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文化视阈下陇原歌唱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以2021年甘肃春晚为中心的考察

2022-03-18

关键词:陇原甘肃歌唱

樊 引 娣

(兰州文理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021年甘肃省春节电视联欢晚会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内容上,紧跟时代主题,紧扣社会现实,贴近百姓生活;在作品的选择上,更多地选取陇原特色浓厚且能代表陇上风采的佳作。如:联歌联舞《恭喜新年好》《山笑水笑人欢笑》《老百姓赶上了好年头》;女声独唱《如意年》;戏曲秦腔《一屋灯火添锦绣》、京剧《丝绸之路欢迎你》《兰州牛肉面》、陇剧《陇韵芬芳》;乐器与刺绣服饰《绣美》;藏族歌曲《江河同源》、裕固族歌曲《酒歌翩翩》、乐器花儿《花儿美》、哈萨克族歌伴舞《英俊莫勒达拜》;小曲《九腔十八调》;甘肃精品节目展演《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男子舞蹈《丝路印象·胡腾韵》等①。

从节目单就能看出,在今年“舍小家,顾大家”“就地过年”的特殊时期,晚会以“只要心在一起就是过年”为理念,采用多种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对百姓的身边事、社会的新气象、脱贫攻坚、建党百年、抗击疫情等热点话题进行艺术化表现。整场晚会大约120分钟,以欢乐、祥和、温暖为主旋律,分为“天·地·人·和”四个篇章。其中,东方绣娘走向世界时装舞台的时装走秀节目《绣美》、美丽乡村中流淌出的民间小调《九腔十八调》、民族联歌联舞,皆表现出了陇原儿女激情澎湃、热情四射的精神风貌,同时也透射出丝路文化影响下陇原歌唱艺术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即用传统艺术的形式表现现代生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历史长河当中,沉淀下来的传统记忆和现代文化相碰撞,新与旧的相遇,迸发出了历久弥新的神韵,如东方绣娘《绣美》将中华传统技艺刺绣与国际时尚元素相结合,展现出了东方绣娘的绣与美,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纵观本次春晚,经过导演组以及所有幕前幕后工作人员几个月精心策划、挑选、编排,尤其对陇原歌唱艺术创新编排使之较以往有了很大的突破,具体呈现以下四种趋势:陇原歌唱艺术的“流行化”;传统陇原歌唱艺术的经典化;陇原歌唱艺术的民族化; 陇原歌唱艺术的国际化。

一、陇原歌唱艺术的“流行化”

一般意义上“通俗的流行音乐”,即由当代通俗歌手创作和演唱的流行音乐。当下传统音乐在当今社会流传中受到流行音乐的挑战,陇原歌唱艺术中的传统音乐,诸如地方秧歌、山歌、小曲等各种类型的民歌、民间器乐组合、民间舞曲等等,这些音乐种类没有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主要就是因为遇到了传承上的困难,处在被保护和半封闭的状态。陇原音乐学者们想尽办法“发展”这些古老的传统,让传统的陇原歌唱技艺紧跟时代步伐,融合现代元素,与流行的时尚艺术结合起来,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中,流行化、通俗化成为使其能够继续创新发展的主要手段,这是迎合大众审美需求来发展传统音乐并求获得市场的方法。通常情况下,主要从歌词和旋律两个角度将陇原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音乐融合发展。

如2021年甘肃春晚中藏族歌曲《江河同源》,由通俗歌手才让扎西男声独唱,演出单位是碌曲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歌词“你走出青藏的怀抱,一路高歌流淌,你奔向东方的大海,依恋两岸山岗。尕海现明镜,日月为你巧梳妆,则岔鸣石鼓,述说英雄格萨尔王,虎穴流芬芳,走来洮河白龙江。哦,碌曲,我绿色的家园,江河同源,洮河白龙江荡漾。哦,碌曲,我心中的圣地,记忆远方,长江和黄河的故乡,长江和黄河的故乡”。通过通俗歌手“流行”唱法,演唱歌颂陇原大地美好的山山水水。歌词优美,旋律悠扬,音乐线条流畅,用朴实的语言通过歌手美好的声音歌颂陇原碌曲山青水绿的大好河山,将陇上碌曲的美通过跌宕起伏、不紧不缓的优美旋律逐渐晕染开,荡涤在听众的心间,使陇原儿女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并赞美她的壮丽山河。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赋予陇原歌唱艺术新的生命力。

二、陇原歌唱艺术的经典化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有“羲轩桑梓”②之称,周人崛起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汉代的开边政策使张骞成功开通了丝绸之路。隋唐时期,甘肃成为我国联系西域各国和欧洲的重要通道,武威、张掖、敦煌成为经济文化繁荣的国际性贸易城市,整个河陇地区农桑繁盛、士民殷富,《资治通鉴》有“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③的记载。海路开通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特别是由于气候和生态条件的变化,甘肃渐渐成为荒僻之地。一百多年前,左宗棠向清政府奏称“甘肃地处边陲,土旷人稀,瘠苦甲于天下”。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如意之地,世世代代生活着顽强不屈、勤劳善良的陇原子民,他们传唱着记录和表现这里的人民精神生活风貌的特有音乐,这犹如金子般的宝贵财富,作为陇原儿女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承并发扬。因此,传承纯正的传统陇原歌唱艺术,使其经典化,也是陇原歌唱艺术创新发展的又一趋势。“纯正的传统音乐”即世界各国所流传的、未受西方及其他各地专业音乐影响的传统音乐。“陇原传统音乐”指陇原人民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在本次甘肃春晚上由朱世魁、王兆文、李芸编导,曾氏七兄弟表演,景泰县文化馆演出的小曲《九腔十八调》,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并在甘肃一些地方广泛传唱。“九腔十八调”俗称“背弓”,是当地老百姓逢年过节都要弹唱的节目。歌词(男童声方言说)“打锣锣喂面面,舅舅来了做饭饭,擀白面舍不得,擀黑面人笑话”。(男独方言唱)“一锅锅旱烟,一口口吸。”“一口口小酒,滴溜溜的吸,2021年新春到。”“老鼠嫁女闹吱吱,(众齐甩唱)呦喂”。(众男齐唱)“老鼠嫁女闹吱吱,哈哈哈哈哈”。(女独唱)“炕头上点灯,一块块明。妹妹我心里就有你一人”。(男独唱)“庚子年来不平凡,新冠疫情起了呀,防控疫情是大事,人不见人防感染,雀娃子,飞过也提防。”(男独方言说)“亲戚呀,有通行证没有啊,有啊,那就放行呐!”(女独唱)“哥哥呀哥哥,你出门在外搞值勤,就盼哥哥早回家,别让妹妹熬干那盏灯。”(男独唱)“戴口罩,严设防,不走亲戚,不乱逛”。(众齐唱)“不乱逛。万众一心战疫情,战的花儿开呀。唱支小曲来颂扬,吆嗨!”作品充分地展现出了当地百姓的乡音、乡情。最是难忘家乡味,不管长大以后走到哪里,最能代表家乡味的依然是永远都忘不了的那山那水,那家乡路,家乡情,家乡音。摸着记忆,能唤回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音乐恐怕也还是那口纯正的家乡音、家乡情了。纯正的传统陇原歌唱艺术依然是不可动摇的需要祖祖辈辈去努力传承的民族魂。传承古老的歌唱艺术,使其向纯正的传统复归,从而趋于经典化,是传统艺术永葆生机的根本。传统歌唱艺术在新旧融合中不断发生变异,融入新的东西,渐失原有面貌,故而坚持以陇原传统歌唱艺术为主,一定要强调原汁原味,强调它的本真性和整体性。与此同时,由于陇原地域广袤,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传统歌唱艺术基因库中同时存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基因。因此,要保证陇原传统歌唱艺术在传承过程中的多元化与多样性特点。陇原传统歌唱艺术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着优秀的民族精神,保护其本质和内核不变也是民族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三、陇原歌唱艺术的民族化

“民族化的流行音乐” 即由歌手采用陇原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和演唱的流行音乐。如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港台歌曲”,之后的西北风、戏歌、春晚歌曲、中国说唱(RAP),原生态流行歌曲等都是流行音乐民族化之后所形成的。

“民族化的陇原歌唱艺术”也是本次甘肃春晚的一大亮点,如由范文作词、朱绍玉作曲,钟东旭编导,马少敏演唱,兰州当代青年舞团演出的京剧《兰州牛肉面》就颇为典型。歌词运用京腔京调来说唱兰州牛肉面的特色,将平日里老百姓尤其年轻人不怎么听得懂的京剧结合身边的熟人熟物进行改编创作,尤其是适时地运用了兰州方言,喊出了经典的一句“这就是兰州人呐”,一下抓住了观众的心,走进了群众的生活,引起了百姓的共鸣,让京剧不再过于阳春白雪。

裕固族歌曲《酒歌翩翩》也是陇原歌唱艺术民族化的典范,其歌词大意:“朋友啊,盛满感恩酒,我为你把祝福唱起,朋友啊,喝下这好运,我愿你顺心又顺意,手捧这杯酒,都是心里话。一杯杯,一声声,感天又动地,天地云端,家园和谐”;还有乐器花儿《花儿美》(古筝独奏)、女子群舞(回族)、哈萨克族歌伴舞《英俊莫勒达拜》,前面五位哈萨克族青年手持不同的乐器席地半圆而坐,边演奏乐器边演唱,后面有诸多位青年男女欢歌笑语、激情四射地跳着具有浪漫风情的哈萨克族舞蹈等等。诸多的艺术形式皆是采用陇原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和演唱的适于当下流行的音乐,这也是陇原歌唱艺术创新发展的又一趋势。

四、陇原歌唱艺术的国际化

国际化的陇原歌唱艺术即音乐创作者根据西方专业音乐理念和方法对陇原传统歌唱艺术进行改造后形成的地方音乐。从历史发展和音乐文化的发展两个角度分析,具有跨国化、多国化、国际化,这样一个不断向更高层次演变的过程。它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具体表现如运用交响乐队为原生态歌手伴奏、演绎陇原地方民歌等。

如本次春晚节目里由李澎作词、黄耀文作曲,李宇博、郭阳、李文慧编导,王昭璋演唱,兰州当代青年舞团演出的《让山河永定》以及由熙明朝鲁作词、赛音作曲,李文慧、郭阳编导,者也、李静演唱,兰州当代青年舞团演出的作品《圆梦》,即由男(美声)女(民族)二重唱来完成。此外还有“歌声致敬最美奋斗者,献给每一位为理想拼搏的追梦人”——由笔者与中国武警文工团、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形象大使、国家一级演员蔺振华演唱的由筱林作词、刘青作曲的作品《公路情》(为了节目需要,更名为“铺就幸福路”)。作品呈现了“小我——大我;小爱——大爱;小情怀——大情怀”的逐层升华,深沉的情感皆是以点带面逐步演绎,最后由小我、小爱、小情怀达到大我、大爱、大情怀的高潮。该作品纪念和歌颂了当代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的一个个看似平凡但又不平凡的英雄们。歌词渗透深刻的人文性,歌曲旋律深情高亢、婉转悠扬,不仅给人们带来听觉上的享受,更触动人的心灵,传递社会正能量,让公而忘私、泽及后世的精神更加辉煌!鉴于作品内容恢弘大气,故演唱方法上吸收西洋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的优点,如民族唱法主要强调气息和咬字上的结合,是基于西方歌剧和中国传统戏曲揉和而成。而美声唱法则主要强调气息和共鸣腔的结合。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做到有意识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如此巧妙地运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优点,将词、曲、声三者完美结合,运用优美的声音、准确的语言表达、生动而形象地描绘曲情词义,使歌唱具有感染力,形成具有颇具陇原特色的民族唱法,表达自我感情,传达陇原文化特色[1]。

总之,陇原歌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从世界大格局中来审视和认识陇原歌唱艺术的发展,才可以摆脱西方音乐和传统音乐、专业音乐和流行音乐、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等不同概念所形成的矛盾状况,摆脱我们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的尴尬。所谓“格局”就是一种现实,是一种历史走向,而且在世界各国体现出了鲜明的一致性,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民大众的需求。所以,我们在认识上不应把它们作为矛盾关系,而是作为相互并行的互补关系。一方面,作为陇原儿女首先要能够跨越地方语言障碍、跨越地方文化障碍,应当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另一方面,各地拥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音乐,体现着各自的文化品质和特色,使陇原歌唱艺术具有文化多样性,“陇原纯正的传统音乐”就可以给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陇原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就陇原传统音乐而言,我们要保留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当然这里并非只是针对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认为能满足我们的需要的便是好的,不能满足的便是不好的,而是民族文化基因或文化血缘的传承问题,这是我们陇原传统歌唱艺术传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否则陇原传统歌唱艺术文化将产生断层,陇原歌唱艺术文化的延续将会成为空谈。因此,对于陇原歌唱艺术的创新发展,无论形式、体裁等怎样多样化,最根本的纯正的传统音乐是不能丢的。

回望整场晚会,不难发现,历史给予甘肃这块土地最大的赐予莫过于它自古就属于多民族地区,各个少数民族文化根植于辽阔的陇原大地,由此共同构成甘肃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绚丽多彩的地域性色彩[2]。这对陇原歌唱艺术创新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重要意义,通过本次春晚剧组长久以来精心的筛选、凝练,根据中国优秀文化和陇原特色艺术的独特魅力,最后提炼出十八个板块的节目,声乐类总体上呈现流行化、经典化、民族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种新变是新时代大众审美的新要求,也是陇原歌唱艺术焕发生机、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 本台晚会系甘肃卫视举办的2021甘肃卫视春节联欢晚会。详见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01742740.

② “河岳根源、羲轩桑梓”指我国的甘肃省。这里是黄河及山岳的源头、是伏羲和轩辕皇帝的故乡。传说这两位上古三皇级别的人物都出生在甘肃,故而甘肃称得上“羲轩故里”。

③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 玄宗天宝十二载(七五三):“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驼,日驰五百里。”

猜你喜欢

陇原甘肃歌唱
亲亲大陇原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行走甘肃
甘肃卷
璀璨夺目的陇原国宝星海
于浩瀚历史长河中寻觅恢宏灿烂的陇原文化瑰宝
相约如画甘肃,以脚步丈量陇原大地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