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

2022-03-18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家教教养家风

张 瑜

(1.安徽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合肥 231200;2.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巢湖 238000)

基层治理在我国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水平,同时基层也是我国社会治理工作的第一线,其稳定和谐与国民生计之间具有至关重要的关联,因此应充分关注基层治理工作,细致探讨与研究基层治理工作的影响因素,采取科学且合理的措施开展基层治理。家庭作为社会的构成细胞之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家庭建设,积极倡导兴家与强国相统一的发展理念。因此,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应充分考虑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家教家风,以助推基层治理,并以基层治理为重要的入口之一,开辟基层治理的新格局。

一、强化家庭在社会基层治理中作用

(一)强化新时期的家庭教育,强化家庭的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念可以有效助力我国基层治理工作的质量。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可以使社会各个环节与领域呈现高效的发展趋势,社会中各个行业从业人员各司其职,共同助推社会发展水平,使社会基层治理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能强化党对于基层治理的领导能力。

(二)强化家庭可以改善我国社会治理结构的现有问题,起到良性促进作用。良好的家庭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建设与发展,助推社会治理一些问题的根本解决。建设基层治理新格局,形成基层治理的长效机制,使家庭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得到持续性发挥。

二、基层社会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原因

(一)现状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本世纪初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员的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加,其中包括大批进城务工农民工,他们成为准城市人,这些人平时生活在城市的各个领域,特殊时期又返回家乡;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开始自主择业,再加上高等院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呈逐年上升趋势,高等人才的流动变得频繁和普遍。这些流动一方面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使阶层之间实现了跨越,地域流动性增强;社会成员的利益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又使务实思想盛行,导致基层治理中有时候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基层治理主体虚置,人民群众缺位;再加上基层治理体系还不完善,一方面表现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快速发展的观念更新,导致群众对于基层组织持不相信或者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资金不足也限制了基层治理有效性的提升,因为基层治理毕竟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仅靠政府财政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而目前基层政府在动员利用社会资金投入基层治理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二)当前基层治理出现问题的原因探析。首先,基层群众自治意识薄弱,人们潜意识中把基层治理的主体让位给政府或者其他部门,比如基层党组织、妇联等等,忽视了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以至于家庭教育不能够有意识地将家风家教建设与社会治理联系起来,自然也就不能在短期内培养出愿意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公民。其次,资金投入不够,影响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大数据时代,要想实现基层治理的智能化和现代化,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完善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给基层群众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再如基本养老保障问题,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帮扶,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也都需要大笔资金的投入,这些问题做的不好,会影响群众对基层治理的热情。此外,环卫基础设施滞后、执法力度不足、缺乏长效机制等都构成了基层社会治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三、加强家庭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对策和长效机制探讨

(一)组织专业人员对社区居民、农村村民进行家庭教养模式的培训,引导群众建立健康的家庭教养模式,形成良好的家风家教。家庭教养模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冷漠型。不同家庭教养模式对不同家教家风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科学的教养模式有助于良好家教家风的形成,而优秀的家风家训又能够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从家庭教养模式的类型可以看到: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模式相对来说比较科学,也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它有利于培养有民主意识、责任感和参与感的社会公民。因此,无论原生家庭的教养模式如何,基层社会相关部门都有必要组织所在地区的家庭进行家庭教养模式的培训和宣传引导,涉及的专业问题可以用政府购买的方式邀请第三方专业人士进行。这些行动可以为将来树立良好家风家教打下坚实的基础。民主的家庭氛围、积极向上的心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等,都有利于为社会培育出积极正能量的公民。

(二)进行政策宣传和引导,加强德治建设,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把家庭文明建设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落脚点、关键点和着力点,用积极的道德观影响积的社会行为”[1]。将这种德治教育有效融入家庭教育之中,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只有将这种观念深入到每个公民的内心深处,才能有效转变社会不良风气。

(三)加强自治建设,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全社会加强自治建设,使群众在突发事件面前能够有效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面临一些突发性问题,像火灾、交通事故等问题时,群众的自我管理和服务水平尤为重要。一方面需要基层政府或者社区对辖区居民进行宣传和专业培训,其宣传和培训方式应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正规媒体渠道进行理论宣传,也可以用灵活多样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如社区或者村委会组织文艺作品下基层活动,通过活泼的文艺作品形式让人民群众无形中受到教育,组织专业人士进校园,对孩子们进行专业引导和教育。当然这些模式目前在有些地区已经开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另一方面需要在日常的抚养和教育中,家庭中的长辈或者成年子女以身作则,对年幼的孩子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使社会公民从小培植这种意识,做到成长时内化于心、成人后外化于行,助推社会基层治理效果的有效提升。

(四)进行法治引领,构建区域化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党支部与辖区单位应该按照‘区域统筹、条块结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原则,创新党组织携手共建方式,即把基层党组织当做主要的治理主体”[2]。要想发挥家庭在社会基层治理的作用,除了德治之外,法治引领必不可少。自20世纪末提出依法治国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和管理模式,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深入人心,法治管理普及社会各个层次。要发挥家庭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法律作用的发挥同样必不可少。为了加强法治引领,可以加强对居民的法律宣传,避免一些恶性事件如醉酒驾驶、家庭暴力、影响公共安全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当然,法制要想发挥作用,终须与德治相结合,在对公民进行法治引领的同时,需要法治宣传进社区、进家庭、进个人头脑,须将法治教育融入到家庭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法治引领的作用,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助推社会基层治理。完善区域化基层党建工作,将党建工作覆盖全部基层党员,发挥基层党员的示范和榜样作用,培育志愿服务者等等,逐渐影响家庭教育的发展,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家教家风,从而强化社会基层治理的效果。

猜你喜欢

家教教养家风
勤劳节俭传家风
教养方程式
家风伴我成长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家教短评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