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年医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
2022-03-18黎跃华王志东
黎跃华 王志东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时代,老年病学科医师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培养老年医学相关专业人才迫在眉睫[1-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思政是以常规的课程教育为依托,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各学科课程有机融合的教学方式[3]。如何更好地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是新时代每一位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通过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5]。文章通过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系在八年制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探讨如何发挥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双重功能,深入挖掘老年医学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符合新时代的需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老年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1.1 课程思政的重视不足
目前课程思政在一些医学基础课程中开展较多,但在临床医学课程尤其是老年医学教学中开展较少,查阅国内相关文献,基本没有在老年医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文献报道。部分临床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视及认识不足,在日常的教学中,单纯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引导[6-7]。也有部分教师把“思政课”狭义地理解为“政治课”,认为课程思政是人文学院或马克思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事,跟自己的专业课关系不大,不是自己的职责范围,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容易导致对课程思政的消极抵抗甚至本能的抗拒。
1.2 课程思政的教学知识储备欠缺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既往的教案、教学方式需要继续改进,但部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形成固有的习惯,对专业内容比较熟悉,对思政内容比较陌生,不知道从何讲起,或者将思政内容生搬硬套地加入医学专业课程中,导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呈现“两张皮”现象,使学生感到明显的说教和违和感,出现逆反心理,导致出现反作用。在当前十分饱和的医疗工作及医患矛盾频发的环境下,部分临床教师思政教育理念的不足甚至缺失直接导致所教育的医学生对未来的人生职业感到迷茫,学习的动力不足,部分学生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这直接影响了医学生的顺利成长及成才,也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产生消极影响。
1.3 课程思政教学的碎片化
目前的课程思政教育,部分教师在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了有益的尝试,根据专业课程内容及自己的切身体会融入部分思政内容,但课程思政整体仍呈碎片化状态,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方案[8]。医学生所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多,既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偏重于填鸭式灌输,与医学专业知识结合的不够紧密,也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临床见习、实习中生搬硬套的政治教育也很难解答学生关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及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等疑问。如何开展思政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医学知识、开展科研工作并提高临床技能,把为人民服务、为患者服务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这是每一位临床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思政课程需要针对性地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引入标准化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达到盐溶于水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将立德树人贯彻进去,全面提高课程质量,推动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协同并进,让课程脱胎换骨。
2 老年医学课程思政建设措施
老年医学是防治老年相关的疾病,最大程度地维持和恢复患者的功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科学。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老年医学作为面向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学科,是临床医学中大有可为的新兴学科。如何在老年医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
2.1 统一思想
老年医学系通过多次召开教师座谈会,使广大临床教师从思想上高度认同课程思政,打破既往的狭隘认识和部分偏见,进而在行动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践行课程思政。大学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既要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承担传道的责任。传道意味着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新时代精神的优秀学子。临床教师在传授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自己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古语说“一朝聆教诲,终身铭师德”。临床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授课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崇高的人格魅力以及对职业的高度认同感都会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投身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为此,我们通过一系列的集中学习、集体讨论,追本溯源,培养临床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知、深刻理会其内涵,化被动为主动,推动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临床教师是医学课程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带领者。教师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会给医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老年医学系基于思政课程升级为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积极主动作为,联系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定期开展思想道德修养相关的主题教育,加强任课教师的培训,强化其思政人文素质,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深入学习党史、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个学科系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极大的提升,为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夯实了理论基础,也解决了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另外,我们充分发挥课程思政骨干教师的榜样作用,通过把学校和医院的优秀骨干教师引进来授课,通过榜样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促进全系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正确认识。同时,我们在老年医学系积极挖掘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和先进教师代表,推动和支持教师参与学校和医院的各项授课竞赛,促进了临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方针,加深了老年医学系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使大家充分认识和深刻体会到课程思政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2.3 顶层设计,系统整合
要实现思政教育和老年医学专业课程的融合,必须做到设计先行。老年医学系通过集体备课,仔细梳理老年医学中的思政元素;进行顶层设计,突出尊老、爱老、敬老等中国传统文化,使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充分结合思政教育目标,实现思政教育和老年医学课程的有机融合。在坚持思政教育贯穿老年医学专业课程的同时,对二者进行系统整合,避免教学目标随意化、教学内容碎片化。针对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理想、自信和责任感不够,重专业重技术,轻价值轻奋斗的现状,我们在教学设计时,着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信仰引领”“人文素质教育”等,同时深度挖掘老年医学专业课背后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发挥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作用的同时,充分体现老年医学专业课程对学生具有的隐性教育功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同向同行,相互促进[9]。
3 老年医学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3.1 确立教学目标
老年医学专业课程宽而广,涵盖内外科,要依据老年医学临床教学大纲明确相关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主要包含知识、技能及情感目标等。既往的教学模式更加侧重知识和技能目标,对学生的情感目标关注较少,导致部分学生尽管很好地掌握了理论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但缺乏职业认同感,缺乏奋斗目标,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我们在设计老年医学课程教学目标时,根据我国老年化社会发展需要,依据当前医学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以培养高素质的老年医学专业人才为目的,全面提高老年医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为其今后从事老年医学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0-11]。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内容匹配相应的思政元素,如生命教育、医德教育、价值信仰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12]。使医学专业课程目标和思政目标有机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培养医学生具有爱国情怀、职业素养的同时,拥有尊老、敬老、爱老的观念,在树立时代责任感、使命感的同时,激发学生“不为良相就为良医”的抱负。
3.2 教学步骤
3.2.1 课前准备
在进行医学专业课教学前一周左右,可以通过微信或者QQ 群等手段提前告知学生下次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预习,期间临床教师要督促学生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任课教师根据既往集体备课的资料,对教学内容涉及的思政元素要仔细推敲,力求通过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和情感共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例如在老年腹痛的教学内容上,选择1 例80岁的男性患者,因间断便血10 余年,腹痛伴腹胀1 周入院。该患者长期务农,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以前也没有医保,一直未就诊。此次就诊患者有了农村合作医疗,有了低保。这体现了国家的全民医保政策及精准扶贫等相关思政元素。在病史问诊阶段,引导学生以教师设计的老年结肠肿瘤患者为基础,结合尊老、爱老的传统人文关怀、职业修养以及为患者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思政元素,自行扩充、设计个性化的问诊内容,既锻炼学生独自接诊患者的能力,又培养学生把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深入实际诊疗行为中。如部分患者尽管确诊恶性肿瘤,但其本人一直不知情,当做一个普通的疾病或者小手术来治疗。比如前述结肠恶性肿瘤患者,其间断便血十余年,一直当做痔疮或者息肉治疗,其家属在本次诊疗过程中也多次要求医生不要告诉患者本人其为恶性肿瘤,也许一个“善意的谎言”就能继续延续该患者的生命,很多老年人怕自己罹患重大疾病给家属带来负担,拒绝后续治疗。在病史采集或诊疗过程中,医患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也能大幅减少医患矛盾,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3.2.2 课上教学
教师授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大纲的相关内容,并根据典型病例对学生提出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如上述80 岁的男性患者,因间断便血10 余年,腹痛伴腹胀1 周入院。教师设计老年结肠恶性肿瘤相关问题:患者就诊的主要不适是什么?专科查体有什么症状?如果诊断为肠梗阻需要进一步做哪些检查?确诊为结肠恶性肿瘤需要做哪些检查?治疗方案是什么?在病史采集阶段,引导学生以教师设计的对话脚本为主线,根据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引出国家的门诊慢性病报销政策。比如由教师担任患者角色,学生担任医生的角色,通过朴实的对话设计,引入人文关怀、医生的职业道德等思政要点。根据学生在诊疗过程中体现的职业修养、人文关怀、医患沟通能力等,综合评价学生的表现。在专科查体过程中,通过辅助老年患者上下检查床,帮助行动不便的患者穿脱衣服,在腹部触诊前先把自己的手掌捂热等细微动作,展现新时代医生的高尚医德以及尊老、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另外,在查体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着重强调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和尊重患者的感受。如强调男医生在为女性患者检查时,需要有女性医护人员在场,在查体过程中尽量不要讨论患者的病情等[13]。如对直肠肿瘤患者,在进行肛门指诊时,尽量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在检查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患者不必要的操作和影响,引导学生尊重并保护患者隐私、关爱患者的职业道德。
在病例讨论环节,可以让学生分组回答结肠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授课教师再进行讲解、点评。如该患者出现腹痛伴腹胀为结肠恶性肿瘤引起的不全肠梗阻,需限期行手术治疗。通过此病例,可以提问学生结肠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需要注意的地方。在这我们可以引入辩证发展的思政理念,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手术方式出现很大的改变,向着腔镜、微创方向发展。从既往腹部很长的手术切口向着微创化、智能化演变,最新的3D 腔镜或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可以使许多低位直肠癌患者保留肛门,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老年患者就诊时基础疾病多,常合并糖尿病、心肺疾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围手术期处理时,需多加关注,重视多学科会诊,引入奉献精神、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和团结协作的思维理念。通过情景体验或者角色扮演再现临床真实案例场景,学生通过扮演医患的角色进行沟通、交流、诊断及治疗,教师可以顺其自然地将思政元素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进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医学专业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并内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果,达到双赢的效果。通过吴孟超、黎介寿等医学大家在80 多岁高龄仍坚持亲自为患者做手术等事迹鼓励学生们在医学上不断探索、勇攀高峰,在这些先进人物事迹上,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发掘其具有的独特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家荣誉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进步与不足,看待我国医疗体制的矛盾,积极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中抓主要矛盾,正确面对各项挑战,增强学习动力,热情对待患者。
3.2.3 课后反馈
学生是教学评价的主体,课程的授课效果主要看学生对该门课的反馈。我们依靠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线上和线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总体评估。主要调查学生在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医生职业素养以及爱国奉献等精神的认可度。因此我们设计如下类似问题:你认为这堂课讲的怎么样?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你认为这堂课的课程思政教学对你塑造良好的个人品质是否有帮助?具体在哪些方面?另外我们也积极使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如通过腾讯会议、QQ、微信群等网络工具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不仅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也能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趣味性。
4 结论与展望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一次重要飞跃[14-15]。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医学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是大势所趋。老年医学课程应紧密结合思政教育,紧扣时代脉搏,发挥自身特色,传承我国尊老、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使专业教育和育人育德同向同行,发挥协同作用。作为知名大学附属医院的老年医学教师,我们希望以立德树人为基础,使医学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培养出更多具有精湛技能和远大理想的老年医学人才,为我国的健康老龄化社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