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恐怖游戏视域下都市传说的真实性

2022-03-18王惠民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真实性都市逻辑

王惠民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2019年4月19日,国产恐怖游戏《纸人》登录Steam,其对传统民俗和都市传说元素的合理运用,受到了玩家的欢迎。次年,以改编大量香港都市传说为叙事框架的恐怖游戏《港诡实录》上线,不久便跻身Steam热销榜前五名。这两款恐怖游戏的成功,为国产恐怖游戏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参考路径,即在低成本投资的大环境下,尽可能地维持游戏性的固化,而借用大量的都市传说等猎奇素材来推动故事的创新。一方面,在这种风潮的带领下,越来越多改编、借用都市传说的恐怖游戏被开发出来,如《都市传说:外卖》《烟火》《鬼哭岭》等,都市传说逐步成为当下恐怖游戏开发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另一方面,恐怖游戏视域下的都市传说也因为游戏本身游戏性与故事性的矛盾,有些特质被解构而加以重塑,其中,作为都市传说鲜明特点的真实性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真实性在遵循民间故事产生与发展固有规律的同时,也朝着受众更深层的心理预期衍变。

一、灵异类都市传说中的真实性构建

恐怖游戏中所改编的都市传说大多带有浓重的灵异色彩,与鬼魂、幽灵以及由此所衍生出的因果报应、风水等要素发生联系,我们不妨将其称作灵异类都市传说。灵异类都市传说类似于布鲁范德都市传说分类中的超自然传说与其他恐怖传说的合体,但不包括其他恐怖传说中的非鬼魂类传说,如“求救的哭声”“邮票下的信息”等。[1]此外,这类传说也与现代鬼故事类似,但不同的是,灵异类都市传说有真实的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而这些并不是现代鬼故事所必备的,从这点来看,灵异类都市传说与陈冠豪定义的鬼传说大致相同。[2]

作为传说的一个艺术特征,真实性对于都市传说来讲也极为重要。刘文江在分析“都市传说”概念时提出,地方性只是传说的外部特征,真实性才是其内部特征。[3]布鲁范德也认为对于都市传说来说,“显示当代生活中也会发生的令人震惊的事件”远比“自然界超自然的事件”更为重要。[4]16而“随着时间的演进,相信它的人就越来越少”[5],这个都市传说也就因为失去真实性而逐渐退出人们讨论的范围。因此,无论是外部的故事要素,还是内部的讲述逻辑,灵异类都市传说均围绕着真实性这一特性展开。

从外在的故事要素来看,灵异类都市传说的真实性并不仅仅围绕着“故事中的时间、地点的细节及故事来源的权威性”[4]6展开,传说中涉及的事件及事物主体往往也是真实存在的。因此,灵异类都市传说对真实性的塑造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中较多的一种就是围绕着某一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或存在的事物展开故事,对事件中难以解释的细节以及事物的不合理之处进行阐释。前者如福建重生灭门案、香港九龙鬼妈妈煮饭事件等,后者如武汉血玉树、郑州紫荆山弯路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是相互叠加、共同展开的。比如在上海九龙柱传说中,真实发生的打不下桩事件是阐释九龙柱雕塑之谜的有机要素。另一种情况是,灵异类都市传说中也存在仅增加一个与故事无关紧要的时间、地点来增加虚构故事的真实性。如南京的“鬼贩”传说,除了1980年代及南京迈皋桥地区的要素之外,其他内容均可视为虚构,而虚构故事与真实素材之间也不会像阐释性灵异传说那样会发生互动联系。

民间故事的讲述及传播必须遵循民众普遍的审美理想或情感意愿。[6]正因如此,都市传说的真实性不仅停留在对绝对客观真实的描述上,它还在努力回应着人们的情感需求。[4]28这种对情感需求的回应主要体现在都市传说内部故事逻辑的安排。灵异类都市传说的故事结构大概包括四个要素:1.诡异事情的发生;2.官方或权威机构的介入调查、帮助;3.开放性的阐释;4.没有解决方案的结局。其中第2、4个要素并不是每个故事都存在,而第3个要素作为第1个要素的原因,其顺序可以与第1个要素互换。这四个要素相互依托,构成了灵异类都市传说真实性的情感逻辑。首先,故事的开头往往会介绍一个诡异的事情,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后是官方或权威机构对事情进行调查,其中调查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警察、军队及其他政府部门为代表的世俗力量,一类是以和尚、道士为代表的神秘力量。调查的结果往往是世俗力量束手无策,如在“北京375路公交车”故事中警察破不了案;而神秘力量会解决问题,如上海徐家汇太平洋百货故事中法师指点播放歌曲《宝贝对不起》。有时候,甚至神秘力量登场也不能解决问题,如在网上流传的对天津日报大厦故事的描述中,有请法师、道士驱魔、做法事没有效果的①不安分的妖刀:《中国十大都市传说,天津日报大厦灵异事件》,参见: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4411w7wT?from=s earch&seid=17798668744791124492&spm_id_from=333.337.0.0。,有听从法师建议用石狮子镇压也没有效果的②鬼叔怪谈:《胆小慎入!天津日报大厦灵异事件,中国十大都市传说》,参见: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x411E7SK?from=search&seid=12195021673355557945&spm_id_from=333.337.0.0。。甚至有的故事会让这些力量依次出场,进行层叠式的烘托。如上海九龙柱故事中便是先有施工失败,真禅法师才登场作法。神秘力量出场正是为了衬托出事件的灵异性。而后,对故事的阐释往往指向科学无法解释的风水、鬼神、轮回等因素,所描述的事件也多是社会上的负面事件。最后,灵异类都市传说大多会留下一个没有解决方案的结局。比如郑州的紫荆山弯路依旧会发生车祸,青岛的南京路鬼楼依旧会闹鬼—世俗力量终究难以解决灵异事件。此外,灵异类都市传说的情节可以简化为以第1个要素及第3个要素为核心的结构,强调朴素的报应观念。比如在郑州二七路花邪的故事中,花邪生前是善良的,所以死后“没有一个法师忍心收她”③不科学匠:《二七广场的花邪,东大街的吊死鬼,论坛里流传的那些郑州都市传说》,参见: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67463344131072。。

灵异类都市传说一方面利用灵异而又恐怖的事件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同时又用层叠烘托的方式去渲染未知力量的难以战胜,并指出造成这些难以解决的事件的原因正是来源于人类自身,借以化解我们的期待性焦虑。因果报应这万能公式般的朴素道德法则经常给我们安慰,从而形成一个认知闭环,增加传说在情感和逻辑上的真实性。

二、恐怖游戏对灵异类都市传说真实性的解构

与都市传说不同,恐怖游戏中的故事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某种情感需求,还要拥有极强的故事性,即需要努力讲好一个逻辑完整、富有吸引力的故事。这样一来,虽然同样是在讲述灵异故事,但二者却有很大的差异。灵异类都市传说以真实性为中心,灵异要素只是为了满足故事的情感真实而存在;而恐怖游戏中改编的故事却偏重于灵异情节的建构,故事原本的真实性被忽视了。此外,恐怖游戏所具备的游戏品格又会对灵异情节所契合的真实性情感逻辑进行破坏。因此,在恐怖游戏视域下,灵异类都市传说的真实性被从内而外地全面消解了。

恐怖游戏对灵异类都市传说的改编呈现两个特点。首先,恐怖游戏改编的灵异类都市传说大多是距今久远且流传较广的成熟故事,如《港诡实录》中的鬼妈妈煮饭事件、屯门红衣女鬼故事,这便形成了时间上的疏离感。其次,当灵异类都市传说被搬上恐怖游戏的舞台时便失去了地方性,转而成为一种类似于小说中的“典型”。这种典型对于广大游戏玩家来说有一种空间上的疏离感。而且,某些恐怖游戏还会将传说剥离原本的讲述环境,融入陌生的乡村中,从而继续加深这种空间疏离感,如《人皮鼓》《烟火》的故事都是在乡村展开的。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恐怖游戏对于故事性的追求。相较于都市传说,在恐怖游戏中,真实的时间、地点、事件并不重要,反而是如何构造一个奇幻、恐怖、陌生的故事更为重要。因此,不仅能够靠着众多异文提供充足的奇幻恐怖素材,而且还能凭借广泛的流传吸引更多玩家注意的成熟的都市传说便成为恐怖游戏的最优选择。此外,游戏漫长的开发周期,也使其不能够像都市传说那样随心所欲地追逐热点。这样一来,灵异类都市传说凭借真实的时间、地点、事件所营造的外部真实性就被恐怖游戏解构了。

恐怖游戏对故事性的追求还体现在努力构建一个逻辑完整、能够经得住推敲的故事结构,这使得恐怖游戏中的故事不再追求细节真实,而是追求逻辑上的成立。经得住推敲的故事结构的建立意味着灵异类都市传说那种万能公式般的因果报应阐释模式的破产—这种模式虽然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却经不起理性的推敲。故事的阐释亦不再被未知的神秘力量所主导,而是从理性的逻辑推衍而来,所以普遍带有一种祛魅性。比如《烟火》在结局里揭示了赵小娟的死并非是厉鬼索命:

田向荣和何桂兰却为了让儿子“阿宇”每天陪在他们身边,在赵小娟的安眠药里下毒,想要让儿子的魂永远附在小娟身上。田芳芳相信妈妈吃的药会让人睡一觉起来烦恼全消,于是把含毒的安眠药投在饭菜里,希望全家人在失去爸爸之后能够重新找回笑容。于是,田向荣、何桂兰和田芳芳死于毒鼠强,因为出门买药而逃过一劫的赵小娟回家看到田芳芳死后,失去了所有活下去的盼望。她穿上田芳芳生前喜欢的白裙子,耳边回响着公婆的指责与咒骂,做出了生命中最后的抗争—上吊自杀。①凌妖柒MerCY:《〈烟火〉超详细时间线整理与情节分析:迷信下潜藏的人性之恶(剧透注意)》,参见: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9963619/。

这种祛魅性的阐释用理智和逻辑的真实瓦解了传说原来的情节,背离了人们内心的渴望。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也指向一种逻辑真实,这也使得恐怖游戏故事真实性的重塑成为可能。顺着祛魅性的阐释反推,我们还能发现逻辑真实对都市传说真实性的其他解构。首先,逻辑真实补充了故事中的细节,将读者强行拉入理智思考的路径,从而破坏了读者最自然的情感认知模式。比如香港屯门红衣女鬼故事,故事中红衣女子跳楼的原因本是“早前和老公离婚,一直耿耿于怀,情绪激动”①《香港屯门凶楼:红衣女子跳楼,之后不断有人死去》,参见:https://denruo.com/pet/150486.html。,但这种解释的说服力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在《港诡实录》中,红衣女子跳楼的原因便加上了女儿长期患糖尿病以及为了生存去当妓女②游力卡酱:《〈港诡实录〉探秘:难以逃离的底层小人物悲剧命运》,参见: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4385851?from=search&spm_id_from=333.337.0.0。,补足了逻辑上的说服力。其次,逻辑真实调换了灵异类都市传说世俗力量与神秘力量的位置—既然故事是可以被逻辑认知的,那么真相也能够由世俗力量来阐释,比如《烟火》中的真相是由前来调查的警察揭示的,而代表神秘力量的神婆的伎俩则被无情揭穿。甚至这种在都市传说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神秘力量,在恐怖游戏中仅仅成为一种推动故事发展的工具,如《港诡实录》中的婆婆和鬼面。这样一来,恐怖游戏在追求故事性时所表现出的逻辑真实,就解构了灵异类都市传说中为了满足人们最自然的情感需求而建立起的情感逻辑,传说原本的内在真实性也就失去了。

恐怖游戏在追求故事性之外,还要保证自身的游戏性,于是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恐怖游戏采用了一种异于灵异类都市传说的叙事模式来保证故事性与游戏性的平衡。游戏体验中的叙事往往以一个吸引人的恐怖故事开篇,然后是多次循环地对故事情节和逻辑加以补充,最后缀上一个开放性的结局。无论是《港诡实录》三段式的故事安排,或是《都市传说:外卖》中的三次轮回,都是这种模式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玩家需要操控角色,数次来到事件发生的不同场景,见到不同的人物,获取不同的物品,从而通过一系列的解密活动展现事件的情节,最后用自己的逻辑拼凑出故事的原貌。这种对故事逻辑及情节碎片化、单元化的处理,导致玩家在游戏进程中往往沉迷于寻找游戏物品、解答谜题的过程,从而降低对故事本身的注意。至于都市传说真实性所追求的情感逻辑,也早已在碎片化的逻辑中被粉碎。此外,恐怖游戏为了提高游戏性,有时还会安排需要高强度操作的恐怖追逐场景,恐怖刺激的氛围以及高强度的操作都会吸引玩家的注意力,破坏玩家对传说本身的真实性体验。

三、恐怖游戏对故事真实性的重塑

恐怖游戏虽然解构了灵异类都市传说的真实性,但是为了塑造具有吸引力的故事,不可避免地仍要满足人们的某种情感需求,这就为故事真实性的重塑提供了可能。但同时我们仍要看到,恐怖游戏与灵异类都市传说的受众并不相同,恐怖游戏的受众主要是学历较高的青年人—百度贴吧上有一个对Steam用户的年龄结构进行调查的帖子,其中正在上大学的人数占32.7%,正在读研或工作的人数占32.7%③Kozzen:《STEAM吧友年龄结构小调查》,参见:https://tieba.baidu.com/p/1056107071?red_tag= 0333019932。。而且由于时间、空间的疏离以及先入为主的游戏认知,玩家在体验故事之前就知道自己在玩游戏,使得玩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双重身份的叠加,让恐怖游戏的受众变得更为客观及理智,因此恐怖游戏只能选择依托更深层次的情感真实来重塑故事的真实性。

恐怖游戏故事的真实性首先体现在训诫的真实性上。灵异类都市传说的训诫往往是在不自觉间形成的,是人们凭借着大量的社会经验对灵异事件作出的本能反应,是人们焦虑的一种投射,因此这种训诫往往是浅层次的、模糊的。如天津日报大厦故事,闹鬼是因为对施工队员尸体的不合理处置造成的,但故事并没有沿着这一阐释营造对具体负责人的惩戒及相应的冲突,而只是在“闹鬼”与死人的关系上打转。与此相反,在失去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这些要素之后,恐怖游戏要重塑故事的真实性,就必须让训诫变得真实可感。因此,恐怖游戏在制作故事时,会刻意提炼特定时期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将其融入游戏之中。恐怖游戏故事主要关注的训诫主题为“爱情”“家庭”“校园”,而这三者正是恐怖游戏受众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当火车鸣笛三秒》正是将最开始“讲述一段伴随着轰隆声的火车旅途故事”改变为“90年代社会的现实和沉重”后才成功大卖。①美杜莎游戏:《在闹鬼的大厦中点外卖?国产恐怖AVG〈当火车鸣笛三秒〉制作心路》,参见: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1643222?from=search&spm_id_from=333.337.0.0。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恐怖游戏的真实训诫是由于故事真实性的丧失而产生的,所以真实训诫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重塑故事的真实,而是旨在通过高度概括性的主题提炼来指向受众的生活,从而激发受众的讨论热情。比如《当火车鸣笛三秒》中的弑父情节显然是离谱的,但其中反映出的“90后”与父母之间的思想差异及矛盾冲突却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

当真实的训诫建立之后,恐怖游戏故事面对的就不再是导致现实问题产生的灵异事件,而是灵异事件背后的现实问题,这样一来,灵异类都市传说中万能公式般的朴素伦理法则便失效了,恐怖游戏故事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安抚玩家的焦虑,即情感真实。恐怖游戏故事并不是企图利用情感去解决问题—游戏中问题的解决大部分依靠世俗力量或者依旧悬置谜底,而是尽可能地用真实的情感消融故事的矛盾,缓解焦虑的张力,让情感的温暖给予面对现实无能为力的玩家以某种希望。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恐怖游戏第一步便是进行故事的道德悬置(伦理悬置)[7]。米兰·昆德拉认为:“(小说中)一个个人物个性的构思孕育并不是按照某种作为善或恶的样板,或者作为客观规律的代表的先已存在的真理,而是按照他们自己的道德体系、他们自己的规律法则,建立在他们自己的道德体系、他们自己的规律法则之上的一个个自治的个体。”[8]恐怖游戏也是一样,只有当公共性评判标准退出之后,每个人物的真实状态才会呈现出来,从而激发玩家与游戏人物之间的共鸣,消解善恶矛盾。②当然,这种道德悬置并不是绝对的,当游戏中出现绝对的恶势力时,一样会受到道德的谴责。但这种恶势力一般作为配角出现,并不对其进行详细描绘,比如《港诡实录》中的班主。反过来说,如果是被详细描绘的角色,一般都会与玩家产生情感共鸣,这时候道德便被悬置了。比如《烟火》中造成田家悲剧的田向荣与何桂兰固然可恨,但那也是为了“弥合心里因为失去儿子产生的巨大裂口”而“诉诸鬼神这些民俗和迷信的法子”的无奈之举,虽然自私但也可怜可悲。在道德悬置之后,恐怖游戏便开始从故事细节及故事人物两个方面的刻画来增加故事情感的真实性。细节方面,恐怖游戏会在故事进行过程中使用许多小的情节来增加故事的情感浓度,比如《港诡实录》中那个在每年七月十四晚上等死去妈妈回家吃饭的婆婆,再比如《当火车鸣笛三秒》中为了追上面包车而跑得脚底血肉模糊的小杨树。这些情节的设立是极为巧妙的,它们往往能够刺入玩家内心最为柔软的所在,从而挑动玩家的情感神经,毕竟没有人能够逃脱真实情感所带来的温暖。人物方面,恐怖游戏对人物的刻画十分细腻,它不再像民间文学那样通过人物的行为、动作及语言来刻画人物,而是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饱满而多层次的情感,从而使得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真实可感。比如《烟火》中的赵小娟,一方面要承受丧父之痛,另一方面为了女儿的幸福又不得不忍受公婆对自己的折磨。从日记中我们能看出她向往自由,但最后在现实的压迫下却不得不穿上女儿喜欢的白裙子上吊自杀,“像鸟儿一样,死在天空中”。这种多层次的情感刻画,纵使不能让玩家感同身受,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感动玩家。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恐怖游戏故事中的情感是十分密集、浓烈且真挚、纯洁的,这种情感虽然在现实中可能并不存在,但这种纯度极高的情感,一方面更能吸引极为感性的青年人;另一方面也因现实缺失的存在,满足了青年人对心目中情感理想的追求。当玩家被这种情感感动而变得感性时,便彻底沉浸在恐怖游戏所营造出的“情感陷阱”之中,恐怖游戏的真实性也依托情感的真实得以重建。最后,为了进一步满足玩家的情感期待,恐怖游戏还为故事添上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这种结局对每个主要人物的归宿都只有细小的暗示,其余皆是空白,这样玩家就可以凭借自己的情感需要及对故事的理解来塑造结局,从而达到自我安慰、自我超脱的目的。其实这样的故事已经不能算是纯粹的都市传说—“都市情绪的下水道”[9],而更像是给人以希望的中国传统民间故事。

此外,除了叙事上的情感真实之外,恐怖游戏还凭借着不同于口头与书面载体的特性,进一步增加故事的情感真实。比如音乐,无论是《港诡实录》“戏院孤魂”结尾处戏院深处传来的粤剧《紫钗记》的空灵曲调,还是《当火车鸣笛三秒》结尾处“受伤的孩子不再哭闹,疲惫的人不再奔跑”的歌声,都十分契合故事的进程,挑动着玩家的情感。再如生活环境的塑造,或许在都市传说中限于篇幅而无法对人物及事件的背景环境进行细致的描绘,但恐怖游戏却能够利用玩家的视觉去事无巨细地描绘这些细节。这些可视的细节丰富了人物的外围世界,与人物的行为发生联系,从而增强了人物的可信性。如果说恐怖游戏中的故事塑造了真实的人物,那么游戏本身带来的叙事之外的视听觉细节便塑造了真实人物所生存的世界。或许作为旁观者的玩家无法对这个世界产生真实的体验,但是却能看到各种真实的情感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产生的。这种具有完整生成过程的情感,不仅有助于消融玩家的理性障碍,而且显得更为真挚、更为感人。

真实性赋予了都市传说以生命,而当都市传说的生存背景从街头巷尾转换至恐怖游戏所建构出的虚拟环境,受众群体由都市居民变为少数知识青年,受众身份由参与者变成旁观者,故事结构由“都市情绪下水道”式的短篇传说变为寄托人们幸福追求的长篇故事时,其真实性亦不可避免地被解构。但我们也要看到,作为面向大众的通俗叙事,故事产生的环境及受众需求的影响机制是始终不变的,二者的变化及互动解构了都市传说的真实性,同时正是因为二者的存在,故事的真实性又得以重塑。因此,我们只有从都市传说形成与传播的本源性机制入手,才能在大众传媒不断更新迭代、传说故事不断被各种形式重组改编的当下,成功找出都市传说发展及衍变的规律来。

猜你喜欢

真实性都市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广告的真实性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