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闻阅读为载体的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2022-03-18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高倩茹李春竹左文燕钱益军

成才 2022年4期
关键词:载人飞船黄河

■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高倩茹 李春竹 左文燕 钱益军

一、关注新闻时事,培养“事事关心”的家国情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坚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在互联网多媒体的生活条件中,获得国家社会新闻的渠道比比皆是。在全民都是“记者”的条件下,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进步大事的新闻,利于提升学生大国站位和民族自信。

高职院校文史概论课是以文字、文学、文化和历史贯通融合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在本门课的设计中不仅要回顾前人所创造的文化财富和不可磨灭的功勋历史,同时也要联系当下社会发展与进步需求,将“重温过去,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展望未来”作为育人途径深入展开课程思政教育探索。本门课以“时事新闻阅读”为载体,要求学生将目前的时事新闻以播报形式展开,对所读新闻内容进行汇报总结,同时进一步加工联系中国文字、文学、文化或历史某一知识链的内容,进行展示和解读的全过程,将“融会贯通的知识”“贯穿古今的历史”全面铺陈而来进行新闻阅读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在加工后的新闻阅读解读中,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同时对当今的发展情况有初步了解,全面实现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和任务,在阅读、解析和加工的整理文本过程中解决学习重点和难点问题,培养学生新闻阅读的好习惯,“事事关心”的家国情怀,同时在新闻阅读中正确提升学生的爱国精神,树立民族和文化自信心,将“主人翁”意识从课堂学习中提升至专业技能的“工匠精神”里,将责任与担当化无形力量督促青年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梦想。

二、重视航天科技,提高“步步为营”的创新能力

时事新闻报道的神舟十三号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三艘飞船,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按照计划部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六个月,我国载人航天作业将进入常态化工作。在新闻播报中学生针对神舟十三号的准备工作、发射工作和航天任务做了详细的汇报整理,相链接的知识点涵盖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在1992年我国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与此同时开展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工程研究,选拔预备航天员进入航空展培训,研制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在1999年,我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模拟人装置在飞船中),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2003年,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对中国航天事业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从神舟号的开始研发到神舟五号载人成功到如今的神舟十三号的发射成功,学生成功掌握我国航天历史的发展与每次得来不易的进步。

同时学生在对新闻播报进行再加工时谈到他们这批高职一年级的新生正是2003年出生的一批,“作为2003年出生的人感到很自豪,很荣幸我出生的年份可以和神舟五号升空在同一年,同时神舟五号也被载入了史册,因为神舟五号飞船是我国从无人飞船到载人飞船的一个跨越,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也是对我国多年来航天事业的发展的充分肯定,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如今2021年早已和2003年天差地别,现在的我们不需要像前辈一样在战场上与外敌厮杀,但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在航天飞船里,完成这艰辛又伟大光荣的任务。此时我们一刻也不能松懈,随时做好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奉献的准备,我们要时刻准备着,看清世界的局势,看清中国的实力,看清自己能发挥的价值与意义。倘若有人问我你怎么看待自己的国家,我会告诉他,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尽管我没有去过中国的所有地方,但我是中国人,我在中国,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都会爱着我的国家,这是我应该做的,也是我必须做的。”

在对航天科技的新闻播报中课程思政的设计从时间点出发,从国际发展角度为横截面,从谈“责任”与“担当”来说如何爱国,如何做好当下,如何学好专业提高科技工程的创新能力。

三、聚焦冬奥进程,学习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在时事新闻“北京冬奥会火种交接仪式在雅典举行”阅读设计中,迎面而来是冬奥会火种在雅典交接仪式的直播视频,随后根据交接仪式的成功,来梳理世界冬奥会历史的相关知识,第一届冬奥会在1924年夏蒙尼举行,当时代表团数仅为16个,中国首次出席冬奥会是在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举办的第十三届上。随后冬奥小百科知识展示,冬奥会涵盖七项大型冬季运动,包括越野滑雪、短道速滑、冰壶、有舵雪橇、单板滑雪、自由式滑雪等;和九十八项冬奥会小项。在新闻时事文本材料的收集中,将申奥规划、冬奥申委、申奥城市、冬奥百科、申奥大使作为介绍北京冬奥会申办历史的五项内容进行梳理,从而让学生对世界冬奥会和北京申奥的全过程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学习。申办冬奥会的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北京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的实力和信心,标志着中国在世界体坛中迈出了更大一步,进一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敬和信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祖国繁荣富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聚焦冬奥的进程中,寻找课程思政教育的相关知识点,和文史概论课找到联系与突破口,在观看奥运火种顺利抵达中国的视频时突出冬奥会火种灯。北京冬奥会火种灯创意源自“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长信宫灯出土于本届冬奥会赛区之一的河北,是2000多年前的西汉宫灯,造型轻巧华丽,设计巧妙环保。“长信”,就是永恒的信念,代表人们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和向往。飞舞的红色丝带环绕在火种灯顶部,与火炬“飞扬”视觉形象统一,象征着拼搏的奥运精神。方圆嵌套象征着天圆地方,银色金属光泽和晶莹剔透的玻璃形成对比,表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契合。

在细节中找到文化线索,让学生对西汉长信宫灯有了初步感官感受,感慨古时劳动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想象力和创作力,鼓励学生继续发扬勤奋好学的求知态度,用聪明的才知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和设计更多能宣扬我国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的产品,做好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四、考察黄河治理,了解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

在“擘画黄河,国之大者”黄河治理的新闻中,以李白的诗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为开端,叙述出新闻文本的主体内容:在中国版图上黄河就像一个巨大的“几”字,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流经九省区,从山东东营市汇入渤海。习近平总书记曾数次来到黄河入海口进行考察工作,关注黄河保护与发展这一“国之大者”。

以三维图解母亲河黄河的视频作为讲解输出的主要形式,了解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的地理风貌和黄河治理的重要作用及意义。因黄河已经是一条被人类深刻影响和干扰的河流,未来的治理方向要既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保障这条古老而又伟大的河流生生不息造福于人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早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是华夏先民繁衍生息的重要家园。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也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

1952年,毛泽东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揭开了新中国治理黄河的序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黄河沿线考察调研。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和推动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蹄疾步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两大关键词。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从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治理的时间线和方式出发,让学生对生态保护产生新的认识,对自己所处的华夏大地开采与治理有初步了解,才能站在节约节能的立场上去用心珍惜生活,注重生态保护。

五、多一丝“嗅觉”,课堂生无限乐趣

在新闻文本阅读中可以研究探讨出很多关于文史概论课的知识和内容,我们依据课程目标和标准,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专题式的改编,真正做到在“读中学”“做中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学生在课前、课中、课下都是学习的主体,研究的主体,讨论的主体。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堂上多一丝“嗅觉”,课堂可生出无限乐趣。让学生随着时代潮流前进,不局限于过去,可要在基于历史的基础上去谈现在与未来的发展,在这样课程思政案例的教学中找到自我的定位去谈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猜你喜欢

载人飞船黄河
二手飞船
著名的载人深潜器
乘上勇气的飞船
飞船可重复使用的那些门道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黄河知道我爱谁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载人大戏再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