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现实问题与发展策略

2022-03-18艳,李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示范区

李 艳,李 海

(1.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75;2.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课程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要“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建设发展,需要有人才、智力等方面的支持,必须依靠科技和创新,这必然要求提升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的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引进高素质人才。

一、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内涵与要求

(一)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内涵

《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笔者认为,国际教育示范区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优质。通过引进世界知名大学、特色学院,推进大湾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提升。二是层次多样。高等教育是多层次的,有一流大学、普通高校,也有高职院校。三是开放办学。探索多种办学形式,既可以联合办学,也可以异地办学。可以是政府举办,也可以民间办学。四是区域协同。以核心城市为引领,以一流大学为示范,携手共进,激发各地活力,打造粤港澳科技创新中心或“硅谷”。五是示范引领。国际教育示范区应具有示范作用,引领该区域产业的发展。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应是面向国际的教育,具有示范作用。教育面向国际指的不仅是空间的扩大,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突破空间的边界,还包含教育内容、教育定位以及教育合作的国际化。示范区是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有重点、有层次的示范,是要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在某些领域有所突破、有所成就的示范。

(二)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客观要求

国际教育示范区要走国际化,并且具有示范性,这就需要示范区内相互合作,加强协同,相互融合,共同行动,特色发展。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定位关键在于城市的协作分工与相互之间的融合程度[1]。

1.协同与合作。由于三地不同的管理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应坚持问题导向,在技术、人员、资源等方面优势互补,协同推进。依托信息共享平台,构建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政府、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围绕项目和技术,协同参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协同政策、制度和机制,发挥出各自的优势[2]。

2.交流与创新。加强内地与港澳的交流与合作,构建粤港澳高校联盟,拓展人才培养、师资交流、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加强企业与高校产学研的交流合作,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促使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3.融合与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必须把各个城市融合起来。如: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可以带动地理和市场的优势,提高效率;金融融合可以促进金融要素的流动和集聚;人才和产业结构要素的融合,能促进教育与产业的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的水平。

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存在的障碍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应做到相互之间协作、融合、创新,这必然要清除制度上、体制上、机制上的障碍。

(一)高校之间学分互认障碍未消

学分互认的困难在于“体制障碍”和“利益壁垒”。“体制障碍”在于不同学校之间没有建立起学校联盟,开设的课程内容不同、难易深浅不同、学习的重心不同,没有建立起学分互认的制度或协议,不同层次的学校之间没有打通学分认可的空间。“利益壁垒”在于学校之间没有建立学分互认的考试方式和标准,学生对本校课程认可度不高的情况下,会选择去其它的学校选修,教学效果差的学校利益会受到冲击,造成对本校教师、教学资源利用相对下降。

(二)人才联合培养制度支持受限

人才联合培养的障碍在于联合培养的学校之间匹配的问题,在于企业与学校之间合作需求的问题。名校不愿意与高职院校联合,只愿意与高层次或同等层次的学校联合培养。企业更愿意与业务相关的学校合作。由于低层次学校找不到“婆家”,同层次学校合作意愿不高,联合培养往往局限于名校之间、国企与名校之间的联合,尤其是跨专业联合培养没有得到制度、体制上的支持,没有形成联合培养的共识和做法,难以得到不同学校、企业之间的响应、推广和拓展。

(三)科研合作与共享机制还未形成

粤港澳三地科研合作以政府课题为主,合作形式单一[3]。科研活动以个人或个别几个人为主,缺乏有优势和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大规模的联合攻关较少。高校以出成果为目标,做科研的一般不考虑成果的转化,着重争取投入的经费,成果转化率很低,降低了企业与教师合作的意愿。我国科研评价体系是以负责人和第一单位为主,职称认定主要看排名和资金到位情况,对成果的应用、科研团队的评价较为欠缺,促使科研人员追求科研数量、立项的级别等,成员的参与度、主动性必然受到影响。

(四)师生跨校交流不均衡

如果在不同高校之间建立师生交流和学生互换互学制度,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课程师资等情况跨校交流学习,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参与各高校之间组织的培训、学习、研讨、交流和观摩,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训练教学方法,拓展教师的视野。由于高等教育在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各校主要拓展国外高校的交流学习,同地域、同层次、同类型的高校之间交流少。加上不同层级、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没有建立起学生相互交流的机制,导致学生交换到港澳、国外的多,来粤交换的少。

三、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发展策略

粤港澳三地办学实力差异较大,香港有3所世界百强高校,其它两地没有。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的差异,制约了开展灵活便利的合作交流。因此,必须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使合作规范有序。

(一)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协同发展

共享发展成果,拓宽三地高校合作空间。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规划机制,中央和粤港澳三地政府要发挥规划和协调的作用。一是成立相关的组织或机构,负责协调高等教育合作事宜。二是形成产业协同、创新协同、生态环境协同、立法协同等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构建大湾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大数据共享、高水平实验室共用、优质教学基地共建、优质课程资源共用,激发创新的潜力[4]。三是创新科研合作机制,制定相关的高等教育合作条例或制度,为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提供法律文本。共同研制招标制度、科研制度,打造科研团队,设立专家驻站制度,为成果孵化和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四是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开放式创新研究,鼓励教师开展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的科研,促进高校紧密联系实际,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提供对接服务,形成科研与应用相结合的社会服务模式。

加强相互合作,协同发展。我国在一些制造技术、关键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机器人等方面存在短板或不足,产业结构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5],由此带来的是人才不足、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为此,高校应与一流大学、特色院校等联合起来,建立联盟学校、合作学校,根据城市的定位形成错位发展,互通有无,推进技术与教育的融合、高校与区域的整合、创新与创业的聚合,以问题为导向,在共享服务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二)协调三地资源,统筹产业发展

协调区域的整体发展,一是对大湾区的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集群。二是统筹规划三地教育资源,通过合作办学组建或创办湾区联盟大学或粤港澳职业技术大学,根据产业的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三是三地实施职业资格互评互认制度,制定统一的职业资格标准,实现人才的统一评价标准,便于三地人才的自由流动。四是校企合作,建立三地研发中心、实训基地,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

《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以四大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以强带弱,建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圈的高校联盟,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产业园区的产教联系,设置与产业相一致的专业。通过合作、共建、援建、引建等方式,引入优质高效资源,对接产业集群需求[6],使之符合大湾区的产业结构,辐射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三)制定人才政策,人才流动有序

粤港澳大湾区将对三地人才需求提出多样化要求,广东应主动推进与港澳地区高校的高端智库合作。制定人才流动政策,实施人才引智计划。制定对高端人才、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的优惠政策,通过项目制等形式为人才提供研究的“土壤”。实施人才引进专项计划,以挂职、兼职、全职等方式聘任,扩大跨境工作许可和继续推进资质互认,为人才合理流动创造发展的空间。

为湾区内提供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基础行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鼓励人才双向流动,出台教师互聘、学生互换、干部互挂的创新举措,完善随迁子女入学、就业等政策,为外籍人才提供国民待遇,为人才流动提供基本条件,支持以项目的形式结对培训交流,招揽一流的国际人才。湾区建设是经济、信息、技术、产业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这就需要高校为产业发展、经济腾飞注入技能型人才,承担为湾区建设提供合格、适时、合需的基础性技术工人。

(四)推进联合办学,创新协同机制

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主要包括粤港澳三地学校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通,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合作,探索三地合作框架,建立一个跨区域的“虚实结合”的平台,研究开放港澳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实现学生交流、交换、学分互认,推动高校之间的联合。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通过办学条件优势互补,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社会所需的人才,共建共享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共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7],实现大湾区高等教育资源合作共享,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科技共研与共享、人才共引与共育的“软实力”协同发展平台,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创新资源、创新人才的一流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集群[8]。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示范区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