰劳总会出钱劳军竞赛运动实施办法》(出版时间不详),都详细记载发动民众慰劳军人的实施办法。国民参政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代表性机构,它虽然不是强力职能部门,但在动员民众抗日方面有其特殊贡献,这从1939年的《国民参政会华北慰劳视察团报告书节要》《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报告书》和1940年的《国民参政会华北慰劳视察团报告书》中均能感受出来。中国面积广袤,南北温差大,许多抗战将士的寒衣就是由政府动员民众慰劳募捐而来。1940年的《全国征募寒衣运动委员会二十七二十八两年度总征信录》记录了“将士身上衣,民众手中线”的动人义举。1941年,西北伤兵管理处出版《慰问荣誉军人视察西北医院演词随录汇编》。此外,全国慰劳抗战将士委员会大力推动全社会慰劳募捐抗战将士,1945年出版的《全国慰劳抗战委员会总会慰劳工作报告》和1947年出版的《全国慰劳抗战将士委员会总会慰劳工作总报告》《捐款报告》等,内容非常翔实。

2.伤兵医护文献

如果说慰劳募捐一部分在战前,一部分在战时,那么医护管教则都在战时或战后。医护效果不仅影响伤兵管教,也影响以后的优待和抚恤。倘若医护这个环节比较得当,相当多的伤病将士或可免于离世,或可免于伤病加重。进一步而言,医护表面针对伤病将士的身体,实则影响及于伤病将士的精神,更影响全社会的观感。[10]

国民党中央部委出版的医护文献。1931年“九·一八”事变一起,国民政府很快意识到要加强全社会对战时医护知识的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战时医护书籍大量出版。伤兵医护文献的出版,首先从国民党中央开始行动,包括中央训练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还在1931年东北义勇军英勇抗击日军侵略时,中央训练部就紧跟时局需要,同年出版《义勇军卫生救护纲要》。此外,这年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创立党营出版机构正中书局,[11]书局出版大量有关民族抗战的图书。1932年淞沪抗战和1933年长城抗战后,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又于1933年出版《战地救护常识》。抗战全面爆发后,正中书局分别于1937、1938年出版《战地救护工作》《救护》《救护常识》。1939年,国民党中宣部出版《救护伤兵运动宣传纲要》。针对日军非人道的毒气战,国民党中央也编著图书,引导官兵和国民注意防毒和救护,1940年国民党中宣部出版的《防空防毒和救护应具备的常识》即是例证。1941年,正中书局在浙江金华出版《救护》。国民党中央部委出版的战时医护书籍,对于战场救护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军方出版的医护文献。除了国民党中央在积极行动,军政部陆军署军医司也迅速跟上,1931年出版《军政部陆军署军医司工作报告书》,里面记载战时卫生救护若干知识。鉴于中国医疗技术与欧美先进国家的差距,1933年军事学编译社翻译出版《战地伤兵搬运法》,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伤兵救护知识。面对日军飞机轰炸,1935年防空学校出版《救护概要》。由军队黄埔系政工人员负责的拔提书店,[12]也于1936年出版《战地救护学》。同年,国防常识出版社出版《救护常识》。全面抗战爆发后,战争丛刊社出版《防空与救护》。1938年,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出版《战地救护学》。针对军医落后的实际状况,国防研究院1943年出版《军医之整理与建设方案》,大力主张改进伤兵救护工作。

红十字会和教会出版的医护文献。中国的西医技术和先进国家有相当大的距离,抗战时期政府医疗资源十分有限,红十字会和教会在华机构成为极其重要的战场医护力量,[13]两个机构留下大量的抗战医护文献。上海是国际性都市,西医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从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开始,中国红十字会就迅速行动,积极参与抗战伤病将士医护工作,这方面文献包括1932年《中国红十字会第二十一伤兵医院报告书》、1935年《中国红十字会华北救护委员会报告》、1937年《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二救护医院征信录》《救护手册》、1938年《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分各会救济工作报告书》、1940年《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防疫计划》、1941年《广州万国红十字会服务团三年工作报告》、1941年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负责人林可胜的《战时卫生工作规程》等。

医疗卫生界出版的医护文献。民族抗战一起,医疗卫生界用专业知识投身抗战救护,这方面文献有:1933年杭州医师药师公会出版《救护教程》、1935年国立中山大学医科毕业同学会出版《战地救护法》、1937年医声出版社和卫生署分别出版《怎样救护》和《非常区域救护事业办法大纲》、1938年中央国医馆出版《中医救护章则摘要》等。

社会力量出版的医护文献。从1933年开始,商务印书馆出版相当多的战时医护书籍,比如1933年《普通救护法》、1938年《抗战与救护工作》《战地救护法》《救护常识》、1939年《救护与急救》《战地及一般救护学》、1943年《战地救护法》。此外,上海妇女救国联合会1936年出版《妇女救护十讲》,广州文化生活出版社1938年出版《战时救护》,开明书店1939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战时救护》《战时毒气救护》,西安新中国文化出版社1940年出版《战时救护工作》。这些战时医护方面的书籍,对于提升医护人员抗战救护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3.伤兵管教文献

除了对伤病官兵进行身体医治,国统区还对伤病官兵进行多方位的管理和教化。抗日战争带来大量兵员伤亡,伤兵问题很快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14]探讨伤兵管教问题的文献由此而生。

社会力量出版的管教文献。1938年,上海独立出版社出版叶溯中等编著的《伤兵问题与难民问题》、全民出版社出版杨再思编的《抗战中的伤兵问题》、生活书店出版《伤兵到处是家庭》。1940年,伤兵之友社出版《伤兵之友》。这些书籍,不仅叙述伤兵问题的来源、重要性,还着重讨论伤兵问题的解决方法、伤兵的管理问题、伤兵的政治教育问题等。

政治部和伤兵管理处出版的管教文献。政治部和军政部伤兵管理处是伤兵管理和教育最重要的职能部门。1939年,政治部出版《伤兵自述》《军医院政训工作规程》《伤兵读本》《伤兵之友》,1940年出版《军医院招待所政训工作指导通讯》,1943年政治部出版多幕剧《荣誉军人》。伤兵管理处属下的一些伤兵医院出版纪念特刊,比如《军政部荣誉军人第十三临时教养院四周年纪念特刊》。

新生活运动总会出版的伤兵管教文献。新运总会伤兵之友社因直接服务伤兵,对伤兵问题感触多,留下不少思考之作,如广东伤兵之友社1941年出版的《荣誉军人问题与意见》,1943年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伤兵之友总社出版的《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伤兵之友总社四年来工作总报告》《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伤兵之友总社四年来简报》。除了伤兵之友社,新运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也积极投身伤兵服务工作,1944年出版《荣誉军人服务工作纪实》。

4.优抚褒扬文献

优待抚恤是传统优抚安置的核心内容。优待和抚恤,特别是其中的抚恤,因主要涉及工作推进与实施,而不仅仅是纸面上的规章条令。故而,与慰劳募捐、医护管教、安置等不同的是,在公开出版的书籍数量方面,优待抚恤并不占有优势。

优待文献。抗战时期,兵员消耗非常大,征兵问题一直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为推进征兵工作,国民政府在役政方面采取多种对策。在征兵时解释抗日军人家属优待事项,就是应对役政的办法之一。比如1938年南宁民团周刊社和全国慰劳总会分别出版《征兵与优待征兵家属》和《后方各界如何尊敬与优待抗战将士及其家属》、1940-1941年广西出版《优待出征军人家属手册》《优待征人家属在广西》、1942-1945年兵役署(部)先后出版《优待出征抗敌军人家属条例》《兵役宣传考查优待法令辑要》《兵役宣传暨优待征属法令汇编》《军政部兵役署成立五周年纪念特刊》《兵役部施政概况》《视察兵役纪实》。这些文献,许多内容涉及抗属优待及实施状况。国民党中央也相当重视优待抗属和兵役问题,这方面书籍有1941年正中书局出版的《优待出征抗敌军人家属法规浅释》、1942年中央训练团出版的《中国兵役史要》和《兵役法规汇编》。1944年国统区各种危机显现得越来越突出,为稳定军心和兵源,陪都辅助抗战军人家属委员会出版《陪都辅助抗战军人家属委员会章则汇辑》。

抚恤文献。在抚恤这个领域,也能看到中国政府向欧美发达国家学习抚恤事务的多种文献。1938年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成立后,先后出版《法国抚恤部之组织》《法国抚恤部抚恤法令条文类集》《法国抚恤部法令》《英国抚恤法令》《英国公民人身伤害抚恤条例》等文献。通过这些译作,能够了解国民政府为改进抚恤工作,在抚恤法规和机构组织等多个方面,积极向英美等国学习。抚恤委员会的官员也多方探索抚恤改进事务。1939年抚恤委员会主任委员何键出版《军事抚恤》、1941年方秋苇编著《伤亡将士抚慰问题》。两书都提出变消极抚恤为积极抚恤的新观念,即调动伤残军人身体潜能,鼓励伤兵从事生产,变金钱抚恤为劳动安置。

随着战争进展,伤亡人数日益增多,抚恤委员会根据时局变化,一面探讨改进抚恤事务的各种办法,一面督促各地落实抚恤事项。1939年抚恤委员会出版《修正抚恤行政系统及业务联系办法》,同年四川省民政厅发布《办理抚恤须知》。抗战时期,抚恤条例的变化赶不上时局的变化,到1941年,此前实施的抚恤条例需要修订改颁。1941年,国民政府颁发《陆军抚恤暂行条例》。这一年,抚恤委员会出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成立三周年纪念册》,纪念册内容极其重要,里面既有大量抚恤法规,又有抚恤主管官员对抚恤业务的思考,还有各地抚恤事务开展的具体情况。1943年,军事委员会进一步发布《抚恤法规》。至此,陆海空三大军种抚恤法规都经修订而趋于完善。随着法规的增多与完善,各地也积极出版抚恤法规类书籍,以便帮助有需要的人士和指导抚恤业务。1940年第七战区荣誉军人管理处编写《战时优恤抗敌人员法令汇编》,对推进战区抚恤事务有积极作用。

除了抚恤委员会向欧美先进国家学习,一些学者对欧美等国的社会救济、军人优抚也长期进行跟踪研究。陈凌云除了著有《现代各国社会救济》[15],还在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欧美军事善后救济政策》。该书是民国学人世界眼光的体现,书里记载大量欧美优抚安置的规章条令和实施办法。

褒扬文献。中国历来重视对阵亡军人的褒扬工作。1940年第七战区荣誉军人管理处出版《抗战官兵英勇故事录》,1941年重庆市党部出版《抗战英勇故事》,同年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和国民精神总动员秘书处出版《抗战之忠勇义烈》,1946年中国国民党驻港澳总支部出版《港澳抗战殉国烈士纪念册》。

5.安置文献

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安置,主要指对尚有生产能力的伤残军人的生产生活安置、对没有生产能力的残废军人的终身赡养安置、对遗属的生产生活安置等。

伤兵安置文献。抗战时期伤兵安置资料大多集中在国民政府的政策法令、战时一些重要社会报刊及相关著作上。较早提及伤兵生产问题的是正中书局1939年出版的《战时移垦边疆问题》,该书借鉴中国传统的移垦和西方给军人授田的经验,提出利用伤残军人的身体潜能,移垦边疆。

1940年,荣誉军人职业协导会得以组建,主要工作是为荣誉军人提供职业介绍和技术训练。《协导》作为该组织机关报,对于荣誉军人职业协导会的组织机构、业务状况、历年工作报告均有详细记载。比如,1944年出版的《荣誉军人职业协导会四年来工作总报告》,就对数年来伤兵生产做了回顾,有很多翔实数据,文献价值颇高。

到1942年,更多有识之士希望能够调动伤兵生产积极性,变金钱和物质的消极抚恤为劳动生产的积极安置。这年,军事委员会后方勤务部政治部出版《荣誉军人之职业再造》。此后,后方勤务部政治部继续高度关注伤兵生产问题,又于1944年出版荣誉军人生产安置系列书籍,包括《荣誉军人继续指导》《荣誉军人职业指导》《荣誉军人职业介绍》《荣誉军人职业教育》等。

除了后方勤务部政治部,军政部荣誉军人生产事业管理局也于1942年出版《军政部荣誉军人生产事业管理局业务概况》一书,鼓励荣誉军人积极参加生产。1946年,《军政部荣誉军人第六教养院概况》出版,书中大量内容涉及伤兵的生产安置和管理教育,是研究伤兵优抚安置极其重要的微观文献。

抗战胜利之际,退役官兵安置计划成为国民政府考虑的重要事项,对伤兵的安置依然是国统区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正中书局1947年出版的《荣誉军人就业辅导》,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出版的社会行政丛书系列之一,主要内容为荣誉军人的就业辅导,包括荣誉军人就业辅导的意义与实施前的准备,荣誉军人的职业指导、教育、介绍,荣誉军人就业辅导等。

1947 年,荣誉军人生产事业委员会北平分会出版发行《残不废月刊》。该刊虽然是战后发行,但它刊登的许多文章反映的是战时伤兵的生产状况。《残不废月刊》以荣誉军人的生产事业及社会活动为主要内容,该刊对荣誉军人职业协导会、荣誉军人生产事业委员会、各教养院、各临时教养院的概况、工作报告,都有详细记载。

遗属安置。1941年,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调查处出版《抗战阵亡同学遗族工厂概况》,该书是抗属安置非常重要的文献素材。1944年,重庆中华慈幼协会出版朱孟乐等著的《抗属子女之教养》,里面对抗属子女的安置提出很多好的建设性方案。

二、抗战胜利善后时期优抚安置文献的整理

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国立北平图书馆奉命南迁,时任国立北平图书馆副馆长的袁同礼以深远的史家眼光意识到收集保存抗战史料的重要性,联合众多知名学者大声疾呼对这些文献加以收集整理。1938年,北平图书馆刚刚迁到昆明,在人员奇缺、居无定所的情况下,就安排专人着手收集抗战文献。[16]1939年1月,更与西南联合大学合组建立“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17],全面收集、整理战时各种文献资料;在国统区,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大量征集战时文献。这些文献资料,不仅为抗战胜利善后时期,也为改革开放之后整理出版抗战史料提供了前提条件。

国统区抗战优抚安置文献整理最重要成果是《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抗战胜利后,国统区需要解决系列善后问题,对抗战军人及其家属的优抚安置则是善后问题的重中之重。而要很好地推进优抚安置工作,首先要弄清楚为国捐躯的详细人员和数目。抗战胜利前后,国统区为纪念阵亡将士、救济抚恤全国各地军烈属,着手推动多个地方开展本县忠烈将士调查活动。到1947年底,在国防部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抚恤处统一组织下,全国数百个县出版《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录入这年6月底以前阵亡将士的姓名、番号、阵亡地等信息。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简称联勤,设置于1946年,统一负责军队后勤。其下属的抚恤处,即抗战时期的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该机构一直负责军人及军烈属的优待抚恤工作,其纂订的《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以“原报请恤”为准,记录1926-1947年间阵亡将士,重点是抗战时期阵亡官兵。按省分县编排,凡有阵亡将士的县,每县一册,从数页到百余页不等,大部分为十余页,总计千余册。每册前都有本省各县各期忠烈将士人数一览表,下接本县阵亡将士具体信息,包括姓名、级职、部队番号、机关名称、年龄、死亡类别、死亡日期、死亡地点等。

《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18]一是《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所记姓名、番号等信息比较可靠,它既是对阵亡将士的纪念,也是给军烈属发放抚恤金的重要凭据。二是《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按籍贯编排,每县1册,经过初步整理,是地方编志修史重要依据。抗战时期,各地民众踊跃参军,分散在各个部队,其阵亡信息数量极巨,查找不易。因此,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抚恤处按阵亡将士籍贯对之进行整理,方便各地查找。事实上,地方县市在编写地方志时,于抗日战争一节,很多都参考《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中的本地分册。三是《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也是编纂重大战役阵亡人员名单、进行悼念活动的重要凭借。近年来,很多地方发起寻找抗日阵亡烈士活动,却苦于文献资料缺乏。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就体现出它不可或缺的文献价值。如湖北省在寻找武汉保卫战遇难军民姓名的活动中,湖北省档案馆就是通过馆藏《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湖北卷)》,对照部队番号、阵亡时间等,查找出1051个英烈姓名。

除抚恤类文献,国统区1946-1947年还出版数本募捐类、伤兵服务类工作总报告。但因时局快速变动,医护、管教、慰劳、优待、褒扬、安置等方面的专题文献未能整理出版。

三、1949年以后优抚安置文献的整理

中国抗日战争文献资源数量较大,文献整理的专业要求较高,[19]在政治和经济情况不好或处理困难时,只能让这些文献暂时尘封,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政治形势日益开明,经济实力日趋强劲,学术研究蓬勃发展。党史部门、学术界、军界对抗战时期的文献整理和出版,取得丰硕成果。

国统区优抚安置文献整理出版数部,但主要涉及优抚褒扬,优抚安置其他组成部分的文献很少整理出版。1997年,四川大学出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抗日战争》、北京出版社出版《抗日战争时期重要资料统计集》。1998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出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1999年黄山书社出版《民国法规集成》。

为更好弄清抗战时期中国军民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2004年中央党史研究室决定开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调研。从2005年开始,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全国党史部门围绕这一重大课题,开展系统深入的调研工作。这项浩大工程,到目前为止进行15年之久,前后共有60多万党史工作者、史学工作者和其他各类有关人员参加。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按照统一规范和体例,全部调研成果编纂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丛书》,陆续分批出版。[20]每本调研成果,大致包括调研报告、专题研究、档案文献资料、口述资料、大事记等若干部分。这套丛书,几乎每本都有不少文字涉及抗战时期的优抚安置,特别是专册《抗日战争中国军队伤亡调查》,更是与国统区优抚安置密切相关的珍贵文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及其丛书,用事实说话,用档案资料说话,用证人证言说话,其中优抚安置文献素材,颇有学术价值。

2005年西南交大出版社出版《川魂——四川抗战档案史料选编》,2007年武汉出版社出版《武汉抗战史料》。两套带有地方抗战特色的史料选编,也有若干文字属于优抚安置范畴,对后人研究四川和湖北等地的优抚安置有一定参考作用。2009年郑州大象出版社出版《民国史料丛刊》,其中“政治军队战争”栏目,选取一些与优抚安置密切相关的文献。

2010年以后,国家图书馆利用收藏的抗战文献,出版多套大型丛书。这些丛书,有不少篇幅涉及各种战斗详报、战役纪要、会战纪实、阵亡人员名录;军政部、军令部等军政部门的工作报告、会议记录、施政概况;国民参政会、各地参议会的提案、议决案、会议记录;中央训练团等机构的讲义等。其中,2011年出版的《民国文献资料丛编·社会部公报》涉及抗战伤亡军人的诸多方面,包括对伤残军人及遗族子女的优抚与安置。

2012年,国家图书馆在1947年国民政府出版的《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的基础上,整理出版《抗战阵亡将士资料汇编》,全套13册,辑录抗战时期阵亡将士的名录、传记等资料,共计11种,包括《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抗战特殊忠勇军民题名录》《陆军第五军第八十八师淞沪抗日阵亡烈士传记》《南口抗日之役官兵伤亡名单》等。这套丛书是了解抗战时期国统区抚恤褒扬至为关键的文献。

2014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出版《抗日战争史料丛编》系列。该丛编计划分十辑出版,以影印方式,将大量有关抗战的珍稀文献集中整理出版。丛编第二辑和第三辑中专门列了慰问、抚恤与战地救护专题栏目,包括社会各界积极支持抗战、慰劳前线将士的报告书,以及捐款征信录等资料。

2015年,国家图书馆继续出版《抗战阵亡将士资料续编》,收录抗战阵亡将士的资料十余种,共分三类:一是阵亡将士名录,包括《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烈士英名录:抗战时期》等。二是阵亡烈士传记,如《抗战军人忠烈录(第一辑)》《四年来抗战英雄事迹》等。三是追悼阵亡将士的纪念册,如《追悼郭仲华烈士纪念特刊》。其中,《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在《抗战阵亡将士资料汇编》收录273个县的基础上,又从各馆补配,增补200余个县,涵盖河北、山西、山东、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省份。[21]

2016年,国家档案局组织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全面整理开发抗战档案,计划利用10年时间,编纂出版《抗日战争档案汇编》1000册以上。[22]丛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重要指示精神,由国家档案局牵头,合作单位是全国各级档案馆。丛书既面向国统区,也面向抗日根据地,涉及优抚安置在内的抗日战争的方方面面。丛书有一本抚恤类专题档案资料集《抗战时期邵阳县政府抚恤档案汇编》,正待刊印。

除了这些涉及优抚安置的大型丛书,近年来,一些地方也出版地域色彩突出的与优抚安置密切相关的文献。比如,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四川大学对民国荣县档案中涉及抗战期间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的部分档案进行选编,结成《民国荣县档案选编·抗战》。透过一份份基层档案,人们观察抗战活动的视角得以拉近至县级层面,大量基层社会的图景随之进入读者视线。2017年,在抗战全面爆发暨川军出川抗战80周年之际,四川大学学术团队结合前次选编得失,再次甄选出一批档案续编出版。2016年,宝鸡金湖县档案馆整理出版《荣军第三临时教养院同院录》。1946年3月在抗战伤员复员出院之际,为安抚疗养抗战伤残荣誉军人,军政部荣誉军人第三临时教养院组织伤兵编写这本“同院录”。全书共267页,记载8个队2448名因战伤残军人和35名行政人员的姓名、年龄、住址和军衔,涉及包括江苏在内的全国25个省份。无论是荣县抗战档案选编,还是第三临时教养院同院录,因其记载更加具体,更具有例证,对后人了解国统区的优抚安置极具帮助。

台湾很少整理出版国统区优抚安置专题文献资料。台湾学界抗战史研究开始较早,且一直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重点,史料汇编、专书、论文不断出现,但涉及优抚安置专题的文献资料则很少出版。史料汇编如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主编的《革命文献》,自第五十八辑起,连续编辑六辑抗战时期教育文化史料专辑,第九十六辑起,再以“抗战建国史料”为题,编辑“社会建设”“田赋征实”“粮政方面”等专辑。1981年,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其中“战时建设”“战后中国”等有若干内容涉及优抚安置。1983年,台北国史馆出版姜明清的《捐献史料》,是慰劳募捐方面的专门文献。1984年秦孝仪主编的《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若干文章涉及到蒋介石对优抚安置的看法和见解。1990年,台北国史馆出版《役政史料》,有不少材料涉及抗战时期的兵役和优待。1996年,陈鹏仁等主编的《中国国民党党务发展史料——妇女工作》,收录不少抗战时期妇女慰劳、救护等方面的文献。2015年,张宪文等主编的《宋美龄文集》由台湾苍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宋美龄是抗战时期慰劳工作、伤兵工作的重要推手,她的文集对了解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优抚安置有一定帮助。

四、取得的成绩与进一步突破的空间

1.取得的成绩

整理出版一批优抚安置文献资料。这批资料,有些是具有拓荒性、抢救性的,为抗战时期优抚安置文献进一步整理与研究工作,打下一定基础。抗日战争资料的收集、整理及出版工作,在纪念抗战胜利60、70周年前后,多次形成高潮,呈现种类数量繁多、形式丰富多样的特点。[23]其中就有一些国统区优抚安置文献资料,比如《抗战阵亡将士资料汇编》《抗战阵亡将士资料续编》《民国文献资料丛编·社会部公报》等。这些遴选出来的优抚安置文献,无疑具有学术研究的重要价值。

整理出版一批涉及优抚安置的未刊档案,县级抚恤档案整理开始起步。和被整理出版的抗战时期优抚安置已刊文献相比,未刊优抚安置档案更显珍贵。最近几年,相关研究机构和地方档案馆越来越密切合作。双方就地方档案馆收藏的抗战时期档案,分门别类,影印出版或者重新排版,其中不少内容涉及优抚安置,这包括《抗日战争中国军队伤亡调查》《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档案选编》《川魂——四川抗战档案史料选编》《民国荣县档案选编·抗战》《民国荣县档案选编·抗战·续》《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等。此外,优抚安置专题档案《抗战时期邵阳县政府抚恤档案汇编》已经整理完毕,正待中华书局刊印。这些未刊档案的整理出版,必将大大推进抗战时期优抚安置的研究。

电子数据库中涉及优抚安置的文献日益丰富。有关部门在制定抗日战争史研究中长期规划时,特别制定基于国家层面的资料数据库计划。与纸本文献比较起来,电子文献尽管阅读不便,但分类检索特别便捷,这是纸本文献所不具备的。目前,无论是国家图书馆,还是抗战文献数据库平台,还是其他电子数据库,收藏的抗战时期优抚安置方面的书刊报纸越来越多。还有一些档案馆,在完成档案文献的数字化后,也把一批档案放在电子数据库中。这些电子文献大大缩减查阅文献资料的时间,助推抗战时期优抚安置的研究。

2.可进一步探讨、发展或突破的空间

总的来看,涉及优抚安置的文献史料,无论是公开出版的图书,还是现有数据库平台,均较为零散。即使在这些不多的优抚安置文献汇编中,受研究者视野和选取角度的影响,资料的取舍也未尽适当。

亟待整理出版优抚安置已刊文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史料出版工作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也应看到,近代中国的历史丰富多彩,全面审视现已出版的资料,不难发现仍不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全貌,某些重要专题的史料发掘和编纂工作仍有待加强。[24]抗战时期优抚安置已刊文献,尤其有迅速整理和研究的必要性。优抚安置抗战已刊文献,数量不少,但相当分散。充分发掘和掌握优抚安置抗战史料,为深入研究优抚安置奠定厚实的基础,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抗战史研究。

和海内外多地档案部门合作整理出版优抚安置未刊档案。最近,国家档案局计划大约用10年时间,组织全国县级以上档案馆,整理各档案馆内保存的有关抗日战争档案,编撰《抗日战争档案汇编》。这套丛书中的若干部分,已在2019年由金城出版社正式出版。[25]国家还可以组织力量,利用相关团队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收藏优抚安置档案比较丰富的地方档案馆合作,影印或者整理出版抗战时期优抚安置未刊档案。两岸民间机构已经数次携手组织“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弘扬抗战精神”[26]大型主题研讨活动,以此倡导加强两岸抗战历史教育和抗战精神传承,激励两岸同胞尤其是年轻一代铭记共同的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凝聚民族情感,实现民族复兴。抗战时期优抚安置文献,更需和台湾方面深入合作,收集整理出版一批台湾所藏优抚安置未刊档案。由于特殊历史渊源,大量中国历史文献跨越太平洋进入北美收藏机构。美国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等公立和私立大学图书馆和档案馆,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的政府、军方、基金会、历史协会和私人机构收藏中,有比较丰富的与中国抗日战争有关的历史档案文献。这些档案文献,有不少属于优抚安置范畴的珍贵资料。可以参照由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州大学等美国高校多名华人资深图书馆馆员和研究员共同编写的《中国抗日战争北美历史档案文献提要》一书,按图索骥,筛选一批与优抚安置相关的海外文献,比如国际对华募捐、国际对华医护援助、国际对华伤兵和遗属安置方面的材料,加以整理出版。

建设优抚安置电子数据库。目前,国内虽有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多个电子资源数据库,也有抗日战争方面的专门数据库,但这些电子资源数据库毕竟选择面比较广,和优抚安置有关的电子文献散见于多个电子数据库中,使用起来不够便捷。在整理文献的基础上,一线研究者和电子数据库制作的专门人员可以合作,共同推进抗战时期优抚安置电子数据库建设。数据库主要包括抗战时期已刊优抚安置图书报刊文献、优抚安置未刊档案文献、优抚安置研究代表作品等电子资源。电子资源数据库建设,将为学界在优抚安置方面的后续系列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石。

猜你喜欢

优抚伤兵抗战时期
社会优抚审计:一个基本理论框架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新形势下优抚医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伤兵
我必须放弃你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的优抚制度
中国优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