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海曙 宋韵甬存

2022-03-18海曙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责任编辑杨芝

宁波通讯 2022年2期
关键词:宋韵月湖鼓楼

文/海曙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责任编辑 杨芝

(上图)2021宁波宋韵文化周期间,一名女孩在表演抖空竹这一传统民间游戏。

潮起潮落越千年,满庭芳华今犹在。海曙,作为宁波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是宁波历代府治所在地。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刺史韩察筑子城,标志着宁波港口型城市的启航。及至宋代,随着经济、政治中心逐渐南移,宁波城市地位愈发凸显,南宋时成为朝廷的京畿要地、外贸重镇、人才高地,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海曙作为两宋明州的子城、罗城所在地,宋韵文化遗存俯拾皆是。巍巍鼓楼、人文月湖、繁盛江厦街、肃穆天妃宫……还有各种碑、塔、寺、桥、坝等星罗棋呈。更有文化名人、有为官吏、先贤望族、诗词曲赋灿若辰星。寻宋宁波,海曙流淌着浓浓的宋韵,海丝遗存,街巷物语,书香氤氲,风致楚楚。

城纪千年 人文其昌

鼓楼,既是内城子城南城门,又是外城罗城的中心。历史上的子城南门,曾建有两重城门,门皆有楼。今只存内门,即古之庆元府楼。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太守王周重修鼓楼,新上任的鄞县县令王安石特以鼓楼刻漏为题作《新刻漏铭》。刻漏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器,鼓楼的刻漏估计就相当于宁波彼时的“北京时间”。他在铭文中写道:其政谓何,弗棘弗迟。”这位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以刻漏“弗棘弗迟”的精神自勉,到任后办县学,兴水利,推行“青苗法”等改革措施。一个人,影响了一座城,王安石为宁波城市发展注入了尚学务实的精神底色,可以说是“治鄞千日、影响千年”。如今,漫步鼓楼沿历史文化街区,游客可以去新打磨的刻漏景观处缅怀王荆公,也可以移步位于县学街的鄞县县学门楼遗址。当年王安石就是利用当时的鄞县孔庙创办了鄞县第一所官学,并聘请“庆历五先生”任教,开创了宁波耕读传家、进士辈出的局面。据《鄞县进士录》记载,宋代鄞县共有进士730人。

宋高宗时,鼓楼被诏封为“奉国军楼神祠”。据传高宗还是小康王时南渡到明州,被金兵追逃至鼓楼。危难之际,被云中突现的平定唐“安史之乱”的五位将军救走。赵构登基后念此救命之恩,下诏封鼓楼为“奉国军楼神祠”,并在祠中塑五将军像。另外,小康王还留下了高桥村姑相救的“凤冠霞帔”、龙凤金团等传说。而浙东闻名的“高桥会”发起之初是为纪念南宋“高桥大捷”。这些民间传说和民俗节庆,现在都已列为海曙区和宁波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口口相传的故事,民间自发的庙会,继续被活态传承着、纪念着,传递的不仅有市井的烟火,更有金戈铁马的家国情怀。

鼓楼东侧的元代永丰库遗址,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仓储遗址。该地南宋时建有“常平仓”,出土了大量宋代瓷器等文物,两宋明州的富庶丰实由此可见一斑。

沧海桑田,风起云涌,明州罗城在两宋经历几次修缮,组织修缮的官员中就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和状元丞相吴潜。曾巩主政宁波虽仅数月,矜矜业业修缮明州城墙城门并作修城祭文,疏浚广德湖留下《广德湖记》,兼领市舶司促对外贸易发展。吴潜组织了金兵屠城后的大规模城市修缮,修城墙、重建高桥、官办平民学校和医院。另外,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主政宁波期间曾捐金修白衣寺,建贸阝山堂。

(上图)宁波府城隍庙怀棠祠内的王安石塑像。

(下图)永丰库遗址发掘现场。

(图/宁波博物院供图)由宁波博物院为“汇流——宁波建城1200周年特展”制作的示意图,其中涵盖了这些年宁波城市考古的主要成果。

人文月湖 书香浸润

月湖,被誉为景观之湖、水利之湖、书香之湖、人文之湖,始凿于唐代。至宋,月湖之水已成为宁波城内生产生活命脉。湖上龙舟箫鼓、十洲风韵,湖边书院林立、望族环绕。南宋鸿儒王应麟住湖之东,潜心著述留《三字经》等名著;南宋著名画家楼璹、文学家楼钥,居湖之南,留下《耕织图》等传世佳作;为岳飞昭雪的南宋宰相史浩出自“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的史氏家族,居住于菊花洲,并留下宝奎巷史氏故居群……更有高丽使馆、清真寺等对外文化交流场所环伺周边,景福律寺、延庆寺、观宗寺等古刹名寺隔湖相望。

月湖的一泓碧水,寄寓着士大夫们的精神追求。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月湖上建憧憧东桥、憧憧西桥。嘉祐年间,明州郡守钱公辅大修月湖,在湖上建众乐亭,并提笔写下“宴豆四时喧画鼓,游人两岸跨长虹”诗句,之后王安石、司马光等众多官员纷纷和诗。众乐亭唱和,开创月湖吟咏文风。数年后,郡守刘珵再次浚治后命名月湖十景,作《咏西湖十洲》,舒亶、陈瓘等赋咏唱和。现《天一阁·月湖历代诗词汇编》共收集北宋以来和月湖相关的诗词1256首。一个个熟悉的历史名人,为月湖飞扬文采直抒胸臆。其中一首来自高丽王朝著名政治家金富轼。金出使宋朝时居住于月湖边高丽使馆,写下 “檐外苍苍河汉逼,阶前浩浩海潮通”诗句,为目前可考证的第一首外国人写月湖的诗。

宋代以来,月湖也是达官显贵、名儒学子居住、讲学首选之地。 “里为冠盖,门成邹鲁”,诗社雅集,弦歌不绝。人文鼎沸,何极盛也!南宋“淳熙四君子”亦在此讲学授道,并催生了浙东学派的主力之一——四明学派。此后,经明清发展,浙东学派的“经世致用”思想,成为宁波人低调务实、学以致用、勇于任事、敢于创新的精神基调,并经代际传承,成为融入宁波人的骨骼血液和思维体系的典型价值观和地域精神。

古今宁波,皆向海而生,依港而兴,港为城用,城因港兴,两宋亦如此。换言之,天下之港,是宁波宋韵文化的显著特征。而三江汇流处,则是宁波宋韵文化的主源地。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官府在镇海迁设市舶司。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在明州城现江厦公园西侧设立新的市舶司,专管外贸兼外

月湖北平桥下的“水则碑”,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水文观测站,由前文所提及的南宋名臣吴潜建造。吴潜曾两次担任宁波地方长官,在水利方面功勋卓越。他发明“水则碑”,前后修建6座水闸、6条堰坝,治理46条河道,并于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重建大西坝。建坝之时,官方出钱雇民工、买牛畜、置索缆,大西坝“舳舻相衔、上下堰无虚日”,开创了河海联运、双线并行模式,使宁波兼有运河城市和海港城市的双重气度。遥想当年,多少遣唐使经此北上入帝都,多少官员商旅往返此地行色匆,多少学子过坝赶考圆功名。现在,大西坝边还留有三圣寺、众凉亭等遗存供遐想当年繁华。

海丝启航 向海而生

事,至此,明州与泉州、广州并列全国三大外贸口岸。彼时宁波,港口条件优越,造(修)船业发达,航海技术高超,贸易制度完备,与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东南亚、波斯湾等地航海贸易频繁,在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还成为宋廷与高丽唯一的官方指定口岸。从罗城东渡门到灵桥的江厦地带,逐渐形成一个设施完备的港区,并在东渡门和灵桥门间增开一城门供市舶司专用,百姓称之为“市舶务门”。该城门外建“来远亭”供市舶司稽查人员现场办公。

文物说话,考古印证,街巷留痕,历史复现。在海曙全域,有30多个两宋文保点和文保单位、20多个位于罗城三江口一带的两宋海丝遗址。上述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无不印证明州城港通天下、货易万国的辉煌历史。至今还屹立的天封塔,是南宋重建的明州海丝航标塔。它不仅见证了江上帆樯如林,岸上货物拥挤,城内外南北商贾、各国外商云集的“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盛,也实历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如科技、宗教、医学、艺术等方方面面的输出传播,影响日本、朝鲜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历史时代。

2021年,海曙区借宁波建城1200年之东风,承办全市“宋韵宁波文化周”,开展理论研讨、空间规划、阵地建设、品牌打造等工作。新年已至,宋韵文化传承润泽,那是崇尚两宋智慧探寻美好生活的文化自信,是传承浙学思想“向海而生”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的理想抱负。寻宋宁波,以当代视角探寻历史韵味,从历史维度提升当代价值,让自然山水和人文韵致竞相绽放,让传统经典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海曙当更有作为!

和义路南宋古船考古现场。

后记

两宋明州的海曙沃土,流传着袁镛、张孝祥等爱国忠烈的浩然正气,厚植了王应麟、全祖望等浙东鸿儒的人文根脉,屹立着天封塔、波斯巷等海丝遗存。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这些思想的精髓、名士的风骨、文化的印记,不但没有因历史的更替而湮没消逝,反而经久不衰、历久弥坚,成为融入宁波历史文脉的“基因密码”、彰显“千年海曙”韵味的鲜明标识。

新的一年,我们要做深做亮做精“宋韵宁波”的文章。要把海曙全域的两宋遗存穿珠成链,用文化赋能,让文物说话,生动展现“多元包容、风雅精致”的宋韵文化新气象。要坚持挖掘提炼其蕴含的道德情操、人文风尚、精神气质和当代价值,持续推动海曙宋韵文化的系统性重塑、品牌化培育和融合式发展。同时,也要坚持古为今用、唯实惟先,从“经世致用”的浙学思想中汲取“敢为天下先”的理想抱负,从“宋韵甬存”的海丝古迹中坚定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从“崇文向善”的两宋智慧中探寻“精神富有”的现实路径,让宋韵文化既“留得住”,又“用得活”,更“传得远”,努力将海曙建设成为彰显宋韵文化、浙东风范、宁波气派的大美城区,为海曙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样板区,加快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提供更加丰厚的文化滋养和更加强劲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宋韵月湖鼓楼
论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生成原因
读懂宋韵,更需要理解宋韵的现代价值
寻诗入画
寻诗入画
月湖书生徐时栋
鼓楼颂
鼓楼颂
宁波月湖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侗寨鼓楼传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