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花英烈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

2022-03-18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魏忠英

成才 2022年11期
关键词:雨花思想道德法治

■ 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 魏忠英

1 问题提出

雨花英烈精神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京的红色文化名片。雨花英烈精神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挖掘雨花英烈精神的“魅力”,将其融入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焕发生机活力的重要源泉。要想发挥雨花英烈精神的育人价值为大学生“强筋壮骨”,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智慧运用,教学设计就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已有研究表明,雨花英烈精神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而且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有深刻关联,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教学,有利于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有利于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育人价值受到学者的普遍认可。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实践开展样板化、融入实效不强等问题,并且针对进一步课程教学如何设计的成果较少。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大学生的“第一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堂主渠道。笔者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探究雨花英烈精神融入教学设计各环节,具体开展中如何转变思路,以期为同类课程融入本土红色文化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2 雨花英烈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转变

2.1 教学目标——变“强塞”为“融入”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应当通过自己的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了解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增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也有思政教师积极尝试将雨花英烈精神运用到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并且做出了实践探索,然而教学效果参差不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利用它来丰富教学素材,而是要把掌握和弘扬雨花英烈精神有意识地“融入”课程教学目标。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主要以人生选择、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理念、道德觉悟、法治素养为基本线索展开,最终实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雨花英烈精神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价值理念具有趋同性,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核心内容具有相通性。一方面,在对雨花英烈精神进行新时代解读的同时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时代使命的达成。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能够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和弘扬雨花英烈精神。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教材内容中加入雨花英烈精神具体内容,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教师精心选材,巧妙设计,制定课程德育和红色文化教育的双重教学目标,淡化强行塞入的痕迹,变“强塞”为“融入”,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享受到雨花英烈精神的熏陶。

2.2 学习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感受”

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新时代下弘扬雨花英烈精神需要青年的接力,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如何变被动接受者为主动传播者,是值得教育者深入思考的问题。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红色基因的种子,然而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感受”,而不应是“被动接受”,这更符合以学生为中心并最大程度实现学生的学习自主的教学理念。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大学生的“第一课”,其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围绕着大学生是“当事人”,而非“旁观者”,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能对学生的人生观形成和道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做到知行合一。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即学习者分析,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最终目的是设计出让学生用心参与到课堂中来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内在意愿,改变传统课堂“教师想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现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教师要发挥作为引导者的角色作用,给学生提供“主动感受”的情境。这些情境可以通过用任务驱动、利益驱动、荣誉驱动或问题驱动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使他们启动“主动感受”的状态。雨花英烈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不在于给学生讲授知识,而在于将其所含的思想、观念、道理等转化为学生能够思考或体验的内容,换言之,雨花英烈精神不仅要“入教材”,更要“入脑”和“入心”,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这是思政教学最深刻的教育方式。

2.3 教学方法——变“单一”为“多样”

在传统课堂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中,展示红色文化内容主要是采用案例展示、叙事化的方式讲授,雨花英烈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前后的教育效果很难说会发生很大差别,因为并不能保证会引起所有同学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丰富传达雨花英烈精神的形式,努力尝试让雨花英烈精神从“抽象”变为“具体”。引导学生深入感受雨花英烈精神的具体方法有多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情境性,触动学生心灵。越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感受越是深刻,才会真正有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

(1)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烈士纪念馆,体验真实情境。让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学习雨花英烈的生平事迹,瞻仰先烈遗物,进一步加深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识与理解。

(2)情理结合、情感共鸣,讲好革命故事。让学生实地访谈雨花革命英烈的亲人、朋友,收集红色故事,或者邀请他们开展讲座,让学生在穿越时空的交互中感悟信仰、感知情怀。在雨花台殉难的革命英烈来自于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待我们不断去发掘。

(3)任务驱动拓展学习,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比如《雨花英烈画传》,推荐学生观看雨花英烈精神主题文艺作品,如大型交响组歌《雨花台——信仰的力量》等,以写读后感或观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体会,教师还可以从中择优鼓励部分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利用“互联网+”思维拓宽新的教育渠道,线上线下相融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典型特点是网络思维强,因此要立足学生,利用网络新阵地,如学习强国APP、抖音微视频等自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创作网络作品,以大学生喜欢的方式积极宣传雨花烈士精神等红色文化,激励起年轻人昂扬向上、志存高远的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2.4 教学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如何全面并且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关系到雨花英烈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通常采用同一种检测方式衡量每一个学生的知识获取程度。在教学大纲和教材统一的模式下,最常使用的就是通过考试成绩来区分学生的成绩等级,很难施行“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这种传统评价方式有一定的弊端,很难实现对学习者思想状况的评价,而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学习倦怠、参与度不高和学习投入水平低等现象。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重在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在实践层面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内化。教师应该将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全过程,全面而有效的评价方式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过程性评价不仅能够起到驱动学习者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教师及时地获取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和改进建议。以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即通过设计课后学习体会问卷,为学生设计表现性评价工具,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体验的过程和获得感。课后学习体会问卷着重于了解学生课程学习态度、知识的有意义建构、情感维度变化及行为倾向发展状况。量表设计与问卷工具可以及时观察学生行为表现、及时了解学生真实需求,而且能够真实评价学生的认知目标、情感态度目标、价值目标是否有效达成。

猜你喜欢

雨花思想道德法治
雨花·艺术 杨斌作品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雨花》总第800期出刊献辞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晴雨花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