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民族院校民族预科教育自主培养模式探析
——以T 大学为例

2022-03-18李倩茹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预科班预科生预科

李倩茹,杜 谆,2

(1.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西青 300387;2.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 海淀 10008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常态化机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民族预科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之一,不断优化民族预科教育的培养模式是培育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路径。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培养模式正在由民族预科基地集中培养转向各招生学校自主培养。民族院校的民族预科教育起步早、经验多,形成了卓有成效的培养模式。而非民族院校的民族预科教育尚处于初始阶段,尚需对其培养模式进行摸索和完善。本文以T 大学为例,探析非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预科班本科预科层次的自主培养模式。

一、T 大学民族预科教育自主培养的基本状况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主培养工作》通知,T 大学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截至2021年6月,该校民族预科班已连续三年招生,每年招生人数依次为50 人、50 人、52 人。T 大学的民族预科生主要来自内蒙古和新疆两个地区,包括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哈萨克族、鄂温克族、锡伯族、俄罗斯族等七个民族。

(一)T 大学民族预科教育自主培养模式的框架

1.培养目标

从宏观层面看,民族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之间并无差别。民族预科教育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目标也在持续探索与更新。根据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先后经历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培养大量的少数民族干部,到改革开放后培养思想政治觉悟较高的少数民族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再到培养少数民族普通专业人才与精英人才相结合”[1]的过程。

从微观层面看,以T 大学为例,非民族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1)政治目标:坚持把思政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摆在民族教育工作的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作为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政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从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少数民族预科生成为新时代维护民族团结与进步事业的践行者、促进者、拥护者,成为信念坚定、素质过硬、本领高强的高级人才。(2)知识目标:着重提高民族预科生的文化基础知识,通过强化学生对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以此巩固提高学生的基础学业水平,同时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为使学生有效对接后期专业学习而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3)能力目标:着重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适应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2.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关系着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路径以及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2]少数民族预科班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不同于普通高中的文化课补习,也不同于一般高校的专业课学习。所以,《T 大学民族预科预科生培养方案》明确规定:按照“强化基础、开拓视野、提高素质、为本而预”以及“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设通识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任选课,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和综合实践活动。其中,通识必修课是所有民族预科学生的必选课,包括汉语写作基础、经典阅读、数学、英语4 门核心课程在内,共计9 门课程。专业限选课是为对接预科生拟进入招生院校进行本科专业学习而开设的基础课程,根据文理划分,开设物理和法学基础两门课程。任选课是为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拓宽知识面,预备专业学习能力而开设的课程与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将来所选的意向专业、兴趣爱好、个人需要等进行选择。

3.培养制度

为给少数民族预科生提供更好的服务管理,提高少数民族人才质量,非民族院校的民族预科教育必须有针对性的制度体系作支撑。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切实做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自主培养工作》、《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制度政策为指导,我国非民族院校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制度政策。以T 大学为例,该校制定了《T 大学民族预科学生管理规定(试行)》、《T 大学民族预科生培养方案》、《T 大学学生违纪处分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遵循“生活上关心爱护、校纪校规上严格要求、教学上耐心细致”[1]的原则为民族预科生提供服务、进行管理。

4.培养模式

民族预科教育培养模式由原先的集中培养转变为现在的自主培养,这一变化要求招生培养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做出调整。T 大学在教学模式上采取的是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标准、统一教材和统一学习评价体系。

(1)针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较差等弱点,T 大学在教学模式上采取坚持“以‘补’为先,以‘预’为主,‘预’、‘补’并重”的原则,坚持“强化基础,增强能力,拓开视野,提高素质”的教学指导思想,提升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2)深化教学改革,突出非民族院校民族预科教育的办学特色。根据民族预科生的具体情况,T 大学采取集中学习、统一管理或分类分层的教学模式。如就英语课程而言,内蒙古地区学生的成绩一般优于新疆地区。具体到新疆地区而言,北疆学生一般优于南疆。因此,T 大学的民族预科班将英语课编成两个小班单独授课,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编为一班,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编为二班,单独制定计划,实施英语课分层教学。(3)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特别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汉语写作基础等特色课程,狠抓民族预科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及养成教育,特别关注民族预科生的思想变化,加强人文关怀。

(二)T 大学民族预科教育自主培养模式的实践

1.组织架构

通过对相关政策的深入分析,T 大学对民族预科教育的自主培养形成了正确认识与精准定位,严格按照“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特殊性的自主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明确了学校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保障民族预科班顺利保质举办。

(1)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负责预科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预科学生设1-2 名专职辅导员为班主任。(2)教务处负责预科学生的招生录取、教学计划实施、成绩结业管理。(3)党委安全工作部(保卫处)负责预科学生的政治稳定、安全管理等工作。预科学生的请(销)假条由学生书面申请,经监护人同意,学生处审核批准后,抄送至保卫处备案。(4)后勤管理处负责预科学生的餐饮、医疗等工作。

2.教学师资

《T 大学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明确规定,该校民族预科生预科学制为一年,标准学习年限为一年,最长学习年限为两年。课程设置按照“突出重点,加强基础,兼顾专业”的原则,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同时根据学生所转入本科专业的需求特点,开设其他相关基础知识课程及讲座。T 大学预科班使用统一教材,教材内容以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本,教材选择由开课学院根据相关要求选定,报给学校教务处审批。比如,T大学艺术学院的服装表演专业是该校一大特色,是该市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T 大学民族预科班开设的《中国文化概论》充分体现了该校艺术学院的特色。其中“服饰文化篇”讲述了中国从古至今历朝历代,各个民族的服饰、妆容、发型等特征,使同学们在理论上对民族服饰文化有基本的了解。除此之外,预科班与艺术学院常有课外互动,组织预科学生观看艺术学院举办的民族时装主题秀场,让同学们通过现场观摩,体味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秀丽多彩。

T 大学民族预科班的各科任课老师由本校其他各学院配备,任课教师须有高级职称。比如,思想政治课程由本校原马克思主义学院、现任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的老师讲授。该老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经历,使其对思政课程内容十分了解、教学得心应手。在学工部的行政经历,使其对学校预科班各项政策、预科培养模式的优势与劣势、预科生适应能力问题等有清楚认知。这些工作经验使得该老师的教学活动具有较好的针对性、敏锐性与灵活性,能够精准捕捉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调整。同时,预科班的教学经验使他得以更深入地掌握预科班情况,更全面地了解预科生的诉求,进而更好地做好预科班相关行政管理工作。

3.日常管理

T 大学民族预科学生同本校本科生适用于同一套日常管理体系。严格贯彻实施“按时就寝、课堂管理、考风考纪”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各宿舍楼严格统一执行十一点门禁,针对晚归、夜不归宿等违纪学生予以通报批评;宿管不定期检查宿舍卫生,并执行打分制,对各宿舍卫生情况进行打分,以激励学生保持宿舍整洁。课前利用点名、手机打卡等形式进行签到,严格执行学生考勤制度,针对逃课、迟到、早退的学生分别制订相应处分,狠抓课堂纪律管理。明确考试作弊的严重性与危害性,强调诚信考试的重要性,对一切形式的作弊行为坚持零容忍态度,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自律意识。除以上内容之外,为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在校学生的人身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学校还制定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除此之外,T 大学积极为预科生提供发挥自身优势、增进民族交流的平台。校方通过每年组织篮球赛、运动会、文艺演出、开学典礼、参观红色场馆等活动,鼓励预科班学生积极参加、展示才艺,多方面提升预科生的综合素质。截至2021年9月,T 大学18 级、19 级、20 级连续三届民族预科生已全部顺利升入该校本科阶段进行专业学习。

二、T 大学民族预科教育自主培养过程中的挑战

(一)缺少针对性的民族预科教育教学设置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招生工作管理规定》(2005),T 大学招收的民族预科生成绩均不低于本校提档线下八十分,但学生之间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除英语课单独编为两个班授课,其他课程均编成一个大班集中授课,且未按照T 大学民族预科学生培养方案中要求的“分文理方向”进行培养,政策执行落实不到位。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同一个班级里,基础好的同学超额完成学习任务,基础差的同学难以跟进课堂进度,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带来教学压力,难以制定统一的教学方案,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同时,不分文理方向培养会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虽多但不精细,学习深度不够,专业人才得不到针对性的培养,且课程的多种选择反而让学生无所适从。

(二)缺少独立性的民族预科教育管理体系

民族预科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民族预科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它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以巩固民族预科学生的文化基础为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为使民族预科学生在高等学校进行本科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而开设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班制度。但是在T大学的教学管理中,一般把民族预科教育的管理纳入本校普通本科的管理系统内,并无针对民族预科教育的专职管理系统。在该校进行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时,其他各部门所做出的决策往往仅考虑到自身部门利益,而忽视了民族预科的特殊性与实际问题,最终仅要求“预科参照执行”。此类情况导致T 大学的民族预科教育的管理较为困难,尤其是在面临本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时,本民族预科教育会因其特殊性及其同本科教育的差异性而使之改革遭遇瓶颈。

(三)缺少专职性的民族预科教育教师系列

国家对于民族预科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加大优质师资的投入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重要保障。如前所述,T 大学民族预科教育的规模与培养模式决定了其师资力量主要依靠本校各二级学院配备。这些教师虽有着深厚的文化知识储备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这些知识与经验也仅局限于所教课程本身,均是建立在对本校普通本科生进行授课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缺乏对民族预科教育以及各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民族语言等方面的了解与掌握,民族预科教育缺少专职教师。此外,T 大学民族预科生的招生数量基本稳定在50 人,近两年有小幅度扩大招生的趋势。随着招生规模的增加,T 大学民族预科教育不仅教师数量有限,且部分教师还承担着一些行政工作与科研任务,导致预科教师工作压力繁重,影响了所授课程的备课和讲解。

(四)民族预科学生适应性问题

1.学习自主性差,且学习压力大

本科的学习环境不同于高中,高校对学生的管理相对宽松,没有老师家长的时时严格监管。高校的授课方式也不同于高中的“填鸭式教学”,大多是“提纲挈领式教学”,老师在课堂上给出知识框架,学生还需要课后自主学习。因此,高校教学与管理模式的特点要求预科学生必须具备高度的学习自觉性。而进入T 大学学习的民族预科生,受学习环境以及教学方式变化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未能很好地完成由高中阶段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学习效果与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民族预科生不同于普通高中生,预科阶段的结业考试成绩决定着他们能否正式升入本科学习,预科阶段一年的学习成效对他们的学习生涯有着重大影响。加之民族预科生本身的文化功底薄弱,导致部分预科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容易产生焦虑。

2.语言障碍与文化习俗差异阻碍人际交往

语言差异是阻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民族预科学生受生长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仅会运用本民族的语言,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与使用不够熟练。T 大学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汉族,在与汉族同学交往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有时会因表达方式与沟通习惯的不同而遇到障碍。且每个少数民族有着属于自己的民族传统、生活习惯与宗教信仰,在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进行接触交往时,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矛盾与隔阂。例如,饮食文化方面,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遵守清真禁忌。行为交往方面,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忌讳用左手握手、传递物品等,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肮脏的;而维吾尔族忌讳户外穿着短裤。调查表明,各民族学生的人际交往多限定在本民族学生内部,社交圈呈现出固化倾向。

三、T 大学民族预科教育自主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一)扩大分层教学范围,因材施教

T 大学民族预科的英语课程分层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成绩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因此,面对不同学生各类文化课成绩相差较大的现状,需要进一步深化分层教学改革,扩大分层教学的课程范围。首先,划分文理专业方向,“文科学生强化文化基础知识,重点提升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理工科学生夯实数理化基础,强调对接本科阶段课程学习。”[3]其次,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成绩、民族传统、普通话水平、专业特长等因素,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分班,方便学校对班级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保证因材施教。最后,针对文化基础较牢固的班级,重点进行素质教育和能力创新教育,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切实提升;对于文化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则主要进行文化知识的查漏补缺,以“补”为主,以“预”为辅,帮助他们达到本科学习所要求的文化水平。

(二)下放民族预科教育自主管理权

实行校级、院级两级管理,持续扩大院系自主管理权的范围,是当今高校管理的普遍趋势。非民族院校的各行政及其职能部门学生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本科生、研究生,对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关注较少,其管理与教学等方面的特殊性难以得到适当的照顾。学校应设立单独的民族预科专职管理机构,积极下放给民族预科专职部门更多的管理自主权,派专人专管民族预科事务,在校规校纪所允许的范围内,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协调民族预科班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

(三)完善民族预科教育师资队伍

加强民族预科师资队伍建设是完善T 大学民族预科教育自主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增加预科专任教师的数量和比例,是培育少数民族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证。T 大学应大力引进民族预科教育的专业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的数量、年龄、专业及职称结构。对本校民族预科的任课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与考核,制定并适时调整针对民族预科教师的奖惩制度。学院组织并积极鼓励民族预科教师参加教学评优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鉴于T 大学民族预科教师由各学院配备,学校还应引导预科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逐步探索出一套不同于本科生又适用于预科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效。

(四)重视民族预科生适应力问题,强化服务管理

首先,学校应引导学生提高学习适应能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一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预科阶段的学习环境相对宽松,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因此,学校应积极引导预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科学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二要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加强自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合理分配预科阶段的学习时间,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帮助学生排解消极压力的同时适当施加积极压力,使其明确预科阶段学习任务的重要性与艰巨性,引导学生克服惰性,做到劳逸结合。

其次,强化语言教育,普及不同民族的文化知识。针对学生因语言问题而产生的矛盾与压力,T 大学在对民族预科学生普及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设口语交际课的同时,还要加强各类语言教育,尊重并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针对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因民族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T 大学应适当改革预科课程体系,增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内容,保障学生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目前,T 大学仅设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一门民族通识课程,还应根据预科班学生民族成分,增设相关民族的专业课程,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认知。

最后,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为民族预科生提供相关服务。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源状况,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有丰富经验的、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援助。继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账号,以网络为媒介向预科班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资讯。T 大学心理健康协会应适量招收预科班学生成员,优化协会成员结构,积极配合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举办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心理健康”主题讲座。

总之,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预科教育是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路径。为数众多的非民族院校,与民族院校一样,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少数民族人才的历史重任。逐步探索并完善非民族院校民族预科教育的自主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实效性,进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预科班预科生预科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班级管理路径探究
跟踪导练(二)(6)
2015 级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状况调查概述——以某地14 所省属本科院校预科生为例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高职院校预科班学生管理方法的创新性研究
基于高职教育的预科班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新疆高校“后预科时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理工科预科生语言态度与英语学习关系实证探析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预科课程的态度与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