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补习现象探析
2022-03-18渤海大学包淑玮
■ 渤海大学 包淑玮
教育补习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私自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方面进行的辅导、补习”。近年来,为高风险考试做准备的私人辅导日益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受到国家重视。2021年7月24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政策的推出意在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健康发展。所谓双减工作,即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校内作业和校外培训双重负担的规定。
1 教育补习产生原因
1.1 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以及升学压力
当教育补习在市场和社会上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的情况出现时,这可能是政府没有能力满足需求的后果。在中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意味着学生有机会达到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减少社会经济差距,而教育补习通过提供各种教育机会帮助学生提高或维持他们的学习成绩以期实现教育代际向上流动。就现状看,初中阶段仍强调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仍占主流地位。学校和家长更关注学生成绩和普通高中的升学率。过大的升学压力和人们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催生出庞大的教培市场,从而推动了教育补习市场的繁荣。
1.2 教师的现实压力
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的《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然而规定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会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与职称挂钩。同时,研究也表明高级职称教师工资高于相应级别公务员工资,而高级以下职称教师则低于相应级别公务员工资。这就带来一种情况,越是年轻的教师,工资越低,而这类年轻教师往往背负着承重的生活负担,种种现实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向金钱低头,私下开设辅导班来赚取额外收入。
1.3 家长的功利心理
现代社会中,教育总是与跨越阶级壁垒与缩小社会经济差距挂钩。影子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补偿因素,它通过提供各种教育机会对弱势家庭背景有中和作用。而教育机构利用家长对于教育可能带来跨越阶层的未来憧憬,营造出一种假象,即家长在教育上支出的教育成本越多,孩子越有可能凭借教育让代际向上流动。这种功利心理与教培市场的资本运作“一拍即合”,教育补习热潮应运而生。
2 教育补习“热”带来的影响
2.1 影响教育公平
学生参加补习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可能是小班教学,可能是一对一名师辅导抑或是参加学校任课老师为了赚取“灰色收入”而开办的私人辅导班。最后一种补习的形式带来的大多是负面影响。家长会出于各种原因把孩子送去补习。实质上这也是另一种形式上的“勒索”。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在这种补习班中教师也许会透露考试真题,这就有悖于教育公平。
在家庭影子教育支出的决定因素方面,家庭财政资源是影子教育支出的最强决定因素,这表明影子教育机会的社会经济差异。高成就家庭比低成就家庭在影子教育上的投入更多,更有可能使用影子教育。这很明显会让知识鸿沟不断拉大进而影响教育公平,也就是说具有高社会地位、高收入的人总是比其他人更容易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
2.2 家长负担过重
教育补习会让家长的负担过重,特别是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较差的家庭。低收入家庭往往承受着较重的教育支出负担,且没有更多的财力对子女进行影子教育投资。尤其在教育补习对大多数家庭而言是一项具有“高风险性”的投资行为的情况下,家长会承受着更大的经济压力。
2.3 学生压力过大
那么学生全都是自愿参加教育补习的吗?有研究表明,在普通中学的实验样本中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自愿参加教育补习。他们在诸多的压力之下,最终选择“随大流”——去参加各式各类的补习班。此外,对于学生补习时间过长这一问题,也是造成学生压力过大的原因之一,需要我们格外关注。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这类情况将会被大大缓解。《意见》指出,“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2.4 干扰学校正常教学工作
教育补习风潮也无疑会对学校带来猛烈冲击。一方面,教育机构过快、过量教学,会干扰教师正常教学进度。班上的学生学习进度也会变得参差不齐,这就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另一方面,学生很可能因为有教育补习这条“后路”而在课堂上分心,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课后再去补习班进行学习课上内容,造成恶性循环。
2.5 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提高了学校教学的效率,但它的缺点却也不能忽视。而教育补习正是为弥补班级授课制中无法关照到全体学生的缺点而存在。它具有很强的补充性、私人性以及学术性,(补充性是指影子教育帮助学生补习和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私人性是指影子教育只涉及由私人企业家和个人提供的以营利为目的的辅导,而不涉及由公共费用提供的补充帮助。学术性是指影子教育涵盖了公共教育中所教授的学术科目)能够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6 促进经济发展
居民消费增长、观念转型推动了教培市场经济的繁荣。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连年上升,占总支出的比重也连年上升,教育消费旺盛,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也不断上升,这些都促进了教育补习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教培市场的繁荣意味着资金的大量流动以及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在一定程度上,教育补习热潮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3 补习现象供求关系探析
3.1 市场提供方分析
首先是学校在职任课老师,生活的压力是他们参与教育补习最主要的原因。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被明令禁止。政府同时加大教师校外有偿补课查处力度,严禁校外培训机构聘用在职教师,一经发现,坚决吊销办学许可证。如今,市面上的教育机构已经很难再看到他们的身影。
其次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由于时间自由,时薪低廉,在中小学家教市场上广受欢迎。当然,这些学生大都没有教师资格证,所教授的内容也往往不能够保证质量和效果。但在教培行业低迷的今天,这种一对一上门服务的家教并没有失去他们的市场。在我国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甚至出现了住家教师等新兴职业。
最后是全职的教培机构人员。每年秋招时,会有大量的应届毕业生涌入教培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培市场有活力的同时也意味着教育机构的质量良莠不齐。同样,这种情况也将得到缓解。《意见》指出“从事学科类培训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并将教师资格信息在培训机构场所及网站显著位置公布”。政府出手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这一乱象。
3.2 消费者是谁
人们通常会认为教育补习的消费者是家长。因为他们为孩子支出大量的教育直接与间接成本,包括可能会损失的机会成本。其实不然,真正的消费者是这些学生。
什么促使了他们进行消费呢?这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这是由我们的教育体制而决定的。在中国,任何一种正式考试,都会影响学生未来的社会地位、收入乃至他们的人生轨迹。这使得他们不得不重视起来。另一方面,这也与我们的文化环境有关。在中国文化的大环境中绝大部分家庭都十分看重教育,这种文化使他们愿意在教育上一掷千金。
4 结语
双减政策的实行,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发展理念提供了保障。然而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减法”是纠正,“加法”才是重点。在学生减负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对美育和体育的培养,使社会、学校、家长等有关学习共同体产生合力,共同推进育人事业发展,真正实现让孩子从“学会”到“会学”、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从单一智育到五育并举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