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原创儿童绘本“走出去”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3-18吴秀群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7期
关键词:图画书原创走出去

吴秀群

(铜陵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童心无国界,中国原创绘本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儿童的生活,了解中国儿童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世界对中国的认知。相对于其他图书来说,绘本浅显易懂,是最容易“走出去”的一种儿童文学。在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国际传播力的当下,绘本理应作为前沿主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原创绘本“走出去”现状不容乐观,学术界研究中国绘本译介的文献也寥寥无几。对中国原创绘本和外国绘本的对比研究可以为中国儿童绘本的创作和输出提供指导,从而使中国原创绘本真正成为全世界儿童洞察中国的一扇窗口。

一、绘本的发展历史及中国儿童绘本的发展现状

“绘本”,又称之为“图画书”(Picture Book),是通过文字和图画之间的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我国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定义, 绘本“是一种‘图文相济’的‘多媒体’艺术,它综合运用图画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字的语言表达力,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1]绘本是儿童早期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也是培养儿童阅读兴趣的重要桥梁。“绘本教育”最初由欧美发展而来,在欧美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日本加以引进并开始创作本土化的绘本,现在日本已成为绘本大国,70年代韩国引进,中国台湾以及港澳地区也逐渐开始萌芽,中国大陆则相对较晚,直到21世纪才开始重视和开发,并于近二十年得到蓬勃发展。目前,中国儿童绘本发展呈现以下状况。

1.中外绘本处于“贸易逆差”

国外绘本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在内容和质量方面都大大领先于国内绘本,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国内在本世纪初绘本才进入出版界,最初以引进国外绘本为主。2014年4月底,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根据我国儿童图画书阅读的特点以及我国图画书出版现状,专门组织专家共同研制完成了《绘本100——2014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指导书目》。其中,引进版图画书多达85本,分别来自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典等15个国家,从侧面反应“引进版图画书占据我国儿童出版物的市场并成为低幼儿童阅读的主流”。[2]据上海少儿出版社资深图书编辑费嘉介绍,随着绘本在国内市场日渐风靡,全国500多家出版机构,都争先抢占儿童图书市场,仅2016年引进绘本总量多达4000多种,2017年达到最高峰。[2]

2.中国原创绘本在夹缝中艰难发展

随着大量国外绘本的引进,出版社也逐渐开始重视原创绘本的出版,除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明天出版社等早期加入绘本出版的出版社,还有许多专业和非专业的出版社也参与进来,并推出了一系列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绘本,如北京师大出版社推出《中国记忆·传统节日》,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中国传统文化绘本》,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熊亮·中国绘本》。2008年首届“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论坛”在济南举行,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图画书创作研究中心开始发起“原创图画书年度排行榜”评选,以促进本土图画书的创作和出版。一系列国内原创绘本知名大奖的设立,也提高了图画书的创作质量,这些大奖有“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信谊图画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徐迅之指出,尽管尚处于起步和学习阶段,中国原创绘本已经显示出了较高的本土化意识,推出了一批带有浓浓中国味道的图画书作品,[3]如《团圆》、《荷花镇的早市》等。尽管各界在图画书的原创上作出了巨大努力,近年来原创绘本数量急剧上升,呈现大跃进之势,但调查数据显示,在2013—2017年间,原创和引进的销量占比为33%和67%,可见引进版绘本仍占据儿童图画书主要市场。在当当网,以“原创绘本/图画书”为主题进行检索,截止到2021年10月,已有1万余种绘本可供选择,但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原创绘本数量大,精品却很少,能真正走出去的更是凤毛麟角。

3.儿童作家和插画家加入绘本创作

近年来,在大量国外引进版绘本的夹缝中,中国原创绘本艰难发展,但也有部分儿童作家在汲取国外绘本精华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批优秀儿童绘本,比如幻想小说作家、图画书研究者、译者兼摄影师彭懿,他是最早在中国介绍和研究图画书阅读人之一,2006年出版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对中国图画书的推广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后来也开始了绘本创作之路,2016年出版的《巴夭人的孩子》是他的第一本摄影图画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秀儿童作家和插画家加入到绘本创作的行列,如蔡皋、金波、张之路、梅子涵、熊亮、周翔、秦文君等。除此之外,一些文化传媒公司也逐渐为国内原创绘本的创作搭建平台。2016年,禹田文化传媒公司携手比利时Clavis出版公司,通过长期细致的筹划,将具有二十多年历史的国际金钥匙绘本创作大赛引入中国,于2016年上海童书展期间正式开启“第一届中国金钥匙绘本创作大赛”。

总而言之,中国当下的绘本市场,一方面引进绘本占主导,在这一二十年里,“中国几乎移植了世界优秀图画书的森林”,而相比之下,自身原创力不足。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儿童作家和插画家加入到绘本创作的行列,以及知名文化传媒机构和出版社的加入,开启了中国原创绘本创作和出版的大时代。

二、中国原创儿童绘本“走出去”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原创绘本数量的急剧增长,中国原创绘本质量也在逐渐提升。2004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启动使中国童书出版进入自觉状态,引进与输出比差逐年缩小,并开始针对海外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策划。比如,2009年荣获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之“最佳儿童图画书首奖”作品《团圆》,由英国Walker Books出版社购得全球英文版权;李健编绘的《“故事中国”图画书》系列版权已输出至美国、韩国。2019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书展上,绘本《洛神赋》由德国独立出版集团Minedition购买海外发行版权。2020年苏少社原创抗疫绘本实现五国版权输出。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国际部主任沈利娜表示,中少总社2018年版权输出共455种,且数量呈稳定上升态势。

随着版权的不断输出,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能力逐渐受到国际童书出版界的认可,也催生了童书“走出去”的新方式。比如《脚印》由儿童文学作家薛涛和英籍华人画家郁蓉共同完成,而书中“留守儿童”这一主题却是接受了加拿大著名出版人、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原主席帕奇·亚当娜的建议。从策划到创作到插图,该书已经实现了高度的国际合作化模式,这种“量身定制”的方式使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更加顺畅。中外一流儿童作家和插画家的强强联合,中国原创图画书未来可期。

三、儿童绘本输出处于“贸易逆差”的原因

尽管中国原创儿童绘本已经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儿童绘本输出仍处于“贸易逆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西方绘本历史长,发展成熟;中国绘本历史短,尚处在起步阶段

绘本在西方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逐步成熟,有完整的体系,使绘本在质量上得到了保证。反观我国的绘本发展,在经历了外国绘本的引进和启蒙之后才开始萌芽,也就近二十年的事。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目前的主流依然是引进和翻译外国绘本,原创绘本的创作刚刚起步,现在呈大跃进之势,但问题也颇多。

2.出版社的利益之争

国外绘本成熟,精品也相对较多,一本好的绘本可以畅销一二十年,而中国的绘本处于大跃进阶段,缺乏精心打磨,看似繁荣,精品少。从出版社短期利益的角度来看,出版外国绘本周期短,风险小,利润丰厚,这也是造成绘本“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3.中国原创绘本质量堪忧

陆莉莉在对近年来原创绘本进行大致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原创绘本在出版过程中的不足,如缺乏优秀作者、形式生硬、画面庸俗、缺乏童趣等等。[4]针对海外出版社专业人士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国外业内同行认为引进出版中国少儿图书时存在的最主要的五大障碍是:整体设计问题 (44%),内容不合适(23%),文化差异(17%),市场风险(15%),翻译困难(11%)。[5]由此可见,中国原创绘本的质量是阻碍其“走出去”的主要障碍。

四、中外儿童绘本对比研究

儿童绘本输出处于“贸易逆差”,除了历史原因和外部原因外,其自身的创作质量是关键,我们不妨对中外儿童绘本作一下对比研究,或许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

1.从选材上

目前,国内的绘本,尤其是大陆作者创作的绘本,题材相对比较单一,大多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作者往往纠结于国粹,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虽然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基于中国传统故事改编的绘本,比如《老鼠娶新娘》,但整体上显得比较陈旧单一,没有新的突破。林文宝先生指出,“原创图画书最缺的是故事,不是画”。作家在创作绘本时,总是不自觉地想要凸显中国元素和传统文化,或许这也是作家的一种中国情怀,但结果只是一厢情愿。比如,中澳合创图画书《龙月》,作家的出发点是运用中国元素来表现中国文化,虽然图画奇幻,但故事很平淡,最终的结果是给人一种为出书而出书的感觉。诚然,我们需要弘扬传统文化,但是儿童绘本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文化,应该有更广的题材。比如绘本创作新起之秀九儿就提出要在继承传统和贴近现实之间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她提倡创作现实题材的图画书,并认为“现实题材的图画书是儿童书架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最适合三代人共读的图画书”。她从2013年开始潜心绘本创作,自写自画的《回不去的故乡》已经输出到国外。大众传播学理论认为,受众在主动寻求个人所需的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由传播主体所传递的信息时,文化对外传播才会达到较好的效果。[6]由此可见,作家在绘本的选材上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需求。

2.从创作思路上

创作的思路和观念也是一方面,中国本土绘本与国外绘本最本质的区别是国外绘本专注于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而国内的绘本则是迫不及待地把道理直接灌输给孩子。国内绘本教育目的更明确,比较“教科书”,很多绘本作者是带着任务来创造的,故事针对性较强,而对孩子而言,一个有趣的故事比一个有用的故事更重要。正如彭懿所言,“我们的图画书多是传统、礼义、教育的”。而国外的绘本充分考虑受众的年龄和认知,绘本作者更懂孩子,能够抓住儿童的兴趣所在,在创作时心中装着孩子,也就是能做到“儿童本位”。比如彼得·雷诺兹的《点》,讲的是美术课上,瓦士缇不会画画,老师鼓励她随便画一笔,她就点了一点,没想到老师还用画框装起来,挂在了办公桌上方,正因为老师的这一举动激发了瓦士缇对画画的热爱。作者只是单纯地讲故事,并没有掺杂自己的一丝评论,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能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再如《朱家故事》,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说教,但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小读者。因此,中国绘本的创作要遵循“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对外传播规律,像《团圆》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让儿童在阅读绘本的同时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并得到启发。

3.从绘画风格上

国内绘本大多是传统的水墨画风格的,彰显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绘画风格,这一点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国内绘本无论在画风的明朗程度上,还是在细腻程度上,与国外绘本相比,都有较大的差异,很多国内绘本难以看到明确的画风,更多是以表现内容为目的,而没有将绘画作为独立的艺术去诠释。国外绘本图画有写实,有抽象,与故事贴切,小故事中蕴含大道理,很多绘本也能给大人以启迪。《朱家故事》就是将超现实想象与现实场景结合的最佳典范。国外绘本,图画胜于文字,图画就是故事,而简单的文字只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观中国的绘本,往往文字是主导,而图画只是附属而已,有的甚至是“文”和“图”的简单相加,很少能做到文字与图画水乳交融,违背了绘本“以图为主,图文结合”的本质。另外,在形式上较少采用寓庄于谐或纯粹娱乐的夸张表达,缺乏富有表现力的幽默感和童真关怀,少有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强大的艺术力量。[5]像国外的绘本《大卫,不可以》《大卫,上学去》,以及《我爸爸》《我妈妈》系列图书在画风上就特别夸张,深受儿童喜爱。总的来说,国内的绘本画风不够大胆,不够夸张,偏向于保守。

4.从图文结合上

好绘本的标准是“第一文字生动有趣,第二图画画得精彩”。费嘉说,“好的绘本必定是文中有图,图中有文,图文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文字要表达的是图画的未尽之处,画面上出现的东西,文字没有必要再去叙述一遍;图画也不能沦为对文字的纯粹图解。”[2]这也正说明了图文结合的重要性。国外很多绘本插图和文字都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从故事构思,到人物塑造,到插图是一个有机整体。例如大家熟知的《好饿的毛毛虫》、《棕熊棕熊,你在看什么》的作者卡尔,《我是霸王龙》系列的作者宫西达也等,他们自己画插图、自己写故事,文图结合紧密,意义传达自然。插图在绘本理解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即使是文图分别创作的情况,图画也不是作为文字的配角出现,而是与文字并重、甚至更重的地位。比如《牛津阅读树》的风格就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本牛津阅读树只有薄薄的8页纸,而且是小开本的,每一页文字也不多,但每一本都给孩子讲述了一个完整又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只靠文字叙述是无法实现的,而这套书正好抓住了儿童的认知特点,以极少的文字,加上精心构思的画面,实现了给儿童讲故事的目的。就拿《牛津阅读树(1-14)》来说,从头到尾只出现了两句非完整的句子“Oh,Floppy!”“No,Floppy!”但整个故事却通过5个画面生动地呈现给了儿童读者,这是抓住了幼儿读图的特点。而国内的绘本恰好相反,是重文字轻图画。这或许也与家长的消费心理有关,一般家长认为文字太少的书性价比不是很高。国内目前绘本创作的状况是,既能写又能画的作家非常少,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儿童文学作家写故事,插画家来配图的模式,往往是文本指导画画,致使文字和图画生硬地被割裂,达不到图文融合的效果。图画书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决定了创作者最好是能写能画,是“既懂文学、懂美术,又懂孩子、懂教育的‘复合型’人才”。[7]相比之下,国内一些自写自画的绘本更能做到图文有机结合,就比较受读者的青睐,比如周翔的《荷花镇的早市》。可喜的是,一些会画的插画家也逐渐开启了自写自画的绘本创作之路,比如九儿,她自写自画的《回不去的故乡》和《想要正好的遇见》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输出到国外。还有一些90后新生代绘本作家,他们创作的绘本在主题表达和画风上更接近国外绘本,如李星明,既是插画师又是绘本创作者,目前已有《水獭先生的新邻居》出版。费嘉说“我们的画家最好能成长起来自编自画,这是原创绘本最好的出路。”[2]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原创绘本与国外绘本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投身到儿童绘本的创作中,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五、中国原创儿童绘本“走出去”对策

1.注重绘本质量的提升

在选材上,考虑国际市场的需求,注重传统文化和儿童现实生活的结合,既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能让国外儿童了解当今中国儿童的生活现实,遵循“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原则;在创作上,注重图文有机结合,彭懿指出,图画书是“图文合奏”的艺术,切忌将图画和文字割裂。沈利娜认为中国童书“太复杂、太做作、太说教,缺乏在天真、单纯的故事中展现深刻主题”,[8]由此可见,在绘本创作上,首先我们要转变创作理念,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还绘本以童真,切忌功利性太强。

2.创新中外合作模式

中国作家擅长讲中国的故事,且有利于文化保真,而外国的插画家在绘画上技艺更加醇熟,因此在绘本创作模式上可以采取中国作家和外国插画家合作的模式,实现强强联合。另外,在绘本策划之初,就可以与国外的出版社合作,国际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绘本“走出去”。薛涛说,“中外童书出版未来是走向深度合作、共同创造、激发相互深度共鸣的。”好的绘本也需要人去发现,去推荐。国内出版社应联手外国童书出版机构、大众传媒和童书评论人士等展开深入合作,争取国外知名出版社的加入,邀请童书评论人士进行推荐,进而激发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确保中国原创绘本有效走出国门。

3.优化传播途径

中外绘本“贸易逆差”与其传播途径也不无关系,可以借鉴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针对具体的绘本创作,“谁(Who)”理想的主体是中国儿童作家和国外插画家联手合作,“说什么(Say What)”应注重选择符合国外儿童需求的题材,“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中外出版社合作,“对谁说(To Whom)”即关注儿童的认知心理,在绘本创作上“以儿童为本”,“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即关注读者的反应。出版社应打破传统传播模式,加快创新传播机制,拓展传播路径,构建多渠道、多形式的立体传播体系,借助新媒体进行绘本立体化开发,探索切实有效可行的图书版权输出路径。

六、结语

国家软实力三大资源中其中一项就是文化魅力,我们在输出中国绘本的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输出。高质量的中国原创绘本不仅能够滋养中国的儿童,培养中国儿童的文化认同感,若能成功“走出去”,将对西方儿童对中国的认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现在儿童绘本输出处于严重的贸易逆差,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差距,并找到差距背后的原因;另一方面,我们要大力支持和培养绘本创作方面的儿童作家和插画家,让他们能自发投入到绘本的创作中来,争取早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在提升自身绘本质量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国际知名插画家和出版社合作,创新绘本创作模式,使之更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使越来越多的绘本能走出国门。

猜你喜欢

图画书原创走出去
第一本图画书
图画书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低年级写话,不妨从图画书入手
从题海中来,到原创中去
——记我的原创感悟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花是一本图画书
原创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