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角下五凉文化内涵传承探究

2022-03-18

关键词:凉州中华内涵

许 瓛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种“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论调甚嚣尘上。鲁迅先生对这种“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写下了著名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吗》,认为:中国人不但从古没有失去自信力,而且在现实的战斗中也没有失去自信力,即使将来也不会失去。时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出,“四个自信”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并进一步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将一个民族的发展,归结为文化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力量,归结为文化的力量,凸现出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作用。

溯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传统文化体系,体现出中华民族特定的价值取向,凸现出中华民族稳定的文化心理,从而形成极具包容吸纳能力,又有顽强生命延续能力的文化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血源根脉,肩负着中华民族认同归属的内在基础,是文化自信的最根本支撑,是中华民族认同归属的内质外化。五凉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一样共同组成当代文化自信的根基,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五凉文化研究脉络及其重要地位

(一)五凉文化研究脉络

尽管五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对五凉史及五凉文化的研究却少有人纳入视野。直到齐陈骏先生1988年著《五凉史略》,开了五凉史研究先河,弥补了学术界没有一部研究五凉历史的专著这一缺憾。紧随其后的是赵向群先生1996年的研究著作《五凉史探》,该书对五凉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探讨。尤其是2019年《五凉史探》被纳入周伟洲先生主编的十六国史新编,经贾小军先生修订为《五凉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再版,使五凉史的研究再度提升,更具完整性。关于五凉文化这一概念,由艰难发轫而逐步形成,1941年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于魏。”[3]提出了河西文化的概念,为五凉文化的概念做了前导性的定性定位。

时至1982年,曹道衡先生在《十六国文学家考略》中,列出前凉、后凉 南凉、北凉和西凉的15位文学家,引发了学术界对五凉文学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推动了学术界对五凉文化的思考研究。为此,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建议在五凉文学的原产地武威召开五凉文学座谈会,并于1984年进一步提出将五凉文学研究扩大到文化领域,由赵以武先生承担这一课题研究。可以说,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首次明确了“五凉文化”的概念。至1989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赵以武先生的研究著作《五凉文化述论》,开启了五凉文化研究的大门。至此,“五凉文化”的概念得以确立,并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时隔近30年,作为五凉文化的发轫地,甘肃省武威市于2017年成立了凉州文化研究院,并邀请知名文化学者与专家每年举办一期凉州文化论坛,进一步拓展了五凉文化研究的内涵范畴。

(二)五凉文化的重要地位

五凉文化的繁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留存、延续具有功不可没的重要意义。正如赵以武先生在《五凉文化》自序中所言:“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先进文化转移至一个偏僻的并非正统的王朝所在地的河西地区,恐怕只有这一次;河西地区竟然在文化上居于北中国的中心,现在的武威竟然成了全中国除江南的建康(今南京市)以外的又一个重要文化都市,恐怕也是只有这一次的记录。就凭这两个‘只有’,我们怎么可以不以为然地妄自菲薄呢!不仅是河西人、甘肃人,而且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各国有文化的人,都需要而且应该了解历史上的五凉文化是怎么回事。”[4]

五凉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陈寅恪先生强调:“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西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3]就是说,五凉文化之所以具有显著地位,主要原因是作为隋唐文化的重要源头。范文澜先生也指出:“凉州是当时北中国保存汉族传统文化最多,又是接受西方文化最早的地区。西方文化在凉州初步汉化后,再向东流。”[5]从东流的情形来看,五凉文化直接推进了北魏文化的形成,尤其是对孝文帝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此而说,五凉政权及五凉文化的繁荣兴盛与承上启下是中国历史上影响久远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事件,不但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一段历史一段文化,而且是留存接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页,为中华文化的连绵不绝做出了应有贡献。

总之,五凉文化的历史沿革和概念形成,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来源。在文化自信的三个文化来源中,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来源之一,而五凉文化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延续不断的过程中五凉文化起到了保护存留的关键作用,没有五凉文化的兴盛,以及作为隋唐文化的重要来源,就没有隋唐文化的完整性和兴盛,也就没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和兴盛,文化自信的建立势必缺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来源。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五凉文化对于中原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对西方文化的汉化东流而形成的兴盛局面,就会造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损毁,甚至造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中断,文化自信的建立更是没有了传统的文化根脉。所以,探寻研究五凉文化的历史沿革和五凉文化的概念,即是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历史文化沿革。

二、五凉文化内涵丰富多样

在探寻研究五凉文化形成、发展和兴盛的历史沿革中,通过不断发掘五凉文化的内涵要素,逐渐揭开了五凉文化的神秘面纱。要谈及五凉文化内涵要素,赵以武先生的《五凉文化论述》,以及重新修订完成的《五凉文化》,不得不说是研究五凉文化的权威著作,内容涵盖全面周详。而该书是以五凉时期的学者及其著述、五凉文学、佛教传播及译述、教育、艺术,以及地位影响等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可以说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化研究,从某种程度来说,既不同于陈寅恪先生所论保存于凉州而输送于北魏的文化,也不同于范文澜先生所言在凉州保存接受融合,再向东流的文化,更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之文化自信的文化有着不一样的内涵。五凉文化虽属偏寓一隅的文化,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宗同源,一脉相传,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除纯粹意义上的文化艺术成就外,在农耕文化、城市文化,以及制度礼仪方面的留存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功绩。所以,文化自信视角下的五凉文化应是广义的五凉文化,而非狭义的五凉文化,具有更为广泛的思想性。由此,抛开《五凉文化论述》与《五凉文化》的体例内容,将五凉文化内涵要素归纳为以下方面,作为传承五凉文化及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亦即作为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传承内容。

农耕文化繁荣发展。五凉地区自汉开河西之后,由于“移民实边”政策的实行,从民屯到军屯,从畜牧到农业,农耕经济开始起步与发展。到五凉时期,中原战乱不断,中原人民纷纷西迁,促使五凉之地农耕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前凉时期张轨十分重视水利建设,西凉时期李暠大力推广屯田积粮,北凉时期沮渠氏一如既往重视农耕,从而推动了五凉农耕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从而形成了延绵至今的农耕文化。

城市文化底蕴厚重。凉州城自匈奴修筑姑臧城开始,经汉增修,至张轨建立前凉,依汉制对姑臧城进行营建,形成五城二十二门的规模,张茂筑灵均台,修内苑,张骏修筑东西苑,极盛时,达到“姑臧七城”的宏大规模,一座具有王都气象的新城崛起于凉州大地。特别是前凉所筑姑臧城对后世的王都建筑模式产生重要影响,陈寅恪先生为此指出:“前后凉之姑臧与后来北魏之洛阳就宫在北而市在南一点而言,殊有相似之处。又姑臧本为凉州政治文化中心,复经张氏增修,遂成河西模范标准之城邑,亦如中夏之有洛阳也。”[3]亦即从由姑臧而洛阳,由洛阳而邺城、长安的建造之中可以知道姑臧城的影响。依此而言,五凉时期修筑的姑臧城,可谓开王都修建之先河,可以称作中国王都的鼻祖,是五凉文化对于城市规制的开创,也是凉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性贡献,凝聚着五凉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兴盛发展。五凉时期的敦崇儒学,可谓自始而终。前凉张轨置崇文祭酒,管理文化教育,张骏时,设机构,辟场所,进行学术交流。西凉时,兴学校,办教育,倡导儒学,后虽政权更迭,但尊崇儒学的政策未变。北凉时,沮渠蒙逊遣使江南,求取经史子集,教化传授凉州子弟。同时,五凉时期民间私学昌盛,《晋书》为五凉私塾大儒立传,如郭荷、宋纤、宋繇、刘昞等即是证明,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私塾大儒的师承后继者对统一北方的北魏影响深远,如程骏、江强、常爽、胡辩,直接对北魏儒风兴起产生了重要作用。五凉时儒家文化兴盛的另一表现是为数众多的学者的著书立说,这些著作虽大多散佚,但同样能够说明当时的学术兴盛状况。与之相随的文学及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作为五凉文化的重要内涵,赵以武先生在《五凉文化论述》和《五凉文化》中都有详尽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佛教文化崇信活跃。关于五凉时期的佛教状况,赵以武先生同样在《五凉文化论述》和《五凉文化》中有详尽的论述,在这里以另一角度只对其做一文学性的关联度陈述。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佛教开始经凉州传入中原,尤其五凉时期,凉州佛教兴盛,成为五凉文化的重要内容。五凉佛教自前凉张轨开始,兴盛于北凉沮渠蒙逊。1600年前,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入凉州,驻锡、弘法演教十七年,后鸠摩罗什入长安,传法译经,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凉州的十七年岁月,鸠摩罗什修汉学,研佛法,正是奠定其千年功德的十七年,是凉州历史文化中不可泯灭的一段辉煌。然而,对于鸠摩罗什,人们更愿意说起符坚动念,吕光征讨,灭龟兹,掳掠一僧人的离奇故事,将步伐直接跨入长安,而鸠摩罗什在凉州的十七年却很有默默无闻的味道,不能不说这是凉州西学东进而积淀的寂寞。北凉而来,沮渠蒙逊开凿天梯石窟,至今大佛凝目端坐,憾不动的是石窟鼻祖的地位,这是凉州人智慧的结晶,凉州模式的开启,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由西而东的最早印迹和见证。以昙曜为代表的凉州僧人由凉州而平城,开云岗、凿龙门,其中包含的厚重与荣耀不是世人心中荒凉的想象和孤高的心理所能淹没。世人尽为云岗石窟高仰景行,尽管不能简单地用“设像传教”所涵盖,而设立于云岗广场上的昙曜塑像,却早已成为云岗的一部分,虽然他的眉宇之间充满期待,似乎昙曜的脚步再不能踏进凉州这片土地,与凉州渐行渐远,也与凉州没有了丝毫关联。然而,其坚定自信而果断行进的形象,不能不说昙曜由凉州而平城的卓绝,飘逸宽大的袈裟何尝不是强劲的凉州之风吹起层层佛意,显现出凉州的高远。

贤能礼遇的人才政策厥功至伟。按常理常规,人才问题本不能与以上方面并列为五凉文化的内涵要素,但五凉时期各方面成就的取得,最为突出的就是人才的涌集、重视和使用,所以将贤能礼遇的人才政策作为内涵要素十分重要,也很有必要。亦即五凉文化的形成、发展、繁荣,除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客观原因外,一个突出的因素就是对人才的重视,做到了礼遇贤能,渴求人才,因才擢用,才使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凉延续不绝,形成繁荣厚重,影响深远的五凉文化。首先是五凉时期自前凉张轨开始,即对“永嘉之乱”后由中原流寓凉州的士人大儒,积极接纳,礼而用之,各尽其才,“故凉州号为多士”[6]。其次是对本土人才的礼遇重视,选拔擢用,诸如“张轨对宋配,秃发傉檀对宋敞,李暠对刘昞,沮渠蒙逊对宋繇”[7]等就是最好的例证。再次是选贤任能制度的实行,五凉时期不但能够延揽人才,而且具有行之有效的选人制度,特别是西凉时,李暠“效法汉魏,实行察举制度,州选秀才,郡举孝廉,统一策试,因才授官”[8]。这些人才政策的实施,可谓五凉时期最为耀眼的一幕,也可谓“唯才是举”的典范,从而促进了五凉文化的形成繁荣,为五凉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势必是五凉文化的重要内涵。

从以上对五凉文化内涵要素的归纳中可以得知,五凉文化的形成发展兴盛的历史沿革,不但与中华传统文化同宗同源,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起源和推动者。其中,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最早的文化形态,起步于中原,兴盛于中原,但在五胡乱华时,遭到严重的破坏,在五凉一隅及东晋之地得以保护和继承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延续和中华民族守土爱国思想的基础根基。同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城市文化和佛教文化,五凉文化对其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方面姑臧城开王都修建之先河,形成最早的城市建设规制,对中华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形成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一方面五凉文化对包括佛教在内的西方文化,在吸纳汉化的基础上传播于中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起到了丰富和充实作用。尤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不但在五凉文化中得以保护,将中原动荡社会对儒家文化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而且敦崇儒学、著书立说,促进了儒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北魏乃至隋唐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发展兴盛的重要来源。另外,作为五凉文化内涵之一的贤能礼遇的人才政策,既是五凉文化的兴盛原因,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对北魏乃至后世制度文化的形成及传承至今的人才政策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对五凉文化历史沿革的探寻和内涵传承,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沿革的探寻与传承,也是对文化自信传统与文化根脉的传承。抛开五凉文化内涵的传承,势必造成中华传统文化的间断和不完整性,从而使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以及建立文化自信的传统文化根脉缺乏历史沿革的支撑。

三、五凉文化内涵传承的架构与路径

从鲁迅先生驳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性诠释,五凉文化的概念形成、本来地位、内涵要素的归纳,以及五凉文化与中华传统传统历史沿革关系的阐述,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血脉根本,五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与传承接续的重要文化源流,以及在文化自信视角下五凉文化的重要性。但本文的落脚点是文化自信视角下五凉文化的内涵传承问题,亦即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文化自信的定性定位基础上,如何将五凉文化内涵要素转化为现实自信力和发展力量的问题。为此,文化自信视角下的五凉文化内涵传承应是在研究五凉文化历史沿革、基本内涵及其影响地位的同时,主要通过形成五凉文化繁荣的内在原因传承其精神要义,以五凉文化的地域亲和力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承接力,坚定文化自信,重塑五凉文化原产地的新辉煌。以此为切入点,在文化自信视角下,最为重要的是建立起一个五凉文化内涵传承的基本架构,这一架构的建立可从奠定一个基石,打牢三个支柱做起,探索其传承路径。

一个基石,就是来路与去向,具体讲,就是要以问一个为什么的精神讲清来路,更要以想干什么的态度知道去向。面对一个问题,抑或一种现象,它是什么固然很重要,但为什么是这样更重要,而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才是本质。正如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但为什么是根本更能让人理解文化自信的实质,而真正要达到的是筑牢文化自信的力量根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目的。这就是文化自信的来路与去向,它代表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正是这种高度的最好体现,是对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中国能行,为什么能行的最好回答,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路径。同样,五凉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学习、研究、传承五凉文化对于建立牢固的传统文化根基不可或缺,但为什么在五凉时期会形成五凉文化,并产生深远影响,使凉州成为当时北中国的文化中心,就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这比懂得五凉文化本身更能说明其必要性。最为主要的是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后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亦即在关注五凉文化本身的同时,更要关注其前因后果,要懂得其历史沿革,特别是对于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既要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传承其创造辉煌的精神,也要有擘画自己未来发展的自觉,善于学习,增强自信力,敢于开创,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坚定区域发展的文化自信,达到再铸辉煌的目的。一句话,讲清来路,我们自有五凉文化的自信根基,讲清去向,我们要以五凉文化的自信重塑发展信心,实现经济社会复兴。正所谓“学习历史,为的是面向未来”[9]。

三个支柱,一是适时把握前沿与平台机遇。五凉文化的形成、繁荣、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前沿与平台的良好结合。凉州本属塞外边地,但在“永嘉之乱”后的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的五凉政权却成为留存发展中原文化的前沿,大批中土士人涌集,成为“多士”之地,为中原文化的传承弘扬提供了一个继绝扶衰的平台。同时,凉州又是西方文化东进的前沿,为西方文化的东进创造了接纳、吸收、传播平台,一为西迁,二为东进,在这里形成了两种源流文化的融合前沿和传承平台,这种前沿与平台的很好运用,成为五凉文化形成的外在条件。特别对于今天,“一带一路”作为甘肃、河西,以至凉州最大的发展机遇,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开放前沿与发展平台,就成为关键问题,也是传承五凉文化内涵,提高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由此,在五凉文化内涵传承中,开创性地利用“一带一路”这一前沿与平台就成为自身发展的必然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传承的目的,才能取得传承的实效,形成前沿与平台的机遇优势,从而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目标和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开放包容与立足本土的双重推力。五凉文化的形成,固然与中原战乱不断,大批中土士人涌集凉州有关,甚至认为这是其主要原因,实际上“五凉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取得的成就,是由于内部外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促成的。”[4]即当代所谓发挥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叠加优势是根本,本土人才是基础,引进人才是提升。就是说,五凉文化,是中土士人涌集与五凉本土学者,再有西方文化的传播共同作用促进而成。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论道,“此郡实笃忠厚,人物敦雅,天下全盛时,海内犹称之,况复今日,实为名邦”[3],五凉时本土学者已然是群星聚焦,成绩斐然。所以,五凉文化的形成,既具有面向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也具有心向内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真情。于今而言,这虽不是新理念,也不是新命题,更不是新突破,却是五凉文化的重要思想精髓,是实现人才洼地与发展高地的高度契合,筑牢发展实践基础的有效路径,是其内涵传承,增强本土文化自信的重要落脚点和意义所在。作为“一带一路”重要区域的甘肃、河西,以至凉州,面对依然落后于中东部地区,甚至西部相对发达地区的现实现状,在传承传统文化与发展自身中必须要厘清这一问题,抓机遇,担责任,树立信心,既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也要有立足本土的气场,大力引进外来人才,全力留住本土人才,尊重人才、使用人才,为发挥人才作用优化政策,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以人才的叠加优势引领发展,从而实现全方位的请进来,走出去,达到学习他人先进、立足自身优势,发展壮大自已的目的。

三是做到安定社会与兴盛文化的有效连接。五凉之地自张轨任凉州刺史起,经过重整政治、弭平河西乱事、坚守晋室正统,以及振兴文教、倡导教化,设置侨郡县、安置游民的治理,相比较于中原,社会安定,尤其是“永嘉之乱”后,五凉之地始终是一个相对闭合的稳定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五凉政权统治者敦崇儒学,重视教育,加强文化交流,做到了安定社会与兴盛文化的有效连接,以文化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进步,以文化的传承振兴了北魏政权冷落的学风,影响了北魏政治礼仪典章的规范建立,奠定了隋唐文化的源头地位。由此,五凉的声名与意义,主要不是作为十六国其中的割据政权而存在,最为重要的是以其社会安定为前提而形成的五凉文化。就此而说,作为自古多民族聚居又相对落后的甘肃、河西,以至凉州,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和国内高质量发展的向好局面,五凉文化内涵传承的最主要的支柱就是要增强维护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与加强文化建设同步推进的文化自信,夯实发展基础,加大文化教育发展力度,从而建立最稳定的环境,蓄积更持久的力量,实现雄风再现。

四、结语

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使命,只有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自信”理论创新成果,深刻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根基地位,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可靠的力量保障。五凉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构建文化自信离不开的文化血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以文化自信为视角,重新认识五凉文化,建立五凉文化内涵传承架构,探索传承路径,对凝聚文化力量,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必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凉州中华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最爱凉州面皮子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凉州七里十万家
挖掘习题的内涵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心道与民国时期凉州佛教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