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历史融入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2-03-18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戚庭跃
■ 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 马 跃 戚庭跃
红色历史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人文资源,它包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不论是在思想道德方面,还是在增强人文修养方面,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地方高师院校作为师范人才培养的重要营地,重视红色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实现红色教育,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
1 红色历史与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关系
1.1 红色历史与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
1.1.1 特殊性
红色历史与红色文化资源是具有特殊性的,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时间上的特殊、空间上的特殊与人物的特殊上。在时间上,红色文化贯穿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中国实现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在空间上,红色文化资源遍布我国土地,城市和农村都有着丰富的红色历史记录和红色文化资源。正是由于红色历史与红色文化资源的这种特殊性,让其具有足够的可应用价值,让其能够适应于高师院校人才培养。
1.1.2 多样性
红色文化资源的外显具有多样性,这使得红色历史与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融合同样具有多元化特征。红色历史与教育相结合后,其课程资源具有以下几类:一是物质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文物、红色历史遗迹等;二是非物质资源如红色文学、红色艺术作品、革命精神等。多样性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基于红色历史与红色文化传承的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具备了应有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特色。
1.1.3 教育性
红色历史与红色文化资源具有较为明显的教育性,该特点是红色历史能够融入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最根本条件。红色历史教育说到底就是一种精神教育,它在向学生传达红色历史的同时,还传播了红色历史背后的文化与精神,实现与学生思维方式的对接。因此,红色历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1.2 红色历史与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联系
1.2.1 红色历史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提供红色教育资源
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使其进入教育领域后,将会产生丰富的课程教育资源。不论是红色物质资源抑或是红色非物质资源,都将会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带来足够且多元的培养资源。这一方面让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具备了红色教育色彩,另一方面让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更加具有社会主义人文特色,符合我国当下的教育环境。
1.2.2 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运用红色教育资源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传承
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融入红色历史和应用红色文化资源,推动了红色历史与红色文化的传承。不论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何种红色文化资源,都在一定程度上让红色历史得以重现,让红色精神得以在学生群体中传递,让红色文化得以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所继承。所以,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运用红色教育资源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传承。
2 红色历史融入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2.1 是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的必要举措
将红色历史融入进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这恰恰是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所要追求的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点是历史价值观,也就是对历史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而红色历史的融入,将会引导历史学专业学生对历史上的善恶、进步与倒退、正义与否形成清晰的认知把握,最终能够将对红色历史的认知延伸到自己的成长和对当代社会的认识上,并且能够从这个过程中获取足够的个人发展养料,最终付诸实践活动中。
2.2 是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重要渠道
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将红色历史及其红色文化贯彻进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无疑有助于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发展。前文提及,我国红色历史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丰富了红色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值得传承的红色精神、值得发扬的红色文化,是我国的非物质瑰宝,需要不断有人去传承。
2.3 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方式
将红色历史融入进高师院校历史专业人才培养中,有助于培养出德行兼优的历史专业人才。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且丰富,不过,这个时期的学生也处于重大的转折期——他们看待世界的视角在此时期开始逐渐展开,独特的人格也在此时期快速发展。对于历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对其培养过程中融入红色历史,不仅与其专业培养相适应,更有助于引导历史专业的学生构筑一个正确的、合理的看待世界的视角。因为红色历史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引导作用。
3 红色历史融入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3.1 前期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奠定融合基础
3.1.1 重视红色历史,研究红色历史与历史学专业人才的联系
地方高师院校要想在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应用红色历史并且发挥其价值,首先要做的便是提升对红色历史的重视程度,主动研究红色历史与历史学专业人才的联系。只有理念先进,后续的各种实践活动才有正确方向,只有不断地更新对红色教育的认知,才能有效推动红色教育与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度融合。地方高师院校的领导层自身需要加强学习,主动提升对红色历史和红色教育资源的认知,与此同时,还要将红色历史的价值与红色教育理念传达给历史专业的各层教职工,推动历史学专业教职工对红色历史的教育价值形成足够高的认知水平。
3.1.2 做好培训工作,提升教师队伍的红色历史资源应用能力
任何教学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主导是教师。因此,要将红色历史贯彻进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足够的师资力量是必要的。在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授课教师作为培养活动的主导,自己首先要对红色历史具备一定的认知,其次还需要对红色历史背后的教学资源具备一定的发掘能力和应用能力。只有自己对红色历史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根据学生的培养需求向其渗透进合适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
3.2 中后期工作:设计课程体系,完善保障机制,实现深度融合
3.2.1 使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内容与红色历史相融合
红色历史要与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双向融合”,就要针对历史学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合理的构建,让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设计与红色历史相互融合。在此要求下,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红色历史穿插、嵌入进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形成一种协同育人效应。同时红色历史与思想教育课程的融合,高师院校的历史学人才培养避免不了教育心理类教育,如教育学、心理学、历史教学论、教育思想史等,在这些思想类课程中,地方高师院校同样需要将红色历史背后的红色精神与红色思想与其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教育思想,实现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内容与红色历史的深度融合。
3.2.2 针对红色历史与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构建监督考评机制
为了红色历史与地方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不断深度并且持续融合,地方高师院校必须制定一个完善的监督考评机制。从监督考评方面来说,地方高师院校的领导层和相关管理部门要联合制定监督考评制度,定时定期定量地对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红色历史渗透情况进行监督与考评,时刻把握住本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红色历史融合进度,并适时地进行敦促。从反馈方面来说,地方高师院校的校方或者历史学专业的指导教师,可以定时地、有计划地发放调查问卷或者投放匿名纸箱,收集学生对于红色历史与教育活动融合的评价,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建设评教系统,鼓励学生上网评教,通过反馈系统,院校和相关指导教师可以及时的察觉到融合教育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从而完善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提升培养学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