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民金融思想发展脉络及当代价值

2022-03-18一,张

关键词:金融思想发展

黄 华 一,张 嘉 同

(1.兰州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2.上海师范大学 商学院,上海 20003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二者共生共荣”[1]。金融存在自循环的强大冲动[2],如何引领金融稳健发展,实现金融与经济的协同,一直以来是宏观经济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片废墟中建起来了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金融体系,实现了金融自建、金融自控和金融自强。一是构建起了功能齐全的金融体系。在大一统的基础上,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构建成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银行业金融机构门类齐全、证券业和保险业蓬勃发展的金融体系,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了金融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二是搭建了完备的金融制度。涵盖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金融机构按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有效规范了金融业的经营发展。三是金融市场进一步活跃。建立起了规范有序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确保了金融交易的有序开展。中国金融在短时间内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国际金融界的高度认可,值得中国学术界认真研究反思,这对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关键时期,继续培植具有中国特色金融体系,构建中国特色金融秩序,推进中国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3]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金融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就蕴含了中国金融发展壮大的基因,从历史角度充分挖掘这些优秀基因,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王玉、韩汉君(2021)通过对百年金融思想的演进进行归纳认为,中国金融发展壮大源于立足中国实际、坚持改造创新、坚持党的领导的结果[4];方磊(2020)从金融企业的视角认为,百年金融的发展得益于内在的志向与信念,符合时代发展规律进行的自我审视与自我突破,以员工为亲人适时创新[5];陆岷峰(2021)提出中国金融发展壮大的五个方面的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中心工作、坚守金融功能、重视金融创新、扩大金融开放;王国刚(2019)则认为中国金融发展的宝贵经验在于坚持以推进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维护金融运行秩序的稳定,坚持 “以我为主”的发展原则,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坚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等六个方面[6]。

这些研究虽然从不同的视角考察了中国金融发展壮大的原因,但依然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一是现有的研究没有凸显中国金融的核心属性。中国金融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组织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人民性是中国金融的核心属性,这是人民金融思想发展的源泉,也是认识中国金融的起点。遗憾的是,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充分凸显中国金融的人民性属性。二是现有的对金融发展的阶段划分过分拘泥于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而忽略了金融自主成长的过程。人民金融思想是人民金融发展的经验总结和高度概括,伴随着人民金融的发展而发展,但高于人民金融本身。研究人民金融思想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民金融演进的研究。陆岷峰(2021)和王国刚(2019)在研究金融发展时,对金融发展节点的划分,都拘泥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节点,而忽略了金融发展遵循产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的自然规律,存在一定的调整空间。三是金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支撑和文化环境的塑造,前述经验总结中忽略了对理论和文化,对中国金融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经验总结,存在的一定完善空间。

本文以百年金融发展的历史事件为研究对象①,紧扣中国金融的人民性属性,从金融自身成长的规律性出发,深入剖析人民金融发展壮大的历史必然性,从人民金融发展的经验中提炼中国金融发展的行动自信,为指导中国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

二、人民金融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1921-1932年:人民金融思想孕育和萌芽阶段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到解救人民群众于水火之中的伟大革命中。面对人民群众深受货币流通混杂、通货膨胀猖獗之害,中国共产党以保障人民群众享有稳定的金融环境、通畅的商品交易为初衷,于1922年12月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提出了“组织农民借贷机关”和实施低息借款的建议,并在1925年《中国共产党告农民书》中再次提出,“由各乡村自治机关用地方公款办理乡村农民无息借贷局”,设立属于农民自己的信贷机关,以维持农村的正常金融活动。1926年12月提出了《金融问题决议案》和《农民银行问题决议案》,《金融问题决议案》以“禁止城乡商店或个人发行市票”“取消元丝银”“铜圆的成色须确定不变,制造数量须适合社会需要”“禁止轻质的广东毫子及四川轻质铜圆入境”,规定统一的银钱比价等措施,化解市场货币流通混乱的问题;而《农民银行问题决议案》则“请求政府设立农民银行,以最低利息借款给农民”,以解决农民资本缺乏之急。这些议案以人民利益为重,贯穿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眼解决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的迫切问题,孕育了人民金融思想的诞生。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面对国民党政府的“围剿”行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上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31年11月,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1932年2月1日即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新成立的国家银行章程规定了国家银行的业务范围,明确禁止国家银行从事投机性业务、禁止购入不动产或将不动产作为抵押品、禁止买卖私人企业股票等,确保了国家银行不为利益所驱使,确立了人民金融为人民的根本属性。国家银行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金融体系建设中的初探,是人民金融思想萌芽的结果。

(二)1933-2008年:人民金融思想发展阶段

1933年至2008年,中国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等重要阶段,人民金融经历战火纷飞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在迂回中发展壮大,人民金融思想也经历了正反两方面的洗礼,逐步发展成为指导人民金融发展的指导思想。这个阶段的人民金融思想成长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时期。

1.1933-1949年革命战争时期:人民金融兼具服务性和革命性

一是建立革命根据地银行。发扬国家银行的优良传统,通过发行根据地适用的货币,保护人民财富,稳定市场物价,支持根据地发展,满足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的金融需求。二是开展对敌货币斗争。禁止伪“联银券”、伪“中储券”以及杂币、土票在革命根据地流通[7],打击伪币、杂币和土票套购边区物资,扰乱边区金融,在保障人民利益的同时,开展对敌金融斗争。革命性凸显了人民金融的阶级属性,彰显了人民金融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的基本特征。

2.1949-1955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开始发挥

到1949年初,随着全国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恢复经济成为经济金融的核心任务。这个时期的人民金融逐步向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演进。一是确立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并颁布《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暂行条例》,将全国唯一的交易货币命名为人民币,“充分彰显了人民金融的价值取向”[8]。二是建章立制规范金融业务。颁布《工业放款章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人民金融业务的开展。三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央行定位初现,逐步确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央行定位,人民金融向着规范化的金融体系迈进。四是丰富金融结算体系。支票结算、保付结算、托收无承付结算、计划结算等多种结算方式合法化,构建了同城和异地两种结算体系。人民金融在这一段时间内为复苏经济、活跃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自身也得以发展,初步形成了人民金融只有融入寻常百姓生活,才能够得以发展的基本理念。

3.1955-1977年计划经济及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金融思想经历逆向检验

1955年至1977年,受高度统一的苏联模式的影响以及文革的冲击,人民金融的职能收缩、功能受限,经受逆向挤压。一是人民金融活性受限。取消商业信用,插手市场主体的流动资金管理,实行流动资金拨付制,限制了市场主体的进取精神,也限制了资金杠杆作用的正常发挥。二是实行计划经济。人民银行总行每季度核批各分行的信贷计划,由分行组织实施,并且各项指标间不能相互流用。金融职能的收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总结这段历史时曾说:“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9]237这个时期对人民金融职能的限制所造成的后果,也反映了人民金融发展思想的正确性。

4.1978-2001年中国经济体制变革时期:“真正银行论”和“金融核心论”的提出

在总结中国金融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10]。在“真正银行论”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调整信贷制度,实施“拨改贷”,建立商业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制度,逐步将专业银行打造成为专业的银行机构。同时,恢复并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职责。1991年,邓小平在视察上海时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9]366提出了“金融核心论”。“金融核心论”的提出,进一步解放了人民金融发展的桎梏,人民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个时期的人民金融思想,在批判接受人民金融发展的实践中发展起来,人民金融思想开始成为人民金融发展的指针,逐步形成了形而上的理论体系。

5.2002-2008年中国金融国际化改革时期:在国际竞争中谋求发展

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金融大门向世界开放,至2006年,外国在华设立外资银行法人机构14家,分行195家,外资保险机构的数量也由18家上升到47家[6]。这个阶段的人民金融一方面要防范“狼来了”的冲击,另一方面,要改变“技术性破产”的局面,实施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化改造,这场被温家宝总理描述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背水之战”于2003年开启[11],至2008年,先后完成了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股份化改造,标志着人民金融由一个襁褓中的“金融婴儿”经过革命战争、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市场化运营等洗礼,成长为体系完备、制度健全的“金融青年”,人民金融思想经受住了实践的充分检验,成为指导中国金融业不断发展的思想基础。

(三)2009年以后:人民金融思想走向成熟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危机既检验了人民金融发展成果,也检验了人民金融思想。2009年以后,人民金融思想在总结金融发展的经验、吸纳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成为指导人民金融发展的思想基础。

1.回归金融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危机再一次敲响了金融趋向于体外循环的警钟,引导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协同发展,成为人民金融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人民金融回归本源。如扩大资产证券化试点,盘活金融存量、下大力气解决企业融资贵问题、启动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股权+债权”试点、推行定向精准货币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为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发挥了积极效能,确保了金融发展的方向性。

2.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金融是在交易中发挥职能的。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引导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参与到金融发展过程中,满足金融活性需求,实现价格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公允,是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开展资金价格市场化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存活期存款和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放大倍数,有力推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推进资本市场化改革。启动了创业板注册制试点,推进新股发行的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制定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转板上市的指导意见,打通了新三板和创业板、科创板的贯通路径,活跃资本市场。一系列政策措施,目标就是要实现通过人民的共同参与推进人民金融的公允性。

3.推进金融公平,发展普惠金融

金融是高能资源,推进金融的普惠化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民金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举措。一是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金融发展,研究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具体措施,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改革,打破民间资本投资金融机构的“玻璃门”和“弹簧门”,支持民间资金共享金融发展成果。二是发展普惠金融。面向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研究制定普惠金融发展五年规划,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倾斜,破除金融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性,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提出23条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的具体意见。普惠金融的发展,是人民金融进入关照金融公平的重要阶段,也是金融业回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人民金融思想及其形成发展的动力分析

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金融发展史不难看出,中国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正确思想的指导,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金融发展为人民、金融发展依靠人民、金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即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思想,简称为人民金融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中国金融发展同人民福祉水平提升、经济稳健发展高度统一,关系友好,成为指导中国金融发展的指导思想。研究人民金融思想,“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2]总结起来,人民金融思想形成发展的动力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金融思想形成发展的行动指南

从革命战争到新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人民金融强有力的领导者,领导人民金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带领人民建立自己的金融,设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发行自己的货币,建立自己的金融制度,搭建自己的金融体系,有力开展对敌货币政策的反制,实现了人民金融服务革命、服务人民群众的根本目标,也在革命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沉淀金融发展的根本宗旨、金融成长的具体目标,初步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理念。改革开放以来,党认真总结人民金融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以气逾霄汉的政治魄力和杰出的政治智慧,带领人民实施金融改革开放,实施金融市场化改革,增强金融活力;开启人民金融股份制改造,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在“贱卖论”的质疑声中,激励人民金融在世界金融浪潮中搏击前行,实现了人民金融以国际化的形象矗立于世界金融之林,以自身的成长壮大回击“技术性破产”的国际报道。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金融,坚持人民金融为人民的核心理念,带领人民金融继续深化改革、继续自我革新,实现了人民金融强、则经济强,人民金融兴,则经济兴的良性互动,有力防御了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冲击,确保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金融的稳健运行。党在人民金融发展的不同时期,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出发,结合人民金融发展的现状和自身特色,引导人民金融思想的不断发展完善,这是人民金融思想成长壮大的行动指南。

(二)人民金融为人民的发展理念是人民金融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遵循

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在正确的理念指引下,金融才能够成为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反之,则可能会成为贻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罪魁祸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金融,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坚持以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引,实现了人民金融的不断壮大。一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计民生、服务技术创新。不断做大经济总蛋糕,为人民金融自身发展壮大奠定了物质基础和财富基础,同时,也实现了人民金融发展的多样性、多层次性,人民金融的体系进一步完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实现发展为人民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二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激励人民金融创新,实现人民金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人民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确保了人民金融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金融与人民同呼吸、同命运,构成了人民金融发展的坚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人民金融得到人民拥护的基础,是人民金融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遵循。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金融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2]。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人民金融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阐明了经济金融的关系,为实现经济金融共生共荣提供了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是由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构成的,金融具有虚拟性,而实体经济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构成单位,在经济管理中,要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构合理,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与金融的共生关系,是人民金融思想指导人民金融实现金融有效管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理论基础,防止了金融的过度发展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二是马克思主义是鲜活的理论,是实事求是的理论,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活性,确保了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改革开放年代以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时代,都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指导人民金融不断深入和发展,实现了人民金融的不断发展壮大。三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确保了人民金融的政治方向。阶级性是人民金融的特殊属性,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人民金融思想使得人民金融在革命战争年代,既是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对敌斗争的重要武器;使得人民金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能够充分调和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实现人民金融为人民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活泼生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搭建起来的人民金融思想,是确保人民金融发展壮大的理论基础,值得长期坚持。

(四)保障金融活性是人民金融思想形成发展的经验教训

金融是流动的经济。金融的活性在于流动性,给予金融充分的活性,是激发金融活力、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措施,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金融思想经历正反两方面的教训所得到的宝贵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国际化推进、全球化布局,使市场成为金融资源的重要配置手段,充分实现了人民金融在市场中发展壮大、在市场中开拓创新、在市场中服务实体经济、在市场中管理系统性风险,市场化既给了人民金融以压力,同时给了人民金融以动力。2019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金融对外开放方面继续做出重大举措,宣布对金融业的19项对外开放新举措,这些新举措的实施以及对外开放大门更大程度地打开,是未来人民金融发展的机遇,人民金融将在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激励下,向着更好、更高的新发展格局突进。

(五)中国文化是人民金融发展的精神支柱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总结中国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的底蕴,挖掘中国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贡献的重要力量,是中国文化界持续研究和总结的重要内容。对于中国文化的特征,有人概括为二十个字,即“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13],也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是强调系统和谐性的文化,在展现方式上,体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人伦日用即道”的特点[14]。中国文化的这些特征,也渗透到了人民金融领域,成为人民金融思想的重要内容,成为人民金融克坚攻难、成长壮大的精神支柱。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人民金融所依止的人民金融为人民的理念,所践行的发展为了人民、回馈弱势群体、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都是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的激励和作用。而在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不同的金融发展文化,人民金融兼容并蓄,开放包容,坚持汲取西方国家金融发展营养,学习并实践西方成熟的金融管理理念,实现洋为中用,同时,也包容了将资金投放到坏账率较高、风险较高的中小微企业以及科创企业,鼓励发展普惠金融等,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确保了人民金融开放的品质和坚守本性的均衡,充分体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中国文化特征。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建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金融的以人为本理念。中国文化的这些营养,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同时也滋养着人民金融思想的发展,人民金融发展的点滴中,都洋溢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取向,也成为人民金融保持勃勃生机的内源动力。

四、人民金融思想的当代价值

如前所述,人民金融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发展观,是在人民金融发展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具有指导人民金融发展壮大的理性认知,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正反经验的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人民金融思想是人民金融发展的经验总结,源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人民金融不断成长壮大,既反映了人民金融思想的先进性,也反映了人民金融思想的有效性,坚持人民金融发展的百年教训和经验,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

(一)人民金融思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基础

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坚持人民金融思想,是指导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基础。要在人民金融思想的指引下,一是发展普惠金融,满足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实现产业融合、动能转换和技术创新,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二是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三是发展供应链金融、数字金融,发挥科技进步对金融发展的助推作用,提振金融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

(二)人民金融思想是助推共同富裕实现的思想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金融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资源、增值策略、重要归集地,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坚持人民金融思想,发挥金融杠杆作用,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金融支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合理增长,实现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的稳定性。二是提高金融支持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和支持行业发展的协调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制造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是解决区域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

(三)人民金融思想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行动指南

风险性是金融的基本属性,也是金融业发展壮大的基础,有金融就会有风险。一是落实人民金融思想要求,引导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化解金融风险。二是差异化做好金融风险治理。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通过发展能够缓释的风险采取适当的容忍,对高风险机构、高风险影子银行、房地产金融泡沫化、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能够抬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点领域,要按照“精准拆弹”的要求,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治理。

【注释】

① 本文的史料来源分为三部分,1921-1949年的史料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金融发展简史》(中国人民银行编著,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年出版);1949-2011年的史料来源于《新中国金融业发展历程》(李德主编,中国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所附录的“中国金融大事记(1948-2011)”;2012-2020年的史料来源于《中国金融》刊载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与《中国金融》编辑部编纂的历年中国金融十件大事,分别刊载于2013年至2021年各年第一期;2021年的史料来源于网络收集。

猜你喜欢

金融思想发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