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分析与预防

2022-03-18苏洋洋赵迎山李杭远

高师理科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肌体网球部位

苏洋洋,赵迎山,李杭远

(新疆政法学院 基础教学部,新疆 图木舒克 843806)

现代网球从1877 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目前已有超过200 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群在参与这项运动,受众人群中包括3 岁左右的儿童和90 岁高龄的老者,不同年龄层和不同性别的参与者都在享受网球带来的乐趣[1].有研究表明,参加网球运动能改善参与者的有氧能力,降低基础心率和血压,增加骨密度,增强力量和柔韧性,减少患慢性病的风险等[2-3].但无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爱好者,在网球运动时都会面临运动损伤风险,很多专业运动员甚至因伤病退赛,也有许多网球爱好者因损伤到医院救治.尤其是目前国内外各高校网球运动员因其训练条件和训练的科学性等差异较大,时常会导致运动损伤,又因其专业的运动康复师配备不足等,致使大学生网球运动员损伤后不能够及时得到专业救治等.截止目前,有关网球损伤的研究较为匮乏,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在训练时发生损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对65 名网球一级运动员在训练时发生损伤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为提高大学生网球运动员训练的科学性和延长运动寿命提出预防措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65 名网球一级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动员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基本信息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查阅有关网球运动员、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和校园网球运动伤病的文献资料.通过梳理文献,分析网球运动常见损伤、伤痛部位和种类等,以及造成运动损伤的因素,并结合前人有关运动损伤调查问卷的设计内容,设计调查问卷.

1.2.2 专家访谈法 对研究对象的教练员、体能训练师和运动康复师等专家进行访谈,了解网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特征与情况,分析可能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

1.2.3 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大量文献和咨询有关权威专家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将设计好的问卷呈送给8 位教授和5 名教练员进行效度检验.分别对调查问卷的内容、结构和整体设计合理度进行评定.参考专家给出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将修改后的问卷再次送至专家进行效度综合评定.其中,10 位专家认为调查结果很全面,占76.92%;3 位专家认为调查结果较全面,占23.08%.对65 名网球运动员、教练员、体能训练师与运动康复师共发放调查问卷76 份,回收有效问卷76 份,有效回收率为100%.采用重测法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将调查问卷再次发放给调查对象,再次发放与初次发放时间间隔为15 d.再次检验的问卷信度系数为0.96,表明问卷调查结果可靠.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体育统计学相关知识,使用Excel 和IBM SPSS Statistics 24.0 软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1.2.5 逻辑分析法 本研究运用逻辑分析法将调查问卷内容进行归纳与整理,然后通过统计学处理结果进行分析与探讨.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网球运动员集训期运动损伤情况

65 名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在训练时有38 人发生过运动损伤,占总人数的58.46%.其中,男运动员30人,占男运动员的60.00%;女运动员8 人,占女运动员的53.33%.数据表明,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在训练时有超过半数以上的队员会发生过运动损伤,该损伤没有性别差异.

2.1.1 运动损伤部位 网球运动员训练时运动损伤部位调查结果见表2.由表2 可见,65 名运动员在训练时无严重运动损伤发生,肩部、肘部和腿部肌肉发生过运动性损伤的运动员均为28 人,占运动员总数的43.08%.其中,男、女运动员肩部和腿部肌肉发生损伤人数分别为22,6 人,分别占男、女运动员总数的44.00%,40.00%;男、女运动员肘部发生损伤的人数分别为21,7 人,分别占男、女运动员总数的42.00%,46.67%.19 名运动员发生踝关节扭伤,占运动员总数的29.23%,男、女运动员踝关节发生扭伤的人数分别为15,4 人,分别占男、女运动员总数的30.00%,26.67%.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在训练时不会发生严重的运动性损伤事故,运动损伤高发部位为肩、肘、腿部和踝关节;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在训练期间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没有性别差异.

表2 网球运动员训练时运动损伤部位

网球运动是一种持拍隔网类对抗体育项目,训练或比赛时长时间的上肢挥拍、单侧持拍、脚蹬和腰转发力造成了运动损伤部位的特殊性.Gaw[4]等调查了1990—2011 年在美国国家医院急诊科接受过运动损伤治疗的所有网球运动员病例,统计运动员的损伤部位发现,下肢受损率最高,占42.1%,上肢受损率次之,占26.7%,头颈部、躯干受损率分别占19.6%,9.2%.翁喆[5]等调查我国体育院校优秀网球运动员损伤特点发现,肩部受损人数最多,占23.1%;其次是背部损伤,占21.1%;第3位是手腕部损伤,占19.2%;其余受损部位是肘部、膝关节、踝关节等.孙文杰[6]等对53 名发生过损伤的黑龙江省高校网球运动员问卷调查发现,运动损伤高发位为肩部、膝部、手腕处、肘关节和踝关节.由此综合表明,网球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高发部位在肩、肘、腿以及踝关节等部位.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网球运动员在挥拍击球时,为了增加击球速度,控制回球方向和落点,就必须加大上肢及核心部位用力,并控制全身适当放松,这就可能造成肩肘受伤.此外,在训练或比赛时球员下肢要快速跑动,常会伴随急停、折返、变向和跳跃等,从而造成腿部肌肉拉伤和踝关节扭伤.

2.1.2 运动损伤类型 网球运动员训练时运动损伤类型调查结果见表3.由表3 可见,65 名运动员在训练期间有34 人出现肌肉拉伤(主要是腿部肌肉和肩部肌肉),占运动员总数的52.31%,其中男、女运动员人数分别为26,8 人,分别占男、女运动员总数的52.00%,53.33%.25 人发生网球肘损伤,占运动员总数的38.46%,其中男、女运动员人数分别为20,5 人,分别占男、女运动员总数的40.00%,33.33%.24 人出现扭伤,占运动员总数的36.92%,其中男、女运动员人数分别为19,5 人,分别占男、女运动员总数的38.00%,33.33%.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在训练期间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类型是网球肘、肩部和腿部肌肉拉伤以及下肢关节扭伤等;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在训练期间发生运动损伤的类型没有性别差异.

表3 网球运动员训练时运动损伤类型

在网球比赛或训练时,球员节奏非常快,运动负荷较大,还经常伴随折返、跳跃和变向等动作;并长期多次重复挥拍、蹬转动作,故造成了网球运动员损伤类型主要是慢性损伤和急性损伤.Valleser[7]等在调查110 名平均年龄20 岁的菲律宾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常见伤病时发现,最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是肌腱炎、扭伤和拉伤.肌腱炎大部分发生在肩部、肘部、膝盖和腕部,扭伤多见于脚踝和手腕,拉伤多见于下背部、肩部和大腿.叶松[8]对我国男子网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发现,35 名男子网球运动员发生关节韧带损伤占23.2%,肌肉拉伤占20.4%,骨膜炎发生率占15.2%,挫伤占12.5%,腱鞘炎发生率占11.6%.陈燕[9]将陕西省不同运动水平的网球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常见损伤的类型为骨膜炎(21.74%)、关节损伤(17.39%)、骨折(17.39%)、肌肉拉伤(13.04%);而低水平运动员常见损伤类型为挫伤(20.59%)、肌腱损伤(17.65%)、皮肤擦伤(17.65%)、骨膜炎(11.76%).由此可见,由于对运动损伤分类存在较大的差异,致使在统计运动员损伤类别时有所出入,但是根据人体解剖学结构可发现,网球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出现运动损伤主要是上肢的肩部损伤、网球肘和骨膜炎等慢性损伤,以及下肢的关节扭伤,尤其是踝关节扭伤和腿部肌肉拉伤等急性损伤.虽然前人对网球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分类不同,但是细究人体结构,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长期的训练动作不正确,不能及时更正或者运动性疲劳得不到有效的恢复造成网球肘的出现,另外灵活的击球动作以及快速应对各种折返、起动、急停和转体等反应动作都需要借助关节的屈伸和肌肉的收缩全力配合,人体不同部位肌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就容易造成相对较弱一侧的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

2.2 大学生网球运动员训练期运动损伤因素分析

对65 名网球运动员在训练期间可能引起运动损伤的因素进行认知问卷调查,结果见表4.由表4 可见,60 人认为带伤训练将会引发运动损伤,占92.31%;51 人认为运动疲劳将会引发运动损伤,占78.46%;40人认为专项力量不足将会引发运动损伤,占61.54%;38 人认为局部负荷过重将会引发运动损伤,占58.46%;36 人认为技术动作不正确将会引发运动损伤,占55.38%;32 人认为准备活动不充分将会引发运动损伤,占49.23%.由此表明,造成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在训练期间运动损伤的因素主要是带伤训练、运动疲劳、专项力量不足、局部负荷过重和技术动作不正确等.

表4 可能引起运动损伤因素认知及损伤因素

对38 名受伤运动员进行损伤因素问卷调查,结果见表4.由表4 可见,30 人由于运动性疲劳引起损伤,占78.95%;23 人由于带伤训练引起损伤,占60.53%;8 人由于专项力量不足和局部负荷过重引起损伤,占21.05%.此外,各有4 人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错误、环境因素引发的损伤,占10.53%.

可能影响和造成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但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其一是主观因素,如性别、带伤训练、运动性疲劳、专项力量不足、局部负荷过重、错误的技术动作和准备活动不充分等;其二是客观因素,如场地器材和环境等.

2.2.1 主观因素 Mccurdie[10]等对参加2003—2012 年10 届温网比赛的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时出现损伤的研究发现,女性运动员损伤(每1 000 场比赛约有23.4 人次出现损伤)发生率稍高于男性运动员(每1 000 场比赛约有17.7 人次出现损伤);Silva[11]等对151 名巴西高水平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进行了为期1 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在比赛或训练时男性运动员损伤(每1 000 h 比赛或训练约有1.6 人次出现损伤)发生率稍高于女性运动员(每1 000 h 比赛或训练约有1 人次出现损伤),但并无显著性差异;Sell[12]等对参加1994—2009 年13 届美网比赛的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时出现损伤情况进行统计发现,男(每1 000场比赛约有37.7 人次出现损伤)、女(每1 000 场比赛约有35.74 人次出现损伤)运动员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现有文献表明,在比赛或训练时因性别因素对高水平运动员造成运动损伤的可能性较小,其原因可能是高水平运动员无论男女,其预防和保护意识较强.在本研究中38 名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男女运动员损伤发生率分别为60.00%,53.33%,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调查发现这些运动员对自身的机能状态和运动能力等理论知识都有所了解,故性别因素不是造成他们在训练期间出现损伤的主要因素.

很多世界知名教练员曾经说过,多数网球运动员带伤参加训练或比赛,而且这些知名教练员和著名网球运动员自身非常清楚带伤训练或比赛很有可能导致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时再次出现运动损伤,可是他们仍然坚持在自身有伤病的情况下参加比赛或训练,可见他们对网球更高水平的追求是非常强烈的.同时也可以想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网球对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技术要求都越来越苛刻.在本研究中65 名大学生网球运动员中有60 人认为带伤训练会再次引发运动损伤,事实也证明有23 名运动员确实因带伤训练再次引发损伤.分析其原因,首先,可能是受伤部位无法承受训练或比赛的重压从而加重伤病;其次,受伤部位导致在训练或比赛时身体动作受限,可能造成动作无法正确完成,这种情况在快速的反应中可能会导致新的损伤.故带伤训练是造成大学生网球运动员训练期出现损伤的重要因素.

运动性疲劳是指肌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13].肌体产生疲劳是训练时人体的正常反应,人体会出现暂时的生理机能减退现象.这也预示着肌体需要休息恢复,如果此时仍然坚持训练则会影响运动员的关节稳定性,致使其对技术动作的控制力下降,严重时可能会发生运动损伤[14-15].高泽宇[16]在探讨运动性疲劳对篮球运动员罚篮动作的影响时发现,在屈腕拨指阶段,疲劳前后髋关节的屈曲角度发生了显著性改变,这将直接影响运动员罚篮效果.陈小康[17]对6 名男子羽毛球运动员腾空正手杀球训练至疲劳过程中的运动学和上肢表面肌电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疲劳后持拍手最大握力显著降低;随着疲劳程度的增加,运动员的上肢肌肉放电呈下降趋势;上肢各环节线速度明显下降,腕关节线速度下降最为显著,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肌肉损伤的风险.本研究发现有高达51 名网球运动员认为当肌体处于运动疲劳时继续参加训练会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在38 名有过受伤经历的运动员中,有30人是由于运动疲劳导致其出现损伤的,在实地调查中也发现,在运动员训练期间肌体出现疲劳时,其动作完成度会明显降低,力量也会随之降低,同时控球能力明显下降,表现为移动速度降低、技术动作变形、身体乏力和厌训心理.

虽然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并没有给专项力量下一个标准的定义,但是专项力量是就力量素质与运动专项而言的[18].那么网球的专项力量可以理解为在比赛或训练的过程中,网球运动员动态地完成击球动作,此过程运动员需要充分调配自身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并将其转变为使球快速向前上方运动的动能.由此可见,网球专项力量是该专项运动员进行训练或比赛的身体素质基础,如果没有很好的专项力量或者专项力量不足将很难完成和改进各种击球动作,难以支撑运动员完成比赛或训练,甚至在跑动、变向或折返时出现运动性损伤.翁喆[5]对我国体育院校优秀网球运动员损伤特点分析时发现,专项力量不足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也发现,专项力量不足是影响大学生网球运动员训练期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网球的局部运动负荷过重是指网球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时肌体出现某个运动环节所承受的负荷量超出了其本身所能承受的范围[19].网球是一项持拍类隔网对抗性运动项目,多数情况下完成击球及快速反应均要一侧或某一运动关节侧重发力,如发球需要肩部侧重发力,正手击球需要小臂侧重发力,快速折返变向时则需要内侧脚侧重发力.而且一场比赛或一次训练需要练习者多次重复挥拍击球、快速折返变向等,这显然对网球运动员的上肢、肩部、下肢和脚踝产生了较大的运动负担.长期的局部肌群超负荷工作非常容易造成局部肌群劳损,故伤病在所难免.本研究也发现,局部负荷过重是影响大学生网球运动员训练期运动损伤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2.2.2 客观因素 场地环境也可能是造成网球运动员训练期运动损伤的因素.Maquirriain[20]等对在戴维斯杯网球锦标赛中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员进行了8 年的跟踪研究发现,运动员在硬地场的运动损伤发生率为2.9%,而在红土场的运动损伤发生率仅为0.7%.对比硬地场,球员在温网的草地损伤发生率明显降低.而在国内多数校园网球场地均属于硬地场,故大学生网球运动员在硬地场上训练时造成的运动损伤应引起重视.还有研究发现,球拍弦张力增大会使上肢的震动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上肢慢性损伤的风险[21].当网球运动员在环境温度大于35 ℃,空气相对湿度大于50%的环境中进行训练或比赛时,可能会遭受中暑等伤病[22-23].

除此之外,通常情况下,多数校园教练员和运动员所设计准备活动内容较为单调,并没有根据网球这一项目特点做充分的生理机能准备,同时还缺乏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中枢神经系统没有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和运动器官尚未募集到最佳的状态时,进行比赛或训练就非常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故准备活动不充分可能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一个因素.另外,当网球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时注意力不集中、动作出错和动作不规范也可能会导致关节运动损伤的增加[24].

3 预防大学生网球运动员训练期运动损伤的措施

针对本研究中可能造成大学生网球运动员训练时运动损伤的成因提出预防措施.

3.1 提高准备活动质量,强化受损部位保护

准备活动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体温适度升高,增强皮肤血流,利于散热,防止热应激伤害和降低肌肉的粘滞性,增加弹性,预防肌肉损伤[25].充分而高质量的准备活动能够使运动员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强化运动员网球技术的各种条件反射,同时其还是运动员有效预防和降低损伤发生的先决条件.另外,准备活动包括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包括跑、跳、常规抗阻和牵拉等练习;专项准备活动是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及所运用的主要肌群和部位进行的准备活动.网球运动的专项性准备活动包括上肢的肘部和腕关节,躯干的肩部、腰部和髋关节,下肢的腿部肌肉、膝关节和踝关节等部位,并且以动力性练习居多[26].标准的网球场地占地面积一般不少于670 m2,有效双打场地的标准尺寸为23.77 m×10.97 m,且场地平整,有若干条清晰的界线.可以利用场地条件做准备活动.如沿双打边线外进行慢跑,沿两边底线做折返跑和定点折返,沿单、双单边线进行碎步练习,还可以将网球放在各个线的交点处进行组合步法练习,在起到热身效果的同时,又能提高运动员场上跑动意识,有效提高准备活动的实效性.

另外,运动员在训练结束后做一些拉伸、压韧带和理疗等科学而积极的恢复方法也是必要的,可促进肌肉中乳酸分解,快速消除肌体运动性疲劳,促进肌体体生理和心理恢复,有效降低疲劳累积造成伤病的风险.运动员受伤部位的康复性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训练前对损伤部位的韧带和肌肉进行小幅度的拉伸并结合使用护腰、护膝和肌肉效贴等保护措施.

3.2 加强易受伤部位的素质练习

强化对易受伤部位的素质训练,提升整体机能水平,也是有效预防损伤的措施之一.速度、力量、耐力、灵敏与柔韧5 项基本的身体素质协调发展是运动员学习掌握与优化技术动作的基础.对于大学生网球运动员而言,身体发育已趋于完善,故良好的身体素质对提升技能学习能力和降低损伤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力量、耐力和柔韧可能对成年球员机能的影响较大.力量体现肌体骨骼肌肉系统的工作能力;耐力体现肌体心肺供能的效率和能力;柔韧体现肌体关节灵活度和肌肉韧带的伸展能力.此3 项素质的提升对降低大学生网球运动员运动损伤风险具有显著作用.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球运动员训练期损伤高发部位是肩关节扭伤、肌肉拉伤,肘关节损伤,腿部肌肉拉伤和踝关节扭伤.因此,重点强化这些部位的多项素质练习,增加肌肉力量,提升耐力素质,增强关节灵活性、稳定性和关节周围韧带的柔韧性,可有效降低肌体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故训练时,教练员或体能训练师应注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练习,尤其是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的锻炼.

3.3 强化专项技术训练,优化技术动作

本研究以网球一级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技术动作多处于巩固阶段.他们在训练时明确了动作的概念和要领,动作协调、连贯、节奏感强、条件反射牢固.但是处于该阶段的运动员对动作细节的掌握不够,对动作的理解仍处于感性认识中,如不对技术动作进一步优化和理解上升至理性认识,容易导致运动员因为猛力击球或肌体疲劳后的高强度、大密度训练而发生运动损伤.认真优化技术动作,同时不忘基础训练,建立稳定且符合人体动力学的动作动力定型,从而达到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

3.4 科学训练,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科学的训练能够更快速有效地提升网球运动员的适应能力,使训练实效最大化,同时也是预防和降低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风险的主要手段.技术动作形成过程需要肌体各器官、系统的精密配合,由于每个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并不是同步的,因此教练员在实施训练时要严格遵循系统性、全面性、个别对待原则.训练负荷需要循序渐进,避免因负荷过大导致的运动损伤,同时还要着重加强运动员较弱的技术训练,并规范和稳定技术动作,使其在训练时处于主动状态,降低受迫性动作变形从而加重肌体局部负担.提高训练的科学化,可降低因训练不当或负荷过大引起的损伤风险.

训练负荷安排需要注意:(1)适时调整训练节奏、训练方法和训练负荷,将其与运动员实际情况相结合;(2)坚持长期有氧训练,提高肌体心肺适能,增强运动员对训练的耐受力,提升肌体抗疲劳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3)采用“渐进式”的手段逐步递增训练负荷,强度不能与运动量同步增加;(4)受伤康复队员不宜过早进行专项训练,应以恢复训练为主,并视恢复状况和肌体状态渐进式地增加运动负荷.

3.5 加强心理练习,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注意力、肌体唤醒水平和自信心等心理学因素也是造成运动员训练期间运动损伤的主要因素.注意力低下进行训练的运动员所获取的训练信息不广泛,有用信息不能及时传到大脑,之后可能会由于动作错误、发力不协调、身体无法及时被调动而导致损伤.注意力集中和自信心上升可提高网球运动员在训练时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与过滤,并专注训练,降低训练损伤风险.可通过一些抗干扰训练提高网球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网球运动员要掌握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选择适合个人的护具,适时佩戴,以保护受伤部位,也可以对受伤高发部位采取保护措施.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大学生网球运动员训练时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为58.46%,有半数以上的队员会发生过运动损伤.训练损伤特征以上肢肩部和网球肘等慢性损伤以及下肢关节扭伤(踝关节和膝关节扭伤)和腿部肌肉拉伤等急性损伤较为常见,无严重损伤.分析也发现,造成训练时发生损伤的因素主要是带伤训练、运动性疲劳、专项力量不足、局部负荷过重、错误的技术动作和准备活动不充分等主观因素,以及场地环境等客观因素.为此,大学生运动员应科学训练与有效休息相结合,专项力量与局部负荷训练相结合,优化技术动作与强化心理素质训练相结合,以及提高准备活动的质量才能有效预防损伤发生,从而提高运动成绩和延长运动寿命.

4.2 建议

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网球运动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不仅要求技术动作的优化和步伐的协调与灵活,也要重视素质训练,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训练运动负荷安排要合理,有疲劳、有恢复的训练才是一次效果较为明显的训练,避免因过度疲劳造成运动损伤.其次,训练前的准备活动要高质量且充分,训练后的放松要积极,加强对运动损伤高发部位训练前的针对性护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最后,教练员和体能训练师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和业务水平,科学决策和因材施教,提高大学生网球运动员训练的整体水准;医务监督人员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综合体系.

猜你喜欢

肌体网球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春绽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网球究竟是什么颜色?
腰痛不用愁,网球来帮忙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叩问(外一首)
童话里的网球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