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语文作业,实现课内外融合
——浅谈小学三年级语文作业设计
2022-03-18武汉市光谷第十八小学张馨文
■ 武汉市光谷第十八小学 张馨文
语文学科的学习离不开作业的辅助,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应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给教师设计作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政策下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创新作业方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作业效率。因此,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还要创新作业设计,实现课内外融合的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语文作业创新。
一、联系生活设计作业,发展学生思维
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合理利用广阔的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科,并在生活实践中应用语文学习成果,强化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丰富作业形式,让学生从传统的背诵、默写和抄写等作业中解放出来,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技能。首先,看与记相结合。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描写景物的文章,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文章给学生布置观察任务并写一写观察日记。比如教学《我的植物朋友》习作时,可组织学生校园春游活动,让学生走进校园去感受春的气息,去观察校园植物的根、茎、花蕊等,再走进植物轻轻嗅嗅,激活学生触觉能力,并结合课文发挥自身想象力,尝试仿写句子。因此,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观察事物的看、听、闻、嗅、尝五感能力,不仅掌握了习作教学内容,还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其次,背与说相结合。教师要让学生在抄写、背诵和默读中减轻负担,并设法让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解放思维。比如说教学《守株待兔》这篇文言文时,笔者让同学们背诵文章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其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爱,再让学生联系生活想想有没有见过类似的人,如果见过你应该如何劝导他?从而开拓学生思维,从中道出寓言故事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最后,问与查相结合。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背景下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增加了更为广阔的信息资源。教材中部分文章和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并不利于学生学习。比如说学习《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文章时,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查询、收看电视等方法,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和图画内容,设计这种个性化的预习作业,学生查找了各种各样的资料,有的学生专门把家里的《清明上河图》带来教室,让同学共同感受5米多长的画卷;有的学生则津津有味地分享阅读课外收集来的文章;有的学生绘声绘色地当起了小导游,介绍画作特点。这样的课前准备,让所有学生都自主学习,自由发挥,调动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积极性。
二、设计层次化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班级中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也有的学生基础较好。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一刀切,而要针对后进生、中等生和优秀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确保全体学生都可以发挥自身的才能,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同时能有效避免学生因为作业难度大完成不了作业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以教学《秋天的雨》这篇文章为例,笔者结合学生学情布置了四题作业:第一,请你想象画面有感情地背诵《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第二,《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秋天的雨分别把颜色给谁呢?请你再发挥自身想象,并动脑思考,秋天的雨还可能把颜色谁呢?请结合课文把对应的事物画出来,并照样子写一写。第三,《秋天的雨》描写了秋天哪几个方面?和父母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第四,可尝试一边作画一边背诵课文,要求图文并茂,画出秋天的景色。上述四道题的难度逐步增加,且作业的形式多样化,要求学生选择并完成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作业,前提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第一题。学生通常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和特长,老师给出更多选择,学生在其中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正是在这种选择和适应中,学生可以获得这次作业成功的收获。笔者发现,优等生基本完成了四道题,中等生完成了前三道题。部分优等生在背诵环节时一边作画一边背诵增加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实现了审美艺术和文本理解的深度融合。立足了学生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作业,减轻了学生的作业压力,且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实现课内外融合,拓展学习渠道
为了实现作业设计减负增效的目标,教师应在保证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将教学内容和学生课外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外作业中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拓宽教学内容。教师应意识到语文学科和生活的联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为此,笔者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敢于表现自我,调动学生探索新鲜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以教学《看图画,写一写》习作为例,本次习作重点是突出放风筝的过程,笔者让学生周末约上小伙伴或者和父母一起放风筝,了解放风筝的具体过程。学生获取的生活经验是基础性资源,也是师生课堂交互作业的起点,这样在教学中能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课堂上,教师再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观察书本图片上远近不同方位的人们,思考放风筝时会有什么动作?小伙伴在一起会有些什么对话?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哪些画外音?一步步思考问题时,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也顺势拿出风筝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课堂亲历实景。一个个问题的提示,也调动学生结合生活去思考,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习过程真正活起来。在课堂上,学生也联想自己放风筝的过程,并结合课本图画思考再习作。在此之后,再鼓励同学们说一说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悟。从而让学生从感悟中明白书上图画人物的心情,增加习作的心灵敏感力。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用脑子想,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心灵感受。
每个学生认知特点不同,且成长环境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发表的看法同样具有较大的差异。这个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拓宽自身思维,发挥自身想象力,在课内和课外作业中有效学习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外作业是巩固和提升课堂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设计作业时应创新设计,降低作业量,提升学习效率。既要要适时拓展作业形式,又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如此才能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让学生自由释放压力,提高做作业效率,从而实现预期的减负增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