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资源处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2022-07-25江苏省溧阳市上沛小学
■ 江苏省溧阳市上沛小学 薛 良
1 缘起:课堂资源处理与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协调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已经开始关注学生,从一讲到底的课堂转变为关注学生的思考,因此会有意识地设计问题和活动,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但是学生经历了、体验了,有了丰富的资源,接着该怎么办?却成了课堂教学发展的瓶颈。笔者分析了一些课堂,主要有以下矛盾。
1.1 学生经历了,需要复述一遍吗?
在一些课堂中,教师都会设计一些学生活动,让学生有所经历、有所发现。在活动结束后,教师会让某一或某些小组交流过程,小组代表或小组全体来进行复述活动过程以及相关发现,可是审视一下,这样真的有必要吗?笔者认为,有些过程和发现是可以在学生活动之后,由学生通过同桌说、小组说就能达成的,在集体交流环节,我们应该将学生的资源进行序列化呈现和分类处理,对问题进行聚焦,引着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从而让经历变得更深刻,活动变得更有效。
1.2 关注每一个,有可能吗?
新课标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关注每一个,对课堂的评价就着重看学生的课堂表现,这是一种理念上的进步,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面和发言次数成了课堂评价的主要方面。可是,这样真的就关注了每一个了吗?这些问题数量有多少,问题的难度是否均衡……笔者认为,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经历,就应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课堂沉下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思考,使学习变得更深刻,这才会让关注每一个成为可能。
2 探寻:结构化资源处理对学生深度学习的价值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资源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而产生的资源,可以是学生的回答,也可以是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的事件。在心理学中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概括的间接反映。正是因为学生思维的不可预见性,因而资源也变得丰富多彩。
在数学课堂中,我们遇见过这种情况,教师抛出问题或者学生活动完之后,教师立马随机点几名学生进行回答,而在短时间内,学生回答并不够全面。于是在你说一点、他说一点的情况下,拼凑成一个完整答案,浪费时间不说,也“剥夺”了能完整表述问题学生的话语权,让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失去光彩;也有的学生说出了问题解决的方案,但是由于是随机点名,方法之间的层次无法呈现,从而在交流时,应该先繁后简的变成了先简后繁,先形象再抽象的过程变成了先抽象再形象,应该聚焦的问题变得零散不集中,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也不利于学生深度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必须在资源上思考。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将学生思维进行可视化,有意识地对学生出现的丰富资源进行重组,有选择地序列化呈现,对问题或方法进行聚焦,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思辨,让学生自发地深入学习。
3 突破:结构化资源处理让学生学会思维走向学习更深处
基于此,关注每一个必须要思考结构化资源的处理方式,如何结构化处理资源,促进学生学会思维呢?笔者认为结构化资源处理应包括并联呈现、串联呈现、补充呈现这三种方式,以下笔者将结合《间隔排列》一课的教学,阐述资源结构化呈现对促进学生思维比较能力、分类能力以及创新力的培养。
3.1 资源的并联呈现,促进学生比较能力发展
发展心理学指出: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正确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逐步发展到区分抽象事物的异同。因而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比较资源的不同点,再比较资源的相同点。
[教学片段一]
学生活动,收集资源。
资源1:生1、生2、生3两端摆放的物体不同,但是正方形与圆片数量一样。资源2:生1、生2两端摆放的物体相同,但是正方形与圆片的数量相差1。
师:(出示学生的摆法)这些同学的摆法你看得懂吗?有什么发现?生:1号中圆片和方块一个隔一个排列后,数量都一样;而2中方块与圆片间隔排列后,数量不一样。
生:都是间隔排列,方块与圆片的数量有时候相差1个,有时候又是相同的。师:什么时候数量相差1个?什么时候数量又是相同的呢?我们先来研究圆片、方块数量相差1的情况……
学生在活动时,教师及时捕捉学生摆出的两端物体不同,物体数量相同;两端物体相同,数量相差1的资源,并联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所呈现的资源进行比较,通过数量间的关系去思考摆法,加深间隔排列时两物体数量关系的理解。
3.2 资源的串联呈现,促进学生分类能力的发展
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归在一起,分类能力的发展是思维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学片段二]
学生活动,收集资源。
资源1:首端为正方形,末端为正方形,10个正方形,9个圆片。资源2:首端为圆片,末端为圆片,10个正方形,11个圆片。@首端为圆片,末端为正方形,10个正方形,10个圆片。资源3:首端为圆片,末端为正方形,10个正方形,10个圆片。资源4:首端为正方形,末端为圆片,10个正方形,10个圆片。
先同时呈现资源3和资源4。
教师提问:有两个小朋友是这样摆的,你想对他们说什么?生:第一个调一个头就是第二种,两个是一种摆法,正方形个数是10个,圆片也是10个。
生:两种摆法是一样的,两端东西不一样,正方形、圆片个数都是10个。
师:既然,这两个可以分成一类,那么我们就以其中一个为代表吧(拿去资源4,紧接着同时呈现资源1、2、3)。
教师提问:看着这三位同学的,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的就是1号,这个时候是圆片是9个,因为两端摆放的都是正方形,圆片会少掉一个。生:这里的三位同学,都是符合的,正方形都是10个,圆片的个数可以是9个,也可以是10个,也有可能是11个。生:其实这个题目可以分成3种想法:第一种,两端都摆正方形,那么圆片就会少掉1个,是9个圆片;第二种,两端都摆圆片,那么圆片就会多1个,也就是11个圆片;第三种,两端摆不一样的,正方形和圆片个数一样,都是10个。生:我觉得也可以是分成两类思考,根据刚刚我们学习的,两端都是圆片或者两端都是正方形,都可以看作是两端摆一样的物体,那么数量相差1;另一种就是两端摆不一样的物体,此时数量是一样的。
从第一层出示资源3、4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会把其看作同一类。在第二层出示资源1、2、3时,我们可以看出,同年龄的儿童在解决需要多少个圆片,表现出了不同的分类水平。一开始在资源收集时,学生的方法并不是很完善,但是在4位学生回答后,我们可以发现,在资源的这种呈现之下,学生的分类越来越清晰,建立了有依有据的分类思想。
3.3 资源的补充呈现,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
思维的创新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学生用一种灵活、新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求知的思维活动教师及时的补充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间隔排列》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最强大脑”环节:给出一个红珠黑珠间隔排列的手串。
师:如果是你,你将结合今天的知识设计一个怎样的问题考考大家?生1:手串中的红珠子多,还是黑珠子多?为什么?
全班:一样多。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生2:想象着把它剪开,拉成一条,那么它的排列就变成了两端不同的红珠、黑珠的间隔排列,而这种排列的时候,红珠和黑珠的个数是一样的。
整节课的教学一直在研究两个物体一一间隔地排成一排时,两个物体数量间的关系,而这种围成一个封闭图形的情况是作为一个补充资源出示。学生能将知识融会贯通,巧妙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不就是学生思维的创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