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掌控之政治婚姻述论
2022-03-18宋杰
宋 杰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89)
汉末自董卓进京把持朝政之后,国内战乱四起,天下豪杰割据争雄。“大者连郡国,中者婴城邑,小者聚阡陌,以还相吞灭。”[1]89各地军阀为了消灭敌人,巩固自己的统治,除了使用军事斗争,还采取种种计谋策略。其中利用儿女或亲属联姻建立同盟,笼络部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史家所言:“三国纷争,结盟资援,羁降制敌,多用婚姻。”[2]36不过,将这种手段运用得最为广泛、熟练,发挥到极致者,则非曹操莫属。关于三国的政治婚姻,学术界已有数篇论文[3-5],都列举过曹操的事例,但是仍有深入发掘分析的余地,故笔者试作此文以便抒发。曹操掌控的政治婚姻可以分为对外联姻和对内联姻两类,下面予以详述:
一、曹操的对外联姻
(一)孙曹结姻
对外联姻是与其他军阀或政治集团通婚结好。这种手段出现于先秦的周代,像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联姻,各国诸侯之间的联姻,都是促进政治同盟进一步巩固发展的重要途径。臧文仲有言:“夫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国之艰急是为。”[6]157秦汉时期,中国形成了统一的专制集权王朝,对外联姻主要表现在与匈奴及西域各国的“和亲”。汉末三国时期,由于国内处于群雄纷立的混乱状态,各政治集团之间的通婚结盟现象屡见不鲜。例如,吕布将女儿许配给袁术之子,以求其出兵援救;孙权把胞妹嫁与刘备,期望两家同心抗曹;而曹操在这方面的举措始于与江东孙氏的结姻。在迎接献帝进入许都之后,曹操通过控制汉廷逐渐掌握了政治、军事上的主动权。至建安三年(198年),他接连打败了张绣和吕布,统治了兖、豫、徐三州,准备和实力强劲的袁绍一争高下。正在此时,江东的孙策派遣张纮为使者到许都来贡献方物(1)《三国志》卷46《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建安三年,(孙)策又遣使贡方物,倍于元年所献。其年,制书转拜讨逆将军,改封吴侯。”中华书局,1959年,第1108页。,并希望得到朝廷正式封赐的将军称号。曹操权衡利弊,认为自己暂时无力南征,决定采取远交近攻的方针,答应孙策的要求,使之成为盟友。“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1]1104并且以朝廷的名义颁下诏书,指使孙策去袭击淮南袁术和荆州刘表(2)《三国志》卷46《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曰:“(孙)策被诏敕,与司空曹公、卫将军董承、益州牧刘璋等并力讨袁术、刘表。”第1108页。,以消除曹操后方的威胁。为了表示结好的诚意,曹操还提出要与江东孙氏通婚。“是时袁绍方强;而(孙)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1]1104以此来维系曹孙两家和好的局面。孙策在建安五年(200年)春遭到暗杀后,曹操又及时承认其弟孙权的继任,使双方和平共处的结盟关系得以继续维持下去。从此时直到赤壁战前,曹操消灭袁氏并打败乌桓的8年期间,江东孙氏集团都没有乘虚进攻曹氏统治的淮南与广陵。孙权还在建安八年(203年)到十三年(208年)间3次出兵江夏,击败并消灭了镇守夏口的黄祖,成功地牵制了荆州的刘表,为曹操后方安全的保障贡献了一份力量。
曹操与孙氏的联姻,也在江东统治集团当中掺入了破坏安定的因素。例如赤壁之战前夕,将女儿嫁给曹操次子曹章(即曹彰)的孙贲就企图变节投靠。“(孙)权从兄豫章太守贲,女为曹公子妇,及曹公破荆州,威震南土,贲畏惧,欲遣子入质。”[1]1304朱治闻讯后会见孙贲,对其详述形势,才打消了他提供人质的计划。娶了曹操侄女的孙匡二十余岁早夭。“子泰,曹氏之甥也,为长水校尉”[1]1213,后来在对魏作战中阵亡。嘉禾三年(234年)孙权攻打合肥新城,守将满宠招募壮士数10人,“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孙)权弟子孙泰。”[1]725他的儿子孙秀曾任前将军、夏口督,建衡二年(270年)因为怀疑孙皓派人前来逮捕,“夜将妻子亲兵数百人奔晋。晋以秀为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封会稽公。”[1]1213
另外,这次联姻为曹操对孙吴施展外交攻势提供了很好的口实。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对待孙权和刘备的态度有明显的不同。曹刘之间势同水火,绝无任何妥协与谈判的可能。如诸葛亮所言之“汉、贼不两立”[1]923。但曹操对孙权施行又打又拉的策略,一方面“四越巢湖”,频频向其施加沉重的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又修书示好,企图分化孙刘两家的结盟关系,与孙权暂时休战并挑动他去进攻刘备,自己坐山观虎斗。例如在阮元瑜《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中,开篇便说:“离绝以来,于今三年,无一日而忘前好。亦犹姻媾之义,恩情已深;违异之恨,中间尚浅也。孤怀此心,君岂同哉!”李善注:“《尔雅》曰:婿之父曰姻,妇之父曰婚。《毛诗》笺曰:重婚曰媾。”[7]588指的就是曹操与孙匡、孙贲结亲之事。这封书信所言“离绝以来,于今三年”,是说自赤壁之战双方关系决裂后3年,即建安十六年(211年)。李善注释说赤壁战后,“(孙)权遂据江东,西连蜀汉,与刘备和亲。(曹操)故作书与权,望得来同事汉也。”[7]587由于具有此前的联姻关系,曹操才在书信中对孙权说:“孤与将军,恩如骨肉”;并提出他的要求,即重用对曹主和的张昭,反攻刘备。“若能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以效赤心,用复前好,则江表之任,长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观。上令圣朝无东顾之劳,下令百姓保安全之福,君享其荣,孤受其利,岂不快哉!”[7]590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进兵濡须口,受到吴军的抵抗而陷于僵持局面。次年春天,“(孙)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1]1120,实际上是求和。曹操再次提出了与孙权结盟合作的要求,并且答应与孙氏集团重新联姻。“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1]1120但是没有获得孙权的同意。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进攻襄阳获胜,歼灭于禁率领的精锐七军,曹操听从了司马懿与蒋济的建议,派遣使者诱使孙权偷袭荆州,以解除襄樊的危局。“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1]941关羽的胜利果然引起了孙权的忌惮,随即向曹操表示愿意与刘备决裂,并进攻荆州。“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1]52这才使曹操多年来的外交努力获得成功,从而摆脱了在多条战线与孙、刘两家交战的困境。
(二)袁曹结姻
官渡战败以后,袁绍在与曹操的战争中处于被动局面。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发病欧血,夏五月死。”[1]23谋臣审配、逢纪等违背众意,拥立少子袁尚。其兄袁谭原任青州刺史,回到邺城奔丧未能继位,“自号车骑将军,由是谭、尚有隙。”[1]201次年曹操北征冀州,袁尚和袁谭固守黄河北岸重镇黎阳(今河南浚县),“自九月至明年二月,大战城下,谭、尚败退。”[8]2409曹操追击到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后作战受阻,郭嘉建议他收兵南下伪装征伐荆州刘表,等待袁谭、袁尚内讧爆发,再乘机攻取冀州。“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1]434曹操采纳其主张后回到许都,随后南征荆州,而袁谭与袁尚果然举兵相攻。袁谭兵败后退守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被袁尚围困,谋士郭图劝说他向曹操求救,并认为曹操若来救援,必定先攻邺城,迫使袁尚领兵回救。“将军引兵而西,自邺以北皆可虏得。”若是袁尚兵败,“其兵奔亡,又可敛取以拒曹公。曹公远侨而来,粮饷不继,必自逃去。比此之际,赵国以北皆我之有,亦足与曹公为对矣。”[1]696袁谭起初有所犹豫,后来战斗不利,便派遣辛毗向曹操求救。曹操大军此时驻扎在西平(今河南西平县西),听说此事后“诸将皆疑”[1]24,使曹操救援袁谭的计划发生动摇。他准备继续进攻刘表,坐观袁氏兄弟的内乱升级。“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弊。”[1]695辛毗得知后再次求见曹操,对其详细分析了形势:
其一,袁氏兄弟经过这番争斗都已精疲力尽。袁谭坐困平原自不待言,而袁尚也因为兵力削弱而无法消灭他。“显甫(笔者按:袁尚表字)见显思(笔者按:袁谭表字)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1]695
其二,冀州近年遭受灾荒战乱,国力衰弊,已经不堪一击。“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而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国无囷仓,行无裹粮,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袁)尚之时也。”[1]695
其三,刘表的统治相当稳固。“荆州丰乐,国未有衅。”[1]696对他进攻会遇到顽强的抵抗,不见得具有胜算。
其四,袁氏兄弟是曹操最重要的敌人,消灭了他们可以壮大队伍并震慑全国。“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1]696
辛毗的分析打动了曹操,接下来他召开会议商定此事。“太祖将许之,以问群下。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1]324荀攸则代表曹操抒发了他的意见,即刘表胸无大志,不会构成威胁。“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志可知矣。”应该乘袁氏兄弟内乱之际率先歼灭这个首要劲敌。“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借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1]324这才说服了部下,确定了与袁谭联合的战略方针。
曹操领兵进入河北之后,主动向袁谭提出通婚。建安八年(203年),“冬十月,到黎阳,为子整与谭结婚。”[1]24即娶袁谭之女为其子曹整之妻。但是曹操在背地里对部下说:“我固知谭之有小计也。欲使我攻尚,得以其间略民聚众,尚之破,可得自强以乘我弊也。”[1]24-25这就是郭图给袁谭的计策,已经被曹操识破,而且认为最终不会得逞。“尚破我盛,何弊之乘乎?”[1]24-25因为曹操打败袁尚后,实力会得到扩充而不是削弱,袁谭将会面对一个更为强大、凶狠的敌人。曹操这次与袁谭通婚,与上次和江东孙氏的结姻有所不同。曹孙两家在政治上属于盟友,双方各娶一妇,各嫁一女,其通婚基本上是对等的。而袁谭受袁尚围困,派辛毗来“乞降请救”[1]24,处于相当被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提出娶袁谭之女为儿媳,实际上是让袁谭把女儿送过来充当变相的人质。建安二年(197年)张绣曾投降曹操,后又起兵反叛,使曹操吃了大亏。“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1]14他后来总结教训对部下说,这次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向张绣索取人质,以后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了(3)《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第14—15页。。曹操知道袁谭心怀不轨,但是为了稳定双方的合作关系,共同消灭袁尚,他没有要求袁谭把儿子送来做人质,而是采取了一种缓和的方式,以结婚通好的名义收纳其女儿作儿媳。这样在表面上显得更为亲情化,有利于稳住目前的局面,使袁谭不会再与袁尚重归于好。如曹操本纪所言:“太祖知谭诈,与结婚以安之。”[1]202
另外,对待袁谭的“乞降请救”,曹操也给与了较为宽厚的待遇。据《三国志》辛毗本传记载,曹操“乃许谭平”[1]696,就是答应袁谭双方媾和。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古代对于投降一方可以有多种处置方法,包括迁徙边远地区、罚作奴隶以及保留其社稷成为战胜者的附庸。楚庄王对待投降的郑国就是采取了后一种方式,“退三十里而许之平”[9]720,即保留其相对的独立自主权,允许它与楚国媾和,承认并服从楚国的盟主地位。曹操对待袁谭也是这样,虽然后者提出投降,却没有把他当做自己的下属,而是作为消灭袁尚作战的同盟者。袁谭仍然保留自己的军队与统治区域(青州),但是要在政治和军事上服从曹操的领导安排,不得抢占冀州地盘与兼并袁尚的部众。
事后局势的发展不出曹操的预料。他花费了数月时间攻破邺城,并打败了袁尚的援军。袁谭在此期间乘机侵占冀州东北部地区,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公之围邺也,谭略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间。尚败,还中山。谭攻之,尚奔故安,遂并其众。”[1]26曹操于是指责他违背了当初达成的协议,并在断绝通婚、送还其女后向袁谭发起进攻。“公遗谭书,责以负约,与之绝婚,女还,然后进军。”[1]27袁谭不敢据守平原,率众撤退到南皮(今河北南皮县)。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领兵围攻南皮。“旦及日中不决;公乃自执桴鼓,士卒咸奋,应时破陷。”[1]27袁谭及其妻子被杀,从而完全平定了冀州。
(三)汉曹结姻
汉献帝与曹操名为君臣,实乃仇敌。献帝自迁移到许都后即被严密监控。“操以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称陪卫,内以拘执。”[1]198曹操自己担任司空,“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刑戮在口”[1]198,引起献帝极度的不满与愤恨。他为此授国舅董承衣带密诏,企图诛杀曹操。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董承等密谋泄露,被曹操戮灭三族。“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而求贵人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8]453伏皇后自此心怀畏惧,写密信给其父伏完,“言曹操残逼之状,令密图之。完不敢发。”[8]453后来他把此信交给妻弟樊普,却被樊普转呈曹操,“太祖阴为之备”[1]318。
这两次事件充分暴露了献帝后宫经常会酝酿反曹阴谋,皇宫外面虽有曹兵把守,但是后宫外人不得擅入,是曹操对其监视的死角,需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控制。谋士荀彧为此提出建议,“劝太祖以女配帝”[1]318。此计正中曹操下怀,他却假意推托说:“今朝廷有伏后,吾女何得以配上,吾以微功见录,位为宰相,岂复赖女宠乎!”[1]318曹操对伏皇后密信事佯作不知,却在建安十八年(213年)七月逼迫献帝同意聘自己的3个女儿为妃妾。“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聘以束帛玄纁五万匹,小者待年于国。十九年,并拜为贵人。”[8]455待曹女进入后宫,他才把伏皇后与伏完密谋诛曹之事揭发出来。“十一月丁卯,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二皇子。”[8]388次年正月甲子,曹操又逼迫献帝,“立贵人曹氏(笔者按:中女曹节)为皇后。”[8]388至此完成了对献帝后宫的全面监控。有学者根据曹丕代汉时皇后曹节数次拒交玺绶一事,认为她与汉家一心,因此曹操并未达到以其监视献帝的目的[10]。笔者以为自从曹操三女被聘为后妃以来,献帝后宫再也没有出现过谋议政变的事件,不再是反曹势力盘踞的巢穴。就这一点来看,应该说曹操已经达到了他的政治目的。至于曹节拒交玺绶之事只是表面现象,曹丕称帝是大势所趋,其姊妹理应知晓,不会反对。曹节应该知道王莽篡汉时王政君太后拒交传国玺、从而博得青史留名的典故。所以,她这样做只是仿效先例的作秀而已,就和曹丕对臣下的劝进再三辞让之事相似,并不见得是出自本心。即便曹节不知道这段故事,深通文史的曹丕也会提醒她如何处置,以便取得良好的政治影响。
二、曹操的对内联姻
这是曹操对其部下文臣武将的联姻,施行于其统治集团内部,带有恩宠和奖励的含义,借助于这种手段将君臣关系亲属化,以此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曹操的对内联姻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身份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与族亲结姻
曹操虽然自称是汉相国曹参之后,实际为夏侯氏的后裔。其父曹嵩为宦官曹腾的养子。“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颂《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1]2曹操自陈留起兵之后,夏侯惇、夏侯渊跟随其转战四方,多立勋绩。如段默所言:“与先帝有定天下之功”[1]269。曹操为此将爱女清河公主嫁给夏侯惇之子夏侯楙,“楙在(关)西时,多畜伎妾,公主由此与楙不和。”[1]269夏侯渊则娶了曹操夫人的妹妹。“渊妻,太祖内妹。长子衡,尚太祖弟海阳哀侯女,恩宠特隆。”[1]272夏侯渊的从子(堂侄)夏侯尚也跟随曹操征战。“太祖定冀州,尚为军司马,将骑从征伐,后为五官将文学。”[1]293他也娶了曹氏之女,具体身份情况不明。其本传云:“(夏侯)尚有爱妾嬖幸,宠夺适室;适室,曹氏女也,故文帝遣人绞杀之。”[1]294由此看来,夏侯尚夫人与曹丕关系甚近,或许是兄妹或堂兄妹。如上所述,曹操与夏侯氏的联姻实质上是宗族内部的通婚,可谓亲上加亲。如陈寿所言:“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1]305
(二)与功臣、名士结姻
曹操又频频和立有大功的文臣武将结亲。例如,号称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在曹操早年征战时多次出谋划策。献帝徙居许都后,“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1]310此后他往往留守后方,“常居中持重,太祖虽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1]310-311荀彧又先后推荐戏志才、郭嘉等谋士为曹操心腹。“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杨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1]311曹操占领冀州之后,领兵北征袁尚,留荀彧兄长荀衍为监军校尉、河北都督,负责镇守新根据地邺城。“高干密遣兵谋袭邺,衍逆觉,尽诛之,以功封列侯。”[1]316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平定北方,“下令大论功行封,太祖曰:‘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笔者按:荀彧表字)是也。’”[1]324对他进行显赫的表彰,并且与其结为亲家。“太祖以女妻彧长子恽,后称安阳公主。”[1]316
曾任河南郡主簿的任峻,曹操在关东起兵后,“入中牟界,众不知所从,峻独与同郡张奋议,举郡以归太祖。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1]489此举扩大了曹操军队的实力与统治范围,使他非常高兴。“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甚见亲信。”[1]489在曹操统一中原的作战中,任峻经常在后方负责军需补给工作。当时遇到旱灾饥荒,粮食缺乏,曹操任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廩皆满。”[1]489有力地支持了曹操的作战。曹操征服冀州后,为了笼络人心,还与当地著名的门阀世族清河崔氏通婚。崔琰为河北名士,甚有声望。“及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1]367曹操攻陷邺城后,“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1]367他外出用兵时,曾让崔琰辅佐世子曹丕镇守邺城(4)《三国志》卷12《魏书·崔琰传》:“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第368页。,还为爱子曹植挑选了崔家女儿为媳。“植,(崔)琰之兄女壻也。”[1]369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曹操爱惜青年才俊,愿意将其招为乘龙快婿。如名士何晏,“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1]292,迎娶曹操之女金乡公主。又如刘先曾任汉朝尚书,后任魏国尚书令。“(刘)先甥同郡周不疑,字元直,零陵人。《先贤传》称不疑幼有异才,聪明敏达,太祖欲以女妻之,不疑不敢当。”[1]216另外,曹操听说丁仪才能出众,“虽未见,欲以爱女妻之”[1]562,但被曹丕以丁仪眇一目为理由劝阻。曹操后来与丁仪会面,见其谈吐不凡而十分后悔。“寻辟仪为掾,到与论议,嘉其才朗,曰:‘丁掾,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是吾儿误我。’”[1]562
(三)与降将结姻
曹操集团中有些臣下原来属于敌对阵营,后带领部属归顺,也具有相当的势力与影响,且由于以前曾对曹操作战而心怀忐忑。出于安抚降将、稳定统治的目的,曹操也和其中一些人结姻通好,借此打消他们的顾虑。例如前述之张绣,曾在投降后反叛,双方结仇甚深。官渡之战前,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认为曹操是“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1]329于是率众归降。曹操闻讯大喜,“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1]262促使张绣为其效忠竭力。“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从破袁谭于南皮,复增邑凡二千户。”[1]262还有割据汉中的张鲁,“雄据巴、汉垂三十年”[1]263。建安二十年(215年)他被曹操打败,准备投降。部下阎圃曰:“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濩赴朴胡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1]264张鲁遵从其建议退走巴中,后来接受曹操的招降。“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1]265又和张鲁联姻,“为子彭祖取鲁女”[1]265。给予特殊的优待,亦受到良好的效果。
三、余论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曹操对政治婚姻的掌控运用是首屈一指的,其联姻的高度与数量远远超过孙、刘两家;从结果来看也是成效显著。究其原因与特点大致如下:
其一,曹操是军事和政治上的成功者,他较早地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朝廷的代表;在作战中又是胜多败少,相当顺利地统一了中原和北方。这些因素使他对待各路军阀以及自己的部下时占据有利地位,因而在处理内外关系方面掌握着主动权,比较容易推行带有政治色彩的联姻。其结姻对象往往处于劣势,受宠若惊,因此不愿或不敢予以反对。
其二,曹操本人精力旺盛,又极为好色,致使妻妾成群,子女众多。据有关统计,在他的妻妾中有姓氏者即达15人[11],她们共为曹操生育了25个儿子(5)参见《三国志》卷20《魏书·武文世王公传》,第579页。。曹操女儿的数量不详,历史记载其名与封号者有7人(6)魏宏灿《曹操的妻妾及其女婚事之论析》考证曹操之女有曹节、曹宪、曹华,清河公主、安阳公主、金乡公主、临汾公主,载《合肥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实际上肯定不止此数;再加上曹氏从亲的女儿与曹操妻妾的姊妹,就构成了庞大的备选阵容。相形之下,孙权只有6子,名为登、虑、和、霸、奋、亮;刘备仅有3子:名为禅、永、理。曹操握有如此雄厚的子女亲属资源,可以供他多次选择结姻对象,予以婚配,以充分满足其政治上的需要。
其三,曹操推行的政治联姻具有浓重的功利主义倾向。例如,他和夏侯惇、夏侯渊本是同族近亲,子女未出五服;而曹操为了巩固其统治,竟然不惜破坏“同姓不婚”的传统,与夏后氏结亲,这反映了他蔑视礼法的态度。与其《求贤令》中要求各地长官不要顾及名教声望,举用那些“负汙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1]49的人之情况相同。
其四,曹操猜忌残忍的性格也在政治联姻中暴露出来。对于拒不服从者即反目为仇,将其杀害。例如,前述周不疑谢绝迎娶曹操之女,“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文帝谏以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乃遣刺客杀之。”[1]216
其五,曹操推行的政治联姻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例如,对其他军阀的联姻只是运用于征伐天下的初期,由于自己的势力尚未强大与巩固,因此需要与别的政治集团来通婚结盟,以消灭主要的敌人。在他平定北方之后,对待各路割据力量就不再使用这种手段。曹操死后,魏国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对待吴、蜀是恃强凌弱,更不再用联姻外交。如曹丕羁縻孙权,就是发兵逼迫他交纳太子孙登为人质,以此来保证对曹魏的服从。并且发话说:“登身朝到,夕召兵还。”[1]1126另外,在统一中原、政权稳定之后,曹操志满意得,肆意作为;自己的部下包括联姻对象若是惹他不满,即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例如,功劳卓著的荀彧,虽然与曹操是儿女亲家,仅由于对他进爵国公、使用“九锡”仪仗稍有非议,就被逼迫自杀(7)《三国志》卷10《魏书·荀彧传》注引《魏氏春秋》:“太祖馈(荀)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第317页。。而兄女为曹操儿媳的崔琰,因为“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1]369,受到曹操的忌惮,故以“腹诽心谤”的罪名下狱,亦迫使其自尽。曹植所娶之崔氏女,也由于在服饰方面违反了曹操的禁令,而被下令离婚还家,并予赐死(8)《三国志》卷12《魏书·崔琰传》注引《世语》曰:“(曹)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第369页。。由此可见,曹操操纵的政治婚姻有些只是临时利用。而时过境迁之后,那些联姻的对象失去或减弱了利用价值,便不再受其重视,刑戮诛杀如同对待路人,根本不讲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