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莱山探索
2022-03-18李敏
李 敏
(中共烟台市莱山区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003)
乡村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治理向基层下移的重要承载对象,其既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推动乡村振兴亟需补齐的短板。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以五个“贯穿始终”为抓手,对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 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意义
1.1 关系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增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治理价值取向已实现了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高质量发展与高效能治理都旨在为人民提供高品质的美好生活。
乡村治,社会安,国家稳。乡村治理,能够以其高效能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积极推进乡村治理,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治理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可以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1.2 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以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为重点,把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健全创新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构建行之有效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助推乡村治理的转型,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要抓手。
2 莱山区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探索
2.1 将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治理始终,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
2.1.1 实施“头雁领航”工程
立足建设过硬班子、强化有效引领,开展“三严守三争当”活动,引导村居干部严守党纪国法,严守制度规矩,严守品行操守,争当干事创业的排头兵,争当党员群众的贴心人,争当党委政府的好帮手,着力打造一支推动乡村振兴的“先头部队”。
2.1.2 探索推行党组织星级评定和党员积分量化管理
对党组织以绩效考核评定星级,以星级评定确定奖惩,对党员采取正向加分和反向扣分的办法,并以一个年度内累计得分考评党组织和党员综合表现,使考评有依据、行动有方向,充分调动起了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1.3 制定“三色台账”加强软弱涣散村整治
以红黄绿三色区分各村居情况,对列入红色台账的软弱涣散村居,“一村一策”制定整顿方案,落实“五个一”包帮措施,促使其尽快转化。据海报新闻报道,截至目前,获得烟台市级以上先进基层党组织、干事创业红旗村、干事创业进步村等荣誉村居26个,市级以上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的书记12人。
2.2 将群众路线贯穿乡村治理始终,村民自治合法有序
2.2.1 探索实行“四议两公开”民主协商机制
村级重大事项由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讨论,党员大会审议论证,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形成决议,决议和实施结果公开,村两委会组织实施以及村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做到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事民监,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
2.2.2 常态化实行党员联系户制度
每个党小组联系10名党员,每名党员联系10户群众,党小组长和党员定期开展走访,及时向党组织反映联系户群众的困难和需求,遇有重大或特殊事项时,集中走访联系户征求意见建议。
2.2.3 开展民主议政日活动
将每月8日确定为村级“民主议政日”,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和退职老干部对村级事务管理情况进行评判,激发了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
2.3 将制度建设贯穿乡村治理始终,村务管理严格规范
2.3.1 建立“三会十事”全程录像制度
按照每3个村一台的标准统一购置数码摄像机,把村级重要事务决策过程拍成“纪录片”,街道包村领导和包村干部到会指导,加强群众和上级党委政府对村级决策的监督,杜绝了村居决策会议记录造假、决策失真、结果失查等问题。
2.3.2 实行村级财务“委托代理”
将全区所有村居的财务全部纳入街区代理中心管理,由代理中心统一核算收支账目,统一保管财务资料,并在开支审批、固定资产管理、村集体资金借贷、收支结算时限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有效杜绝了“口袋帐”等不良现象。
2.3.3 实行村级印章委托管理
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印章在街道园区统一管理,一村一柜,一柜两锁;在用印审批单齐全、手续完备的前提下,由街、村两级工作人员共同开启后方可使用,有效防止了村干部乱盖章、盖私章的行为。
2.4 将发展经济贯穿乡村治理始终,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4.1 大力推行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由村党员干部牵头领办专业合作社或股份合作社,明确集体收益份额,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形成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莱山品牌。
2.4.2 深入实施村居集体致富项目“三年培育计划”
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农户将土地、闲余资金变作资产入股,合作社把撂荒土地变废为宝,用于种植草莓、樱桃等果蔬,并实行统一销售,既保障了村民个人收益,又增强了村集体造血功能。
2.4.3 高标准发展农业产业
安排专项奖补资金,建设“特色型”农业产业体系、“外向型”农业产业体系和“科技型”农业产业体系。据海报新闻报道,截至目前,集体收入过百万元的村居达到29个,超过30万元的村居达到61个,彻底消除了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居,全区114个村居已有90个村居有了集体产业项目或稳定增收途径。
2.5 将资源整合贯穿乡村治理始终,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2.5.1 开展部门包村“552”工程
以“包村居班子促素质提高、包贫困户促脱贫攻坚、包矛盾化解促和谐稳定、包村级事务管理促运行规范、包基础设施建设促环境优化”为内容,不断提升村居党组织组织力和集体经济实力,为打造乡村振兴的“莱山样本”提供坚强支撑保障。
2.5.2 统筹推进村居党群服务中心建设
通过新建、改造、置换等方式对服务中心进行整合、改造和升级,确保服务全覆盖;在村居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社保缴纳、党务咨询、市场监管等窗口,安排街道工作人员坐班办理业务,推动民生服务下沉。
2.5.3 做细做实农村“网格化”管理
以200户为单位划分一个网格,按照“1+1+N”的模式,每个行政村配备民警1名、警务助理1名、网格员若干名,担负起搜集社情民意、采集基础信息、化解矛盾纠纷等职责,不断创新和提升社会治理方式。
2.5.4 持续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
据齐鲁晚报报道,莱山区目前高标准建成17个农村幸福院并正常运营,为老人们提供了以“吃饭不用愁、衣服有人洗、保健在身边”为基础的“3+N”综合服务;修改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114个村居全部完成红白理事会会长负责制改组,使移风易俗工作落地生根;全区近80%的村居基本建成独立基层文化服务站,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3 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对策
3.1 强化班子建设,夯实乡村治理组织保证
3.1.1 打造过硬支部
通过抓先进典型,以点带面带动引领全区农村党支部全面过硬。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以主题党日为载体,把严格组织生活、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与服务发展民生、推进协商议事等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党员队伍活力。
3.1.2 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一要严把入口关。突出政治标准,严格选拔任用标准和选举程序,将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和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拔为新一届村党组织书记。二要注重人才储备。实施“青苗”计划,根据村“两委”换届选举结果,将得票较多的优秀青年纳入后备干部管理,以街道园区为单位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每个村至少考察确定1~2名后备干部,为农村干部储备人选。
3.1.3 全面深化党组织“星级评定”和党员积分量化管理
聚焦乡村治理工作重点,细化五个等次星级创建标准和实施细则,通过每年考核验收、评定星级,使每个村党组织都有新的提高,实现晋位升级、整体提升。对农村党员分类制定差异化的设岗定责、积分奖惩办法,推行党员挂牌、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制度,引导党员在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把群众组织起来全面参与乡村治理工作[1]。
3.2 抓好人才开发,提供乡村治理智力支持
3.2.1 加强政治培训
抓实党员干部政治教育,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冬训春训的必讲内容,教育引导农村党员真信真用,严守党纪国法,严守制度规矩,严守品行操守。开展“送课下乡”行动,在各街道园区对新当选村“两委”干部全部轮训的基础上,建立培训师资库,由各街道园区按需自主选课,定期对村干部进行轮训。
3.2.2 加强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
一方面,由区里统一牵头与鲁东大学、烟台大学、农业学校等大中专院校签订技术服务协议,逐步解决人才、技术瓶颈,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另一方面,围绕发展村(居)致富项目,定期组织街区干部、村(居)两委成员进行培训,解读相关政策,提升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增收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结合实际做好区域产业项目发展规划,帮助村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致富项目,并对村居提报的致富项目进行充分论证,分析发展前景,严格把控,避免产生新的村级债务。
3.2.3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引进
积极组织农业、科技、卫生、文化、乡村规划等方面人才和青年志愿者到村开展志愿服务,发挥基层服务项目人员作用,引导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等驻烟高校与乡村、学校进行校地共建,充实乡村组织振兴的工作力量[2]。
3.3 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支撑
3.3.1 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制度
把加强党的领导有关要求写入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相关组织章程,将乡村党组织对各类组织的领导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压实街道工委抓村的直接责任,抓好领导班子成员联片包村制度和述职评议制度落实,每年村党组织书记要向上级街道园区工委述职,全身心抓好乡村治理各项工作。
3.3.2 健全完善村级工作运行制度
尽快修改完善并出台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相关文件制度汇编,推进组织工作规则、村级公务费管理、印章管理使用办法等9个文件落地并实施。完善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经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制度,建立权责明晰、公开透明、操作规范、监督有力的村级事务运行体制和机制。
3.3.3 健全完善乡村治理考核制度
加强基层纪检监察与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进一步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加大经常性督促检查和差异化考核力度,把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工作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对落实责任不力、长期打不开局面的,依规依纪严肃追责问责,形成更加重视基层、更加注重实效的正确导向[3]。
3.4 统筹各类要素资源,建强乡村治理基础保障
3.4.1 在村干部待遇上关心关爱
持续开展农村干部“干事创业”活动,抓好“干事创业红旗村”“干事创业进步村”评选,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动力。在满足总体结构要求的前提下,推选安排“两代表一委员”以及评先树优时,优先考虑村党组织书记。街道园区工委书记每年至少与村居党组织书记谈心谈话一次,做到定期了解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困难。
3.4.2 在运转经费上全力保障
严格落实财政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村干部报酬待遇等政策规定,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按标准兑现村党组织书记待遇报酬,定期开展健康查体、扶贫济困、结对帮扶等关爱老支书服务活动,围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党组织书记养老保险制度和离任补助制度,着手制定出台相关文件,做到政策、范围、标准、待遇“四统一”,使现任村党组织书记无后顾之忧,离任村党组织书记老有所养。
3.4.3 在经济发展上大力支持
大力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涉农街道全部要完成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涉农村居的全覆盖。接续将乡村致富项目培育计划再实施3年,重点倾斜扶持经济薄弱村居发展,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产业振兴新业态新模式,争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