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红舞”融入高校舞蹈教学路径探索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22-03-18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立德舞蹈红色

黄 兰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贤江艺术与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336)

一、引言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总体要求中的工作原则是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德艺双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并重的“又红又专”的人才为目标,在高校舞蹈课程思政中,红色教育是核心。

红色题材舞蹈简称“红舞”,是指以革命战争时期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时代背景创作,用以歌颂和宣传党和人民的革命事迹和伟大革命斗争精神,动员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鼓励和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舞蹈艺术作品。新时代背景下,“红舞”融入高校舞蹈课程思政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育方式,更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脱离的问题,更好地发挥“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效果,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思政中“红舞”的内涵

“红舞”是在长期革命建设中发展的红色文化所演变而来的一种舞蹈形式,深刻地反映着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2]。“红舞”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校思政一起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的责任[3]。“红舞”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建设者和人民群众的艰苦斗争的精神,凝聚了中国百年来革命建设的优秀传统。“红舞”的精神内涵是革命精神、抗战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的结合体,展示着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和爱国情怀。

“红舞”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载体,“红舞”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一致。课程思政指的是高校所有课程带有思政教育、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等功能,肩负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的重要任务[4]。“红舞”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舞蹈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推动教育教学创新与改革,促进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红舞”融入舞蹈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红舞”将立德树人的育人总目标渗透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积极向上的舞蹈形式,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以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将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结合,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德艺双馨、又红又专”人才的实效性。

(一)“红舞”传承红色精神,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方式

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之外,更需要强调价值引导。“红舞”是红色文化演变出来的特殊形式,蕴含着积极向上、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是红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红色舞蹈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优秀品质,是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方式。

(二)“红舞”传递民族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红舞”有很多经典作品,有表现爱国主义的,有歌颂祖国山河的,有反映革命文化的,有反对封建主义的,等等,都是传递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学生通过鉴赏“红舞”、表演“红舞”、创编“红舞”等主题活动,能进一步熟知革命文化和历史英雄人物,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升华,然后激励着自己为实现中国梦而时刻奋斗着。

(三)“红舞”传承红色文化,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红舞”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红色精神的继承,以一种具有感染力、更为生动形象的舞蹈表演方式,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爱党爱国,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红舞”可以提升学生对红色教育的学习兴趣,拓宽红色教育的渠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红舞”提升文化自信,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红舞”包含了许多不同风格、不同主题、不同地域特色的舞蹈,能够让学生领略不同审美特色的舞蹈形式。红色题材舞蹈,包含不同舞种和不同风格,例如有民族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同时,这些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红舞”,聚焦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斗争事迹和革命精神,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四、“红舞”融入高校舞蹈课程思政路径

“红舞”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引导青年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生力量,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一)“红舞”内涵融入课程思政的原则

1.注重价值引领和专业技能的结合。根据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构建多方位协作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改革形式,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基本载体的作用,深挖其中蕴含的“显性”及“隐性”德育资源,“润物无声”地推荐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7]。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往往忽视专业技能与价值引领两者“割裂”问题,注重专业技能的同时忽视价值引领。本着两者同向同行发展原则,将价值引领与专业技能有效融合,将“红舞”作为融入载体,红色舞蹈所传递出的中华儿女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眷恋、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与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和中华儿女立足潮头、乘风破浪的新时代精神。我们应将“红舞”有效贯穿舞蹈教学全程实践中,有效发挥“红舞”育人价值和教育功能,重新梳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2.注重育人内容和育人方式的结合。根据《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深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时代性的“红舞”资源进舞蹈课堂,同时遵循“三全育人”原则,将课程思政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隐形和显性“红舞”育人元素全程化进入教学,将“红舞”育人内容与多元化的育人方式有效结合,发挥其育人功能。

3.注重职业需求与课程设计的结合。“以美育人”“红舞育人”,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色。课程设计围绕培育具有思想觉悟、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总体目标。理论教学内容设计,以幼儿舞蹈表演与创编业务知识为基础,深入挖掘能自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知识结合点。实训教学环节,根据实训基地类型,分专题合理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引领力,形成理论与实训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

(二)“红舞”精神融入舞蹈教学目标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幼儿舞蹈训练与创编”课程为例,努力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实现思想政治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结合舞蹈艺术的特殊艺术属性和艺术育人方式以及课程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各项正向价值因素合理嵌入教学中,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思政价值观传导给学生。不断找到课程思政的关联点,将思政教育基本内涵赋予艺术化表现形式,用艺术作品聚焦新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历史,艺术再现我党、我军光辉革命历程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弘扬中国精神。优化课程设置,做好课程设计,使有趣的课程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过程,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对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红舞”元素融入教学实践

“红舞”是高校课程思政重要资源,“红舞”本身是特殊的育人方式,不仅可以进课堂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实践活动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例如:设立校园红色文化宣传基地,建立校企合作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红舞”文化大学生研学交流、红色舞蹈比赛活动,组建第二课堂“红舞”社团,开设“红舞”线上云课堂、“红色舞蹈文化艺术鉴赏”公共选修课,等等,共同舞出文化自信,舞出家国情怀。

五、结语

“红舞”作为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有效融入舞蹈教学中,学生通过“红舞”表演与创编的浸润式学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红舞”拓展了思政教育资源,为舞蹈课程思政的发展提供实证支持;“红舞”还有效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有助于高校舞蹈教学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立德舞蹈红色
红色是什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学舞蹈的男孩子
红色在哪里?
舞蹈课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追忆红色浪漫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