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观的三重逻辑
2022-03-18肖舒方
肖舒方,伍 烨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不断面临着新情况和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伟大的梦想,需要无数劳动者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接续奋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经过经验总结、理论学习以及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我国新时代的劳动观。新时代劳动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深刻汲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华民族优秀劳动基因的精华,顺应时代潮流,立足于本国国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进步的动态的观念。深刻认知和把握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渊源、主要内涵和价值旨归对于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1 历史逻辑: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渊源
劳动,是每一位劳动者都要从事的基本活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实践出发,科学分析了人的劳动对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对社会历史进步、甚至对整个世界的作用,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通过辛勤劳动实现安居乐业,具有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这些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及中华传统劳动美德都为新时代劳动观提供了重要理论来源,是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底色与思想载体。
1.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的阐释与分析取得了极其丰富的成果,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起着支柱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包括劳动创造了历史,创造了世间万物;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些丰富的理论内涵为新时代劳动观的发展提供了厚重的理论底色。
一是劳动创造了历史,创造了世间万物。马克思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131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是通过劳动才生产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本身,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促进人的不断发展,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和历史,而且通过劳动人们可以将自然界直接的自然资源加工成为满足自身生活所需要的东西,这就将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了。相对于动物本能式的从自然直接获取原材料,人类更聪明的地方在于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通过劳动实践去创造新的东西来满足人类社会的各种需要,在人类一步步劳动的过程中也就创造了历史以及他们自身。二是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创造了财富。马克思在实践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以及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度研究,得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结论,揭开了被物化关系掩盖住的人与人关系的面纱,揭示了“活劳动”[2]对财富的积累和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劳动不仅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同时还可以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从而在思想领域中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虽然工人们的剩余劳动可以创造巨大的财富,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们的剩余劳动被资本家们理所当然无偿的占据,并且通过工人工资的形式来掩盖资本主义的丑恶行径,从而产生这样一种矛盾,工人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筹集的资本越多,财富越集中于少部分人的手里,资本家们越富有,工人们反倒越痛苦、越贫穷。三是劳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劳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96,通过劳动可以不断实现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的实现人的发展。但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们的这种自在的劳动被扭曲成为了异化劳动,劳动者与劳动过程、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劳动成果,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之间相分离,劳动不再是让劳动者幸福的源泉,而是造成劳动者痛苦不堪的异化劳动。马克思通过科学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辩证逻辑,得出了在未来社会里扬弃异化劳动,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人们可以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结论。
1.2 中华民族优秀劳动传统为新时代劳动观提供了理论滋养
在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人们始终相信通过辛勤劳动能带来美好生活。几千年来,在无数劳动人民的一步步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优良的劳动传统。推崇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早已根植于劳动人民的精神基因,为新时代劳动观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力量源泉。
“勤于劳动,善于创造”[3]是中华传统劳动美德。中华民族之所以源远流长,这根源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热衷于劳动,善于创造的优良品质。人们勤劳勇敢的劳动品质蕴涵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之中,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新时代劳动观的有机融合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是巨大的,人们通过在劳动中发明生产工具以及不断创新科学技术,比如,古代的四大发明闻名中外,这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改变了生活方式,促使社会变革与进步。中华民族不仅勤于劳动,而且非常尊重劳动。他们敬仰那些热爱劳动、勤劳勇敢、富有创造力的人。正如神农氏“身自耕,妻亲织”[4]积极劳动,亲尝百草,发明用草药治病,发明了刀耕火种等而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尊敬。文人墨客还运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赞美和肯定劳动,督促后人要勤于劳动。墨子提出了“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5]道出了劳动对于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6]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与重视;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7]督促了后人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人生哲理。
1.3 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劳动基因为新时代劳动观提供了理论延续
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哲学与中华民族优秀劳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延续了新时代的劳动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开始到不断地发展壮大,在它的红色基因中始终蕴含着深厚的劳动情结。
中国共产党深刻领会到劳动的重要意义,并且认为人民享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人民群众作为劳动的主体,不仅通过劳动变革社会,同时也通过劳动变革自身,因此自然享有相应的劳动权利和义务,并且他们的劳动不应该被无偿占有和剥夺。1956年9月16日,邓小平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员必须是从事劳动而不剥削他人劳动的人。”[8]不仅从制度上明确规定党员的责任与纪律,并且从党章的高度充分保障了人民享有的劳动权利和义务,进一步促进了劳动的解放与自由。中国共产党还提倡以热爱劳动为荣,以贪图享受、不务正业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9]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热爱劳动的劳动基因,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劳动的崇尚与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保护,对好逸恶劳的不良作风的唾弃与不齿。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理论上继承与发展了关于劳动的理论,并且在实践中进一步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劳动基因。比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三大改造”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在全社会激发了热爱劳动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本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劳动基因不仅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保持了党的优良作风,营造了党内政治清明、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同时,也在全社会树立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榜样,为新时代劳动观提供了理论延续。
2 理论逻辑:新时代劳动观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劳动更为丰富的内涵,彰显了辛勤劳动的劳动态度观,体现了诚实劳动的劳动价值观,表达了创造性劳动的劳动发展观。
2.1 辛勤劳动的劳动态度观
辛勤劳动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始终是劳动的主题,意指人们在劳动中体现的勤奋敬业、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对每一位劳动人民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踏实劳动、勤勉劳动,在平凡岗位上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业绩。”[10]鼓励广大劳动者热爱劳动,积极培养并树立高度的敬业精神与奉献精神,在自己的领域中发光发热,在每一个普通的岗位上活出精彩、干出成果。“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无数辛勤劳动者的不懈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10]这就需要劳动者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自觉地将自己的个人梦与伟大的“中国梦”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辛勤劳动不断促进国家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和进步。而对劳动实践中具有高度敬业、奉献精神的劳动者要积极宣传,诸如为“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先进工作者”“大国工匠”等,这些劳动者是国家发展事业的积极践行者,都是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坚守本心,兢兢业业的劳动模范,体现了吃苦耐劳、恪尽职守、精益求精、乐于奉献、富有创造力的劳模精神,彰显了劳动人民勤于劳动的美好品质,传承了热爱劳动的良好作风,引导人们树立辛勤劳动的劳动态度观。
2.2 诚实劳动的劳动价值观
诚实劳动主要是指人们在劳动中脚踏实地,以诚相待,实事求是,有责任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按照道德准则和规章制度不断规范自身的劳动行为[11]。习近平对诚实劳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12]诚实劳动要求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道德底线,实事求是、合法经营。古往今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不遵守市场规律,违反法律法规的劳动者都会受到相应的道德谴责以及法律上的惩罚,不负责任、不诚实的企业也会失去民心,逐渐退出市场。只有实事求是、以诚相待,积极担负起社会责任的劳动者和企业才能赢得市场,走得长远。同时,诚实劳动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与基本要义,激励广大劳动者诚信守法致富,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坚决摒弃那些好逸恶劳、逃避责任、贪小便宜、偷奸耍滑等不诚实的行为。
2.3 创造性劳动的劳动发展观
勤于劳动,善于创造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所具备的优良传统,随着时代更迭、社会发展,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仍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创造性劳动意指人们在劳动中不甘平庸,开拓进取,打破常规,在劳动过程中进行的创新思维以及开创性活动。创造性劳动是善于学习,勤于钻研的劳动,劳动者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人才队伍的培育,他认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3]当前国际竞争看的不单单是经济实力,更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一个国家是否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强大的综合实力,从而抢占先机,看的正是这个国家是否有足够的创新型人才,是否有足够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就需要大力培养和挖掘更多的人才队伍,培育和鼓励高素质劳动者与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发展出一份力。新时代是充满机遇的时代,同时也是荆棘遍地的时代,我们要善于把握机会、规避风险,勇于主动接受挑战,掌握中国发展的主动权与先导权。对此,我国必须致力于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迈进;必须大力创新并推行人才发展与科技发展战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劳动者素质,不断激发我国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打造高素质、有创造力的人才队伍,着力培育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者,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3 价值逻辑:新时代劳动观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劳动观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也为新时代劳动者“能干”“实干”“巧干”提供了价值指引。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党的新的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3.1 新时代劳动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指南
一方面,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是展现本质力量,创造生命财富,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在新时代劳动观的指引下,人们从事不同的劳动,通过劳动中的钻研、互动、创新、达到个人生活的成长目的,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价值的实现,都有助于劳动者的各方面的充分发展。自由的劳动不应该成为劳动者的负担,也不是造成劳动者痛苦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们获得幸福的基本方式,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表现。另一方面,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获得合理财富、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手段。通过劳动致富是劳动者的直接目的,劳动者通过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断克服劳动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难题,在精神和物质上获得相应的回报,从而实现人生的梦想。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馅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17]时刻警醒广大劳动者要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鼓励广大劳动者们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开创美好生活,妄图通过不劳而获、好逸恶劳、插科打诨等不健康的劳动观来实现美好生活是不可能的,对于这种不健康的劳动观我们应该作为反面教材加以摒弃和批评。
3.2 新时代劳动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的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罗盘
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也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就一直秉持的优秀品质和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担负着领导和团结广大劳动人民经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过上美好生活,进而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这一历史使命一直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梦想。这就要求党必须始终坚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复杂的环境中积极应对各种严峻的风险和考验,发挥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建设好党的新的伟大工程。对此,习近平指出:“劳动,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重要手段。”[13]共产党人只有正确认知并了解劳动的意义,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真正的尊重和热爱,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自觉战胜四大风险和四大挑战,才能保持好党的政治本色,保护好健康的政治肌体,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同时,共产党人必须发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反对一切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行为,反对一切安于现状,碌碌无为的不良作风,保持党的政治肌体健康。共产党人坚持新时代劳动观,积极树立和培养负责任、有担当、顾大局和勤创新的劳动精神,有利于建设良好的党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党成为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执政党。
3.3 新时代劳动观是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4]新时代的青年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个人的抱负与梦想是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的,新时代青年在正确实现个人抱负的过程也是担当起时代重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汇聚成一股实现“中国梦”的“洪荒之力”。因此,新时代劳动观对青年、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素质、高水平,脚踏实地、诚实勇敢、自强不息、创新能力强等美好品质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另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如今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所取得的这些发展成果,离不开无数劳动人民付出的努力。随着我国的日益强大,我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日益增加,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民族复兴这个目标,因此我们更迫切需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当然,“中国梦”,也是个人梦,每一个梦想都是一股力量,需要无数劳动人民团结起来,勇于担当责任,齐心共筑“中国梦”的大厦。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历史,并通过劳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新时代劳动观的三重逻辑指向明确,相辅相成,是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以及价值逻辑于一体,是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15]的逻辑阐述。每一位劳动者都是平等的,每一份工作都有价值,无论从事的是哪一种劳动,都是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通过合理的途径进行的,都值得被认可和激励。新时代劳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随着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推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并进一步彰显出新时代劳动观的现实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