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抑郁症污名现状及反思

2022-03-18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吕睿莹

成才 2022年15期
关键词:理论值污名同情

■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吕睿莹

抑郁症是大学生中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类型。尽管各方都在不断宣传避免对抑郁症患者产生歧视。但在心理健康工作中了解到,抑郁症患者在大学校园中的生活并不尽如人意。很大一部分抑郁症患者仍然不被身边的同学理解,甚至被疏远、回避、歧视,饱受污名的影响。

污名最早是一种社会学现象,被污名者一般具有一些被贬抑的特征,因为这些特征,会被知觉为不同于正常人的一类人,因而对他们出现各种负面、消极的认知,这些认知会影响大众对被污名者的态度,从而出现负面的行为倾向。对抑郁症患者的负面认知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认为抑郁症并不是疾病,往往源于患者一时想不开或者心理承受能力差,只要自己调节就能好。另一种认为抑郁症是严重的精神疾病,难以痊愈,对生活有极大影响,需要精心呵护或者与其他人隔离开来。这些认知会导致大众对抑郁症患者出现愤怒、恐惧、同情等污名情绪,从而出现回避、歧视抑郁症患者的行为倾向。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各大高校均设置了心理健康中心,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的都是为了向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相关知识。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对抑郁症污名现状究竟如何,如何更好地开展污名消除工作,这是本研究想要探究的问题。

1 研究一

1.1 方法

1.1.1 研究对象

选取武汉某高校大一100名同学作为被试,其中男生57人,女生43人。

1.1.2 研究材料

研究材料使用案例描述形式,根据抑郁症典型、常见症状进行编写,包括抑郁症患者小王最近出现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意志活动减弱、自杀意念出现等症状,以及诊断为抑郁症、需要服用药物治疗等信息,称为综合材料。邀请3位心理学硕士单独评定,均认为案例材料症状符合抑郁症特征。

1.1.3 测量问卷

社会距离量表:由Link编制,该量表共有7题,7点评分,目前常用于对心理疾病的态度测评,问卷分数越高表示被试对抑郁症患者的社会距离越远。

情绪反应量表:由 Corrigan编制,该量表共有9题,7点评分,包括3个情绪维度:愤怒、恐惧、同情情绪,每个维度有3道相关题目,分数越低代表越认同该情绪。

要求被试根据案例材料完成上述两个问卷。

1.2 结果分析与讨论

1.2.1 大学生抑郁症污名现状

将各项得分与理论值(中间得分)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社会距离总分显著小于理论值28(M=25.78,t=-2.467,p<0.05),这说明大学生在生活中更倾向于不歧视抑郁症患者。愤怒情绪总分显著大于理论值12(M=17.67,t=17.294,p<0.001);恐惧情绪总分显著大于理论值12(M=13.82,t=4.373,p<0.001);同情情绪总分显著小于理论值12(M=7.93,t=-12.530,p<0.001)。这说明大学生对抑郁症患者倾向于更同情、不愤怒、不恐惧。

1.2.2 讨论

根据研究结果,大学生的抑郁症污名水平并不高,他们不会对抑郁症患者恐惧、愤怒,会同情,也不回避抑郁症患者。这与了解到的现实情况不符,事实上大学生对身边的抑郁症患者并非如此“友好”。那么为什么污名水平较低?根据前言所述猜测,大部分被试或许并不真正了解抑郁症,他们无法将各种症状正确识别为抑郁症,也无法判断究竟哪些症状是由抑郁症带来的。而在研究一使用的材料中,却同时描述了症状、诊断、治疗方法,通过材料的阅读,被试可能会对抑郁症产生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影响污名水平。由此猜测设计了研究二,验证大学生对于抑郁症的症状和诊断是否存在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

2 研究二

2.1 方法

2.1.1 研究对象

选取武汉某高校大一93名同学作为被试,其中男生28名,女生65名。

2.1.2 研究材料

材料一描述了小王最近出现的典型的抑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意志活动减退、自杀意念出现等,仅包含症状,无抑郁症三个字出现,称为症状材料。邀请3位心理学硕士单独评定,均认为案例材料符合抑郁症典型症状。

材料二则模糊的描述了小李最近“状态不好”,被诊断为抑郁症,需要药物治疗,仅包含诊断,无具体症状内容,称为诊断材料。

2.1.3 测量问卷

问卷同研究一,邀请被试先阅读材料一,然后根据材料一完成两个问卷。再阅读材料二,然后根据材料二完成两个问卷。

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以材料类型(症状/诊断)作为自变量,对被试各项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社会距离、愤怒、同情情绪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恐惧情绪上,症状材料得分(M=12.12)显著低于诊断材料(M=14.10,F=9.403,p<0.01),这说明,比起确诊抑郁的小李,被试更恐惧最近莫名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杀意念的小王。

研究二验证了猜想,当研究材料发生变化,被试对同是抑郁症的小王和小李出现了不同的情绪反应,比起已经确诊为抑郁症的小李,被试更恐惧的是近期出现原因不明症状的小王。对于诊断材料,将被试的恐惧情绪得分与理论值进行单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得分显著高于理论值(t=4.511,p<0.001),这说明被试更倾向于不恐惧,由此可见,对抑郁症患者的恐惧情绪,其实并非指向“抑郁症”这个诊断标签。

3 研究一、二对比分析与讨论

将材料类型(综合/症状)作为分组变量,对被试各项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在愤怒、同情情绪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社会距离上,症状材料得分(M=31.47)显著高于综合材料(M=25.78,t=4.539,p<0.001),在恐惧情绪上,症状材料得分(M=12.12)显著低于综合材料(M=13.82,t=-2.784,p<0.01),这说明将症状与诊断对应的被试,他们对抑郁症患者的恐惧水平和社会距离都较小。

将材料类型(综合/诊断)作为分组变量,对被试各项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在愤怒、恐惧情绪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社会距离上,诊断材料得分(M=30.08)显著高于综合材料(M=25.78,t=3.536,p<0.01)。在同情情绪上,诊断材料得分(M=9.13)显著高于综合材料(M=7.93,t=2.507,p<0.05)。这说明将症状与诊断对应的被试,对抑郁症患者的同情水平较高,且社会距离较小。而对于只有诊断信息的小李,虽然不会过度恐惧、愤怒,但社会距离较大且同情水平较低。

将研究一、二对比发现,首先对于单独的症状材料和诊断材料,被试表现出的社会距离较大,均显著高于理论均值(M=31.47,t=3.997,p<0.001;M=30.08,t=2.543,p<0.05)。这说明被试是倾向于回避、歧视抑郁症患者的。而在情绪反应中发现,被试对症状材料出现的恐惧情绪更多,这符合猜测,即当小王近期出现抑郁症状时,大部分人并不能直接将这些症状识别为抑郁症。反而将其归结为各种个人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这样的归因会让人产生恐惧,因为无法主动规避。而对诊断材料描述出现的同情情绪较少,可能因为当不了解症状时,大部分人会简单地将抑郁症理解为心情不好,因此对其严重程度评估较低,从而同情情绪较少。而阅读综合材料的被试获得的消息更全面,从而恐惧、愤怒情绪都较少,社会距离也较小。这说明当被试可以了解到一些特征是由症状引起,并且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时,各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都会减少。

事实上研究中所用材料均指向抑郁症,但被试对其反应却不同,这验证了猜想,即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认知是很片面的。既无法将明显的抑郁症状识别为抑郁症,也不清楚抑郁症的具体表现究竟是什么。因此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由于目前整个社会都在呼吁善待抑郁症患者,大学生不会对“抑郁症”这个标签产生恐惧。但由于接收到的消息是片面的,一方面仍然可能回避抑郁症患者,另一方面由于无法辨别抑郁症状,从而对有抑郁症状的患者产生恐惧、愤怒、同情情绪,并且疏远、回避。

4 结论

通过研究可知,只宣传不要歧视抑郁症患者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被试对抑郁症的认知是片面的,需要各种科普渠道,向大学生传递较为全面的抑郁症知识,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将抑郁症状准确识别为抑郁症,整合认知,这有助于减少对抑郁症患者的恐惧和愤怒。同时还要对病症的治疗方法、康复等信息进行科普,这一方面可以减少过度的非专业帮助行为,同时也可以降低对疾病后果严重程度的评估,从而进一步减少社会距离。

猜你喜欢

理论值污名同情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扩招百万背景下各省区高职院校新增招生规模测度研究
不该有的同情
组合变形实验中主应力方位角理论值的确定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ASME规范与JB/T4730对接焊缝超声检测的灵敏度差异探讨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