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雏鹰工程:中职学校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
——以四川省开江县职业中学为例

2022-03-18邓学斌杨通知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职教名师中职

邓学斌,杨通知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标准,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由此可见,教师队伍是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专业群建设和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关键。然而,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师资数量严重不足,通过公招、转岗、外聘等方式引进的大量教师(以下统称“新教师”)普遍存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理念缺乏、专业能力不强、教学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与新时代中职学校提高育人质量、凸显办学特色,实现内涵发展的改革需求不相适应。基于此背景,本研究以四川省“双示范”建设项目学校——开江县职业中学为例,探索实践新教师“雏鹰工程”培养模式,以期为同类型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中职新教师师资队伍的主要问题

(一)职教理念缺乏,职教情怀淡薄

新时代职教教师的职教理念和职教情怀事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关键性问题。职业教育因其兼具教育性与职业性的特点,相较于普通教育有诸多相对专业的教育理念,如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了解并且将这些理念应用至教育教学过程中。然而,当前的新教师要么是通过外聘的方式引进的企业员工,要么是从普教转岗的学科教师,抑或是高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这些新教师或多或少存在传统人才培养思维,缺乏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新知识、新理念的了解与掌握。同时,由于多数中职学校地处县域,相较于发达地区学校普遍存在交通不便、生活工作环境较差、待遇较低等问题,新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工作积极性不强,加之职教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相对普教学生有一定差距,多数新教师未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及职业教育的优越性,进而导致其缺乏职教情怀[3]。

(二)专业能力薄弱,专业技能不匹配

职业教育相较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技术技能的传授,这就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提出了要求。然而,从普教教师转岗、高校毕业生等渠道招聘的新教师,普遍存在专业能力薄弱,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再加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衍生了诸多新工艺、新技能、新设备、新材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新挑战,这对于新教师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如何快速提升专业能力,掌握专业技能,将“新工艺、新技能、新设备、新材料”的要求融入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诸多新教师的必修功课。

随着职普比大体相当政策实施,中职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加之新教师主要来源于普教教师转岗、其他专业教师转岗、高校毕业生招聘,导致专业能力不强、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太相适应。因此,必须加强新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培训,通过建立教师标准和考核评价办法,以“标准”为导向、“评价”为引领,制定新教师培训系列机制,帮助新教师专业成长。

(三)实践教学能力不足,教师角色急需转换

地处县域的中职学校旨在培养更多服务乡村振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课堂教学须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4]。然而,如前所述,新教师主要由转岗教师、高校毕业生、企业行业的能工巧匠构成。转岗教师、高校毕业生理论专业知识较全面,但技术技能掌握不足,职业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不够;各行业能工巧匠虽然专业技术相对过硬、实践经验相对丰富,但多缺乏现代课堂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急需角色转换。因此,亟须搭建学习平台,为新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提高新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二、中职新教师师资队伍培育模式的实践探究

中职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专业课程建设改革与创新的决定力量,强化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5]。我校教师发展中心通过调研,梳理出新教师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聚焦问题,分析成因,提出了系列解决新教师师资队伍存在问题的对策,形成了新教师“雏鹰工程”培养模式(见图1),通过建立教师标准和考核评价办法,以“标准”为导向、“评价”为引领,制定新教师培训系列机制,助力新教师专业成长。

图1 新教师“雏鹰工程”培养模式

(一)建立新教师培养新机制

制度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有利于推动教师培养向规范化、公平化、有序化的方向发展。学校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制定《新教师发展规划》,建立新教师分类(文化、专业)培养系列机制,如《文化课教师进企业体验制度》《专业课教师进企业实践制度》;建立新教师基本技能培养系列机制,如《新教师专业素养培训方案》《新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建立新教师考评激励系列机制,如《新教师标准》《新教师教育教学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培养机制,保障了新教师“雏鹰工程”的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

(二)构建校本培养新路径

1.实施“青蓝计划”

学校组织成立“青蓝计划”领导小组,开展新教师与老教师师徒结对。每年秋季学期开学时,安排各专业(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至少与一名新教师结对,结成“一帮一”“一帮多”的“对子”,并签订《“青蓝计划”师徒结对协议》,定期开展师徒相互听课,新教师上汇报课、写教育日记等活动;每学期召开两次师徒结对帮扶工作经验交流会。此外,建立考核机制,对“青蓝计划”的实施过程进行督查指导,对成效明显的师徒进行表彰奖励。

2.建立校级名师工作室

由各专业(学科)带头人领衔,建立校级工作室五个,吸纳新教师成为工作室成员,围绕“五个一”开展活动(即每位成员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类专著、上一堂公开课、参与一项课题研究、撰写一篇教学论文、主讲一次教育教学经验讲座),让新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帮助快速成长。学校每年对工作室进行考核评价,表彰优秀工作室。

表1 名师、大师、班主任工作室统计表

3.开展常态化系列教研活动

(1)“五定”教研活动

“五定”教研活动以主题教研活动形式对新教师进行培训。每周开展一次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目标、定内容的教研活动,由各专业(学科)教研组长组织新教师在各办公室学习课程标准、教材,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新教师根据学情撰写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反思等。同时,学校每周对其教研过程进行考核评价,每月末汇总一次,学期期末进行总结、表彰。

(2)“五一”教研活动

“一课”,即新教师进校一个月后,上一堂合格课,通过“自我备课—师傅指导—组内试上—组内磨课—集中展示—活动总结”六个环节,提高备课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进校一学期后,上一堂研究课,与结对师傅形成“同课异构”,在对比中获得提升;进校一年后,上一堂公开课,以公开促发展、促反思、促改进。

“一听”,即新教师每周至少听师傅或优秀教师一节课,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写听课心得,通过与老教师的相互交流,学习到如何解读教材、关注学情、选择教法、指导学法等。专业(学科)教研组每周组织教师随机听新教师一节课,并组织听课教师对新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点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一读”,即学校成立“海潮读书会”,指定阅读书目,要求新教师每月进行一次读书分享,每学期至少读完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每年参加一次主题演讲比赛。

“一写”,即新教师在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后,要坚持对教学目标达成、重难点把握、课堂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反思,撰写一篇反思总结。每学期结束后,立足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教学经验,撰写一篇教育教学经验论文。

“一研”,即新教师每天自主研学一篇优秀教案,并围绕信息技术应用、集体备课、班级纪律管理等方面,与师傅或优秀教师开展一次微型教研活动。

(3)校内专题讲座及经验交流

学校围绕新教师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专业发展等方面,每月组织开展一次校本培训,由各专业(学科)带头人或优秀班主任轮流主讲;组织新教师外出培训,返校后作学习交流发言;制订《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方案》,不定期邀请县、市、省级教学名师进校指导,形成“理论学习—课例展示—研课磨课—再次展示—总结提升”的递进式培训路径;每年邀请国内职教名家陶功明、武友德、邹六根等教授,到校作专题讲座,帮助新教师树立新时代职教理念,促进新教师全面发展。

(4)坚持专业(学科)竞赛常态化

每学年定期开展校级教育教学能力比赛、微课制作大赛、“课程思政”说课比赛等活动,要求新教师全员参加,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同时,鼓励新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项学科竞赛,并将参赛结果纳入个人绩效考核。

(三)开辟外联内修新领域

1.与高校“联姻”,引领新教师全面成长

通过政府主导,学校主动与省经信厅直属五所高校“联姻”,成为五所学校的师生培养基地校,分别签订机械、电子(物联网)、汽修、计算机、食品加工等专业领办协议,派新教师到五所高校跟岗培训,学习五所高校重点学科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教法、新理念。

2.聘请职教名师大家,建立工作室开展联对培训

学校聘请国内职教名师大家和行业企业领军人物到校建立名师、大师、工匠等工作室,指导新教师树立职教新理念、规划专业发展方向,引领新教师专业成长,如全国劳动模范、攀钢钒型材轧钢首席工程师陶功明教授建立“陶功明大师工作室”,国家“万人计划”名师武友德教授建立“武友德名师工作室”,全国行动德育专家邹六根教授建立“邹六根第九名师工作室”,四川工匠任彦仰教授建立“任彦仰工匠工作室”。同时,学校多次邀请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程远东教授、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凌静教授等专家到校开展专题讲座。此外,学校与四川省机械设计制造类“双师型”名师工作室结对,开展“名师团队进校园,一对一手牵手”活动,借助名师工作室优势资源,根据新教师个性特点与兴趣爱好,与名师团队成员进行师徒结对,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示范课演示、个体差异化辅导等方式,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

3.与企业联手,进企业跟岗学习

学校始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教办学理念,制定《文化课教师进企业体验制度》与《专业课教师进企业实践制度》等制度,定期选派新教师到省内外工业园区及其相关优秀企业跟岗学习。通过考察观摩、技能培训、顶岗实践、参与产品技术研发等形式,进行为期一个月到半年不等的跟岗学习。同时,成立由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高校专家、本校老教师组成的新教师跟岗指导团队,制定《新教师跟岗手册》,督促新教师有效地完成跟岗学习任务,并对跟岗成效进行考核,评选优秀跟岗教师。

4.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与交流展示

学校十分重视多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是成立学校竞赛委员会,制定《教师能力提升组合式激励制度》,根据各级各类比赛文件要求,综合拟定参赛方案,组建公共基础学科和专业组参赛团队,细化任务和完成时间,聘请专家指导,由分管领导监督落实,以赛促教,落实激励制度;二是主动加入本地“职业教育联盟”,选派新教师参加联盟举行的各专业(学科)“同仁互培”活动,同专业(学科)的教师通过“选定同一课题—撰写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实践—课后评议提高”等环节[6],帮助新教师掌握研究教材、了解学情等教学技能,真正实现同伴互助,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三是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加入四川智能制造中高职产教联盟、川渝职教联盟、行业企业联盟等职教发展共同体,积极参加、承办联盟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并派新教师在活动中进行交流展示,多次选派新教师到省内外参观学习等。

近五年来,新教师“雏鹰工程”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实现了新教师发展有事业心、有生长力、有专业度、有幸福感、有独特性;组建名师、大师工作室5 个;培养省、市、县级名师16 名、双师型教师52 名、“产学研”人员8 名;获国家级奖项8 人次、省级奖项160 余人次、市县级奖项300余人次;参与申报省、市、县级课题20 余项,获市级结题成果奖6 项;省内外交流发言120 余次,开展专题讲座或示范课50 余次。此外,新教师“雏鹰工程”培养模式逐步在省内外20 余所中职学校中应用推广,取得了较好效果,为其他中职学校新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范例。新时代,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唯有不断总结经验,整合相关资源,勇于开拓创新,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更广视域、更全方位、更有深度和更富创造性的实践与行动,方能培育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教育新教师。

猜你喜欢

职教名师中职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