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活动情境的高中生古诗词创写路径

2022-03-18蔡国和洪顺通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仄仄格律平仄

蔡国和 洪顺通

(1.漳州市龙海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龙海 363100;2.漳州市龙海第二中学,福建 龙海 3631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版)》明确指出,要在真实情境中设计典型任务,以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载体,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然而,高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授课模式单一、忽视课外的语文活动、课堂乏味无趣的现象。以古代诗歌教学为例,由于年代的隔绝,学生对于被动的诗歌鉴赏感觉无趣。中国诗词是中国文化最具有心灵价值的创造。既然是创造,就不应当只停留在被动的学习当中,在学习中还应当发挥创作的主动性,引领学生共同创造,大胆进入写诗作词的创作实践活动中来。[1]教师应创设符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各种情境,挖掘身边的真实素材,组织学生参与到诗歌的真实创作情境中来,让学生“写”起来。笔者近年进行基于活动情境的高中生诗歌创写路径探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放宽要求,让学生个个敢写

古诗词格律方面有非常严谨的规范要求。为了鼓励学生创作,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在韵脚、平仄方面适当降低“门槛”,不做严格要求,不用古韵,而押今韵,甚至让他们古今通押。对韵脚、平仄不甚了解的学生还可借助网络平台提供的工具,查验创作是否符合要求。

以课堂布置学生为学校摄影社团在校园取景拍摄的照片赋诗创写活动为例,照片拍摄内容是学校一处建筑物——夫子亭,画面上一座红柱六角古亭掩映在葱茏的绿翠之中,古朴端庄,亭子是学生熟悉的早读场所之一,而照片拍摄点是在学校致远楼顶。根据画面内容教师先确定出表达的主体意象“夫子亭”“致远楼”“孔庙”等,再以夫子亭的“亭”字为韵,布置学生写一首七言绝句,对于格律理解有困难的学生,诗歌积累较薄弱的,教师不妨借助网络平台如此操作:

首先,网络搜索百度“平水韵——总目”,让学生查找“亭”的所有同韵字,可以找到“青”“星”“经”“灵”“听”“冥”“醒”“庭”等二十多个常用字。学生创作时,可以根据入诗的不同意象来选择合适的韵脚。如有学生想到的是时令,照片拍摄的时间恰是寒冷的冬天,此刻天气晴好,暖阳照着课间三三两两来此读书的同学们,据此场景若该生选择“青”“经”作为韵脚可初拟这样四句:“致远楼前夫子亭,葱茏四季木叶青。十一隆冬好暖日,圣人堂前读诗经。”

其次,解决平仄问题。诗的初稿押韵已没问题,上下句仄起平收,“亭”“青”“经”三字同韵,也已符合格律要求,但具体诗句的平仄有问题,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原则,第二句的“叶”、第三句的“一”应取平声字,第三句的“冬”、第四句的“人”“诗”应取仄声字。学生若不懂这个格律要求,可再借助网络百度搜索“格律校验”平台,辅助学生判断。只要在平台提供的文本框输入全诗内容,平台据此比对分析,片刻便能显示检验结果。

经核验,这首诗最后显示的结果问题不大,只在如上这个地方的平仄用字上有小瑕疵。

致远楼前夫子亭,葱茏四季木叶青。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十一隆冬好暖日,圣人堂前读诗经。

仄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平仄平中。(本联上句第6 字如平读则为本句自救的拗救方式)

最后,学生可根据平台提示,在用错平仄的地方做相应的文字调整,平台后面还陆续提供部分符合平仄的词汇做参考,如“木叶青”,“叶”字仄声,应调整成平声字,其提供的词汇有“木犹青”“木常青”“叶青青”等,则学生再根据内容需要再次调整。

学生可多次调整,修订后形成二稿乃至三、四稿。

致远楼望夫子亭,一年四季叶常青。

仄仄平中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隆冬腊月遇暖日,文圣庙前好读经。(本联下句孤平)

平平仄仄仄中仄,平仄仄平仄仄平。

二稿比初稿在平仄方面好很多,只是尾联犯了孤平,根据系统平台提示,为救孤平,根据前面语境,“庙前”可替换调整参考的词汇有“阶前”“尊前”“堂前”“祠前”等,如此,调整后的三稿也就基本上达到了绝句的韵律要求:

致远楼前夫子亭,一年四季叶常青。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隆冬暖日照庭院,文圣堂前好读经。

平平中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然后,教师把学生每次自创的配画诗收录成册整理出一个个专辑,组织展示,让学生诵读,互相品评、鉴赏,聘请校外诗词方面的专家,再做进一步的“推敲”完善。

二、选定格律,选字填词,让学生人人仿写

古诗词格律要求规范且复杂,同一首词牌、曲牌往往有多种格式,除了正格,还有多种变格。教师可以先以简单的、字数较少、格式简洁的小令入手,让学生步步为营,一点一点成熟起来。

如在端午佳节之际,以“端午节”为题布置学生仿写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实际上是一首变格的小令,其平仄押韵格式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中中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去上。中平中仄,仄平平仄平平。

教师提供了平仄的格律格式要求后,学生创作的主要障碍就只剩下韵脚,仍可借助网络平台查找不懂的韵脚或者再放宽要求,不必泥古不化,古今通押或采用新韵,毕竟自古而今,汉语的读音已发生了变化。据此,仿写古诗词就成了简单地选字填词了。以下几首为学生仿写较为成功的佳作:

天净沙·端午(作品一)

农历五月初五,正是一年端午,粽子包裹五谷。

思今怀古,吊念屈平忠楚。天净沙·端午(作品二)

汨罗沙堤柳畔,屈原长眠悲叹,粽香艾草相伴,

故乡水岸,舟桨锣鼓盛况。天净沙·端午(作品三)

莺啼杨枊蝉鸣,粽青菖蒲长亭,渚清扁舟锣兴,

鼓击趋尽,酿天青雨霖铃。

这种“以我手写古诗词”的仿写体验,一方面通过填词的操作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词牌的填词要求规则,体会“词别是一家”的韵味和要求,从而体会到古人创作的严谨与艰辛,达到培养学生刻苦用功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学以致用,养成读写相结合的“运用”习惯,并以此为出发点,教学生观察生活,养成不断积累、梳理并表达的语文学习的良好行为、语言品质与思维素养,最终积淀成语文素养。

三、回归阅读,提升质量,让学生真正创写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论写作还是写诗,终究离不开阅读的积累。要真正实行创写,最终还须引导学生大量诵读默记前人优秀的诗篇代表作,如《红楼梦》“痴女”香菱学诗前那样如饥似渴、不求甚解式的以积累为主的读与背,七律如杜甫,五绝如李白,再记背一些常用的押韵表。

学生有了前面的诗词格律的创作体验和仿写训练经验,对诗词获得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后,以往经典诗文的被动诵读和记忆,就能化为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具备这些必备的创写积累与常识,他们就可以扔掉之前网络平台辅助的这根“拐杖”,在诗词表达的内容方面深入“雕琢”,最后进入自主创写的高级阶段。此时,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场景、主题设计,比如以清明节、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为创作背景,或者以学校开展的学生春季、夏季运动会比赛为创作主题,甚至组织学生到郊外春游、秋游,以他们亲眼所见的山川风物为题,用诗词书写表达内心感受,不再局限之前的依葫芦画瓢、足不出户、“闭门造车”式的形式创写,而着重在内容上表达他们的诗情画意,转而追求诗歌的内在美。

如学校举办元旦教师趣味运动会,教师是参赛队员,学生一旁观战助威,教师布置他们以《观战》为题,用诗词的表达形式抒写观后感。对拔河场面描写,前面有两位学生这样创写:

《观战》(七绝)(学生作品一)

精神抖擞干劲足,

紧握拳头各不服。

竭尽全力争胜负,

势均力敌谁想输?

《观战》(七绝)(学生作品二)

平地忽闻哨响起,呐喊声声贯云霄。

紧拽绳索不松手,千力集结为锦标。

这样的作品显然只在形式上做到了创作韵律的要求,在内容方面不够成熟,还达不到意境美。

再看后面这3 首学生的同题创写作品:

《观战》(七绝)(学生作品三)

绳索两端分楚汉,

各为其主打江山。

输赢常常难预料,

胜负却在一瞬间。

《观战》(七绝)(学生作品四)

人潮涌动红旗展,锣鼓喧天夺标中。

非是声高能致远,齐心方可傲秋风。

《观战》(七律)(学生作品五)

月港潮汛蓬五月,乘势迎风喝扬帆。

聚力摩拳比奋举,凝心擦掌拉大船。

声声呐喊旌旗舞,个个鞠躬拼向前。

自古一夫难贯勇,唯其众志动江关。

五首创写作品,后面3 首立意就高些了,不只如前面两首纯粹描绘眼前所看到的比赛热闹的外在场景,就事写事,而是以事论事,寓道理于其中。如第三位学生末句“输赢常常难预料,胜负却在一瞬间”,由眼前势均力敌的比赛难分胜负,联想到人生各种输赢胜负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要放弃坚持与努力,这就跳出了拔河这一活动赛事本身,上升到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而后两位学生的“齐心方可傲秋风”“唯其众志动江关”更是卒章显志,点出了团体活动、群体比赛取胜的关键,更是见出了作者立意的高度,这样的诗就有了一定的境界,所创写的诗词就有了较高的质量。

当然,古诗不仅仅只有律诗、绝句,古词、曲也不单单只有小令,笔者这里只是作为一种浅层次的探索,一种试探性的尝试,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学生的能力水平限制,先从最简单、最容易的创写形式入手,激励为主,让他们掌握诗词形式上的创写,激发出他们对诗词的兴趣,再引导他们进入诗词阅读和背诵积累,由自身创作遇到的困难,去理解古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艰辛和创作精神,以此扭转他们被动的学习状态。

四、反思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让学生创写古诗词,就是学诗的终极目标。以具体的活动情境创设平台,掌握容易操作的创写路径,让他们首先敢写,继而能写,进而会写。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对诗歌学习的浓厚兴趣得到很大提升,但创写的作品出现两极分化,能力强的学生创写作品质量上乘,较差的学生创写不仅内容一般,其格律形式仍存在问题。故而,光有创写的路径方法还不够,要写出好的诗歌,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断涵养学生的品格修养,还需要生活的体验和历练。

写作源于生活,其灵感亦源自生活。教师需要用生活自身丰富鲜活的内容来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对于今天的高中生来说,写诗看似很难很遥远,其实是引导的方式存在问题,部分教师习惯于搬用专家的各种鉴赏名段或者教科书式的标准解读先入为主,让学生习惯用耳朵聆听,让他们对教师灌输的知识产生审美疲劳。新课改的今天,语文课堂活动更应该是多样的,对于符合学生学习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究应该也是多样的[2]。如果教师敢于尝新、乐于尝试,在诗词教学上,先让学生学会运用简单的诗词表达方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相信在他们当中一定能涌现一批写诗作词的能手。

猜你喜欢

仄仄格律平仄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宫毯:所谓礼仪尽在脚下方寸格律间
谈诗词格律的极端化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偶感
学诗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