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改革探索研究
2022-03-18王启东
王启东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670)
1 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含义及内容
行政管理是指政府依法对国家事务、自身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1],高校管理作为行政管理的一部分,有高校特有的管理方式,隶属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范畴。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它是依托于高校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而进行的高校组织活动,通过灵活的管理方式指导师生整合可以利用的资源,从而实现对高校各项事务的高效有序管理。
我国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体制经过多次调整,当前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对本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和负责,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党委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全面负责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通常情况下,各个高校都有一套独特的行政管理体系,行政人员不仅要对接政府的方针政策和高校发展战略,还要在党委和校长的领导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实现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因此,高校的行政管理不仅协调了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还协调了校内各院、系和部门之间的关系。正是因为有各个行政管理岗位人员的存在,才能确保高校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高校各个组成部分有序高效地运行提供基础服务与保障。
2 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地位及性质
高校行政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它既是权力机构又是服务机构,兼具管理性与服务性,是一项多层次、宽广度、高难度的工作。一方面,高校行政管理服从于国家意志和公共利益,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权威性。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政府发挥着重要的宏观规划和指导作用,能够推进高校内部管理体系的运行。高校要以国家政府下发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通过行政行为制定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和发展战略,并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政令畅通、规范有序的校园生活。另一方面,高校的行政管理是学校教学科研的支持体系与有力保障。高校内的管理活动繁琐复杂,管理者需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协调处理好校内各项事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校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服务目的[2]。因此,高校内的行政管理本质上是基于教育活动而采用的阶梯,管理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也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整体发展。在高校运转过程中,管理作为一种手段而存在,服务才是管理的目的。综上可知,高校行政管理在高校管理体系中既处于领导组织地位,又处于保障和服务的基础地位,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可以说,管理就是服务,缺乏服务的管理是缺少血肉的,缺乏管理的服务是缺少灵魂的。
3 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作用及意义
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只有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才能保证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得以正常开展。所以,行政管理工作在高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指导作用、协调作用和约束作用。
首先,行政管理工作涉及到整个高校的运转,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从学校的整体发展方面来讲,高校行政管理服从于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因而其教育宗旨、方针政策等能够指导高校的发展方向;从具体工作方面来讲,政府领导下的高质量行政管理能够为下属人员的工作开展指明方向,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工作进程。其次,在部门众多、功能复杂的高校环境中,行政管理的协调作用也十分重要。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协调学术与行政的关系,即掌握并处理学校行政领导、行政执行人员与从事学术研究的教师、专家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二是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功能关系,合理设置行政管理部门,明确各部门的服务内容和要求;三是协调组织架构与管理创新的关系,让内部沟通更加高效和迅速,提升高校内部协同工作的能力[3]。再次,行政管理的另一个突出作用表现在对学校内部各部门及其员工的约束和监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行政人员通过对教职工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教职工及相应的学校部门端正工作态度,履行工作职责,保证高校教育工作的质量,维护高校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健康发展。
高校内的行政管理把各环节各部门联合成一个健康有序的有机体,并通过各种行政管理手段有效地组织高校教学、科研活动,在高校运行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行政管理在高校中的地位愈加凸显,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对于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改革的探索
4.1 改革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服务理念
高校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有其自身的运行逻辑,这使得科层管理理论在高校的适用性受到限制[4]。因此,高校中的科层管理制度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借鉴和超越,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建立起适合高校运转的管理体系。
首先,可以通过减少决策层与执行层中间的管理层级,压缩职能部门和机构,增加管理幅度,变垂直管理为扁平化管理。高校行政机构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合理界定各行政部门的职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设置和精简机构、裁减管理人员等方式来减少管理层次,实现权力中心的适当下移与分散,建立起层级适中、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管理层次的减少可以加速信息传递,提高组织机构的运转效率;与此同时,更多的决策权流向基层行政人员手中,基层人员的活力和创造力得到激发,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也会进一步提高。其次,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当进一步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自觉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岗位服务职能。行政管理兼具管理和服务的双重性,服务是管理的本质,在管理中为师生提供服务是高校管理者的最终目标[5]。管理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管理的目的是避免发生问题,两者不能够偏废。如果管理缺乏服务就会变成令人无所适从的粗暴管理,这种管理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反感,管理规定越严厉,人们越反抗,管理就失去了意义。同样,如果服务离开了管理就会变成缺乏支撑条件的无序服务,会产生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行政管理者必须摒弃“官本位”的观念,将管理与服务统一于自己的职权和工作之中,通过规范有序的管理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环境,从而更好地发挥出高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
总的来说,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应当在原有科层制的基础上,利用其正向功能,通过对组织结构进行扁平化创新来消除科层制组织结构负面的影响,实现高质量的行政管理;同时,又要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形成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的管理服务理念,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同时,形成学术自由自治的发展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行政管理成为高校改革与发展道路上的坚实保障。
4.2 完善内部管理,平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当今,高校规模不断增大,教育方式发生了变革,高校的治理主体扩展到了教师、行政部门、企业、政府部门等多个方面,治理主体日益多元化。其中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是高校管理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交织成为大学独有的管理结构,共同为大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6]。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制度下,行政权力的地位明显高于学术权力。然而高校作为一个学术团体,当学术性事务与行政性事务交叉之时,学术权力的良好运行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因此,要想平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就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该促进学术权力参与高校事务决策。我们必须认识到学术权力的推进并非削弱党的行政权力,而是在面对学术性问题时,充分发挥高校学者们的积极作用,依靠学者自己对学术问题的研究和见解,积极行使自主权和发言权,在党的领导下以更科学的态度决定学术性的事务。也就是说,学术权和行政权的适度交叉可以在管理层和专家学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可以提高学术决策的科学性,保障学术权的充分发挥。其次,建议建立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管理机制。一方面要清楚界定学术权和行政权的职权范围,制订明确完备的制度和流程,保证两者各自权力的有效实施,规范各自的权力运行;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委的宏观调控作用,着眼于全局,把握高校整体的发展方向,处理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协调与监督关系。例如,涉及到学术发展、学科建设、学术不端等事务时,学术权力应发挥主要作用,此时行政权力可以监督学术权力的实施,保障其合理合法。二者相互协调,共同为高校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高校需要的是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而不是“行政化”,所有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运行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倘若高校能够在学术权和行政权之间建立平衡的运行机制,既符合高校学术发展规律,又可以使高校自身有序运行、适应外部环境,就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深化改革目标的实现。
4.3 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确保工作效率
信息沟通是进行行政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组织内各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帮助彼此相互了解,促进团队意识的形成;上下级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仅可以帮助领导从下级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有助于领导者做出更科学的决策,还可以帮助下级更加深入地了解领导的想法,有助于下级成员更快更好地完成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
首先,应拓宽信息沟通传递渠道,保证信息传递迅速、及时。一条很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传递速度过慢,就可能失去时效性,变得毫无价值。因此,高校行政部门与服务对象之间要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包括会议、文件、通知、公告等正式的沟通方式和微信网络、电话、口头通知等非正式的沟通方式。研究表明,口头与书面混合的方式沟通效果最佳[7]。其次,要规范信息传递,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高校在管理沟通中的信息复杂多样,在传递过程中要注意准确分析,并合理规范、科学整合信息,必要时可以通过双向沟通进行核实与确认,消除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干扰,避免误解和误传,影响指令的执行。此外,还应采用条块结合的沟通方式,促进各部门间的横向沟通。各部门人员在向上负责的同时,还应该建立同级别的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形成网格化的沟通机制与管理机制,实现平行沟通。当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各组织之间的沟通互动也会增强,当遇到问题时就能够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快速联动,有效地提高行政人员的工作应变能力,进而提升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与此同时,为了让学校信息更为通畅,管理更为扁平化,高校还可以采取更多人性化的措施。比如,学校主要校领导每隔一段时间就可以邀请校内不同部门、院系的师生共同交流对学校发展的看法,同时也为不同院系之间的融合创造平台;也可以利用网络形式,开通网上信箱,方便学校领导倾听基层教职工和校内学生的想法。
4.4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高效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指通过一定的激励方法来激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的一种管理手段。在高校中,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全面调动教职工潜在的工作热情,能够提高高校自身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帮助其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8]。
完善激励机制是加强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方面。首先,要打破高校内“铁饭碗”的定律。高校应当裁撤冗员,按需设岗,通过公开招聘与竞争选拔优秀人才,避免养闲散人员。在人员管理上全面推行合同管理,实行聘期考核制度,激发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避免人浮于事,保持高校内部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其次,要健全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制度。薪酬激励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激励方法,它最基本也最有效。高校应适度提高行政人员的薪酬水平,以此增加岗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应公平公正地考察管理人员对其岗位的胜任能力,根据其工作水平和贡献大小来确定奖金的发放比例,建立起“优劳优酬”的高校自主的工资分配体系。再次,畅通晋升渠道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激励方法。工龄和资历不应该成为行政管理者职位晋升的绊脚石,高校应当任人唯才,科学合理地考核教职工的工作能力,并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调整职位和分配报酬,以此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竞争意识。最后,精神与情感激励也不能忽视,因为得到别人的认可是许多人的心声,无论是员工还是领导。精神激励与情感激励更加注重用情感去感动人,它建立在人与人互相尊重的基础上,通过情感共鸣使被管理者感受到温暖,并获得自信与成就感。当员工感受到友善和温度,就会获得更加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他们主动地思考和投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
高校行政管理一个多层次、宽广度、高难度的复杂化的管理系统,是学校教学科研的支持体系与有力保障。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地更新管理服务观念逐渐成为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必修课,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已刻不容缓。然而,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也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在进行改革的过程当中,相关的管理层必须要有“刮骨疗毒”的决心,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长期坚持,不断思考研究,深入实践,才能保证科学、优质、高效的行政管理工作,更好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