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理念下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探析
2022-03-18成羽佳
成羽佳
江苏省南通市江海镇区中心幼儿园 (江苏省南通市 226017)
1 引言
“自然教育”一词最早起源于17 世纪,捷克教育家首先提出了顺应自然的教育理念,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秩序”,在卢梭、裴斯泰洛奇、第斯多惠等人的指导下,自然教育的理念演变成了顺应自然的“秩序”和孩子们的自然本性。随着我国现代技术的进步,让儿童的休闲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孩童喜欢出去玩,如今可能会有更多的电脑屏幕,这就造成了他们与自然的距离,他们的认知、探索、想像力都会下降,越来越多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症,所以我们应当大力提倡和提倡自然的教育思想。
2 建立融自然教育观念在幼儿园室外环境中的作用
2.1 提高儿童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
自然环境能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需求,因此,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个真理,幼儿才能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在幼儿园教学中引入自然教育思想,加强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使幼儿对自然有亲近、热爱和敬畏之心,从而为幼儿的环保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增强儿童与大自然的沟通能力
自然环境中蕴藏着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之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从而提高其各个方面的学习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和大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他们不但可以从大自然中收集学习材料,而且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可以突出教育的本质和自由。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创造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幼儿园教师在自然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户外活动,突出了其应有的真实感和自由度,使其在自由空间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3 自然教育理念幼儿园户外空间设计原则
3.1 统一原则
统一性是指在幼儿园的室外空间设计中,要把教育观念和室外环境结合起来。幼儿园的室内和室外的室内设计要做到材料、色彩、尺度的协调,使室内和室外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室外空间的设计上,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融合教育理念,与教学活动安排密切联系,营造出动静结合的多种室外活动空间。
3.2 主体原则
幼儿园的室外活动场地以儿童为中心。幼儿是服务的主体,其设计要符合幼儿生理特点、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使幼儿能主动参与到环境中,通过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美国心理学者的一项试验显示,营造与儿童个性相适应的学习环境,对于儿童的综合素质发展尤为重要。幼儿园的户外空间布局,环境的塑造,活动设施的搭配,材料的选择,尺度的选择,色彩的选择,都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营造适合幼儿学习和活动的环境。
3.3 经验原则
与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相比,自然教育更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在自然教育思想下,把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是建立在孩子生命世界基础上的教学,因此,幼儿园的室外空间应当是孩子们乐意参加的活动,只有孩子们可以参加,他们才能谈到经验。在这个时期,幼儿还处在启蒙和认知的初级阶段,幼儿园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建立正确的认识。因此,幼儿园的园林规划必须为幼儿在室外的活动中,探索大自然的神秘与社会的法则。针对儿童的好奇心,在户外空间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体验。
3.4 安全原则
幼儿园的室外空间设计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而变得非常重要。儿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对未知的事物有强烈的探索欲望。重视安全并不意味着过分的保护,要有适当的风险来促进发展。如果儿童不能跌倒,不能经受挫折,就会错失一个宝贵的成长时期。过分的保护,好比把小孩养在一个温暖的环境中,但是在这段时间,儿童必须要经历一些危险,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保能力,也可以学会相互扶持。
3.5 环境保护原则
幼儿园室外空间是儿童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儿童与自然有更多的接触,并能自发地学习、感受自然。自然教育幼儿园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其成功实施的先决条件。幼儿园的选址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选择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场所,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保持原有的自然环境,同时要注意采用绿色的建材。自然教育的实质与实质在于“自然”,因此不仅在地形处理、活动设施、铺装等方面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同时还可以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石子、树皮、沙砾、流水等元素。在幼儿园的室外空间设计中,通过各种自然因素的应用,使幼儿对自然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进而增强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
4 自然教育思想的幼儿园室外空间设计特征
4.1 趣味性特征
在孩子们看来,一切自然都是有趣的,包括动物,植物,流水,风霜,冰雪,大自然的季节变迁等等。在景观设计中引入天然的物质与要素,并运用天然的材料作为教学要素,可以引起儿童对自然知识的好奇与学习,进而提升儿童的认知水平。现在很多商场都会开动物园来吸引游客,这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很多小孩子都会被小动物所吸引,这说明现在的社会缺少了大自然,也有了对小动物的强烈兴趣。幼儿园要利用儿童亲近动物、亲近自然的本性,开展关爱儿童的关爱教育,使儿童懂得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培育关爱生命的爱心和责任感。
4.2 探究性特征
自然教育思想幼儿园最突出的教学特色就是探索学习,园中的天然风景本身就具有探索性特征,而园内的活动场地设计既具有教学特色又具有探索性特征。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参与、观察和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自然教育观念幼儿园选择自然环境,使儿童能够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地探索和发现和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并在个体或与他人的共同努力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5 自然教育理念下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
5.1 在室外环境营造中渗透绿色思想
自然教育强调的是“在自然中”的练习,是一种兼容并蓄、开放的教学,即“通过对自然的感觉、沟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教育”。自然教育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儿童的健康与福利为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户外教学中,教师应将自然教育思想与自然教育思想相结合,并在室外环境设计中加入绿色、环保的教学内容,让幼儿体会自然的亲和力,建立与自然的联结,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主动参与到户外活动中来,并萌发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比如,一名老师在设计“惜水,爱水,节约用水”的户外活动时,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老师们在室外设置了一个简化的集雨设备,以模拟雨水循环。在教学活动开始后,老师为孩子们穿戴雨衣、雨靴,并用喷嘴模拟雨,并让孩子们看这个设备如何收集“雨水”。当喷头模拟着雨的时候,也有一些“雨水”没有被吸入到收集器中。小朋友把一块海绵放在了上面,让它吸收水分,然后把海绵里面的水分全部挤出,然后倒进了一个小木桶里面。有的小朋友乐呵呵地将袋子放在了地上,还有的小朋友则是用抹布将“雨水”吸了进去。几个孩子顿时激动了。老师在室外的空地上铺设了一些植物,并栽种了一些蔬菜和花卉。老师鼓励孩子们想:“收集的雨水能做什么?”所以孩子们有的去浇花,有的给蔬菜浇水,有的摘了几个菜放在盆里洗干净,还有的拿着水,把水泥地冲洗干净。这些儿童个体化的行为,无疑反映出他们节约用水、循环用水的观念。老师还布置了无水区,把栩栩如生的鱼放在里面,把快要干枯的植物放在花圃中,把干燥的土壤放在一片小花园中,当孩子们进入无水区的时候,孩子们发出了一声惊呼:“没有水,鱼儿就会死去!”教师在“无水区”的设计中,让孩子们了解“水”的意义,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
5.2 创造室外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学习
自然教育注重直观的经验。在自然环境中玩耍,可以使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更接近自然,并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得到个人发展。大自然的元素是图像和视频无法比拟的,在自然环境中,儿童的感官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和丰富的内在经验。儿童的潜能是巨大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鼓励他们勇于接受挑战,并能迅速地适应环境的突然改变。在户外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积极探索和探索的兴趣。为了满足孩子们“战壕”的需要,老师们将麻袋、木屋的木块、塑料锄头、布条等放置在室外的沙子上。为了能在“战壕”中进行,孩子们必须自己动手,在沙子里挖壕地沟,自己盖房子,做担架,做麻袋。孩子们有意识的做着自己的工作:“你”做小屋,“我”做担架,“你”做墙壁,“我”做沟渠。不久,孩子们便整装待发,分成两组,一组是敌人,一组是己方,开心地打着“战壕”。在这种野外活动中,孩子们会发现,可以利用自然环境来创造战斗上的优势,例如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打敌人”更容易,如果把壕沟挖的更深,则可以避免被敌人攻击。一些小朋友为了增加“战壕”的难度,用叶子做成了一颗颗的小树,把它们种在沙子里,就像是“热带雨林”一样,不少“小战士”都兴高采烈地离开了战场,来到了热带雨林。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使他们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5.3 注重在社交活动中创造室外环境
自然教育十分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构建与提高。“儿童在感受大自然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对生命的敬畏,而这种尊重,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拥有更多的珍贵的心灵素质,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在开展室外教学时,应创造出有利于学生进行社交活动的有利条件,并使他们与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交关系。比如,老师在一次野外教学中,把“四季自然角”和表演区的教学场所结合起来。在“四季自然角”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自然角落里的动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状况。表演区的区域活动,小朋友可以自行设计各种人物,以动物饲养、植物栽培等为主题,以人物扮演的形式展现小群体的生活。在这个演出场景里,孩子们可以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孩子。在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后,孩子们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欢快地来到了“四季自然角”,或观看或劳动。作为“孩子”,小朋友们可以用他们的好奇心来询问“家长”:种子不一样,发芽的时候也是一样的?当小朋友们扮演不同的父母角色时,能自行组织自己的语言,并回答“孩子”的提问。通过这个游戏,孩子们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探索。在学习过程中,孩子能够主动参与探索,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体验。
6 户外活动场所的自然教育改造策略
6.1 植株结构
在自然教育景观中,植物是最主要的元素,应重视其多样性,增强幼儿的参与体验。使用可食性和五感性的植物,可以更好的激发儿童对植物的观察。可食用植物主要是一、二年生的作物,便于幼儿对植物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观察。以混种的方式,形成高、矮、浅、色的搭配,增加了可食用植物的观赏价值。如关中地区小麦和油菜耐寒,冬季可在室外生长,菠菜、胡萝卜、芥菜则要在冬季进行覆盖。可食性植物的季节性是很强的,在果实后会凋谢,园林中的植物可以构成骨架和主干的树种,相互搭配栽植,丰富了景观效果。
6.2 景观设计
玩水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在周围有水的地方,可以设置戏水装置和浇灌装置,让孩子们在玩耍的同时,也可以给种植地浇水,一箭双雕。如场地周围无水,则可将水草及鱼类放置于盛水容器内,建立自循环系统,模拟天然之水,让孩子了解大自然的各种运作方式。
6.3 空间营造
幼儿园的室外活动区域,通常占地面积不大,以儿童的休闲活动为主,可进行改建和更新的自然教育景观空间也十分有限,往往是零星分布的小型空间。这种边缘空间的改造费用相对低廉,能够充分发挥场地的现有特点和空间元素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功能。比如,在墙角的空间,可以采用垂直种植装置,游戏装置,自然教育科普海报等。以植物或结构为依托,形成半封闭式的私人空间,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当使用植物来进行空间设计时,要与自然教育主题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具有活力的私人空间,比如用玉米和葵花幼苗围成一个直径2 米的圆形,这种感觉会随着植物的成长而增强,孩子们可以通过游戏来观察植物的成长和凋谢。藤本与栅栏或花架的组合,也是一种创造空间的方式,南瓜、丝瓜等快速成长的蔬菜,可以迅速地爬满墙壁和天花板,果实也比较大,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观察它们的成长。
7 结语
综上所述,自然教育观念的实质就是教师以自然的方式,以自然的方式将幼儿引入自然中,体验、学习自然的知识与体验,与自然建立联系,培养对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并能运用自然资源进行独立思考,学习各种知识。当前,自然教育思想受到了广大幼儿教师的普遍关注。实践证明,将自然教育理念与幼儿园室外环境相结合,对幼儿园室外环境进行改造,可以有效地改善其室外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