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景区非遗项目传承创新发展
——基于湖南芙蓉镇竹编手艺人口述史记录

2022-03-18尹鹏华匡睿颖

天工 2022年9期
关键词:芙蓉镇竹编背篓

尹鹏华 匡睿颖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

一、湘西芙蓉镇竹编手艺人口述史调研

通过对芙蓉镇景区内的走访调查,芙蓉镇景区内以湘西竹编为主营业务的店铺总共5家、全职竹编手艺人7~10人,因调研周期、调研对象意愿及时间冲突等多方面原因,只有4位竹编手艺人接受了调研,故而笔者无法得到全职竹编手艺人的具体数字。本文将采用假托之名进行表述,用L、F、Y、S分别代表被访的4位竹编手艺人。现基于口述史调查文本,从传承人身份认同、传承人手艺生计、芙蓉镇景区发展三个角度阐述。

(一)传承人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主要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身份认同主要有三种类型:传统固定的身份认同、后现代身份认同、折中身份认同。传统固定的身份认同是一种固有的传统默认形式,强调的是“我们认定的是什么人”的问题;后现代身份认同是一种文化交融与互动的身份认同模式,强调的是“谁来认定我们”的问题;折中认同是一种批判性的相对本质主义的身份认同模式,强调的是“我们是谁”的问题。 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国家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指标分配并制定相对应的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证制度的存在,激发了被名录制度认证的传承人的积极性,保证了名录内传承人的基本生活和文化实践活动,但打击了未能受到关注的自然传承人的积极性。由于缺少名录制度的认证及部分权利保障,自然传承人群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缺少了一种特殊身份象征,缺少来自社会群体的凝视,在芙蓉镇景区内缺少来自游客的凝视,这无疑将湘西竹编自然传承人推入“缺少凝视——减少市场——减少收入——缺乏文化自觉——放弃竹编行业”的恶性循环中,使自然传承人承载的这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进入良好的生产性保护中。

众多专家学者认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对象。祁庆富先生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一文中通过大量资料综述,集中得出传承人界定的依据:“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人为核心,以传承人为核心,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缺乏对自然传承人群体的关注,不利于激发名录之外的群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诚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能将技艺高超、影响深远、代表性强的群体区分出来,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始终是一定区域内民族的、民间的文化,无法远离大众独自发展,因此应加强对传承人群体之外的“传承人”的关注。在芙蓉镇接受采访的4位竹编手艺人中,仅Y师傅为经过认证的县级传承人,其余3人为未经认证的自然传承人。

(二)传承人手艺生计

通过对4位竹编手艺人的口述采访得知,当前芙蓉镇景区内竹编手艺人基本面临着收入不稳定、生产成本上涨的现实问题;芙蓉镇竹编产业面临着从业人员骤减、产业发展方向迷茫的现实问题。早在2012年2月《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在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当前竹编器物的销售依然以线下销售为主,包括线下零售和线下固定客户的订单,并且订单销售的那部分也往往是通过湘西其他旅游景点进行零售。“有销路才有活路”,然而在走访调研过程中调研成员观察及受访者口述都表明竹编产品的零售情况并不理想,在旅游旺季每日平均零售也不超过10件,在旅游淡季则更少。

尽管竹编手艺人努力将竹编技艺融入当前的生产生活中,但是竹编产品也没能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认可和认同,使得生产性保护的合理循环被破坏。究其原因,首先,生产生活成本的上升使得竹编器物价格上涨;其次,无论是传统竹编器物还是改良后的新式器物类型,在当今种类丰富的旅游产品中无法脱颖而出;最后,相比于其他旅游产品而言,竹编器物的单价往往远超消费者的心理价位。竹编因其朴素的外观和造型及相对较高的售价淹没于丰富多彩的商品之中。

(三)芙蓉镇景区发展

芙蓉镇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原名王村镇,后因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改名芙蓉镇,是国家4A级景区。不少竹编手艺人因其旅游发展而前来推广、销售竹编产品,但芙蓉镇景区主推文化特色与竹编器物生产结合得并不紧密,景区也未能为竹编文化提供一个良好的、还原的文化环境。在采访中,手艺人传承的项目成为极其普通的旅游产品,景区管理方并没有重视其价值,也没有吸引游客为其“非遗”价值付费,所有门店作坊除销售竹编器物外,还需销售其他工业化生产的旅游商品以维持生计。

二、湘西芙蓉镇竹编演变

竹编技艺自诞生以来便和湘西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竹编产品形态也因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故而传统的竹编产品形态往往是便于山地运载货物的背篓、便于筛选翻晒谷物的簸箕、便于采收运输粮食的箩筐、便于晴雨天出行的斗笠等,竹编产品的生产方向以湘西人民的生产生活为依据,并且湘西地处武陵山脉,其竹编制成的背篓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成了当地实用且流行的运载工具。按照使用的场合和方式不同,可以将背篓分为洗衣背篓、儿背篓、耕作用背篓、水背篓、装饰性背篓等。 由此可见,传统湘西竹编产品的形态是由具体的实际使用而决定的。当前,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正在改变传统竹编产品的方向和形态。竹编产品由实用型逐渐向实用型和工艺型混合的方向发展,竹编产品形态由以生产生活便利为依据向以观赏、把玩为依据发展。

(一)由用向观的转变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竹编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并在其中发生了演变。由于工业文明提供了方便生产、成本更低、产量巨大的工业产品,替代了许多竹编器物,使得原本以实用价值为主的竹编器物不得已向兼顾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转变,所以竹编器物由实用品向兼顾实用品和工艺品方向转型。在传统竹编器物生产中,器物的形状和大小往往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计和制作的。而当前社会中,鲜有人按照传统那样细分使用场景设计和制作竹编产品,因为许多竹编器物都已被工业产品所替代。竹编器物的生产方向由用向观转变,实际上是基于工业文明扩张进行的演变,是消费群体的反馈,也是当前竹编产业面临的重大方向问题。

(二)由大向小的转变

竹编器物向工艺品方向的转型初步表现为由大向小的转变。由于当前湘西竹编受关注较少,其转型还处于内部的、较初级的转型阶段,转型是竹编手艺人自发、自觉进行的。出于对生产可能性和销售可能性的考虑,竹编手艺人吸纳其他流派的器物形态,自发、自觉地将传统湘西竹编器物缩小,制作成缩小版的斗笠、背篓。例如,自2006年起,受访者Y师傅就开始使用更薄更细的篾条编织小巧精美的小型背篓,而小背篓的制作周期并不比传统大背篓短,其制作成本的主要部分即人工成本也比传统大背篓高,并且小背篓在实用价值上并没有高于传统大背篓。竹编手艺人Y师傅认为:“小背篓需要细加工,比大背篓更难做。”在制作成本、制作技艺要求都更高的情况下,手艺人制作小巧精美的小背篓,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从实用需求延展出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是参加各类竹编技艺比赛,通过细加工展现自己独特的技艺和竹编的美感。

(三)由游向驻的转变

通过对芙蓉镇竹编手艺人的调研及对已有研究的分析,笔者认为谋生方式的转变成为影响竹编技艺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竹编手艺人的谋生方式已从过去的“上门功夫”到“走街串巷”,逐渐演变成当前以“摆摊设点”为主。其中,较有名气的手艺人还能通过固定客户的订单获得收入。但对芙蓉镇的竹编手艺人而言,其生产成本较之前更高。

传统竹编手艺人的谋生方式是走村串户为村民编制竹编器物,按照受访的手艺人的说法就是“去主人家里做上门功夫”。手艺人根据村民需要的器物进行破篾、编制,村民与手艺人则根据手艺人的口碑、制作速度、制作质量、竹编的复杂程度等进行议价,并在制作竹编期间,村民保障手艺人的住宿和饮食。在这种传统的谋生方式中,手艺人不仅能获得工钱,还能享受较为稳定的生活保障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手艺人的技艺以口碑的形式在传统社会中具有很强的广告效应,因此在手艺人看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但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竹编手艺人面临着消费群体骤减、消费频率降低、消费方式转变等现实问题。一方面,传统竹编器物多为农用、家用器物,且竹编器物多坚固耐用,农村劳动力、常住人口的减少,使得传统竹编器物总体市场需求减少,新增需求下降;另一方面,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竹编手艺人群体的谋生方式转变。传统的走村串户、上门编制的生产销售方式已逐渐消失,竹编手艺人在传统社会中的“口碑”式广告效益也逐渐消失,这一谋生方式便不再适用于当前社会。而当前竹编手艺人的谋生方式多为在固定场所集中生产竹编器物,再通过走街串巷、摆摊设点等方式进行销售,名声在外的手艺人也可以通过订单获得一些收入。

三、旅游景区非遗项目传承发展路径

随着国家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预示着我国进入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芙蓉镇作为湘西“四大名镇”之一,是湘西竹编向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也是湘西竹编活态传承的重要场域。湘西竹编作为湘西独特的文化因素,也是芙蓉镇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基于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秉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为推动芙蓉镇景区内湘西竹编传承与创新,推动旅游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发展,笔者认为当前需推动以下工作。

(一)平衡身份认定,聚合展示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在人,不仅包括技艺高超、影响力大的代表性传承人,也包括以此为技艺谋生的自然传承人,更包括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广大人民群众。要推动旅游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发展,首先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名录制度,在保障代表性传承人应获得的身份认同的前提下,加强对名录外的未受认证却仍自主、自觉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实践活动的自然传承人的关注,提高对这一群体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并以专栏、专刊等形式对群体进行整体性推广,引导除代表性传承人的广大群体自觉、自发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实践活动。

(二)强化景区文化符号,促进异业合作

景区是旅游者进行旅游体验的场域,也是融合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湘西竹编是湘西独特的文化因素,许多竹编手艺人自发、自觉地聚集于芙蓉镇也为芙蓉镇景区吸纳湘西竹编这一文化因素提供了优势。在采访过程中,受访者F、Y、S表示已在芙蓉镇周边购买了房屋,Y、S两位受访者的家庭和后代也在芙蓉镇生活,他们无疑成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人。景区应在统一管理的同时,牵线搭桥促进景区内民宿、餐馆等异业开展促销、跨界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三)基于文化IP拓展文旅商业模式

传播形式的变革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及创新推广带来了新的机遇,电影《芙蓉镇》受到了当年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而更为年轻的一代消费群体对电影却略显陌生。对芙蓉镇这一传统文化IP再次开发利用,并通过新媒体传播方式,宣传其旅游景区的文化资产,如开展“陪父母再看《芙蓉镇》”等主题活动的创新,持续引流消费者,景观资产、电影文化资产、非遗资产激活协同。针对电影,开发特定的竹编旅游纪念品,以及研学、研习服务内容,拓宽竹编艺人的营收方式,解决经营问题,并提高传承积极性。

随着2021年湘西高铁通车,芙蓉镇再次获得发展契机。拥有群体性传承生产基础的芙蓉镇,应将湘西竹编文化作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服务亮点加以推广,景区管理机构给予项目指导性政策支持,激发内部竞争的同时,给予传播、推广资源,统一开展非遗体验等活动,实现共赢共生,建设好湘西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窗口。

猜你喜欢

芙蓉镇竹编背篓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黄牛背篓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白嘴角马的背篓
背篓 外一首
背篓人家
逆反会话合作原则延伸会话含义
一幅湘南山镇民俗风情的展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