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音乐的校本化探索与实践
——以浙江S中学“细十番”校本课程为例

2022-03-18陶芳芳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6期
关键词:校本教材音乐

程 超,陶芳芳

(1.杭州师范大学 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2.杭州市滨江区新天地幼儿园,浙江 杭州 310053)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地方和学校音乐课程的设置能够契合学生发展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年来,我国在中小学课程方面积极改革,探索其与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通过设置多样的地方或学校课程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需求。[1]浙江象山县S中学因地制宜,根据本土音乐“细十番”开发校本教材,建设校本课程,可以说是一良好探索。但在实施过程中反映出一些问题和不足还亟待改进,以期进一步完善本土音乐的校本化发展。

一、本土音乐校本化内涵

本土音乐指以某一地区或者民族为发源地的音乐,是该地区或民族特有的音乐,并且有其特定的调式、曲式、色彩风格、语言、民俗及其特定的理论。例如,宁夏、青海一代的“回族花儿”,曲调高亢、节奏明快,音乐中富有生活气息,大多以歌颂美好爱情、惩恶扬善、反映人间疾苦为主题;陕北地区民歌“信天游”,形式自由灵活,反映了历代陕北地区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感情,是陕北地区人民生活最真实的反映。纵观各地区各民族不难看出,本土音乐所映射的不只是简单的旋律、唱词、曲调,更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其中包含了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惩奸除恶的情感。“细十番”是浙江象山地区的本土渔家民间音乐,属于“十番锣鼓”中的丝竹锣鼓,主要用于宗教的超度、蘸事与传统民间的各种风俗礼仪活动,具有浓厚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2]

西方许多教育文献将“校本”译为“school-based”,“based”是“底部、基础”的意思,也就是说校本课程是建立在学校的基础上。[3]进入21世纪,教育部提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制之后,学校也成为了开发课程的主体,校本课程即成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建设更加要立足“本土”。

第一,以学校为基础建设校本课程。也就是说,建设本土音乐校本课程,规划课程发展,自始至终要考虑学校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不能脱离学校的实际情况,一切以历史地点条件为转移。学校是校本的重要场所,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和学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一过程更加需要学校的支持,将学校作为课程开发和研究的中心,从学校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策略。第二,以本土为内容编纂校本教材。课程是校本的核心,建设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其目的在于弥补国家课程所没有收录的内容。本土音乐除了能培养师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以外,同时能够逐步提高师生的审美意识。当前我国中小学大多数仍然使用教育部统一编制的国家课本,尽管其中有收录部分地区的本土音乐,但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难以将各地区本土音乐尽数收录其中。完善学校的本土课程体系,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这就是课程建设的依据。第三,构建学校文化形成办学特色。对于校本的建设,其最终目的就在于校园文化的构建。这种文化以学校为基础,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凝聚全体师生共识,可以推动学校探索出一条充满活力、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提高办学品质,形成具有特色的办学思维和模式。

二、本土音乐校本化发展的必要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出于传承本土文化、改革学校教学、形成办学特色和促进师生发展等多方面因素考虑的。

1.基于相关史料整合创新艺术传承机制

“细十番”作为一种民间风俗礼仪、祭祀中的场面音乐,集中地表现了象山地区人民的劳作特点、生活方式、地域特点、信仰习俗以及丰富多彩的音乐特征,是象山地区民俗的结晶,也是重要的海洋音乐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细十番”发展历史进程中,口传亲授的传统传承方式使“细十番”发展停滞不前,濒临灭绝的原因之一是许多珍贵的史料、谱例在传承过程中遗失,许多优秀的传统艺术无法再现,本土文化急需守护。以“细十番”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民间音乐不在少数,在众多保护和传承的方式中,教育是最为直观也是最为持久的一种形式。通过整合谱例、编写教材,改编创作为更加符合大众审美的传统民间艺术,使传统艺术更为大众所接受,这是本土音乐校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用本土音乐资源弥补国家课程不足

课程的校本化也意味着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使国家课程更加符合学校和师生的实际情况。在校本课程长期发展过程中,学校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本土音乐资源,这些资源已经应用于实践并证明是有效的,是符合师生的审美与价值取向的。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使用的是由教育部统一编制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教材,教材中对部分本土音乐有所收录,但依然存在局限性。设置校本课程和教材不仅可以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同时也丰富了国家课程资源。学校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是基于本土音乐的特色、学校的特定环境、本校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发的主体是学校,在选择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其都具有一定的主动权。因此,选择本土音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对象是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已经把握的资源,使本土音乐的优势转变为特色校本课程。

3.结合传统文化精神满足师生发展需求

国家统一的音乐课程具有普遍性,所规定的课程标准也是音乐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并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化需求。音乐教育具有实践性、人文性和审美性,课程和教材可以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学习校本课程,学生真切地接触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在领略本土音乐魅力的同时,培养自身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三、本土音乐校本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自1981年开始提倡“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制度,提倡各省市、自治区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写具有本地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乡土教材。自90年代以来,根据国家教委“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精神和1992年颁发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乡土音乐教材比例可占教学内容总量20%”的规定,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教委组织人员编写适合本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学使用的音乐教材。[4]例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九年义务教学五年、六年制小学使用课本·音乐》(1993年7月)、泉州市教育局和泉州市文化合作出版的《泉州市中小学音乐试用本·南音教材》(1990年7月)、北京教委和人民音乐出版社合作出版介绍北京地方民间音乐的《北京市中小学课本·地方民间音乐》(1997年),等等,可以说从上世纪90年代始,我国的本土音乐教材建设进入了繁荣时期。各地区、学校贯彻“一纲多本”的教育指导方针,根据当地特色积极建设本地区、本校乡土音乐课程和教材。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确定了地方课程和乡土课程的地位,同时将乡土教材纳入地方和学校课程体系。《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地方课程的建设和校本课程的建设,都应该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各地纷纷出台地方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5]《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地方和社会文化资源。[6]然而,在发展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1.表面上的“繁荣”

在国家大力号召建设地方、学校课程的方针指导下,浙江S中学加大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尽管表面上一片“繁荣”,但是纵观近几年校本课程建设情况,具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过分“自我中心”。浙江S中学在课程建设中过分关注于“细十番”本身,忽略了校本的真正内涵,实际上并没有对于学校课程改革和创新提供良好的范式和借鉴。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在于对课程本身的把握,学生是课程实施的对象,学校是开发课程的主体,不能囿于“自我思维”,需要找出课程本身与学生、学校之间的契合点,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第二,校本课程建设脱离课程整体。在此之前,浙江S中学已经编写了比较完整的校本教材,也是所谓的“官方教材”。这一教材是以“细十番”乐曲《欢欣鼓舞庆佳节》为例编写的,分为四个部分,主要是针对拉弦、吹奏、弹拨和响器乐器组的训练。实际上,该校本教材所关注的焦点更多在于对学生技能的训练,部分课程目标设置脱离学生实际情况,课程的构建也缺乏衔接性。完整的音乐教学课程体系应该包括课程的目标与任务、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形式以及课程评价与评定。校本课程隶属于课程的整体,隶属于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部分,整体课程又对校本课程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校本课程的构建需要服从课程整体。第三,校本课程研究缺乏“专业性”。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确定和组织实施的,但这并不代表学校可以“随意”确定,“毫无目的”地实施,尤其是课程的建设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相关专业问题。笔者在之前通过访谈了解到,S中学开发、编订、实施“细十番”课程皆是同一位教师且不是相关专业的人员。尚且不谈这位教师是否具备扎实的音乐素养,单是通过这本“官方教材”产出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课程内容很难保证具备本土音乐的特性和专业性。

2.校本“泛滥”,国本“失衡”

校本课程的研究逐渐成为近十余年来的一大热点,它的出现得益于国家教育权力的下放,“一纲多本”的提出也是中国教育走向多元化的必然结果。[7]随着基础教育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同时又基于近几年来传统文化正处于“风口浪尖”的现状,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挖掘地方素材,“追逐”校本,本土音乐的校本建设一度出现“狂热化”。浙江S中学“细十番”校本课程只是形形色色校本课程中的“沧海一粟”。然而,我们是否过分夸大了“校本”的作用?浙江S中学对于校本的实施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音乐课中的拓展延伸部分;二是日常的社团活动开展。那么,在这种形式下,如何能保证国本的教学计划?如何确定校本的加入不是在国本为前提下对学生的增负?如何确保校本的实施一定可以改善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这些问题关系着研究者对于校本和国本之间主次之分的认知。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任由国本“失衡”,校本“泛滥”,那么所谓的校本建设终将流于形式。

四、本土音乐校本化转型展望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本土音乐,如青海地区的“回族花儿”、新疆地区的“维族木卡姆”、川渝地区的“川江号子”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都值得被保护和开发。浙江S中学“细十番”校本课程是当前中小学课程的缩影,校本课程建设和研究的成果经验也为各地区各民族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范式。也正是基于此,浙江S中学校本课程所映射出的问题也是大多数课程所具有的。因此,当前课程发展模式在“建设”和“研究”两方面的转型不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实践角度来看,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转型之“课程建设观”

笔者在这里所探讨的“课程建设观”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教材编纂,一是教学改革。

校本课程教材编纂是基于对“细十番”校本教材分析所提出的。第一,契合学段特点,完善课程目标。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针对各个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规定了不同的课程目标。调查显示,在“细十番”校本教材中,课程目标较为笼统,没有明确针对各个学段提出相应的课程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很难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课程目标,以致于低段学生无法完成高段学生的要求,而无法达到整体目标。因此,教材应当考虑到学生自身的能力,有步骤、有层次地编写,使学生得以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第二,整合珍贵史料,传承传统艺术。以“细十番”为代表的本土音乐多数处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局面,传统的“口传亲授”传承方式正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让专业的研究人员准确记录谱例和演奏音频。编制“细十番”校本教材的教师尽管是“细十番”传承人之一,但不一定具备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在记谱方式上可能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对于教材中谱例和演奏范本的记录则更加需要专业的研究人员整理,才能最有效地传承民间艺术。第三,创新艺术形式,契合学生审美。当前大众对于音乐审美取向更偏重于旋律性和节奏性更强的流行音乐,在发放的100份问卷中,仅有2.5%的同学表示喜欢传统本土音乐。因此在教材的编制和开发过程中要更多去考虑当前师生的审美特点,创编一些更加契合学生审美、耳熟能详的本土音乐。例如,在“细十番”校本教材中收录一首改编的音乐《金蛇狂舞》,在传统中融入现代元素,学生在了解传统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现代元素,才能真正热爱上这一本土音乐。

校本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针对课程实施层面,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的。首先,教师提高业务能力,保证教学规范。“细十番”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敲打和民间器乐合奏,这就在指挥和器乐合奏等多个方面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指挥民族乐团的知识和理论,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要了解每件乐器的使用和演奏特点。实施本土音乐校本课程的教师多数为学校的音乐教师,只有他们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才能促进校本课程教学规范化,保证校本课程教学的正确实施。其次,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各地区各民族的本土音乐虽然不胜枚举,但我们能明确感受到这些民间艺术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例如音乐编曲缺乏规范性、流传范围小、辨识度不高、缺乏整理等。以“细十番”为例,这一本土音乐不具备和声的色彩,缺乏层次,仅仅是单声部的乐器齐奏。教师可以根据原有谱例加以修改,编写与原声部相差三度音程的第二声部,在不和谐处进行修改,以此来达到和声的效果。但这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要因地制宜,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课程教学策略,不断完善校本课程。最后,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内驱力。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是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实效的直接因素,本土音乐成功的教学案例不在少数,如世界上著名的柯达伊教学法。该教学法以匈牙利民歌为素材进行教学,是当前热门的教学法之一,在中小学课堂中经常被使用,深受师生的喜爱。因此,教师应当着重考虑运用现代且前沿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内驱力,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家乡本土音乐文化的魅力。

2.转型之“课程研究观”

所谓“课程研究观”,即在课程实践的基础上确定研究目标、制定研究程序、编拟研究方案,这是课程实施的理论来源,对下一步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在研究观上,根据不同维度对课程整体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丰富课程活动,拓宽课程开展形式。当前本土音乐实施的基本途径有两种,一是音乐课中的拓展延伸部分,二是日常的社团活动开展,形式较为单一,受众面小。通过调查,浙江S中学参与该校本课程人数不到年级总人数的10%。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探究丰富课程形式,不仅局限于以上两种开展途径。例如,组织学习成果展示汇报演出、公益汇演等形式,吸引同学积极参与。第二,加强财政支持,健全教师培育机制。本土音乐作为地区性的民间艺术,多数音乐教师对其并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例如“细十番”的演奏包含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与乐器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乐器演奏能力。而学习这些技能的方式只有向民间艺人以“徒弟拜师傅”和“口传亲授”的方式进行。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不规范,因此为了更好地从演奏层面上提高课程质量,学校和政府要加强财政投入,聘请专业的演奏人员定期进行指导,建立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第三,加大研究力度,完善课程长期规划。当前众多学校面临着升学压力,临近升学的年级便不再参与课程,课程面临着人员衔接上的问题,所以长期的课程规划对于课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加大对于课程的研究力度,针对现状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在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基础上解决课程在参与人员上的衔接问题,对课程的实施要有长期、系统的规划。

猜你喜欢

校本教材音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