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支部“五好三强”模式建构研究
2022-03-18葛世林
葛世林,杨 笛,郝 杰
(1.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2.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3.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党组织的育人目标,规定“学生党支部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1]从而明确了大学生党支部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但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仍面临着思想引领效果不突出、组织管理效能弱、工作执行效率低等挑战。
1 高校学生党支部发展面临的困境
中共中央组织部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6月5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 514.8万名,其中,学生党员306.7万名,占比超3.2%[2]。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年满十八周岁申请入党的条件可以判定学生党员中绝大多数都是大学生。大学生党员接受能力强、专业知识储备足、综合素质良好,毕业后进入祖国大江南北的各行各业,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生力量。做好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对于我国党建事业以及国家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但不可忽视的是,在信息交融庞杂和文化传播碰撞的今天,大学生党支部由于大学生自身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面临着思想、组织以及实践等方面的困境。这些困境不仅阻碍着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发展,而且阻碍着整个党支部以及党员队伍的发展和进步。
1.1 学生党员参与意识不足,自我认知能力缺乏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理论成果的同时,更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党性修养。所谓党性修养,是指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性修养是一个内外兼修的长期过程,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党员普遍存在“内修”,即自我教育不够的问题。“自己的主观需求不强烈”往往成为阻碍“90后”大学生学习与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首要因素[3]。由此可以体现出大学生党员对政治参与方面积极性不足、兴趣度较低。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理论学习难以形成体系。大学生党员接受理论教育多在学校、学院两级党委的安排下进行,多为与时事政治相关内容,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获得的知识匹配程度低,难以形成思想体系。其次,宗旨意识也有待提高。大学生党员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很多学生党员却在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由此导致其随波逐流,党性意识淡薄,难以在各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2 学生党支部管理制度空缺,党员流动性较大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学生党支部委员会任期根据支部设置方式设定为两年或三年,坚持按期换届。但是,由于党员发展程序和大学学制的限制,导致大学生党支部人员流动性较大,往往刚发展为正式党员,成为党支部的中坚力量,就要面临着大学毕业的情况。人员流动频繁导致党支部人员构成层次不合理,延续性不强[4]。特别是优秀党员,培养周期长、耗费精力多,但由于学业因素,投入党支部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持续发挥作用[5],而党务人员新老交替又会产生能力欠缺,导致党支部核心凝聚力不强。其次,面对发达的网络信息、新媒体手段多样的情况,大学生党支部管理制度若不能及时更新,就会留下空缺。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诸多极端思想、错误价值观、消极思想甚至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语言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影响其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高校党建在对大学生的思想培养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6]。因为党建工作的严肃性和严格性,很多党员会产生距离感,往往在党支部生活会上不敢发言却在网络上传播消极信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支部的形象和发展。
1.3 支部工作落实不及时,组织活动形式单调
大学生党员不仅仅是大学生群体的先进代表,更是党支部的新鲜血液。但是由于大学生党支部的党员分别属于不同的年级,课程安排以及发展规划不同,不同年级党员之间学习和生活的交集有限,因此,想要举办集体性活动难度较大,阻碍了党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低年级党员的活力和高年级党员的经验无法相互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党支部的活力和发展动力。其次,由于人员不齐等因素,大量时效性活动无法及时开展,以会议为主要形式、学习文件为主要内容的常规性组织生活“换汤不换药”[7],导致少数大学生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出现“疏离”的倾向,参与组织生活往往只依赖上级党组织的布置安排,这严重影响了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开展以及制度和工作的落实。
2 高校学生党支部“五好三强”模式构建的价值意蕴
“发挥党支部组织育人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在育人中先锋模范作用,使新生尽快实现由合格中学生向合格大学生角色转变过渡”[8]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使命。针对现阶段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创新高校学生支部的工作机制,着力建构“支部班子好、党员管理好、组织生活好、制度落实好、作用发挥好”和“思想引领力强、工作落实力强、组织凝聚力强”的“五好三强”学生党支部成为新时期基层党建的现实要求。
2.1 “五好三强”模式的含义
“五好三强”的高校学生党支部发展模式从支部班子、党员管理、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作用发挥五大部分以及思想引领力、工作落实力、组织凝聚力三种能力的角度,多维度地对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提出了要求。可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五好三强”模式的含义:
第一,从思想层面看,“思想引领力强”是学生党员“作用发挥好”的生动体现。学生党员只有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自觉地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起到旗帜的引领作用,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从行动层面看,“工作落实力强”是“组织生活好”“制度落实好”的有力保障。以定期开展“三会一课”为基础,高校学生党支部通过积极组织党员活动和生活会,多方面丰富党员生活,在具体多样的党员活动中准确理解、把握和实施党务工作要求,抓好落实,让政策可以落地开花,将“两学一做”全面落实到基层党支部。
第三,从组织层面来看,“组织凝聚力强”是“支部班子好”“党员管理好”的必然结果。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凝聚力与支部班子建设和党员管理密不可分。支部班子人员组成合理,能够自觉宣传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定、指示;支部书记和委员执行力强,表率作用突出;党员党籍信息变更及时准确,党费收缴规范;党员行为依照党规党纪约束严格。这些表现都为强有力的支部组织凝聚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建构“五好三强”模式的必要性
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组织体系的基本组成单元。作为高校党组织的基层战斗堡垒,学生党支部担负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9]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高校大学生同样承担着传统红色基因、矢志砥砺奋斗的光荣使命,高校学生党支部“五好三强”模式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2.2.1 增强学生党员意识的迫切需要
党员意识指的是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能够清晰认识自己的党员身份,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意识。换言之,就是共产党员的行为规范在其思想观念上的反映。增强党员意识,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对于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关键所在。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0]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1]只有在理论学习中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思想上才能先行一步,行动上才能有成效。大学生党员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前进发展的生力军,是积极向上的学生群体,自然也需要经过一定阶段的主题教育和学习来提升个人党性修养,更好地发挥其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党员意识的增强自然也使其“作用发挥好”,从而让党支部“思想引领力强”。
2.2.2 丰富学生党员生活的重要途径
基层党员的组织生活作为组织发展工作的重要形式,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更是承担着对青年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其组织活动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各种问题,大学生群体往往会出现精神迷茫、政治责任意识缺失、人生方向感不强等问题,此时,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教育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多种多样、形式灵活的组织活动的开展,学生党支部可以更有针对性、更生活化地为大学生释疑解惑,寓教学于活动,让党员教育和培训制度落地开花,“组织生活好”“制度落实好”“工作落实力”也会更强。
2.2.3 完善学生党员管理的必要保障
对党员进行管理、教育、监督,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要求。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只有细胞健康,整个肌体才会健康。高校身处教学科研第一线,在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中,党员管理是源头性的工作。我们首先要意识到开展党员管理是提升学生党员素质的必然要求。要使每个党员都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经得起时代的风险和考验,就必须加强党员管理。其次,加强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管理,不仅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高校党组织增加生机和活力,还有助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党员管理好”,“支部班子”也随之优化,“组织凝聚力强”的优势也将得到充分地发挥。
3 建构高校学生党支部“五好三强”模式的实践路径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内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及党的建设基本规律这“三大规律”[12]。基于新时代的现实需要,“五好三强”模式不仅在理论层面回答了突破高校学生党支部发展困境的方法策略,更从思想、组织、实践三方面详细阐明了高校学生党支部迎接新挑战的具体路径,彰显出该模式的独特创造性与强大生命力。
3.1 思想凝聚,锻造“三提升”的优质学生党支部
“思想引领力强”是“五好三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播先进理论、疏导学生党员思想困惑、凝聚群体向心力的重要意义[13]。高校学生党支部要着重在政治信仰、理论素养、价值引领三方面全面提升支部思想建设,形成强大的思想凝聚力,从而进一步筑牢高校思想理论阵地。
第一,组织多元党支部活动,提升支部政治信仰。学生党支部通过发挥“五好三强”的理论优势,将枯燥的理论宣讲融会贯通于组织支部党员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以及系列志愿服务等多元化的活动,用大学生党员愿听爱听的话讲好新思想,引导大学生党员用新思想“补钙”[14],如开展向劳动楷模学习、党史知识竞赛、为群众办一件好事等活动,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之间达到提升支部党员政治信仰的作用。第二,开展专业学术研讨,提升支部理论素养。理论学习是党支部增强支部党员思想凝聚力的重要一环。党支部在组织支部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同时还要针对党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文件进行贯彻学习,开展“四史”研讨会等与时政紧密结合的学术交流会,全面提升党支部理论素养,锻造优质先锋人才。第三,培养模范榜样,提升支部价值引领。发挥 “思想引领力强”在实践中的作用,必须锻造支部中的优质人才,在支部中培养一批有理想、敢作为、勇担当的先进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自身的党员素养感染并带动支部其他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
3.2 组织优化,构建“二合理”的新型学生党支部
“组织凝聚力强”“支部班子好”“党员管理好”是“五好三强”模式在组织层面的具体表述。组织建设在学生党支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学生党支部必须根据“五好三强”的理论表述,在实践层面上需要对支部组织进行优化,构建支部班子合理、党员管理合理的“二合理”新型学生党支部。
第一,明确自身责任,构建合理的支部班子。党支部书记作为学生党员的“领头羊”,必须发挥好带头引领作用,通过积极参与校党委的组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学生党员需明确自身责任,主动加强自身建设,锤炼品德修养。党支部全体党员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从而打造出一支思想理论过硬、自身素养较高、组织结构完善的模范学生党支部。第二,加强监督机制,形成合理的党员管理模式。学生党支部要着力提高发展党员的质量,在入口处进行全面考察与监督,确保吸收的是综合素质突出的优秀分子。第三,学生党支部要将内部监督同外部监督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与合理的党员管理模式。一方面,支部党员通过撰写自查报告、党员检查剖析材料等进行自我审查和自我监督,明确近期不足,进行自我整改。另一方面,学生党支部存在流动性强、学生党员年龄较小、党建经验缺乏等局限性,因此,完善党支部内部的互相监督与加强广大学生对党支部的外部监督显得尤为重要。支部党员通过党员评议、交流谈话等方式认真听取他人意见,提升素质觉悟,在监督中形成合理的党员管理模式。
3.3 实践先行,培育“二落实”的务实学生党支部
“组织落实好”“制度落实好”是“五好三强”在实践方面的表述。学生党支部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将知与行进行有机结合,让“组织落实好”“制度落实好”这“二落实”在实践中开花。
第一,发挥师生凝聚力,是“二落实”的重要途径。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不仅在学生,任课教师也要深入挖掘提炼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协同攻关,形成环体合力,打造全员参与、全程教育、全方位影响的“大思政”立体格局[15]。通过师生之间的实践调研、课题研讨、专业交流等增进组织、制度推进的科学性,实现“二落实”的有效性。第二,及时完善实践方法,是“二落实”的重要助推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须在实践中检验组织、制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针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客观现实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化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支撑和组织保障。建立健全“五好三强”学生党支部建设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党员形成强大内驱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向课堂之外延伸、向日常生活延伸、向社会实践延伸,协同助力“大思政”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