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
2022-03-18武汉市育才小学
■ 武汉市育才小学 杜 璇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轴心,围绕语文课堂的内容选择、组织形式、师生关系、资源运用等诸要素,谋划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一方面要落实“减”的要求,精简课堂讲授的任务和内容,简化和优化教学流程,减少静态的知识呈现方式,减少任务式的作业;另一方面要增强教师课堂的主导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加知识和能力生成过程的演示、演变和演化分量,努力提升学生的主体创造力,提高作业的增值效益。
一、转变教学观念,增加语文学习趣味性
笔者以为,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以不确定的内容构建确定的语文素养体系。这种内容上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课堂流程、互动方式等都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师个人意趣进行灵活选择。
1.活化语文教学形式
活用语文教学模式,化用优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接触语文作品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引导学生深度探究语文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和运用水平。由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研究各种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将这些模式方法与不同年龄的学生和不同气质的文本相对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适合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游戏教学、语文话剧等教学方式),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充满生活气息、儿童气息、活动气息、成长气息,让学生全面浸润到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的海洋里。对于中高年段的学生,教师则应该鼓励学生去积极参与文学主题讨论会(如三国中最喜欢的人物、猴王出世的感受等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展开想象和思考,在想象、比较、分析和归纳中提升语文素养。
同样,对于不同气质的文本,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讲授行文思路具有典型性的记叙文,教师可以设计典型性的预习问题(如《刷子李》的故事,设计有关的教学问题:刷子李的人物形象、什么地方能表现刷子李的刷墙技术高超等等),通过前经验和前探究的参与介入,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和更为前瞻的视角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2.增加课堂内容的趣味性
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寻找传统文化有趣的案例来谋划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教学的形式,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探究语文知识。文化为语文“赋能”,语文为文化“赋形”,通过语文生动的画面感和灵动传神的语言,让语文与文化相得益彰,让画面和生活与语文相映成趣。
如在教学中开展《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宿建德江》诗词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合理地设计这三首诗词的教学,先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韵律,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然后引导学生先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解读诗歌。接着,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情况来讲解诗歌的定义,让学生去回顾自己的想法,从而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最后,教师再提出:比较这三首诗词的不同,从诗歌的寓意、写诗的手法、景物的运用等等,让学生去学习写诗的技巧以及方法,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二、基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来组织教学
首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是语文想象能力。小学生最富于想象,但优秀的想象能力需要在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中通过有意识地引导予以培养。《鸟的天堂》《火烧云》是画面感很强的描写性散文,教师不妨在文字的引导下带着学生勾连生活的记忆,激活脑海中的画面和声音,让学生绘声绘色地呈现美丽的自然景观,从而明白语文想象的神奇和美好。二是思辨能力。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教师可以提供历史资料和相关评论文章,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前因后果,并对其中的是非功过展开评说。三是共情的能力。通过不同的文章,获得应有的情感,是一种感受,也是一种能力。教授《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及对诗歌字里行间总理形象的理解,都是为了准确传达一种崇高和敬意,这既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情感能力的传授。此外,还有交往协调能力。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性格特点把学生编到不同的学习小组。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尽可能保证每组成员的能力、个性等处于平衡状态,让学生们互相帮助完成合作学习和预习任务。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武汉教育云平台来学习语文知识,根据软件的学习记录来调整当下教学进度,让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促进学生的进步。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平台上去学习文学作品,如《骆驼祥子》《边城》《伊索寓言》等等,使学生在线上学习语文知识,引导学生探究这些语文作品的历史以及文化,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素养得到培养,全面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提高当下语文教学的质量。
三、用探究性学习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在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在课堂中教师首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学生增强自信,变“配角”为“主角”,激发学生内心的创造欲望。如让学生自己讲解某些已考过的试卷,尝试讲解过程,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展现自我、自我发现、实现自我。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求新求异。其次,要克服学生的依赖性和惰性,教师要以“学长”的姿态起到“先学”的示范作用,在教师示范的引领下,让学生自己大胆地去思考、总结、归纳、表达。这样既能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和依赖心理,又能搭建成长平台、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思维品质。
以《举办演讲比赛》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三个演讲的题目,即:《直面失败》《与人为善》《竞争与合作》,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作并整理演讲稿上交。在课堂上,教师组织演讲比赛,并结合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分。按抽签顺序进行演讲,以10分为满分,大于等于9分为优秀作业,7分到9分为中等作业,6分为合格,不足6分要接受一定的“惩罚”。为了完成这样的演讲活动,学生需要在课下搜集更多的素材。通过这种探究性的作业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丰富作业完成方式,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作业是语文课堂的一种总结和回顾,是学生学习结果以及知识掌握程度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探究传统语文作业的不足,丰富语文作业完成的方式,以探究、开发、思考为主,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对语文知识的思考,促使学生深入研究语文知识。
1.构建“大作业”观,将作业布置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
阅读是学生最好的自学方式,也是自我修养提升的最佳途径。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她读过的文字,一个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未来定有很大发展潜力。同时可以引领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鼓励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美好,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哪怕只是几句话。写日记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敏感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们会有更多的收获和经验。
比如:布置“描写父亲”作文作业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去观察父亲在日常生活中的形象、品格、行为动作、神态等等,使学生先去了解自己的父亲,然后再让学生用合适的词语来描绘自己的父亲,使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学习,将传统任务式教学转变为探索式教学,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观察、表达等能力得到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丰富作业形式,重归语文听说读写的语言综合运用本质
听与说:语文课本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就是很好的检验环节,检验学生是否会听,听得是否准确,能否抓住别人说话的中心,能否理解所听到内容的实质。学会别人发言的要点,考虑哪些跟自己想法相同,哪些内容是自己不知道,或想不到的;说的关键在于是否说得清楚、说得完整、说得具体。学生逐步掌握准确、鲜明、生动的口语表达特点,能做到用词准确、词达意明、语言通顺、层次分明、修辞得当、逻辑性强。
读:亲子阅读和自主阅读一直都是笔者自己班级的特色作业,除了课本的朗读和默读之外,每天30分钟的亲子阅读或自主阅读必不可少。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理解文章中的词、句、段、篇和修辞结构;也唯有通过阅读才能逐步提高学生分析段落层次、理解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脉络的逻辑思维能力。
写:每周一次的作文训练和每周三次的日记,也是笔者自己班级的特色课堂作业,平时训练学生主要围绕一个话题写完整、写具体,内容不一定要很多。这是一个概括化的过程,学生从“说”到“写”,从“读”到“写”(仿写)两个过渡,必不可少的都要通过书面语言有条理、生动地表达事物的内在联系,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
总之,“双减”政策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是一项不可懈怠的要求,也是一次难得的改革和实践机遇。我们有责任优化语文教学目标,做最清醒的指导者;优化课堂教学资源,做最优秀的内容提供者;优化教学流程,做最聪明的课程设计者;优化作业设计,做最科学的行动指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