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策略研究

2022-03-18辛路娟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

天工 2022年21期
关键词:遗文云锦产品设计

辛路娟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华夏大地这片热土上先人的思想与创造力,书写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熠熠生辉的文明发展历程。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经超过四十项,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着很大的比重。在科技和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众多非遗的制作工艺不复存在,非遗传承人人数渐少,在互联网+给各个行业发展带来新业态、新形态的今天,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及应用成为新趋势。打造“互联网+非遗文创”将赋予非物质文化产品以新的生命力,掀起大众消费非遗文创产品的新浪潮。

一、关于非遗文创产品

(一) 非遗文创产品的含义

文化遗产主要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将具有一定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内容以书面或口口相传的形式保存下来,是不同的民族通过代际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传统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品设计两者之间本来是相互联系的,非遗文创产品是根植于传统文化且经过设计师加工设计的[1],合理利用非遗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把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积累的传统工艺、民间风俗等方面的优质内容融入设计中,为当代产品注入新的形式与活力。经过非遗文创产品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一种更加贴近当代社会的方式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中,通过融合与再创造,实现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目标。

(二) 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与发展现状

从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来看,非遗文创产品的研究存在起步晚、数量不足等缺点,而相关研究普遍针对性较强,主要探讨的是某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宏观上的理论探析与经验总结。我国关于非遗文创产品的相关学术研究于近年逐渐兴起。杨悦通过分析探讨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创新手段和产业创新手段,以期寻求有效开发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方式和促进梁平蓝印花布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发展的途径[2]。在互联网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探讨“互联网+”专业领域话题,文创设计还没有明确指出从“互联网+非遗文创设计”角度出发的概念,这将会是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和热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调整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之相应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节奏加快,而非遗文创产品则建立在以慢为特点延伸出的生活习惯与民风民俗之上。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方兴未艾的今天,非遗文创产品正以崭新的姿态进入公众的眼中。非遗文创产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价值、市场价值、产业价值等吸引着大众消费者的眼球。以非遗文创产品——云锦为例,云锦为我国南京特产,锦中极品,其锦纹柔美绚烂,它与苏州的宋锦、四川的蜀锦并名为中国三大名锦。其始于元代后兴盛于明清,早在2006年就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云锦文创产品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应用,采用云锦制作的服饰,主要分为整体使用云锦织造而成和小范围利用云锦进行服装装饰与点缀。整体使用云锦织成的服饰华美精致,更常见于各种重要场合的穿着,如高级礼服、演出等。小范围使用云锦的服饰更加别致新巧,更受现代人的追捧。第二类是室内装饰,云锦图案的色彩运用高贵明朗,活泼轻快,丰富的色彩进一步凸显了其装饰性,云锦的开发者也一直在尝试研发与现代室内装修风格相适应的陈设,比如传统字画经常使用的转轴形式、镜框装裱、艺术摆件饰品等,在一些既定的环境下,可以尝试把窗帘、地毯等物品的实用性与云锦的装饰性相结合,应用于现代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三类是云锦系列的手工艺品,如云锦制作的钱包、手机袋、男士领带等,这一类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与追捧[3]。

从以上研究不难看出,目前像云锦一样的非遗文创产品的应用还是以服饰、装饰、收藏文玩为主,但制作水平也呈现出参差不齐、功能局限、价格虚高、版权意识淡薄、与大众消费者心中预期不符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国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但这也是非遗文创产品重塑形象、焕发新颜的历史性机遇。新时期下,非遗文创产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创新,就必须紧抓互联网带来的巨大潜力,走好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这条路,面向市场、面向大众,引领地方与产业经济发展。

二、非遗文创产品发展模式与设计要素

(一)非遗文创产品的发展模式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可视化、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逐渐融入非遗文创的研发、生产以及营销等诸多环节之中[4]。早在2006年,Yang C,Sun S,Xu C三位学者就通过实例研究了虚拟现实技术、3D建模和纹理恢复等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为实现非遗文创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把握整个产品“产品定位—研发设计—生产加工—渠道搭建—品牌培育—营造推广—市场反馈”的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通过前期充分的市场调研在深挖地域文化和发现潜在的消费需求基础上,由市场需求入手找准产品定位,做好产品创新设计,进行专属创新研发,并进行产业格局和生态塑造的供给侧改革,由此衍生崭新的生活与工业生产模式。在产品研发完成之后遴选优势厂家进行产品交付,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做好产品销售渠道的搭建,借助多媒体资源导入,助力非遗文创产品的品牌培育与营销推广,投放市场后结合消费者的反馈深入挖掘非遗文创的潜力,从而反哺产品设计,真正把非遗文创做到活态化和创新可持续发展。

(二)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要素

设计是人类对创新实践活动的一种创意、构思、策划与执行。一项好的设计不仅可以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更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开拓出新市场,设计上的创新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推动人类文明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从手工业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现今互联网+时代,设计横跨多个领域,通过艺术、商业、技术的互相交融,源源不断地出现符合时代需求与大众期待的经典之作。非遗文创产品要想实现可持续传承,离不开设计,只有设计才能促动非遗文创产品创新发展。

三、互联网+视域下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策略

(一)加强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关注持续加深,政府也加大了对非遗文化的挖掘、保护以及传承,这使饱含着民族文化情感与记忆的文化遗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推广普及,新的非遗文创产品不断诞生,为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在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成果显著,并且呈现出协同共享的趋势。任何产品甚至产业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都离不开创新,创新创意一直是中国文化延续的血脉,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同样离不开创新与创意。

1.重视创意与设计主题的结合,找准产品定位。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到产品的创新设计,都是一个勇敢的跨越。要推动非遗产品的设计创新,就要具备清晰准确的设计目标、找准设计主题。要展开对原有非遗的深入研究,就要精准把握其历史内核,形成对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认知体系,并基于此确定设计主题。整个设计过程要关注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和市场情况,在充分协调当地群众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寻找非遗文化与产品创意的完美结合点,兼顾非遗文创的观赏性、功能性以及实用性,找准产品定位。

2.突出产品自身特质,树立品牌形象。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往往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且各个环节之间不能孤立存在。特色是产品的灵魂,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要在找准产品定位、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相关非遗文化的感情色彩,在设计中下功夫、费心思,结合非遗文化背后的地域文化、历史内涵、故事性等特征,选择符合文化感情表征的设计材料,充分考虑制作材料的质地、环保性能,选择适当的制作工艺,合理利用图案色彩做好产品的优化,追求产品的文化特性、材料质地以及工艺过程之间的最佳结合方式,挖掘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符号,并融入产品中。从外观、材质、色彩、工艺等方面突出产品的自身特质,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从而进一步缩小消费者与非遗文创产品之间的差距,从而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消费者的内心深处树立产品的品牌形象,让非遗文创产品更具有市场价值。

(二)打造IP+产业跨界双品牌运营模式

IP(Intellectual Property)特指从“知识产权”引申到“知识财产”,即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的精华,也即大众熟知的、有自己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和文学。IP可以是一种形象、一个抽象概念,甚至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近年来,“互联网+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致力于打造优质的非遗文创IP。IP希望通过自身价值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IP的效用最大化,形成一定的盈利模式和产业链。通过IP圈层,可以使古老的非遗文化以新兴产品的形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加深大众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界指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领域有效碰撞,整合有利资源通过创意设计与研发激发非遗的活力,促使非遗文创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和市场服务。当前,正处于文化新纪元时期,文创设计的策略不断出新,专业边界也日趋模糊。进行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时,或进行非遗文创跨界合作时,要善于把不同领域、不同创意的元素相互渗透,从而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与创意,通过跨界合作让传统工艺创造新价值,引领新风尚。四川省的锦思文化就积极与泸州老窖、川茶集团、六神集团等知名品牌进行合作,推动单品研发,结合IP+产业跨界双品牌运营模式让不同产业之间实现深度融合,这样的运营模式能够促使单品品牌在主品牌的影响下获益,从而达到优势共享的效果。

(三)搭建“互联网+”非遗文创产业平台

网络经济条件基于用户流量与商品数量、质量等互补形成了新的商业生态系统。互联网时代赋予了非遗文创产品设计新载体,“互联网+”改造优化了非遗文创产业的组成架构和传播方式。借助互联网的推广传播,能够有效提升非物质文创产业的时代内涵和市场竞争力。在“互联网+非遗文创”背景下,需要将文化创意、现代设计、新媒体营销、融媒体等多种理念有机融合在一起,借助各方力量,通过产品设计中的配套活动完成非遗文创资源的整合与再创造,完成“互联网+非遗文创”产业平台的搭建。

一个健康发展的“互联网+非遗文创”产业平台应该有如下几个特点:(1)有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和扶持;(2)平台上各个参与对象之间互相作用能够产生聚集效应;(3)“互联网+”主导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及整个平台的自我演化;(4)跨界融合。平台的专业边界是模糊的,创新设计结合现代传播扩展非遗文化美学,可以拓宽公众感受体验非遗文化的渠道,以现代营销确立非遗文创新的市场价值;(5)市场参与。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要不断吸收市场的反馈,根据大众的意见进行产品的再创造,提升产品的生命力。在政府、应用型高校、创意人才(非遗传承人、美术家、非遗设计师、高校艺术类师生等)等多方非遗文创IP协调创新研发力量的努力下,把控非遗文创产品的定位、研发设计和生产加工环节,考量产品的价值文化、地域文化、品牌文化等设计着力点,促进非遗文创产品高端要素的设计、开发和共享,促进“非遗传承+现代设计”的有机创新,实现整个产业链的特色主导与聚集效应。联合第三方文创企业扩展文创产品设计与输出的专业边界,结合IP+产业跨界双品牌运营模式,让不同产业之间实现深度融合,完成跨界创新,达到优势共享的效果。线下通过非遗文创体验空间进行非遗文化的教育、体验和培训,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如短视频、直播、展览等途径进行传播,完成文创产品的线下推广与文创氛围的营造,确保非遗IP的有效输出,推动实现非遗产品在设计、内容、产业链、传播渠道等多维文创化格局,以现代化的思维、艺术设计、技术产品促进非遗文化的线下新发展,提高地域文化和文创产业的内在价值。借助“互联网+”联结非遗研发与推广,构造非遗文创产业的生态圈,形成该产业的有效闭环,促进其良性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向繁盛、弘扬民族自信心的必经之路。本文从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现状、发展模式与设计要素及设计策略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加强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创新、打造IP+产业跨界双品牌运营模式、搭建“互联网+”非遗文创产业平台的思路,以期提升非遗文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延伸非遗文创产业链,实现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遗文云锦产品设计
《金陵四景》(之一) 金文云锦作品
《春暖花开:书籍设计》《粤东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实践研究:文遗复兴,梅州好礼》
智能产品设计
构建非遗文创产品开发的生态模式
基于S-O-R模型的非遗文创产品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
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效果
天工云锦继梦涟漪佳地
《冷·暖》
《教堂之夜》
LESS IS MORE:极简主义的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