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崔沁《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022-03-18长春师范大学孙佳欣

成才 2022年11期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秦师文言文

■ 长春师范大学 孙佳欣 于 为

1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背景分析

1.1 文本简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教师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阅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本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不费一柄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之约,劝退秦师,支走晋师,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1.2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与必修上册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经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对于了解大意以及归纳相关知识点学习也更加容易。不过初中对于文言文语法要求相对简单,绝大部分同学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当的难度。并且要通过听读、朗读等充分调动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以带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所以在进行《烛之武退秦师》学习之后,学生应该对《左传》有关知识有一定了解,通过这一篇文章的学习增强对历史文化的理解,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也使学生通过对这篇文章中的审美体验,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与鉴赏品味。

2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结构分析

崔沁老师的这节课是一篇精益的讲解和赏析课,在导入时直接以《左传》为开始,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历史史实为线索串联全文,将历史故事的发展与故事情节连接在一起进行讲解。崔沁老师重点突出秦晋围郑的历史缘由,使学生从正面了解郑国的境地,而后又通过地理环境对其历史情节分析,也从侧面让学生了解郑国的境地。在讲解的过程中,崔沁老师通过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将历史情节的推进变化,波澜起伏讲得淋漓尽致,但又并不缺少对写作手法的评析。对叙述散文中的跳跃感以及婉曲这种修辞手法的教授也是自然而然的启示同学们,不是一味地灌输给同学们,而是用实际生活经验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最终结尾之处为同学们留有悬念,让同学们自主进行探究,引起同学们的兴致也能达到反思效果。崔沁老师整节课的节奏都是缓慢且有序,像讲故事一样向同学们娓娓道来文本的内容,最终学生不但了解了《烛之武退秦师》,也对《左传》有了更深的认识。

3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特点分析

3.1 以交叉学科教学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交叉学科是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简单来说就是学科中不再是单纯的某一个学科知识,而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学科间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某一领域的研究,而是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在教学中,也有教师会通过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进行教学,教师将两学科之间相互联系,这样不仅增强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理解性,也可以使学生对学科之间进行全面发展。

《左传》本身就是先秦历史散文,历史渗透性极强,教师无法从单一语文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崔沁老师讲的是一篇精益的讲解和赏析,这里必然有历史,不但有历史,而且有历史的地理、战争的情况图式,我们看得都非常清楚,无论是历史的讲解还是地理的讲解,这些都是为了理解课文服务的。《左传》之中,有许多跳脱的情节,如果不对这些情节做出补充,同学们无法去体会更深层次的内涵,这其中包括的人文精神历史文化内涵学生也是无法了解的。若是不能了解其中的人文精神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学生便没有办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也无法正确地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学生对文本的历史背景产生空白时,是无法做到准确的理解文本的。学生更无法领会为什么烛之武会有那般推辞,也无法明白当时的危难有多么的急迫。讲当时的形势,晋侯秦王围郑,教师说演讲这里有文化的问题,同时,有史家的立场客观的公正,有史家的褒贬在其中,这就涉及我们的传统文化问题。所以这里更要有历史的教学,只有加入历史的教学,学生才可以更简单直接地理解这些知识,理解这些历史知识后才会从中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样的交叉学科教学不仅使学生更加容易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使学生更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为以后学习《左传》打下基础。

3.2 以实例教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知

崔沁老师在讲授婉曲手法时以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为例,大概讲述了女主角白流苏,跟着男主角范柳原从上海到了香港,然后经历了大轰炸以后没死。白流苏就这样对着范柳园说炸死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她将语文问题生活化了,这样带入现实问题之后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婉曲的手法。高中同学正值青春期,对待《诗经》一定会带入自己的情感,以此来感知文本中人物所表达的感情。青春期的同学们的情感体验也相对初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崔沁老师以此唤醒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更有利于同学们对于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同学们之前也学习过《诗经》,对《诗经》的内容也相对较为熟悉,崔沁老师以此为例,不仅将教学内容延展,也可以以新知而巩固旧知。课堂上呈现的知识本就不拘泥于文本之中,任何有利于学生解读文本的知识内容老师都可以将其带入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崔沁老师以这种方式直接将学生与文本的关系拉的更近,而且不仅局限于文本,在文本之外,却又不是完全的脱离文本。将文本外延,利用外围知识层层深入突破文本知识,从而使学生达到理解领会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当文本的年代离学生较远时,学生可能没有相关的理论经验与之联系,此时我们的确应该寻找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经验,也就是通过实际例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对文本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烛之武退秦师》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极为遥远,学生并不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这就需要老师通过对实例的运用,帮助学生体会文本表达的感情,对文本进行更全面的认知。

3.3 以沉浸式教学使学生享受学习过程

与大多数课堂不同的是,崔沁老师的这堂课相对来说安静了许多,但学生的参与感却丝毫没有减少。崔沁老师在讲述的过程之中,学生被他的讲解所带入从而沉浸其中,因此安静了许多。别的课堂欢呼雀跃,而她的课堂却安静,同学们都听得如痴如醉,在我看来,这仿佛不是上课,而是在听长者讲故事。看过的课堂实录中,大部分的课堂师生互动性都比较频繁,而崔沁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仅有几次,大部分时间都是崔沁老师一个人在像讲故事一样为大家去解读文本。同学与老师的互动并不在口语之上,而是心灵上的互动。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观察到学生的视线一直追随着崔沁老师,这样的沉浸式教学可以真正地让学生对这个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与反思。沉浸式的教学,不拘泥于形式上的热闹,也不强求形式上的热闹,老师只是追求心灵上的沟通,学生并没有与老师刻意的互动,几次的对话也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对话,是学生的真心流露,也是使学生真正地做到了反思和体会。语文教学其实是情感教育,现在的学生语文成绩不好,不是不喜欢学习语文,而是缺乏学习动力,老师要唤醒学生内心,让他们自主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这种走心式互动,沉浸式教学更加考验一个老师的实力,也更可以证明一个老师的实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更深刻的感知文本,从而进行更全面的理解。

4 反思与启发

崔沁老师这节课的视频对我的影响颇深,不论是其雄厚的文学底蕴还是独特的讲课风格都使我受益匪浅。崔沁老师以史实入手串联全文进行了交叉学科教学,在今后的叙事型文言文教学时,我也会使语文与历史相互结合,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弥补学生对当时历史背景的知识缺失。实例教学也是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实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的理解文言文,通过对实际例子的运用,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消除文言文与学生之间的历史间隔,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沉浸式教学理念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反思,授课时不拘泥于形式,只追求与学生更好地沟通,让学生真正地做到对文本进行思考,不强求形式的热闹,在教学结束后还能做到让学生沉浸其中,这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

猜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秦师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礼与利的契合:也谈《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