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金”在传统陶瓷大漆修缮工艺中的审美意蕴

2022-03-18曾含嫣湖北美术学院

天工 2022年8期
关键词:金箔金银器物

曾含嫣 湖北美术学院

自古以来黄金都被视作稀有贵重的金属,人们利用它特殊的物理特性,如稳定性、耐腐蚀性以及柔韧性等,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与象征意义。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时期,人们通过高明的手工艺制作出各类精致的“金”色艺术品。

一、“金”的使用及文化属性

中国早期黄金制品主要起着装饰的作用,《髹饰录》中记载“日辉,即金,有泥、屑、麸、薄、片、线之等”。金被认为是太阳的光辉,漆器上用金可以使各种色彩得以调和,不会杂乱无章。杨明注:“太阳明于天,人君德于地,则魑魅不干,邪谄不害。诸器施之,则生辉光,鬼魅不敢干也。”金像天上太阳的光辉,像地下人君的恩泽,使万物和顺,魑魅不敢作乱。黄金有质料柔软和延展性强的特点,可以经过反复捶锻制作,形态有液态的金水和金泥,固体的金屑、金箔、金片、金丝、金线等。

作为正色,平贴它色感温和明亮,质地饱满润泽,肌理自然大方;碎贴它富有变化,有闪烁效果,以及罩色磨显后所形成的斑驳多变、剔透诡秘的视觉冲击力,是其他任何画种的平面色块都难以达到的。概括起来,金属箔料的艺术特点与价值有如下几点:第一,从颜色上来说,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光泽和闪烁感,不同的箔软硬厚薄不同,反射的光泽冷暖变化也不同。第二,正因为它的特殊属性,使其具有一种独特的华丽富贵的感觉,使得画面金碧辉煌、光彩照人。第三,金属颜色中既有色质稳定永不变色的特征(如纯金箔、铂金箔),也有经过硫化使得色彩变幻莫测的特点(如银箔、铜箔),这是其他颜色无可比拟的,也是任何颜色代替不了的。第四,金属颜色能与任何颜色融合、协调。正是这样独特的视觉形式才能极大地增强其在漆画创作中的艺术感染力,创作出变化繁多、震撼人心的作品。

《说文解字》中解释“金”为:“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 最初的“金”并没有明确指代某种色彩。金是有五种颜色的,并没有专指黄色。先秦时期的“金”也并无明确指代某种单一金属,其内涵包括青铜、黄铜和黄金等。在“铜”字出现后,“金”的意义才逐渐缩小,专指黄金。“金”不同于自然界的万物,是与人类的智慧结合可以和其他元素相生相融形成新的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

(一)“金”的文化

最初古人认可“四元素”说,即木、水、火、土组合就可以生成万物,直到殷商两周青铜合金工艺迅速发展,人们开始体会到世间的物体并不仅仅只有自然造物,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金”不同于自然界的万物,是人类的智慧与工艺的创造性结合,人们逐渐完善对“金”的认知并发展出“五材论”。 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五材学说中,人才是宇宙的中心,五材只是人的附属物,只在为人所用的功能方面才具有意义,其本身的性质和价值则无足轻重。《国语·郑语》中说:“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而当五行说逐渐成熟发展成为描述人对宇宙的体悟之后,其自身已成为一种自在的自然系统,人的作用和影响自然要排除在外,人不再是五行的中心。此时的五行已然与古希腊和印度的元素说接近,成了万物的始基,因此,尽管水、火、金、木、土的名称未变,其性质已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

但是本文所讨论的“金”主要以黄金为主,古人认为五行相生相克,土生金,“土”的代表色为黄色,与黄金颜色相接近,金又有金属的光泽,因此金色也被视作一种彰显使用者地位、财富的色彩。不管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会自觉地把黄金作为统治阶级最高国家权力的象征。

我国境内最早使用黄金的实例出现于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时代。河南汤阴曾出土含金砂的陶片,可能是陶工有意将金砂掺入陶土,以强化器体并取得某种装饰效果,由此开启了中国境内使用金饰的先河。

早期黄金制作工艺的发展离不开青铜器装饰工艺的发展,青铜器上使用的黄金装饰工艺主要有两种:金银错和鎏金工艺。金银错是一种镶嵌金银的工艺,金银质地柔软、容易塑形又有闪亮的光泽,西汉时这种工艺达到了兴盛的阶段,各种器物上都出现了金银错工艺。而相比于镶嵌的金银错工艺,鎏金工艺显然技艺更加复杂,将金银和汞配成合金溶液涂抹在青铜器表面,通过加热使得汞蒸发,而金银就留在器物的表面,之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鎏金工艺也更多地应用在佛像与佛塔上。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加深了对黄金材料的了解,进而将金银工艺单独提炼并与漆器相融合就形成了嵌金银工艺和描金工艺。其中先秦时期的金银髹饰造型极为简单,例如在殷墟武宫大墓出土的环状金片,还有出土的西周墓中有条状、圆形、三角形的金片以及包在铜胎上的金泡等。到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工艺掌握了模制和打造等成型技术以及雕镂、錾刻等加工工艺,于是金银髹漆工艺就开始出现了技法上的细化,由单纯的金银镶嵌到对金银箔进行细部雕刻,同时伴随着髹漆工艺的完善及绘画技巧的提高,就逐渐形成了金银箔贴花、金银平脱、金银扣、描金、戗金及金髹等工艺门类。黄金材料能够在中国传统髹漆工艺技法中得以普遍运用,是因为其从最初发现就已经被赋予一种装饰表现的特性。伴随着几千年工艺美术的发展,人们仍在不间断地发掘材料本身所蕴含的特质与艺术表现相契合的潜质。

(二)漆物中的“金”及仿金

黄金属于稀有金属,本身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改变陶瓷原本的风格面貌,以新的样式呈现。此外,黄金具有超强的稳定性、耐腐蚀性和高纯度等物理、化学性质,如优良的延展性、稳定性、可塑性和比较强的附着力。所谓“真金不怕火炼”,不仅是指黄金的熔点高,更是指黄金稳定的化学性质,它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即使是在高温下,也依然能够保持自身的特性,而且很难被酸、碱、盐等化学物质所腐蚀,即使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或者放入水中,也很难发生氧化。黄金产量稀少、质地柔软,没有办法应用在批量生产的兵器以及农具上,所以主要在货币流通以及贵族日常器物的装饰中使用。漆器上用金古已有之,在文献中不乏记载,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晋《后汉书》的《舆服志》中记载的“贰毂两辖,金箔缪龙”,表达的是帝王的车架上贴着用金箔制成的两龙相互缠绕的图案。黄金有着极强的柔韧性,可以反复捶锻,形态有液态的金水和金泥,固体的金屑、金箔、金片、丝线等。黄金像太阳、也像君王的德行一样令万事和顺,魑魅魍魉不能作祟。在这里金也被赋予了除装饰外的象征意味。主要体现在髹漆的过程中使用金这一材质可以调和各种各样的色彩,不会显得杂乱无章。

古人也研制出很多“造假”仿金技术。乾隆时期的《工部则例》中记载“凡平面满泥金,内务府每折见方一尺用金三百二十张”。一尺见方是指边长为一尺的正方形,在九分之一平方米的范围内会使用到320张金箔,可见在传统漆艺中的黄金使用量非常大,成本比较高。所以古人把金箔分为不同级别,“其次者用假金薄或银薄。泥金罩漆之次者用泥银或锡末”。“假金薄”也被匠人称为“选金箔”,就是将银箔用雄黄熏到变色后,加入胶水使之变为泥银状,就可以假冒黄金使用。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泥银画到物体上,再罩一层黄色的漆也能有金箔的金属光泽感。现代金色的替代品有金云母和铜制粉箔。金云母是从天然金云母矿中提取研磨成细粉制作为泥金;铜也可以制作假金,色相虽与金十分接近,但也容易氧化发黑变暗。

二、陶瓷大漆修缮中的“金”工艺

人们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对破损陶器进行修补。而最早使用漆器的中国,却未能见到在明代以前以漆结合修补陶瓷的文献记载。就实物而言,中国的漆缮工艺还是多应用于古漆器修复,修复陶瓷的应用案例较少,一般都是较为贵重且具有观赏价值的器物。《乾隆十一年各作成活计清档》就记载着一件均釉飞脊花觚被乾隆传旨以漆缮方式修补。因为大漆多层髹涂干燥后颜色黝黑深沉,会显得比较简朴,与陶瓷的色泽不太相符,所以现存的漆缮器物会在修补的器物表面施以金粉金箔后打磨抛光,形成光泽鲜亮的效果,增强观赏性,日本也称其为“金缮”。目前中国记载的最早的漆缮实物例证出自图册《燔功彰色》中的口沿有补金痕迹的汝窑笔洗。 在清朝金缮工艺整体的颜色和髹饰效果能够凸显出金银材质本身的色质,而伴随着材质的更迭与技法的完善,其所变化出的不同物理形态使装饰的效果得以改善。其中泥金的勾画、屑金的肌理、金粉的细腻、金箔的莹润开拓了金银材质所能表达的范畴。并且,金髹与其他髹漆工艺相辅相成的同时也改变着表达的观念,一方面金髹工艺本身与漆的形式和位置的转换就能形成诸多表现特征;另一方面金髹与综合工艺的融合又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层次感,并能装饰和强调主体工艺的技法特性。从整体来看,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漫长历程,其工艺制作从简至繁,由素雅至华贵。黄金能够在中国传统髹漆工艺技法中得到普遍运用,是因为其从最初发现就已经被赋予一种装饰表现的特性。并且伴随着几千年工艺美术的发展,人们仍在不间断地发掘金银材料本身所蕴含的能与艺术表现相契合的潜质。

在《髹饰录》中的“补缀之二过”中提道:“补缀古器,令缝痕不觉者。”补缀就是指修补古漆器的缺口,最好的方式就是令人察觉不出接合的痕迹。中国传统陶瓷修复中也是采取同样“修旧如旧”的修复理念。在完成拼对、清理、固定、粘合、补配、打底后,要将破损的器物重新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同时要通过各种工艺,使表面的颜色、纹理、质地等获得更完整的效果。陶瓷的修复甚至被认为与帝王的德行有关,《史记》记载:舜帝是第一个烧制出没有缺陷的陶器的人,而其原因是舜帝的德行完美,是上天赐予的奖励。所以帝王更希望修复的瓷器外表完整美观,以此展现自己的高尚德行。

因传统修复理念的影响,金缮工艺虽起源于中国却未受到广泛传播,而在不远的邻国日本,在中国珍贵陶瓷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就算是破碎的“唐物”也是难得的高档产物,由“金缮”的修复不仅可以复原陶瓷,同时增加了“惜物”的精神与美学意味。可以说,金缮工艺是中日文化艺术交融的产物,逐渐开创了全新的审美理念,甚至发展出专业的职业体系。金缮工艺能够凸显出陶瓷本身的光泽,不断凸显大漆与陶瓷材质本身的呈现效果。

三、“金”在漆缮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古人认为金代表太阳,象征永恒的光明,所以人们赋予其温暖、华丽甚至祛祟的象征意义,同时由于黄金产量较少,珍惜且价格昂贵,因此一般又被人们用于彰显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甚至成为富贵的标志。

从色彩来看,黄金固有的色彩便富有冲击力,黄色中带有温暖明亮的金属光泽,软硬不同,厚薄状态不同,反映出来的颜色冷暖也有所不同,是其他金属材料无法企及的。修复中使用黄金装饰不仅极富收藏价值,同时金属光芒虽耀眼却不是非常刺目,可以和其他色彩融为一体、达到和谐,还能够形成高贵华丽的视觉效果,但对金的运用必须小心谨慎,使用不当很容易落入俗套。

从黄金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来看,黄金不仅稳定性强,而且熔点低、延展性强,通过简单锤击即可制造成金片,甚至能够做出比头发丝还要细的金线金丝,通过多次捶打后可以制作成金箔,金箔撕碎后还可以做成金屑,金屑通过胶的磨合制作成金泥,在装饰应用中非常方便。

从黄金的工艺传承来看,黄金工艺源远流长、技艺成熟,金缮工艺整体的色彩运用与髹饰效果更能凸显出陶瓷本身的材质。伴随着材料的变迁和加工技术的完善,黄金可以变换出各种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形态可以对应不同的装饰功效。“金缮”后的器物实用与审美功能结合。对于美好且易碎的器物,一般价值不菲,甚至有些是流传久矣,所以修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黄金可以装饰出不同的效果,黄金也同样贵重,表现使用者的身份,“金缮”把残缺转化为另一种层面上的“美”。

总之,黄金能够在中国传统的陶瓷修缮工艺中得到广泛使用,是因为其从最初发现时就已经被赋予装饰性。而且伴随着几千年工艺的发展,人类仍在不间断地挖掘黄金材料本身所具有的性能和与美学表达相结合的潜力。

四、总结

在陶瓷修复过程中工匠们选择使用黄金作为主要装饰材质,不仅是因为黄金独特的柔韧性与延展性及其在传统文化中代表使用者的地位与财富,同时也是源于对修复器物本身的重视。由于传统文化的洗礼,人们更向往完美的事物,不希望看到器物带有伤缺髻垦,所以中国的陶瓷漆缮出土实例中较少看到以黄金和大漆修复的组合,但是在日本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却被发扬光大,甚至形成了专门的职业并流传至今。在科技高速发展、物质极大繁荣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不再执着于对“完美”的追求,也可以欣赏“残缺”的美好。出于对珍爱之物的不舍,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漆缮的方式给器物带来“重生”的机会,如今传统陶瓷漆缮中对“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被大众所接受。相信在未来的设计中也会看到更多应用不同黄金工艺的漆缮修复作品。

猜你喜欢

金箔金银器物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燃情岁月金银潭
“三八”节,来自金银潭医院的最美心愿
铁镍合金箔在碳纤维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昔日“气死龙王爷” 如今变身金银山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蓝靛金箔,历久弥珍(中国画)
德珍:画梦里千年金银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