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新知生长点 理解概念本质
——以“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
2022-03-18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奥林小学
■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奥林小学 孙 茜
为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认为要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每节课前都应作好教材分析和学生学情分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课堂中坚持分层教学。以“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为例,谈谈我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7页例1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是学生学习乘法计算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可以看作是乘法教学的“种子课”。单元主题图为学习表内乘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如学生熟悉的“小飞机”场景、“小火车”场景和“过山车”场景等,这些直观、生动的场景一方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同数连加的场景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再引导学生通过与非同数连加的场景进行对比,让学生自主建构乘法的意义,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对于乘法,学生可能听说过,但对乘法的意义没有概念。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加法是乘法的基础,“几个几相加”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是学生认识乘法的生长点,也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的联系,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在认识乘法过程中学会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一、营造“情境场”,聚焦意义本质
“情境场”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这是一种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体验,因此《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开始学习时,从加法和乘法的联系中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理解乘法的起源,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形式,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和掌握乘法的重要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师:同学们,节假日你们喜欢去哪些地方玩?这是什么地方——游乐园!在游乐园里有很多好玩的游乐项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小飞机、旋转木马、过山车……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真棒!在这些好玩的游乐项目里蕴藏着许多有趣的数学信息。
师: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坐过山车的小朋友比玩旋转木马的小朋友多多少人?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
在学生熟悉的情景中,鼓励他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多样化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学生能用目前所学知识解决的,有的是他们以后学了更多的知识、方法才能解决的,在这里向学生渗透问题意识,希望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
数学课标要求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游乐园这一现实情境中,学生经历了数一数、圈一圈、写一写和说一说等数学活动,首先感受到生活中很多数学问题存在同数连加的特点,从而聚焦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自主建构概念的意义。这种数和形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不仅能理解乘法,在理解乘法的过程中还能学会读写乘法算式,并会用一般的“加法”计算“乘法”的结果,它打开了小学生关系思维的视野,提高了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1.巧借建模,概念初立
师:我们先来看,要求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该怎么解答呢?
生:3+3+3+3+3=15
师:不错,这里的3是什么意思?
生1:第一架小飞机里有3人,第二架小飞机里有3人,第三架小飞机里有3人,第四架小飞机里有3人,第五架小飞机里也有3人。
(学生一边说一边圈)
生2:这里一共有5个3。
师:同意他们说的吗?我们把每架小飞机里的人数圈出来,数一数,发现每架小飞机里都有3人,一共有5个3相加。
2.出示火车图。
师:飞走了小飞机,开来了小火车。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师: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生:6+6+6+6=24
师:几个6相加?(4个6相加)
师:为什么是4个6相加?
生:因为每节车厢里坐了6个人,有4节车厢,所以是4个6。
(课件出圈圈)
师:一起数一数这4个6
生:一个6,两个6……
师:所以我们的加法算式是将几个几相加?(4个6相加)
师:再加节车厢(PPT)几个几?(生:5个6)
为什么变成了5个6?那么算式该怎么变?(再加个6)
师:我继续加节车厢(PPT)几个几?
生:6个6。
师:算式呢?
生:再加个6。
师:你发现没有,其实一共有几节车厢就有——几个6。
一共有12节车厢,几个几?(12个6)
3.串联乘加,深化理解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游乐项目的问题。
活动要求:任选一个游乐项目进行观察。
①数一数:坐( ),每个( )人;
②圈一圈:一共有( )个( );
③写一写:独立列式计算;
④说一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写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让各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二、营造“互动场”,理解知识内核
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大空间、平等氛围的“互动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维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几个几相加”是乘法知识的生长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相加,为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的含义做好准备。
乘法的意义是学生最薄弱也最难掌握的知识点,因此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更好的突破这个难点,先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用2+2+2+2+2+2+2=14这个例子呈现。因为加数数量多,在读算式中,就一定有学生不喜欢传统的读法,因为太长也听不清楚,因此巧妙地在读法中铺垫了乘法的意义:7个2相加是14。再通过引导和追问,把乘法算式的各部分细化,“2”和“7”逐一呈现,铺垫意义:2是相同加数,7是2的个数,14是7个2相加的和。接下来以同桌互说、点名说、全班一起说等形式强化“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数量”在乘法算式中的意义。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图形、加法和乘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有所提高。
三、营造“思维场”,促进深度学习
课堂上营造能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思维场”,学生通过回顾,梳理整节课的学习收获,在知识和方法上达成共识,共创意义。
在这节课中,从主题图开始呈现给学生的场景都是能顺利地将同数连加的算式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这里部分学生会错误的认为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这样的错误认知在概念的建立过程中是不利的。因此,设计“写出乘法算式”这一练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师:刚才我们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了乘法算式,是不是所有加法算式都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1)5个3相加;(2)4乘10;(3)6和7相乘;(4)10+5+5+10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乘法的意义,给学生建构乘法的意义提供空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运算。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数学课堂中营造多个“情境场”,在课堂上创造更多的知识冲突,发起课堂辩论,让学生在变和不变中理解概念的本质含义;它能更多地打破学生在课堂上原有的认知习惯,使学生在打破和建构的过程中加深体验,最终达到有效理解乘法意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