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学中合作教学法研究综述

2022-03-18吉林师范大学付元元

成才 2022年11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法理论

■ 吉林师范大学 付元元

1 合作教学法的概念界定以及理论依据

1.1 概念

在近十几年来的研究过程中,专家以不同的层次、视角和方向对于合作教学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于是获得的概念也都不尽相同。关于合作教学法,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赖特、美国教授斯莱文、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约翰逊兄弟等,还有我国著名教学家王坦、王红宇等。在认真地阅读国内国外的专家对合作教学法研究的结果过程中发现,虽然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但对其定义仍有共识。

美国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必须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小组的全体表现是最终的评价标准。它是一项由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活动,是有着明确教学目的和目标的以目标为导向的活动。约翰逊兄弟强调,合作教学时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作用。我国的王坦也提出了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学活动中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小组里的同学互相帮助、一起进步的教学方式。

因此,合作教学法就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指导,小组内的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学习,最后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教学活动。

1.2 理论依据

合作教学法在国内外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并且通常会应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由此可以得出合作教学法具有普遍适用的特性。至于合作教学法为什么能受到这么优厚的待遇,这是与它的理论价值是分不开的。

1.2.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尔伯格等。建构主义尤其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并将学习视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从自己已有的智力经验中建立理解。他认为孩子对外界的理解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儿童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使其认知结构逐渐完善。罗伯特·斯滕伯格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更深入地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他们认为个体的主动性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合作教学过程中,课堂是一个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遇到了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形成一个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在他人(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学习,在一定的帮助下学习知识的获取是通过意义的建构来完成的。由此,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知识不是老师传授的,而是学生主动地学习获得的。这反映了学生在课堂中是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其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试着去解决在建构知识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这是个体主动性的重要体现。合作教学的过程和建构主义的理论是互相符合的,因此,合作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之一就是建构主义理论。

1.2.2 选择理论

选择理论诞生于美国,是著名学者格拉斯所提出的。按照选择教育的理论来说,选择性理论是一种满足学生需求的理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不仅仅是对学生成绩的判断,更重要的是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建设是否到位,是否给予学生细心的培育。学校是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地方,负责找到学生心中最重要的东西即自尊,以及他们的归属感等心理追求,学校满足了以上需求,那么学生关于学习的追求也不会变成一件难事,必然水到渠成。

换言之,在现今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好的普遍现象,比如学生不主动学习、成绩较差,并不是学生笨造成的,而是没有学习的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如果学校能够利用各方的力量,努力满足学生对自尊和归属感、自由和娱乐的心理需求,那么学生也会积极地配合学习,学习成绩理所当然地提高了。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17世纪以来,在课堂上一直采用的是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全班教学确实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其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结果显而易见改革也正在到来。这些改革的目的可能打破了传统授课制带来的刻板性。18世纪,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在英国已经很普遍了;到了19世纪初,这种学习方法传入美国,而且还得到迅速的发展,特别是杜威将合作学习作为他“边做边学”教学方法的一部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合作教学法这一概念被苏联教师沙塔洛夫提出,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理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的学校,都开始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此外,许多学者都在从事合作教学的研究,这导致教学方法在组织、实施和教学等方面获得了不错的科研成果。

罗伯特·斯莱文(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约翰逊认为,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拥有结构性以及系统性,必须根据学生的能力、性别和其他因素将学生分成小组,以提高学生通过开展团体合作、提高学生对团结与合作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解决问题的信心,从而实现集体目标。合作教学法是基于学校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成绩较低的学生学会知识点。合作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小组教学,它结合学生的需求来部署课堂,以确保超过90%的学生达到教育目标。基于公平教育的考虑,教师必须充分考虑班上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开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情况。约翰逊兄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研究者)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努力,使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达到最大化。

2.2 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合作教学法,国内的研究甚至比国外还要早,《学记》中就提到“孤学无友”,古人的智慧早已潜移默化地实践了合作学习活动。朱熹(南宋的儒学大家)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一直强调两点:一是注重自学;二是鼓励不同的学派之间的交流和质疑。到20世纪80年代,合作教学的词汇才开始进入中国并吸引我国学者的注意力,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学者积极参与研究和调查,并迅速从沿海地区传播到大陆,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丁邦平教授在《合作学习——大面积提高学业成绩的理论方法》中认为,与传统的课程活动相比,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会更加踊跃地进行到学习这一活动中去,而且对于自己应该完成的学习活动,会更努力地完成。并且,他觉得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一次次的小组合作锻炼出来的,靠的是后天培养。那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合作能力也可以像听说读写一样,可以培养、可以经常练习。我国著名合作教学教育家王坦在《试谈合作学习对现代教学论的贡献》中认为,合作教学法不局限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让学生主动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才是合作学习的一大优点。合作教学法可以看作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双边甚至是多边交流的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表演技能”,主动地进行滋味展示。

3 现有研究的不足

3.1 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合作教学法在我国早就有萌芽,并应用于实践。但是一直无人系统的研究其理论,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才展开系统研究,但是这就直接导致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时间严重不均。教师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合作教学法,但是具体怎样用却不知。

3.2 与教学的实际联系的不紧密

任何一门科目都可以使用合作教学法,但是每一门科目都有其独特之处。数学就是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抽象思维的学科,对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对于小学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还是较小,学生的智力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不足。不过,小学生与生俱来的极大的好奇心可以被老师紧紧抓住的话,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加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爱上数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运用合作教学法,根据数学这门学科专门打造实践方法。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教学法理论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