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语文中革命领袖题材的教学价值及策略

2022-03-18吴超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领袖题材课文

吴超

(福州市小柳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的保证,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根植红色基因,这是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事。语文教材作为国家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被赋予了特定的价值使命。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编领袖题材的文章,也是基于政治文化教育的需求,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政治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低年级革命领袖题材的课文都有哪些特点,教师该如何把握这类课文的教学价值?教学此类课文时都需要哪些教学策略呢?

一、精准把握革命领袖题材课文的特点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的篇幅。在低年段,多是以革命领袖形象的课文为主。笔者细读这些课文,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隐含的意识形态

革命领袖题材的课文都带有特定的价值导向,它以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正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所说,“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因此,革命领袖题材的文章,会以隐含的人性张力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单是接受革命价值观的引领,更要在与伟人的思维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洗礼、心灵的熏陶、心智的启迪。

(二)人本化的故事取材

革命领袖题材的文章,大多时代较为久远,故事背景也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大相径庭,是很难得到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最美好时光的学生们的心理认同的。而低年级革命领袖题材的课文选取了伟人的一些小故事,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这样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低年级学生经验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重视与关怀。如《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通过描述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过程,体现了他做事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态度,从而鼓励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这样更容易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三)多元化的叙事视角

统观各类书籍中革命领袖题材文章,常见以宏大的主题来取材,以展现人物的丰功伟绩。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那些叙事手法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使得领袖人物被“脸谱化”,让他们在仰视中建构一种崇敬的心理,这不利于学生从多元的视角去欣赏文本、揣摩人物。现行的教材中,领袖题材的课文多从微观落笔,以不拘一格的叙述方式,多角度来展现领袖的风采:“带领战士们为乡亲挖了一口井”,一心想着为人民谋幸福的毛主席;“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着粮食”与战士、农民同甘共苦的朱德同志;“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水红色头巾”与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周总理;“手握铁锹,兴致勃勃,额头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的78 高龄的邓小平爷爷。那些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真实淳朴的伟人形象,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他们肃然起敬。

二、充分挖掘革命领袖题材课文的教学价值

(一)彰显领袖精神,根植红色基因

《课程方案》中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审美情趣。”[1]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性地植入红色基因,增强少年儿童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在他们从迈出人生第一步的时候就受到红色基因的滋润是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工作。我们的革命领袖,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形成了一种革命文化。[2]引领少年儿童从小读领袖故事、了解领袖形象、感受领袖精神,以此激发他们对领袖、对共产党的热爱与崇敬之情,从小根植红色基因,这也是语文课程的价值导向。

(二)树立领袖榜样,渗透主流价值

语文课程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当发挥“文道统一”的特点。低年段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革命领袖题材课文不以恢宏的战争为背景,而是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小事例,来发挥领袖的榜样作用。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中艰苦奋斗、感恩珍惜的品质;《朱德的扁担》中身先士卒、与民同甘的思想;《难忘的泼水节》中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精神;《邓小平爷爷植树》中保护环境、认真严谨的态度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教材中借助革命领袖的榜样作用,引领学生将之内化,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三)借助多元表达形式,培养语言能力

语文学习如果脱离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基础,就很难更深一步理解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低年级语文教材中革命领袖题材的课文,都是根据低年段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来选编的。这些课文语言质朴、生动形象、去政治化,多以直白的叙述性语言,让儿童在浅显易懂的一个个小故事中认识领袖、走近领袖、崇敬领袖。借助此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和积累,模仿与创造,进而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增进对革命领袖精神世界的理解,对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认知,这也是这类课文的重要教学价值。

三、不断优化革命领袖题材课文的教学策略

革命领袖题材的课文,大多年代久远,与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感。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常见通过教师自身的解读替代学生的自读自悟,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来表达宏观、空洞的感情,一味地拔高文本的思想内涵。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感知,以及对于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表达的关注,导致学生游离于文本之外,甚至造成误读。另外,由于此类课文的特殊性,教师往往过于强调思想性、政治性,造成人物形象的扁平化,让学生产生距离感,缺乏阅读兴趣。为了减轻学生与领袖人物之间的时代隔阂,使他们更好地去传承领袖精神,教师需要组织他们搜索课外的相关信息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并以多元的形式进行表达,这样不但可以扩大他们的阅读面,还能拉近他们与领袖形象和时代的距离,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把准意识形态方向,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1.借助媒体,拓展资源,感受领袖特质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信息技术无疑是获取课外学习资源最便捷的方式,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使用和不断提升,推动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借助媒体拓展文本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低年级语文教材中涉及的革命领袖都与现在的学生年代相差较久远。因此,在课前,教师可以收集伟人的图片、视频、声音等各类资料,课堂上利用媒体来充实伟人的形象,丰富学生的感知。例如,在教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相关的历史背景,再通过现存沙洲坝的纪念碑照片,让他们直观感受毛主席带领战士们为老百姓谋幸福以及人民对毛主席的爱戴和感恩;《邓小平爷爷植树》可以播放一些邓小平爷爷的视频,让学生亲耳听听领袖亲切的话语,让伟人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朱德的扁担》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从井冈山到茅坪的行程距离和地势特点,这样直观的感受,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战士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朱德同志身先士卒的品质。

2.开展活动,丰富体验,丰满领袖形象

学习完课文,如果仅仅停留在教材文本的层面,那么革命领袖的形象还是不免趋于“扁平化”,存在“距离感”,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植红色基因,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就成为空谈。因此,此类课文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如领袖人物故事会、领袖故事小剧场、领袖人物微型电影节等,让学生收集课文以外的领袖故事讲一讲,领袖精彩瞬间演一演,领袖电影看一看,来加深对领袖的认识。有条件、有资源的地区,还可以联合家长委员会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领袖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进行考察、参观、学习等活动。活动结束后,还可以进行书面或口头的汇报,在和家长、教师、同学的交流和碰撞中,进一步丰满课文中领袖的形象,让伟大的革命精神融进血液,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3.多元表达,积极践行,传承领袖精神

在低年级的革命领袖题材课文中,伟人艰苦朴素、待人和善、身先士卒、保护环境、勇于担当、奋斗不息的精神品质都渗透在一个个平凡质朴的小故事中,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提炼、感受、学习,进而去继承和发扬的。低年级学生虽然识字量有限,但也不能忽视他们内心的感悟和外在的表达,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多元化的表达机会,如绘画、歌曲、朗诵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在学完课文之后,对革命领袖、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及崇敬之情。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让他们明白这些精神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该体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让领袖精神落地,如爱惜自己的学习用品、对待学习认真严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等,以实际行动来传承领袖精神,做党的好孩子,做共产主义接班人。

(二)基于儿童视角出发,无痕植入红色基因

成尚荣说,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展儿童。[3]对于教育者来说,儿童应该始终站在自己的前方,在自己的视野里。儿童对语文教科书的接纳程度取决于编写者对“儿童视角”的把握程度。统观低年级革命领袖题材的课文,都是按照儿童的认知特点,编排了他们较容易理解的故事,文章短小、浅显易懂。以人为本的设计追求让领袖人物不再距离遥远,而是以普通人的形象进入儿童的视野。他们是家人,时刻惦记家乡亲人喝水难的问题(《吃水不忘挖井人》);他们是朋友,和傣族人民一起庆祝自己的节日(《难忘的泼水节》);他们也是劳动者,像普通人一样辛勤劳动(《邓小平爷爷植树》《朱德的扁担》)。这些课文让革命领袖人物以平凡人的形象走近学生,从而在文本与儿童的世界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结,增强了儿童的认同感。

1.创设情境,激活文字,了解领袖身边故事

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对领袖题材的课文内容,不宜宣讲太多、太深,应该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以儿童的视角,通过语言文字,多方位地了解领袖的小故事,从而激发他们崇敬领袖的感情。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在借助拓展资料初步了解了毛主席之后,响起背景音乐,教师朗诵童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让学生在教师的诵读中体会缺水的情况,初步了解为什么毛主席要挖井。[4]接着,多媒体课件出现毛主席与老乡对话的情景,学生根据场景对照课文内容,并作为老乡、战士的身份进行说话训练,深刻地感受水对于沙洲坝的意义,这样就能感受到毛主席带领战士挖井这一举动会带给乡亲们怎样的感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句话的含义。再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傣族欢庆的音乐作为背景,再借助鞭炮声、锣鼓声的音频,增加热闹的气氛,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结合课文的语言描述,切实感受到人民准备迎接周总理的喜悦之情。

2.借助插图,发挥想象,感受领袖精神品质

统编教材的每一幅插图都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插图生动真实、色彩丰富,最能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利用好插图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能拉近领袖和他们的距离感,真实地感受到领袖也是普通人,并体会到他们平易近人、一丝不苟的精神品质。如《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插图中邓小平爷爷满头白发,手握铁锹和大家一起劳动,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自然就明白了“73 岁高龄”“额头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这些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领袖的精神。再如,《难忘的泼水节》画面中,周恩来总理的穿着和动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周总理入乡随俗、与傣族人民同欢乐的场景,同时从周围人群的神情中,感受到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

3.联系自我,继承发扬,根植领袖红色基因

榜样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激励作用的发挥需要榜样与学习者之间存在某种情感经验的相似性,这样,才能让榜样的精神获得良好的趋同效应,对学生的心理、行为、品质发挥影射作用。低年级的领袖题材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作用,用领袖的精神照亮自己前进的方向。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事例来说说是否像毛主席一样,能主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是否像周总理一样乐于分享伙伴的快乐;是否像邓小平爷爷一样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是否像朱德同志一样艰苦朴素。在一次次的体验、对比中,相信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这些红色的基因,已经润物细无声地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落实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课程方案》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材中的文本语言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红色教育,体会领袖特质。

1.朗读和想象,感悟语言意蕴

朗读体会是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低年级的学生,年纪虽小,但一定也具有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教学中,我们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先尝试自由读,让他们用自己的朗读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接着,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如《朱德的扁担》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和生生、师生之间的对比朗读“五六十里”“山高路陡”这些关键词,让学生们体会到可以通过重读关键词来突出体现路途遥远,以及他们遇到的重重困难,同时,让他们发挥想象: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以此来激发他们对朱德同志及战士们的那种勇气和热情的赞美。再如,《邓小平爷爷植树》中“这一天,碧空如洗,万里无云……”在学生自由读通课文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朗读时想象春日阳光灿烂的画面,用愉悦的心情、轻松的语气来体会邓小平爷爷的平易近人,和他一起植树“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使领袖形象更具亲和力。[5]

2.积累和仿写,灵活语言运用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地实践才能养成。”[6]低年级的革命领袖题材课文语言特色非常鲜明。如《难忘的泼水节》中,出现了很多叠词和反复的句式“一条条龙船……一串串花炮……”“泼啊,洒啊,笑啊,跳啊……”“周总理一手端着……一手拿着……”“多么幸福啊……多么令人难忘啊”,从这些词语、句式中可以感受到泼水节当天气氛的热烈,周总理的和蔼可亲以及人们对他的爱戴之情。再如,《朱德的扁担》中“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这连续使用的动宾短语,生动地再现了朱德同志身先士卒、朴实无华的精神特质。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就应该引领学生在这样的文字里感知、揣摩、积累,并尝试让学生进行仿写,以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妙,切实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3.复述和内化,提升语文素养

教材中的课后练习是教材助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呈现。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常见有对复述的相关要求和安排。《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复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复述,能够检验他们对课文的了解,更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如《难忘的泼水节》要求用上文中的语言“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朱德的扁担》要求“说说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邓小平爷爷植树》要求“借助插图,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只有在对课文语言文字熟知并灵活运用的基础上,将课文语言内化于心才可以完成复述。这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考验。因此,教师要重视并利用好这些练习,精心设计、搭建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给同学听,说给父母听;对于一些能力稍弱的学生,也可以复述某个片段,这样才能真正训练学生的语言逻辑,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领袖题材课文
领袖风范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领袖哲学
平民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