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族传统马鞍具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2-03-18崔金泉赵利娜

天工 2022年8期
关键词:马鞍蒙古族纹样

崔金泉 赵利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远景目标,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把蒙古族马鞍具与数字化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蒙古族传统马鞍具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其不再受空间的限制,更容易获得年轻群体的喜爱,不仅能使年轻群体响应政府号召,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加快蒙古族传统马鞍具走出去的步伐,增强国际影响力。

一、蒙古族马鞍具的文化内涵

辽阔美丽的大草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和创造文明的历史舞台。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女真都曾在这片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创造了灿烂的马鞍文化。马鞍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浓郁的文化气息,代表和体现着草原游牧民族豪迈的精神气质及文化内涵,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马鞍是身份的象征,女人们把钱用来装饰头顶,男人们把钱用来装饰马鞍。一副耐用、漂亮的马鞍具,凝聚着草原的辉煌与变迁,它是人和马的黏合剂,将两股力量合成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和所向无敌的战斗力。

二、蒙古族马鞍具的艺术发展

从迄今发现的岩画中可以看出,人类祖先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就开始驯养野马,渐渐地把它们驯化成自己的牲畜,以供骑乘。那时候还没有鞍辔,牧人或者猎人都是骣骑,所谓的骣骑就是不用鞍子骑马,这种骑马方式需要人手握马鬃,双腿紧紧夹住马腹,但是这种方式极易使人产生疲劳感而坠下马背,所以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明了马鞍。马鞍的发展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马鞍的初级阶段,从战国到西汉初年,匈奴人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最早发明了马鞍,起初马鞍的外形极为简陋,形似鞍垫,在长期征战过程中马鞍的形制逐渐变化,后被广泛使用。第二个阶段为马鞍的转变阶段,从西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汉末年出现两端略高起的鞍鞒,在马鞍下面垫以鞍鞯以保护马背。之后的马鞍形制是将坐垫用肚带固定在马背上,而这时的肚带采用制成的熟牛皮,且肚带放置在马肚的左侧,其上都有扣,在凹形马鞍下面垫以鞍韂。这一阶段马鞍的形制发生重大变化,前后鞍鞒逐渐增高并走向成熟。第三个阶段为马鞍的发展阶段,从魏晋南北朝到元代,这一阶段前后鞍鞒进一步发展,突出体现在马鞍的装饰艺术上,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元代马鞍已和现在马鞍极为相似[1]。

三、蒙古族马鞍具的造型结构研究

马鞍具的造型首先要满足人们方便骑乘的需要,其次要具备美观大方、结实耐用的特点。马鞍的造型各不相同,按照马鞍造型对其分类一般有大三元、小三元、大尾鞍、小尾鞍、鹰式鞍、人字鞍、太官座、小官座、元宝鞍等。导致马鞍造型各异的原因与马鞍的用途、马的体形和骑乘者的性别、年龄、体形、爱好、生活环境的不同有很大关系。马鞍具的结构大体一致,主要由前后鞍鞒、左右鞍翅、鞍座、稍绳、鞍韂、鞍鞯、马镫、镫磨、肚带、鞍花、鞍条、鞍屉、攀胸、后鞧等组成。

一副马鞍一般用四块木材架构而成,不同地区的马鞍木材数量稍有差别,比如孛尔只斤用三块木板,察哈尔、乌珠穆沁、苏尼特右旗四块,嘎拉达其五块左右。马鞍木料多选用桦树,并根据鞍架的需求选用木材的不同部位,以保证鞍架结实耐用。如前后鞍鞒选择木材Y 形树杈部位,可以充分发挥树杈部位不易开裂、坚固耐磨的物理属性。鞍板则选取木材的主干制成,不但可以预防骑乘时鞍板受压断裂,而且十分轻便[2]。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符合人体坐姿和马背弧度的结构。

马鞍的鞍鞒呈流线型,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这样的设计能够减少马在奔跑时的空气阻力,同时起着稳固的作用,而圆润的鞍鞒洞与梁头则周全地顾及男性生理特征。马鞍的造型结构是“形式美”与“人体工程”的完美结合,合理的造型结构保证了人在骑乘时的速度、安全和舒适。

四、蒙古族马鞍具的装饰艺术研究

1.纹样依形布局,依形创意,结构多样

马鞍具的构件较多,且功能不同、形状各异,因此纹样的装饰结构也大不相同。马鞍具的单独纹样主要有对称式、自由式等,构图灵活多变,画面较为生动。适合纹样是依据不同的内容和要求,在轮廓内划定骨架,进行纹样配置,纹样构图灵活多变,画面较为生动。这种纹样一般是按一定的外形需要而专门设计,其形态与外轮廓相吻合。这些纹样在马鞍具上应用较广,前后鞍鞒、坐垫、鞍韂、鞍条、鞍花等主视觉部位均有出现,以装饰、填充画面为主,十分讲究对称、均衡的艺术效果。主图案周围往往配一些辅助纹样,主次分明,灵活多变[3]。这些纹样充满活力,蕴含深意,达到了艺术与精神的融合。二方连续纹样是以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或左右方向做有规律的连续重复排列而形成,具有节奏美感。二方连续纹样多出现在鞍条和鞍韂、坐垫的四周。

2.装饰纹样题材多样

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与大自然朝夕相处,逐渐形成了依赖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观念,对自然中动植物的总结和归纳,对宗教的崇拜和理解,经过艺术提炼和加工,逐步形成了率真、自然、质朴、简洁的纹样[4]。马鞍具上的纹样由于表现手法的差异性,出现了植物纹样,主要有梅纹、牡丹纹、海棠纹、芍药纹、卷草纹等;动物纹样主要有龙纹、蝴蝶纹、蛇纹、蝙蝠纹、凤纹等;吉祥纹样主要有寿字纹、盘肠纹、方胜纹、宝莲纹、宝相花纹等;宗教纹样主要有莲瓣纹、八宝纹、万字纹、宝珠纹、莲花纹等;器物纹主要有珠宝纹、铃铛纹、扇形纹、箭纹等[5]。他们的创作灵感来自自然,也来源于游牧生活。每一个构件、每一个纹样都有其装饰的法则和文化内涵,透露出蒙古族的生活哲理和审美观念。

五、蒙古族马鞍具数字化保护

蒙古族马鞍具数字化是随着技术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通过数字化方式,实现对蒙古族传统马鞍具的记录、保存和传播,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采用现代数字化手段对蒙古族马鞍具进行保护,按照艺术形式对绘画艺术作品,包括绘画、壁画、艺术品表面绘画等具有平面化的马鞍具内容进行图像采集,并通过矢量化和彩色图形、图像、图层的保护,对马鞍具的形制信息和色彩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数字化信息采集工作主要在二维平面上进行。利用高清数字照相机对这些平面文物进行拍摄或扫描,获取马鞍具平面的二维图像,之后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二维图像进行分析与处理,保留提取传统纹样设计及图案,利用高分辨率RGB(红绿蓝)三通道CCD(电荷耦合元件)数码相机设备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摄影及摄像记录,采集记录颜色信息,之后利用计算机技术科学制定色卡,对数码相机以及显示设备在采集和再现色彩时进行特性化的校正,使采集和显示的马鞍具的颜色更加接近真实。

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各盟市和旗县博物馆、区内外相关博物馆、民间收藏家的马鞍具资源,充分利用三维激光扫描、3D数字建模、图像信息合成、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针对蒙元时期、明朝、清朝以及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各蒙古族部落、区域,对鞍具、马具、配饰、烙印、用具等马鞍具实物开展三维扫描,获得外观造型、详细尺寸、装饰纹样、材料等数据,为典型马鞍具建立具有结构分解组合、工艺分析、流程模拟演示、纹样对比提取等实物等比的数字模型和VR数字化保护资源,形成较为完善的蒙古族传统马鞍具数字化资源库;并能够通过三维数据库资源的转化和应用,逐步完成VR虚拟旅游交互系统建设,实现蒙古族传统马鞍具实物数据资源与虚拟交互系统的共享和应用反馈。

在蒙古族马鞍具数字化保护基础上,以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等为手段,进一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蒙古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部落及不同区域的传统马鞍具开展研究,对蒙古族马鞍具的工艺流程、制作技艺、艺术特征、演变历史、区域人文特色、发展趋势等方面深入开展对比分析,形成资料详尽完善、实物图样和数据清晰的信息化材料。主要进行马鞍具文化艺术对比分析及还原修复,充分探索蒙古族马鞍具不同历史时期、部落、区域的文化艺术共性和文化特色。同时,结合民族文化修复、科研、教学需求,通过人工对比和归纳、深度学习、矢量化精准比较等技术手段,开展蒙古族传统马鞍具文物的修复与还原。对于濒临损坏或者已经损坏的文物进行修复,对于珍贵文物实现科研、教学的利用,形成开放共享资源,为蒙古族传统马鞍具文化工艺传承和创新提供坚实的科学数据和平台服务。

1.互动性的体验

内蒙古非遗大数据互联网AR(增强现实)交互展示平台能够带给参观者互动性的体验。馆中的图片、文字、生动形象的视频介绍,以及互动沉浸式体验让每位参观者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参观者更真实地了解展品。

2.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与传播

参观者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进行游览和体验,如拆装体验,调动和激发参观的兴趣。

3.增强现实技术

AR技术带来的沉浸感、互动性,可以让非遗内容“活”起来。AR技术具有更高的维度,相比传统的视频内容,它具备全景画面,参与者可以身临其境,充分感受氛围。

4.更佳的效果

平台系统提供了逼真的、智能的,具有可交互性、可扩展性的AR三维交互可视环境。

六、蒙古族马鞍具数字化传承研究

1.通过数字展示技术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充分挖掘整理、有效保护传承蒙古族马鞍具,在传承中发展蒙古族马鞍具的内涵,形成具有内蒙古文化特色的产业竞争优势,将历史的责任与现实的需要有机统一。我们通过数字化展示技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内容的形式展示在公众面前,可以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手工艺被广泛传播。通过数字展示技术的互动、动态的特征,可以让这些手工艺制作变得生动有趣,更加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2.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基于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现代数字技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引进课堂,落实文化“十三五”规划“千户万校”计划,在广大学生中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教学质量,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质量。

3.非遗传承人手工技艺中马鞍具的3D幻影成像交互展示系统

利用Unity3D和影视绿幕拍摄、抠像进行内容制作,并结合Kinect体感捕捉技术进行交互功能制作。通过对Unity技术进行优化与整合,平台建设完成后,实行开放式动态管理,融入内蒙古28个部落马鞍制作非遗传承内容,包括各类手工艺展示、传承人及作品介绍、地区分布信息、非遗技艺基础课程、发展规划等,让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内容。

平台以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大数据资源为核心内容,以虚拟现实AR多点交互、3D幻影成像等新媒体数字技术为支撑,紧跟时代步伐。平台建设完成后,将成为全国范围内相关蒙古族马鞍具非遗大数据资源的虚拟现实数字化的开启者与突破者。

平台兼容于电脑、iPad、手机等多种智能终端,人们可以通过多点触控屏、电脑或手机访问平台。平台以数字化非遗数据资源以及流动性的交互触控模式,加载海量的非遗视频资源、图片文字资料,结合声光电影音感控系统,同时以生动活泼的展陈布局,呈现实体可移动式展厅展示的全部内容。

七、总结

对蒙古族传统马鞍具进行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可以有效保护并充分挖掘蒙古族马鞍具的内涵,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强区建设、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数字化使蒙古族马鞍具得到更好的保护、更久远的传承,让更多的人欣赏其艺术魅力,使蒙古族马鞍具走向世界,为人类共享。

猜你喜欢

马鞍蒙古族纹样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马镫与马鞍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雕花马鞍
红马鞍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袁飞纹样设计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