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程思政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成逻辑、基本原则与实践路径
2022-03-18王桃花罗海燕
王桃花,罗海燕
(中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外语课程思政中不可缺少的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之一。爱国情感涉及人们对自己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激励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多端,人们的爱国情绪不断受到冲击,有部分学生爱国情感薄弱,缺乏爱国精神。结合新形势、新挑战,外语课程思政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学习外语的大学生而言,在接触异国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很容易受到西方国家的不良思想渗透。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课程思政的德育作用,但经常忽略或模糊了外语课程思政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即使偶尔提及,也未对外语课程思政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成逻辑、基本原则、实践路径进行深入探讨。有些外语课程“忽视了价值塑造……从育人、立德树人的角度来说是有缺陷的”[2]19。这很容易导致有些大学生爱国意识淡薄,缺乏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喜欢盲目从众,不顾国家利益,容易出现冲动和偏激的行为,因而很有必要在外语教学中倡导爱国尚德优良传统,进行新时期外语课程思政的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期的外语课程思政是一项具有政治性、教育性和思想性的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保持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实现中国梦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促使“学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加尊重其他文明,对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更鲜活、更深入的理解”[3]48。
本文立足外语课程思政的人文学科属性,阐释外语课程思政的爱国主义教育生成逻辑,指出外语课程思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教学实践的路径,从而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加深他们对国家的认识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和民族意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
1 外语课程思政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成逻辑
爱国主义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对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支柱。外语课程思政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外语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课程方法,是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课程体系[4]16。“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生成逻辑是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的内在统一。”[5]5在进行外语教学的课程思政时,我们要更加注重从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出发,挖掘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历史文化渊源,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1.1 实践爱国主义面临的挑战是外语课程思政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动因
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层次的理想。从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现实情况来看,教材内容充斥着政治话语、党政文件话语,大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深入贯彻到学生的心中,“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6]11。实践爱国主义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新时代外语课程思政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某些西方媒体故意歪曲、丑化中国形象,进行抹黑中国的报道。网上出现了一些不良言论,有些人的价值观被扭曲,如恶搞《黄河大合唱》《闪闪的红星》等经典红歌。他们反对传统的爱国精神,试图诋毁崇高的人民英雄形象。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对新时代的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外语课程思政的爱国教育中,我们更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外语课程思政面临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着目标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7]1有些学生受到消极社会思潮和网络偏激文化等的不良影响,有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外语教师作为外语课程思政的执行者,应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外语教师不能简单地从国外‘拿来’或‘移植’,而是需要有一个思想意识的过滤过程,有必要进行语言意识形态的甄别与文化价值取向的鉴别。”[8]48外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外语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之外,还需挖掘历史文化素材,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使外语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这就特别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工作。”[9]11在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加强爱国教育,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1.2 中华民族爱国传统是外语课程思政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渊源
中华民族的爱国优良传统是外语课程思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来源。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发展史。《战国策·西周策》最早提及“爱国”二字:“周君岂能无爱国哉?”[10]16随着国家的出现,爱国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从“杀身成仁”的孔子到“舍身取义”的孟子,从公而忘私的贾谊到以身许国的岳飞,还有爱国诗人屈原、范仲淹等,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渊源。
近现代中国的抗争和奋斗史是外语课程思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历史材料。中国近代涌现了一大批爱国志士反对列强侵略,寻求民族独立。从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他们的爱国主义实践内涵丰富,进一步加强了我们民族的凝聚力。还有中国共产党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等,都是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文化历史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是外语课程思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资源。外语课程中的语言、文学、文化知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为弘扬爱国传统提供了深刻的文化底蕴。外语学习不仅包括语言技能,还包含对不同民族历史、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科技创新等各方面的学习。这些都是外语课程思政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宝库,“为思想的浸润和德育的渗透提供了鲜活、自然、丰富的素材,是与外语语言文化知识同根共存的育人养料”[4]16-17。外语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发挥外语的工具性,用中外对比的方法,充分挖掘党和国家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播正能量,继承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爱国文化,在语言文化的传授中进行爱国的德育渗透。
1.3 对马克思主义爱国思想的传承和创新是外语课程思政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
外语课程思政教育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和规划,深化学生对祖国的情感。“事实证明,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指导,教育只会滑落为技能和个人利益的工具;没有价值观的教育,很可能会培养出反教育、反人类的‘人才’。”[11]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对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进行了深刻的阐释。
马克思、恩格斯的爱国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支持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被奴役的爱国主义者指明了方向。列宁对爱国主义进行了明确阐释:“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祖国彼此地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12]20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对爱国主义的看法为中共历代领导人提供了启示。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党的历代领导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赋予爱国主义不同的内容,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发表了对爱国主义的看法:“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东西,根据内容的不同,有各种爱国主义。”[12]205毛泽东不断发展和丰富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爱国主义思想[13]413,爱国就是保卫祖国、反抗侵略。邓小平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邓小平认为,中国人民要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14]3。江泽民进一步深化了爱国主义的内涵,他强调爱国主义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15]121。胡锦涛明确强调,我们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在新时代的中国,关于爱国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作过重要论述。他指出,我们应“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1]。
外语课程思政的爱国主义教育正需要以上述马克思主义爱国思想为理论基础。爱国主义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基础。在外语课程思政教育中,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以当前的社会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爱国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2 外语课程思政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
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年代,外语课程思政应坚持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等基本原则,要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1 坚持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概排外,而是克服狭隘的民族意识,吸收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祖国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6]我们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17]。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应该坚持开放性的原则,加强世界各国人民的合作意识,尊重各国人民的发展特点和文化传统,与世界不同国度的文明积极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外语课程思政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我们处理好立足民族和走向世界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我们需要维护国家发展的主体性,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18]162。另一方面,我们要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在面向世界中促进祖国繁荣富强,构建互利共赢的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很好地结合了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利益。外语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文化多样性的问题,通过讲解共同体的理念,可以培养学生以宽广包容的胸襟看待相互尊重、和平共赢的新型国家合作关系。这也是外语课程思政坚持民族性和开放性原则的体现。
2.2 坚持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原则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这一论断反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内核,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原则,这对加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矫正爱国主义的错误认知等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共同奋斗的必然结果。纵观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者,一直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写下了救亡图存的光辉历史篇章。历史证明,爱党和爱国、爱社会主义密不可分。因而,外语课程思政应引导学生坚持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原则,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培养勇于为国家奉献的人才。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坚持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当代外语课程思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原则。
2.3 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外语课程思政应把守正与创新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专业教学把思政内容有机融合在课堂实践中,把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强调“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9]。《若干意见》指出在规划思政课程目标时,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9]。
外语语言学习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有重要影响,因而外语课程思政要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外语技能的同时,“在思政教育中应加大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力度,继承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坚守信念、爱国尚德等优良传统”[20]153。导入中国文化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可行途径之一[21]1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西方文化的讲解,同时也要加强中国文化的本土化表达,实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传播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批判思考的习惯,“旨在教学实践中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实施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引领”[8]50。这样学生可以在比较中西方立场的文化话语中,加深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真正成为守正创新、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3 外语课程思政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17]。教师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教师在思政教学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22]。课堂教学是教师落实课程教学任务的主渠道[3]48。外语课程思政主要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等方面[3]48,来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本文主要从明确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突出德育性的外语课程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置合理的管理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来实施外语课程思政的爱国主义教育。
3.1 明确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外语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元素,理解育人目标。教师不仅要理解国家、学校的目标,还要具体贯彻执行到每个单元,甚至每节课都符合育人的大目标。例如,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中西方关于空间的看法截然不同。西方古典画的视角一般是从下往上,有一个鲜明的垂直等级观念,意味着上帝的神圣性;而中国的山水画有一种流动的空间感,云雾缭绕,仿佛宇宙的一部分,体现道教的空间观[23]10。这种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的空间观,也可以借此机会通过讨论中西方的世界观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师要处理好课程教学的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的关系。显性目标注重学生外语技能的培养,如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提升。隐性目标与思政育人有关。外语课程思政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24]67,外语课程思政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力求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并最终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有益探索和举措”[25]53。这里以《新视野大学英语全程辅导读写教程1 (第3版)》第4单元“Heroes of Our Time”[26]89为例。显性目标要求学生介绍文章中提到的英雄事迹;比较过去和现在对“英雄”一词的含义;尊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平民英雄。这些显性目标的德育元素不是特别明显。在隐性目标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英雄的定义,有意识地和学生一起回顾我国历史上的爱国英雄事迹,巩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信念。我国古代有屈原、杜甫、陆游、文天祥等爱国志士,他们用生命和鲜血阐释了爱国主义的内容。在民族存亡之际,很多仁人志士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是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的题词,他们是为抵抗日本侵略军而跳崖的爱国英雄。爱国不是某个时代的特征,它的内容既有历史的传承性,也有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具体性。教师应深入挖掘外语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找出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充满爱国情怀的英雄事迹,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思想文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2 突出德育性的外语教学内容
随着我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27]。外语课程思政内容也应突出德育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技能,还要明确外语专业培养知行合一、德艺双馨、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要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外语教学的内容可以来自外语教材或者教师自己编选的教学材料。
以外语教材为例。教师可以基于外语素材精准设定教学目标,把语言教学目标与爱国思政目标相结合。我们仍旧以上文提到的课文“Heroes of Our Time”为例,该文赞美了默默无私奉献的英雄。我们在讲解分析课文的同时,可以引入中国的英雄人物,简要介绍为国献身的董存瑞、为国效力毅然放弃在国外优越生活的钱学森和华罗庚等。还有“当代雷锋”郭明义,他是第一批加入中华骨髓库、捐赠献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他还发起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英文将他们的英雄事迹拓展为如何报效祖国的好故事,加深学生的爱国观念。李润洲认为,从知识结构来看,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出三种形态:由事实或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构成的层级结构[28]43。其中,价值性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外语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以教师自己编选的教材为例。传统课程局限于教材文本,将课程教学的实施固定为对教材的生硬解读,很难兼顾学生的实际生活经历,也忽视了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外语课程思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时,教师可以自己编制教学内容,激发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打造一个进行深度交流和对话的学习语境。例如,以“中国梦是什么?怎样实现中国梦?”作为主体框架,每一节课选用一些蕴含深刻道理的名言警句作为标题。教师可以紧跟时代前沿,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选择有现实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把抗疫故事以及形式政策等与时俱进的时代要闻融入课程中。
3.3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创新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爱国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数字化、信息化引入课程思政教学,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关注时事,发表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能力,“批评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不仅是学术层面的,更是文化认知和意识形态层面的”[24]68。通过外语课程思政中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外对中国的文化偏见。教师通过新的教学手段,建设良好的课程文化,结合外语课程的学科特点,挖掘课程的爱国元素,实现课堂教学手段与思政内容相结合。
以“Heroes of Our Time”为例。教师可以采用新技术手段,如扫描二维码进行签到,进入在线课堂,还可以进行线上的课后反馈,或通过云课堂、慕课、大数据等设计身临其境、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我们围绕教材的主题hero导入国家民族的话题,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引导学生明确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后在大学生中设计关于爱国英雄主题的问卷调查,有效凸显外语教学中价值观的引领。该单元设计了很多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要求学生对英雄有自己的理解。例如,你是怎么定义英雄的?假设你处在那样的情境下,你会怎么做?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学生以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还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各种主题活动之中。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招募学生志愿者讲解爱国故事,举办爱国主题展览等。外语教学可以和其他学科,如马克思主义教学等进行合作,与其他学科教师共享信息渠道,共建教学平台,开展多领域、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教师仔细分析教学内容,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案,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巧妙地在语言教学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内容,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3.4 设置合理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教师通过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营造积极向上的课程思政教育氛围。在课程的导入时,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包括确定制度管理的内容,如迟到、早退、请假、缺席、提交作业、考试规则等。教师还可以选择负责勤奋的班级干部,让学生严格遵守班级的规章条例。井然有序的课堂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外语课程思政需设置科学合理、主要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评价内容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功能,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考卷中,教师通过对教学思政内容的分析,巧妙设置考题来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因为考题可以体现命题者的价值取向。除了教师的评价,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评,或者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在评价对象上,实现由评价学生为主向评价施教者为主转变。”[29]134教师可以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及学生自己的努力程度来综合考察。多元化和综合性的评价也是思政育人的重要体现方式。
4 结语
爱国主义是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努力奋进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外语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外语课程思政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在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传承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文化传统、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爱国思想的基础上生成的。外语课程思政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坚持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外语课程思政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为明确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突出德育性的外语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设置合理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外语课程思政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爱国的发展方向,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爱国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因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