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22-03-18三亚学院杨军玲
■ 三亚学院 杨军玲
1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特点
新时期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呈现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教育性。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意识予以引导时,务必要以高等教育目标为基础,同时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以及行为动向,有针对性地制定日常的教育服务和管理,进一步突出自身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分别从心理健康、思想政治以及专业教育等角度入手来推进辅导员工作。其次,政治性。为了能够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高校辅导员需要将思政教育作为日常的工作重心。引导大学生尽快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与政治信仰,让他们认识到原有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中所存在的不足,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再次,基层性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需要面向学生来开展,务必要从平等的角度入手与学生展开深入沟通,尽可能与学生建立起朋友关系,让他们可以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倾诉出来。最后,服务性。高校辅导员需要严格贯彻服务理念,突出以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角度入手来细化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切记不要以上传下达的方式来与学生展开沟通,而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处理校园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打造出更加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
2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2.1 管理模式落后
如今,仍然有很多高校正在沿用学生处与分院系联合管理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需要由学生处来安排,而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人事关系和年度考核则由各个分院来负责管理,但由于高校内的学生处大多由校党委来进行分管,因此会将辅导员的身份判定为行政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从另一个角度加以分析,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相对繁杂,不仅要关注学生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时还要重视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心理辅导工作,并且还有一些辅导员会负责日常的专业课程,这就使得辅导员的精力和时间被严重分散。照此状态长期发展下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会持续加大,十分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高效推进。
2.2 工作量大
在高校内,很多辅导员每天都会处于应接不暇的繁忙状态,凡是涉及学生的大小事务都会直接联系辅导员。这就使得很多辅导员将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放到了工作实践上,没有更多的精力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但从外界的角度来看,仍然有很多人认为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十分闲暇,尤其是在分配琐碎的工作事务时会优先考虑辅导员,例如教学辅助、公会管理以及人员接待等,使得高校辅导员很难有整合的时间来理清工作思路。
2.3 辅导员成长受限
一直以来,高校都并没有针对辅导员的成长问题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深入了解可知,当前的高校辅导员普遍十分年轻,大多刚刚毕业于本科院校,很少会有博士毕业生来负责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中的人才流动性较大。出现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辅导员在高校的行政岗位中并不具备较高的地位,基本处于阶段性的岗位状态,并不能够将其以位置以为之奋斗一生的职业。另外,还有部分辅导员因为年龄与工作经验的限制,在日常的工作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长此以往,将会让挫败和失望情绪递增,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
3 改进对策
3.1 与时俱进,创新辅导员工作
3.1.1 创新工作理念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优秀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以及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更高层次的道德观念、人文素养、团队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不难看出,在新时期背景下,当代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意识已经从之前的知识为主逐渐转移到素质为主。因此,高校辅导员需要尽快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发展动向,顺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来打造出创新式的人才观念,使得自身的专业能力可以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
3.1.2 创新工作方法
在新时期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高校辅导员也必须要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实效。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面向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制定个性化的工作模式。尤其是对于存在明显心理和思想问题的大学生而言,高校辅导员更加要关注他们在校园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从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精准判断大学生思想与行为异常的根本所在。另外,高校辅导员还要主动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沟通关系,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强烈主体意识,无论是在日常的教育管理还是服务工作中都要与学生坦诚相待,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抵抗情绪。
3.1.3 打造自媒体工作阵地
新时期的快速发展的确为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设下了重重挑战。但挑战和机遇往往并存,在以往的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可供辅导员选择的教育资源和管理方法十分有限,只能够依赖于课堂中的专业教育与课下的一对一沟通。而新时期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正式进入到了大众视野,并逐渐成为高校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此处应重点关注的是,在以往的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呈现的教育资源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但在当前的多媒体背景下,自媒体平台中的各类信息均处于高度开放状态,这对于“三观”尚未成型的大学生而言极具诱惑力,如果不能够加以正向引导,将十分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为此,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思维动向应产生一定的预见性,合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短视频平台等渠道,面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并且熟知大学生在日常交流过程中所使用的网络用语,便于在日常的辅导员工作中与学生展开密切沟通。
3.2 辅导员应重视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3.2.1 创新学习理念
在上文中有所强调,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比较琐碎,因此很难有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日后,高校一定要重视对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培养,打造出符合新时期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全面增强辅导员的自我学习意识,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将最新的政治理论与班级管理方法传授下去。另外,辅导员还要主动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教育学等,将学习与辅导员工作紧密结合到一起,将日常的实践工作打造成深化学习的最优平台。
3.2.2 加强辅导员课程建设
事实证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并不能够被其他教育专业所取代,因此高校需要对辅导员给予更多的关注,将辅导员队伍从之前的兼职化转变为职业化。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持续推进,国家教育部门也专门推出了以辅导员工作为主题的课程建设项目。高校需要积极贯彻国家教育部门的指导思想,基于以往的辅导员工作模式,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培训课程。首先,要为辅导员规划出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重点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辅导员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能。其次,组织辅导员参与大学生的党建工作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进一步拓宽辅导员的工作与学习范围,全面增强辅导员在岗位中所获得的存在感与价值感。
3.3 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
首先,需要制定出学生干部培训制度。从普通学生中选拔出一批具有优秀团队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服务意识的优秀学生,让他们参与到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针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工作不应当拘泥于一种形式,在尽量避免增加学生额外压力的前提下创新培训方法。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线上的案例视频学习,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等。其次,日常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相对琐碎,所有关于学生管理的事务都要被划分到辅导员的工作范畴中,因此,辅导员应当密切关注具有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优秀学生,在班级内尽快落实学生干部负责制,在日常的学习管理、宿舍管理、教育管理以及生活琐事上落实互帮互助原则,为辅导员工作注入新鲜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