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
2022-03-18匡颖晨
匡颖晨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大会上强调党史学习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北京作为中国近现代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萌芽初创走向领导全国政权,涌现了大批英勇反抗侵略与压迫的英雄人物,由此也产生了大量体现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的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好这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更好地将北京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中,对帮助大学生学习中共党史,巩固强化教学效果,从而坚定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纲要”课作为党史教育与学习的重要一环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必须要时刻注重创新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教学方法与形式。然而如何将革命遗址、红色文物的强大精神内涵通过与学生的接触转化为强大精神动力,以增强教学效果,却一直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基于此背景,本文试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京红色文化资源(以下简称北京红色文化资源)特征与价值做一简要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北京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纲要”课教学的途径。
一、对北京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纲要”课的可行性分析
北京红色文化资源既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与使命,又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寻求解放的历史印记,其本身就是“纲要”课教材内容的实物载体与教学素材。众所周知,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红色文化资源始终作为北京市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出现,而北京红色文化又与中共党史有着紧密的联系。[2]无论是革命遗迹纪念馆、北京红色文化论著这类传统的资源类型,还是近来热门的红色文艺与校园红色文化建设,都已成为向社会普及党史教育、纪念党史人物与事件、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基地,构成了北京红色文化传播立体网络,完全具备应用于“纲要”课教学的可行性。
(一)红色文化的传承为“纲要”课教学提供教学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决定其利用程度的关键因素。北京丰厚的革命遗存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传承下来,成为其发挥教育功能的先决条件。
一方面,体现在全市184处革命遗址中,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128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69.57%。①近年,北京市加大了对革命遗址保护与开发力度。例如,2019年新修缮完成的香山革命纪念地,则采用以史料档案为蓝本,以现代工艺 “修旧如旧”,还原中共中央在香山的活动。[3]
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对北京革命文献与历史专著的整理出版上。迄今为止,已有大量北京革命历史文献与专著出版。另外,据笔者获悉,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将于近期出版北京红色文化系列丛书,包括《北京红色文化概览》《北京的红色觉醒》《北平抗战的红色脊梁》《迎接北平的红色黎明》《新中国在这里诞生》《北京红色先驱》《北京学府红色文化》等,涵盖北京红色文化资源各方面内容。
正是通过北京市的保护与开发,拓展了北京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维度,为“纲要”课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途径提供了遗址实物、红色文献等硬件支撑。
(二)丰富的内容为资政育人提供精神滋养
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最终体现在以强大的精神内涵感染人,高校师生的革命行为与精神是北京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由此形成的校园文化景观和红色精神与高校学生能产生直接接触,为北京红色文化育人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与更丰富的途径。
近代中国深重的苦难与北京极特殊的政治地位使得北京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极为丰富,以五四运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抗战的全面爆发、中共中央进驻香山为主体的红色事件,蕴含丰富的红色基因,构成了北京红色精神的主体框架。这些伟大的红色事件多与北京高校有关,高校师生将理想信念化为行动指南,用英勇的事迹诠释了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内涵。红色基因已深深熔铸进北京高校校园文化中,成为当代大学生校史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北京红色文化资源资政育人的重要体现,更与利用北京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纲要”课教学的目的不谋而合。
北京红色文化资源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京经历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与反动势力压迫的革命斗争,贯穿于中国近代两大主要任务之中,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形成了大量见证中国革命的历史遗迹。一方面,这些英雄事迹是文艺作品的灵感与素材。生活环境造就生活习惯,以北京红色文化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正逐渐成为市民生活文化的一部分。2019年,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进驻香山,筹备新中国成立为主题的电影《决胜时刻》将北京红色文化资源以感人丰满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收获如潮好评。[4]这些红色文化衍生品不仅能激发群众的爱国情绪,引领社会思潮,还以多样化的渠道和饱满的艺术形式展现党的奋斗历程,为北京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创造了独特的红色氛围。另一方面,依托校园英雄人物与校园红色事件,开展特色纪念活动、举办红色文化遗址与纪念馆游学,提升校园红色氛围,丰富“纲要”课的第二课堂,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消化吸收,在潜移默化间敦促学生择善而从,知行合一,传承红色基因。
二、对优化运用北京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的过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地走访革命遗址,参观革命文物,反馈学习成果,一系列环环紧扣的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的效果既有赖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程度,同时实践教学的准备与规划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客观条件而言,北京市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及革命遗址先进的影音设备与巧妙的布展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沉浸其中,但北京高校的实践教学往往囿于单一的参观与讲解,实质上未改变传统传授教学的形式,影响了北京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价值的发挥。基于此,笔者对优化教学效果进行了思考。
(一)紧贴历史明确实践主题
实践主题是实践活动的价值体现。“纲要”课的内容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线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因此实践教学的主题应该也必须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活动而不能是其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革命文献与文物作为认知与实践的客体,紧扣历史背景与历史事件,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然后再明确实践教学的主题,有计划地探访革命纪念场所,设计相关活动。同时,“纲要”课的目的在于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正确认识现实社会,即通过历史教育传递红色基因,达到思政育人目的。因此在教学主题的确立与设计中必须贯穿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此外,历史也并非只是发生于过去而与当今无关的事件,正如E·H卡尔的观点,历史产生于当下与过去不断的对话中,[5]对过去历史的了解与学习不能抛开对当下的关怀而空谈过去,只有注重历史与时代的联系,以历史的方法与发展的眼光理解过去,才能认识当下,思考未来,达到学以致用。因此,“纲要”课教学的主题既要体现历史性,同时必须要能够直观体现历史对现实的重大影响,不能聚焦于历史中细枝末节问题。更重要的是,必须反映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实质。因此,根据北京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特点,笔者认为可以设立“五四新文化运动主题”“一二九运动主题”“全面抗战主题”及“进京赶考主题”等四个主题。
(二)从实际出发规划实践教学路线
确定实践教学的主题后,需进一步合理规划实践教学的路线,调整好该主题红色文化资源的考察顺序。“纲要”课实践教学路线规划亦是对革命遗址、纪念馆等进行分类研究的过程。规划者需要综合考察遗址、纪念馆等的历史内涵、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再合理规划实践路线,使作为实践客体的静态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有层次地递进,达到动态演绎历史的效果。例如,近年首都高校热门的“重走五四路”活动,即通过重走五四运动当天爱国学生的行动路线,参观沿途重要遗址与纪念馆,由浅入深地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等相关内容,收获良好的教学反馈,②因此受到热捧。基于此,笔者认为,将北京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党史实践教学内容,亟须编制兼具思想教育价值与推广性的北京红色文化教育地图,其内容为上述五个主题的革命遗址与纪念馆的简要介绍、地理位置以及与教材内容的关联情况,为实践教学提供路线选择与历史背景介绍,避免实践路线的盲目化与参观内容的碎片化。为此,笔者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内容与前文所设想的四大主题,对北京红色文化教育地图所涉及的革命遗址与纪念馆按照历史主题进行了划分。
(1)五四新文化运动红色文化教育地图:
北京陈独秀故居
北京李大钊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
北大红楼
天安门
东交民巷
赵家楼遗址
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
长辛店二七纪念馆
陶然亭慈悲庵
高君宇烈士墓
北京师范大学五四纪念碑
(2)一二·九运动红色文化教育地图:
三一八惨案发生地
三一八殉难烈士范士融、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
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及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
一二·九运动纪念亭
“保卫华北”石刻
北京师范大学一二·九纪念碑
(3)抗日战争红色文化教育地图:
卢沟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
平北抗日纪念园
平北红色第一村
平西抗日纪念馆
(4)“进京赶考”红色文化教育地图:
颐和园益寿堂
双清别墅
来清轩及其他革命纪念地
香山革命纪念馆
人民英雄纪念碑
(三)因势利导丰富实践内容
实践内容的构思即是通过主题与路线的构思与期望刺激学生对实践客体进行能动认识的中间环节。在通常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红色”旅游与校外参观一直是课外实践的主要内容。虽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能强化课堂教学内容的记忆与理解,加深学生的情感认同,在短期内收获效果。但在多数情况下,学生的认识依旧停留在感性层面,而非长久性的记忆与认同。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塑造青年灵魂的伟大工程,既要“入脑”,也要“入心”,因此,课外实践内容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与认知能力来设计,既要创造轻松的氛围吸引大学生的眼球,抓住他们的兴趣点,也要在实践的方式上讲求科学性。总而言之,就是要让身处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学生既要从情感层面,也要从学理层面,认同并接受红色文化精神。因此,这就需要扩展传统实践教学内容的维度,既要满足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要能够使他们沉下心来做一些学术探讨,形成研究成果,从而让整个实践教学充满体验感与获得感。例如在革命遗址参观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历史学研究方法,安排学生参访档案馆、采访革命后代等活动,调查收集革命历史资料,形成小报告、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成果,并集中展示。除此之外,实践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科背景,课外实践本身就属于开放式的教学,面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可以利用他们学科特点现场编排一些活动。例如在参观之后,可以依托团队中艺术生即兴进行主题舞蹈、短剧及绘画的创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北京红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主题实践教学的设计
彰显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必须通过合理的教学途径来实现,否则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研究就永远只是一句空话。如前文所述,北京红色文化资源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拥有极大优势,而有效的实践体验形式可以充分利用北京红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各章节内容的关联度,增强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感,最大限度地发挥北京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对此,笔者设计了四个主题教学: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主题教学设计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同时也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是通过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蕴含的政治潜力开始崭露头角,年轻的革命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群众当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组织工作,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6](P9)五四运动并非狭义的学生运动,正是在组织方法、思想主题、参与主体上的划时代特点,才使得它具有值得纪念的价值。因此实践教学内容不能仅限于对五月四日的当天学生运动单一历史事件展开纪念,应融入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工人运动多个历史事件的内容,使学生全面理解五四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同时,五四精神虽然以爱国为核心,但其内涵却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丰富与扩展的,正如李大钊所言,不应把五四“仅仅看作一个狭义的爱国主义运动的纪念日。”它所代表的追求正义与反抗强权的精神正是人类发展中所追求的价值,因此“每年在这一天举行纪念的时候,都加上些新意义。”[7]对于当下的青年而言,纪念五四运动既需要对历史背景做一番了解,同时也将传统的五四精神融入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认识中。于此,笔者认为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主题可以设计出以下三条实践路线。
路线一:思想火种。
活动内容:(1)组织参观北京鲁迅博物馆及鲁迅故居、北京陈独秀旧居、北京李大钊故居,思考早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为什么是“民主”和“科学”而不是宣传马克思主义?(2)参观北大红楼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在纪念馆放映室观看新文化运动纪录片,随后前往五四广场,就之前思考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3)返回学校,围绕“学术与人生”这一话题举行座谈会,就当代社会弘扬五四精神,对进行学术研究与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二者孰轻孰重进行讨论,最后由相关指导老师进行总结。(4)前往长辛店二七纪念馆,通过实物参观与情景再现,深入了解五四运动中的工人阶级。(5)返回学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根据参观体会,制作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进程主题的H5,进行展示,并进行评比。
路线二:五四火炬。
活动内容:(1)前往北京师范大学五四纪念碑集结,宣布活动开始。(2)纪念碑前的宣讲仪式。请学生代表讲解五四精神和五四运动大致经过,在地图上描绘五四运动当天学生游行的路线,标注沿途重要革命遗迹。(3)重走五四路。将参加活动的学生分成四组,按照上一步骤描绘的路线进行参观。每组分别在沿途介绍北大红楼、天安门、东交民巷、赵家楼四处遗址的历史背景。(4)工人阶级与五四运动。前往丰台区长辛店地区,参观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和长辛店二七纪念馆,结束参观后思考:为什么五四运动这场学生领导的爱国运动会发展到工人中去?工人阶级登上中国近代历史舞台是偶然还是必然?并进行交流。(5)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共的早期组织。前往陶然亭公园慈悲庵,了解五四运动后北京早期党组织的成立与工作内容。(6)结束参观后分小组召开总结会,将五四运动的大致经过与心得体会形成活动总结。(7)宣讲五四精神。各小组利用总结内容,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为学校和社区进行义务宣讲五四精神。
路线三:红色星火。
活动内容:(1)成立读书会。依托学校理论学习社团,召集学生集中学习《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以及《新纪元》等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并结合历史讨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2)参观北大红楼。重点了解李大钊与陈独秀在北大红楼的经历,结合课堂学习内容,思考青年知识分子如何在五四运动中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在五四广场举行现场党(团)课学习,学习内容为:00后青年对话百年建党。(3)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建党伟业》,并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以“红色觉醒——关于北京早期党组织创立”为主题的讲座。(4)祭奠建党英烈。组织学生前往陶然亭公园,参观慈悲庵,瞻仰高君宇墓,向烈士墓敬献花篮。(5)红色基因口中传。学生挑选高君宇生前作品或纪念高君宇的散文诗篇,为大家朗诵,结合本次活动的心得体会,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并拍摄成视频资料。
(二)一二·九运动主题教学设计
一二·九运动是反对华北事变的学生运动,拥有与五四运动相同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标签,但并非完全同质。如果说脱胎于新文化运动的五四运动还弥漫着思潮论战的学者气息,那么一二·九运动则更加坚定了青年学子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他们明白了“要改变人们的思想,宣传品和书籍不一定起多大作用,主要还是通过现实生活的教训”[8]的道理。因此实践教学必须突出一二·九运动注重实践、承担使命的精神内涵与价值。同时,一二·九运动并非是孤立的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学生运动,它的爆发是反动政权严重迫害进步势力与日本帝国主义加速侵华双重原因的结果,在它之前与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进步运动中,都能体现它作为中国革命的新时期的标志性事件这一特点。对于一二·九运动的主题实践教学不可忽视它的前因后果,因此既要综合利用五四运动后至一二·九运动产生的革命遗址,全方位了解那种“双重原因”,也需要借鉴一二·九运动后学生的动员、组织形式,重现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基于此,笔者认为一二·九运动主题可以设计出以下两条实践路线。
路线一:火炬指引前行。
活动内容:(1)前往三一八惨案发生地(段祺瑞政权)与北京师范大学三一八遇难烈士范士融、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了解三一八惨案过程,思考青年与国家之命运的联系。(2)前往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及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参观长城抗战专题展览,瞻仰祭奠烈士陵园,开展主题宣讲,主题为: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与学生反帝爱国运动。(3)举办一二·九运动学术讲座,内容包括一二·九运动的背景、学生游行及后续学生开展的反侵略活动。(4)组织学生交流会。交流历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反帝爱国运动。(5)前往北京市植物园,开展登山活动,终点为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并于此宣誓,活动结束。
路线二:青年肩负使命。
活动内容:(1)前往北京市植物园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宣布活动正式开始,学生参观“保卫华北”石刻,实地考察1936年进步学生举行的夏令营活动遗址。(2)前往北京国际青年营开展夏令营,具体内容包括国家与青年主题讲座、北京青年榜样主题宣讲、团队素质拓展、一二·九运动主题团课学习。(3)模仿一二·九运动南下扩大宣传团的形式,组织学生前往河北、天津进行调研考察,考察内容包括:与河北天津高校学生共话中国梦系列座谈会、考察精准扶贫成果、调研京津冀一体化与雄安新区建设、参与基层党支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学习宣讲活动。(4)返回北京,前往北京师范大学一二九运动纪念碑,对活动进行简单总结,宣誓,结束活动。
(三)全面抗战主题教学设计
在抗日战争期间,受中国共产党影响而组织的高校救亡爱国运动、城市内发展地下党组织、建立郊区抗战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等各种反抗形式在北京均有体现。这不仅体现了北京各阶层人士共御外辱的决心与勇气,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历史证明。光荣的历史必定会留下醒目的痕迹,全面抗战时期产生的北京红色文化资源不仅种类丰富形式多样,而且“从卢沟桥的抗日烽火到平西、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从公开的武装斗争到各种形式的隐蔽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全民族抗战的壮丽凯歌。”[9]为青年大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鲜活生动的教材。但同时,资源丰富并不是等于所有资源都具有相同的教学价值。与抗日战争有关的遗址、纪念场所几乎在全市各区均有分布,但是各遗址与场馆包含的历史内涵却有着较大差别:它们有的只是纪念单个事件或人物的纪念建筑,譬如位于怀柔区渤海镇沙峪村的沙峪抗日纪念碑。有的则涵盖整个抗日战争的内容,譬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抗日战争雕塑园。此外,郊区的抗战遗址与纪念馆分布较为零散,相隔一定的距离,例如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与平北抗日纪念馆之间虽然在历史上具有极高相关性,但是实际距离却超过50公里,且多为山路,成为实地考察与教学京郊根据地与游击战争的制约因素。因此笔者认为,运用好丰富的抗战历史遗存,既要注重形式,更要考虑到遗址背后的价值,以及交通等现实性因素。实现路线特色化、实践活动多样化。基于此,笔者认为抗日战争主题可以设计出以下两条实践路线。
路线一: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活动内容:(1)卢沟桥旁誓师。师生共赴卢沟桥,老师与学生代表发言,宣布活动开始,组织学生合唱抗日救亡主题歌曲。随后在专业讲解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并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为何青年知识分子会放弃校园生活而投入抗日洪流中?在民族危亡与复兴面前,青年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有何不同?在参观结束后发言。(2)举办校内讲座。主题:抗日战争中的青年学子。(3)参观军事博物馆抗日战争部分,参观结束后返回学校,组织观看抗战电影,结束放映后组织学生发言,结合之前的参观畅谈对全民族抗战的认识。(4)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规定时间内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文献或走访的形式调查北京抗战中的英烈人物,撰写调查报告。
路线二:北京郊区的军民抗日。
活动内容:(1)前往顺义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参观。了解地道构造与发生过的著名战役。参观结束后安排学生简单绘制印象地道草图,并结合战争场景,选取学生代表讲解地道各种机关。(2)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前往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纪念地、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纪念地参观。了解北京地区的人民抗战。在烈士陵园、纪念碑组织瞻仰纪念活动。(3)对革命老区村庄开展实地调研:采访抗战的老兵或其后代,并整理口述史资料;调查红色遗址的保护与开发现状,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简单撰写报告。(4)两组学生前往霞云岭森林公园红歌源自然风景区集合。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创作历程。全场合唱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老师代表与学生代表谈论活动感想。(5)返回学校,各组根据自身收获撰写实践报告,采取党课的形式对活动进行总结,将实践报告与调研成果汇编成册。
(四)“进京赶考” 主题教学设计
“进京赶考”这一思想是毛泽东1949年3月率领中共中央奔赴北平前夕向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中国革命战略转移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形式和任务,旨在增强全党在革命胜利之后的忧患意识与执政意识,所做的形象比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赶考”的历史,因此,“赶考”精神就是指常怀忧患意识、牢记使命担当、永葆正气的宝贵精神品质。传承“赶考”精神,对于坚定青年学生了解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增进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继承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作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进京赶考”既能作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历史考验,同时也是对历史为什么选择共产党,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共产党的现实回答。学习了解这段历史,必须对近代以来各界仁人志士探索救国出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做一回顾,才能充分了解“进京赶考”所代表的真正含义。当前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通过 “进京赶考”这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标志性事件,串联起前几个主题的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面理解与把握,透视出百年来党一心一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使命,同时也意在提醒学生更好地联系当下,思考解决中国的问题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基于此,“进京赶考”主题可以设计出以下两条实践路线。
活动路线:(1)组织参加活动的学生观看电影《建国大业》,了解“进京赶考”的历史背景。之后由活动指导老师带领,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宣誓并宣布活动开始。(2)次日,前往颐和园参观益寿堂“进京赶考”主题展览,通过展览学习“进京赶考”的历史进程,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参观结束后在颐和园选择合适场地举办红色故事演讲比赛,根据队员投票与带队老师意见评选出优胜者。(3)随后前往香山公园,在演讲比赛优胜者的介绍下,参观双清别墅与其他革命纪念地,在双清别墅重温入党誓词。(4)将队员分为若干组,进行登山比赛。各组设计好组名与口号,在登山过程中进行队员风采展示,并拍摄视频上传社交媒体,展示内容与“进京赶考”活动主题相关,体现青年学生团结互助与不畏困难的精神品质。到达山顶后,根据各组登山时间与上传视频的点赞数量评选优胜小组。(5)次日晨,组织参加活动学生前往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回顾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6)随后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主题展,通过翔实的展品与丰富的文物,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民族复兴、人民富强的中国梦伟大进程。(7)参观结束后回到学校,交流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后提出中国梦的历史意义,以及新时代青年如何从小事做起,肩负时代重任。(8)活动结束,整理活动影像资料,编汇活动成果集。
四、余论
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备军,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对大学生加强党史教育,提升党史教学效果,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也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要充分发掘、提炼中国近代历史中蕴含的体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革命传统的教学资源”,“系统梳理当地革命纪念馆、近代历史遗迹遗址等”,[10]精心规划实践教学主题与内容,最大限度地运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在升华学生思想境界、陶冶学生情操方面的作用,才能收获效果,然而若不对这些论述加以实践检验,也只能沦为纸上的空谈。笔者曾作为策划者之一,参与过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重温五四魂·共立青春志”红色“1+1”党日共建活动,对上文论述的内容进行过实践检验。该活动既有校内的理论学习与宣传环节,又有重走五四之路,探访相关革命遗址的现场教学内容,同时在整个过程中穿插着例如朗读革命家书、党史知识抢答等轻松活跃的环节,极大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热情,收获广泛好评,并在历年的举办过程中不断完善,于2018年在北京市教工委举办的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展示评选会中获得二等奖。[11]这也从实践的角度论证了精心规划并合理利用北京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纲要”课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提升“纲要”课教学效果、强化大学生党史学习的可行性。
但同时,对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纲要”课教学的探讨却不能止步于教学形式与授课方式变革层面的探讨。虽然说“纲要”课教学是一个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与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过程,但事实上,这一过程必须通过学习与研究历史的形式来实现。既然是历史学习研究,就不可绕开史料而空谈其他。在中共党史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革命遗址、文物以及与历史事件与人物有关的故事与作品既可以认为是一种红色文化资源,但更应该把它当作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共党史的一类史料,并且只有注重这种史料,才能“既可以增强研究成果的历史感,也可以提升它的可读性。”[12]“纲要”课教学作为大学生学习研究中共党史的主阵地,如果将革命遗址与文物仅当作课堂内容的补充或实物展示,忽略其作为史料的地位与作用,实质上也就偏离了课程必需的学理支撑,上文论述的实践教学又将沦为流于形式的参观与访问。当然不可否认,运用现代的组织与技术手段将红色文化资源变成高校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史料”,将学生引入相关革命遗址与文物所搭建的历史环境中,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确有促进作用。但是,如果长期将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视野局限于革新教学方法的单一领域,那么实质上也是对其史料价值的浪费。因此如何在运用这些北京丰富且极具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一“活史料”拉近学生与理论知识之间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又提升“纲要”课的深度,丰富课堂的历史韵味,凸显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共党史的学科深度与学科底蕴,实现教研结合,这也是当下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注释:
①数据根据《北京市革命遗址通览》2012年第1版第7页整理。
②例如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于2018年举办的重走五四路相关活动,收获了良好的教学反馈与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