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线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SWOT分析

2022-03-18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魏忠英

成才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育人思政

■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魏忠英

■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步勇星

1 背景

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逐渐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高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线上教学是指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创建线上课堂实现教育教学的活动。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提供了线下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而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线上课程思政的研究比较匮乏,对在线课程思政提出的建议更是很少。笔者运用SWOT分析法对在线课程思政的优势与机会、劣势与挑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如何做好在线课程思政育人的策略建议。

2 在线课程思政SWOT分析

2.1 优势与机会

2.1.1 教学资源丰富

挖掘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是做好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在案例或素材选择上,需要选取恰当的思政素材才能促成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开放的教学资源,还拓展了高校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互联网+”带来了丰富的资源、渠道、容量和共享机制,使在线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有了更加精彩的教学内容。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做支撑,并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教学资源库等共享资源的建设以及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资源访问更为高效便捷。从学生方面来看,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启发式学习;学生有丰富且便捷的资源获取通道,去满足差异化个性化学习需求,选取适合个人的学习资料,从而更好地提升了教育质量与公平。

2.1.2 教学互动高效

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单纯的课程内容传授,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情感交流互动是寓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之中的有效途径。师生交互水平是影响在线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线上工具的支持下,学生与教师、同学、媒体、资源等因素有了更多的交互机会,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生与内容交互等形式可以贯穿于在线课堂的各个环节。线上教学互动可以是一对多,并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可以实现平等对话。非面对面的交流,可以使学生摆脱思维方式的束缚,更加主动地提问和回答。师生双方同处在屏幕前,老师可以即时推送各类参考资料,学生之间也可以分享已有的优质资源,教学资料的分享,更加便捷,并呈现出多向性。通过双向高效互动,信息可以有效传导,教学效果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更容易激发,并能够及时完成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从而使教与学发挥更大的价值。

2.1.3 教学方式多样

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兴的教育教学形式,给在线课程思政带来教育教学变革。教学方式多样更加利于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利于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在线课程的设计既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又要搭配合适的教学方式,达到推进各学科协同育人的目的,从而从根本上落实育人实效。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去考量。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可以利用新技术,选择丰富的教学方式,创造性设计教学内容,更好地实施在线课程思政。

2.2 劣势与挑战

2.2.1 获取知识碎片化

微信公众号、博客、微课等多种网上教育资源,大部分缺少系统化,学生就很容易碎片化地去获取知识,最终导致思政育人效果的稀释;因为网络资源丰富并且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学生群体乐于通过便捷的网络渠道寻找资源,这就会给学生一种“似乎很简单”“网上都有”的感觉。碎片化的知识容易聚集,却更容易流失,致使学生学习“迷航”。这么来看,信息化环境获取知识的弊端就包括会带来知识的“稀释感”。如果学生缺乏善于思考和化零为整的能力,就很难将新获取的知识进行完整的体系化,同时也很难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体系当中。尤其是各类微信公众号、移动端APP等资源推送的内容层次多样、良莠不齐,各类随机性的碎片化的知识获取很容易影响学生的独立判断和科学思辨的能力。因为认知范围的差异、知识储备的差异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学生对碎片化知识获取更加不均等。既然学生的知识获取机制和学习能力具有不可控性,那么在此基础上的学习显然缺乏延续性和科学性。

2.2.2 教学督促形式化

线上课堂中老师毕竟不能直面观看到所有学生,通过提问互动或其他的课堂实践活动来督促学生听课学习,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学”这一边的自觉性。一旦学生“走神”,来自教师的教学督促就不再有意义。无论使用哪种在线教学工具,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教师线上“教”很容易变成了单向的直播。比如教师准备充分而且讲得津津有味,虽然老师感觉良好,但学生如果将电脑或手机放在一边,做他自己想做的事,“学”的真实情景就被堵塞了,教与学的同步性就会产生失衡。

2.2.3 技术不熟练

教师在线上教学的主导性非常重要,而发挥主导性的前提之一是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掌握和熟练运用。技术不熟练会影响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就会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下降,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更没有学习效果可言了。

3 改进建议

3.1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2020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由此可见,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线上课程思政建设成功的关键同样在于任课教师。线上课程思政如何进头脑,有效果,关键在于任课教师作为线上课程思政的设计者、执行者与推动者,要主动积极和创造地进行线上教学设计,并应用于课程实践。有效的线上课程思政要有思政教育能力的教师,要有思政敏锐度;需要善于言传身教、热爱教学并全情投入的教师。只有做好专业的线上课程思政备课工作,才能去谈线上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3.2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自身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持续使用信息技术增加驱动,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具备线上课程思政的教学新思维方式,并不断进行教学改进反思。要利用好如大学慕课、腾讯课堂、智慧树等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在混合式教学、智慧课堂、翻转课堂中扮演好多重角色,比如资源共享者、教学设计者、研讨互动者等,并实现由“教”向“导”转变。高校师生要有应用信息技术的内部驱动力,做好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够从在线课程思政教与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高校要在管理和培训层面高度重视,推进教师信息素养专业化发展,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高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信息技术使用能力,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并在自己精通信息化教学的同时,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3 建立合理监督机制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在线课程思政应完善督导管理运行环境及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做好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学习资源的过滤与筛选,然后再传播到学生当中。授课老师确保自己的线上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讨论内容健康科学,防范网络有害信息的传播。各类数字资源要准确鉴别,明确审批、论证流程与使用机制。同时还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和传播渠道的监管治理,制定评价和监管的相关标准,履行好审核监管的职能。要严格规范线上教育资源的使用审核流程。建立内部教学审核机制,完善备课环节的前审制度、课程实施的中审制度和教学考核的后审制度。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