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教学法的历时转变及推动因素

2022-03-18秦盼泓

吕梁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英语教学

秦盼泓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 基础部,山西 运城 044000)

英语教学法探究教学理论、教学规律、教学实践及教学过程,其发展历程跨度达一个多世纪,经历了几次重大的重心转移,涌现出来的教学法可以说利弊共存,皆不具备普适性,但是它们的出现为后续教学法的探讨奠定了重要根基。

一、高校英语教学法的历时转变

英语教学法产生自特定的社会背景,目的在于令其时社会的英语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教学法实际上无法简单区别好坏,在历史发展语境中它们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后现代主义教育是在传统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及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它更倾向于批判和反动,力求探寻理论建构的语境,通过对知识构建过程加以剖析明确其价值内涵,同时借助还原知识价值追求的真相来探寻当下更深层次的价值。它提倡差异和多元化教育,倡导师生平等对话与理解,强调教学方法多样化,树立建构式课程观[1]。由此可知,任何英语教学法都不应直接被摒弃,而是要将其发展过程视为教学方法重心的转移过程,将其中精华更好地应用于如今的英语教学之中。

(一)由语法翻译法向听说教学法的转移

语法翻译法产生自中世纪的欧洲,它流传时间悠久。起初人们将语言视作读懂学术著作及经文的重要工具,因而更讲求阅读方面的教学方法。中国高校英语教学在初步发展阶段便引入的教育理念。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语法翻译法,并广泛推行开来。由于此种方法偏重阅读能力的锻造,因此其对词汇含义、语法规则、语言逻辑的传授较为经典,但在听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方面却收效甚微。因此,尽管当前很多高校仍旧沿用此种方法,但更注重发挥其词汇积累、阅读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20世纪初,行为主义理论的出现和录音机等设备的发明成为催生听说教学法的重要因素。其后在20世纪90年代听说教学法便逐渐在中国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开来[2]。

(二)由听说教学法向交际法的转移

20世纪初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兴起,该理论所提出的“刺激—反射”行为公式被引入英语教学领域,催生了听说法。听说法将听和说视为英语学习的重要基础,认为唯有做好了这两点才能实现其他英语能力的提升。听和说能够不断给予个体心理刺激,通过对此种刺激的不断强化能够实现个体行为的自动化,从而令个体的应有表达更加顺畅。听说法的优势在于见效快,能够迅速提升个体基本的英语口语能力。在该方法的影响下,国内外都推出了相应的教材,并且更加重视英语听力和口语,将其设为重要考核指标。但听说法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即重视听说而偏废了理论知识传授,尤其是在中国的英语教育环境下,学生只能在课上进行英语听说的操练,而没有其他实际应用语境,长此以往,学生的英语理论知识没有切实提升,仅仅脱离实际地展开英语操练无法真正提升自身交际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出现了贬低听说教学法的言论并且愈演愈烈,其后英语教学方法的重心开始出现转移,交际法推行开来。

(三)由交际法向任务型教学法的转移

推行交际法的目的在于切实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意图令个体流畅、准确地实现英语语言的交流。毫无疑问,交际法也具有明显的教学倾向,对语法、写作等方面重视不足。受此种不足的影响,后来交际法开始逐渐被其他方法取代。可以说,任务型教学法是对交际法的进一步发展,它将“输入与互动假设”作为理论根基,提出英语知识的学习应依靠“习得”而非“学习”,即要令学生在无意识的交际状态下实现语言习得。相应地,应用任务型教学法的课堂,就无法单纯地围绕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展开训练,而是要在课堂上组织交际活动,促使学生在交际中知道如何使用语言。换言之,高校英语课堂应当有一定的“交互性”,也就是该教学法名称中所指的“任务”。此法一经传入便在我国广泛推行开来,实施此种教学方法的课堂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性,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学习能力,另外也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的有效提升[3]。

(四)从后现代语境看英语教学法新转移

20世纪后期,基于建构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多尔提出4r建构性后现代课程观, 即丰富性(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和严密性(rigorous)[4]。它并不将科学当作仅有的途径,教育应当是对心灵的升华,能够提升个体对概念加以解释和转变的能力,强调语言文化知识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它令个体的生活经验更具功能及意义,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此种教育观无疑十分契合我国高校当下的教育。在全球化趋势日渐深入的今天,文化的平等性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每种文化都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及尊重。在此种语境下,外语人才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媒介,故而要求高校英语教育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批判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对语言文化进行理解、阐释及生成,而不可将学生培养成僵化的翻译机器。从后现代语境看,高校英语教学法的转变呈现出下列趋势:

第一,折中法与多元教学法的耦合运用。折中法对传统和新型的英语教学法做出了归纳,并且在辨别不同方法的优劣之后,取各方法长处,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加以应用。它有着充足的灵活性、适应性,能够有效提升高校英语教学效果,但其弊端在于难以分配不同方法所占的比重。另外,多元教学法的耦合运用和折中法的思路类似,它主张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力图将所有方法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第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法的融合。当前,我国社会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都能够较好地融于英语教学活动,高校通过各种先进硬件设备的配备,基本能够实现英语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与方法的融合令课堂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能够为学生打造生动、丰富的情境,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令其如临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另外,网络也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自学渠道,学生能够通过移动设备、教学网站等实现自主学习[5]。

二、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法转变的重要因素

英语教学法的发展过程为教学方法重心的转移过程,其转变推动着高校英语教育改革,实现开放教育,对今后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理论根基的发展变革

对于高校英语教学法来说,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变革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发展高等英语教育初期,中国就对国外教育家的教学理论及思想加以引进,例如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为英语教学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其后,语法-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等理论逐渐传入中国,直接引发了高校英语教学法的变革。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来说,其理论更新定然会导致教育教学变革。如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了“刺激—反应—强化”理论,该心理学理论与英语教育相融合便催生了听说法。再如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思潮,其人性主张改变了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角色,并相应地催生了非指导性教学法等新型教学法。

(二)教育思想的逐渐转化

首先,对英语价值认识的转变。清末时期盛行中体西用思想,彼时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对国外资料进行翻译,便于将外国先进技术、知识等引入中国,故而此时的英语教学偏重于使用语法-翻译法,不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认识到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并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故而引发教学法的转变,听说法盛行。而如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和立体,拥有单一英语技能的人才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故而高校英语教育更注重综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而此种思想的转变催生了折中法、综合英语教学法等[6]。

其次,对英语教学主体认识的转变。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教育者都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及督促。另外,考试形式的保留也令大部分学生将精力集中在知识点背诵方面,而无法切实提升对英语课程的主动性及兴趣。但随着教育方针的逐渐演变及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人们对教育中主体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当前人们更加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内化英语知识,充分将个体优点及潜能激发出来,提升学习效率。

最后,对英语教学实用性态度的转变。社会的不断发展呼唤更多全能人才,学习者既要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体系,也要学会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够切实通过英语课程学习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应用能力。在此种要求下,中国英语教育活动的类型不断丰富,出现了商务英语、外教英语、计算机英语等。而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出现定然会催生新型英语教学法的应用,例如情境法、游戏法等等,便于学生将语言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法实践促进演化

英语教学法唯有契合中国时下的教育环境,才能将其育人效果发挥出来,切实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所以,在高校英语教学法的历时发展中,中国都在不断尝试引入时下最优特色、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趣味,提升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引进的种种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会逐渐显现出其弊端及局限性,而恰恰是这些在教育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不足推动着高校英语教学法的不断转换及转移。故而当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在总结教学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教材内容深度、教学目的等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力争将不同教学法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促使高校英语教育目的的达成[7]。

另外,在教学实践中,中国的专家、学者也围绕英语教学法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为现代教学法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推动力。纵观高校英语教学法发展历程可知,很多英语教学法都是自国外传入,是对他国教育方法的借鉴和挪用。而伴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英语教学法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并提出了全新的本土化英语教学法,如“四位一体”英语教学法等[8]。这些在实践中提出的本土化方法更加适合我国当下的发展情境及英语教学情况,能够有效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四)配套条件的更新换代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配套条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设备涵盖诸多方面,例如教室、图书馆、教学所用软硬件设施等,而配套条件的更新换代也要求教学方法发生相应的改变。在高校英语教学发展初期,英语教学主要围绕书面教材展开,教学方法的落实也更倾向于以阅读为主。2004年教育部《大学英语教程教学要求》的发布令教学方法的落实更倾向于听说法。后来电子技术迭代促使英语教学不再局限于书面语法和词汇的讲授,而是把英文歌曲、网络视频、投影仪图形等引入教学,为教学法的转换提供了重要的设备支撑。

如今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网络与英语课程的融合令英语教学实现了以下进步:首先,丰富了外语教师的备课形式,令学生有了自主学习、论坛交流的渠道;其次,网络系统实现海量信息共享,令英语知识和科技、文化、地理等知识点联结起来,增加英语学习过程的立体性;最后,网络为现代教学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耦合提供了重要媒介,由此出现了很多新型教学形式,如慕课、移动学习、翻转课堂、微课等。可以说,这些教学形式的出现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手段与方式,从而呼唤着英语教学法的变革。教师应当在多元网络教学环境下对多种因素加以衡量,并最终选用更契合当前情况的教学方法,或者进一步提出新型教学方法[9]。

三、结语

中国高校英语教学法经历了以下转移:由语法翻译法向听说教学法的转移,由听说教学法向交际法的转移,由交际法向任务型教学法的转移,现代英语教学法后现代转移等。其影响及推动因素主要有理论根基的发展变革、教育思想的逐渐转化、教学法实践促进演化、配套条件的更新换代等。由此可知,高校英语教学法与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外部条件等有着紧密的关联,它有着一定的继承性,并且需要时刻接受实践的检验。

猜你喜欢

交际教学法英语教学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