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应用韩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2022-03-18申延子闫钰卓
申延子,闫钰卓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南方、新北方”政策的推进,中国的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将为中韩两国合作创造新机遇,一是刺激韩国先进设备和高端元器件的进口,二是中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促进两国生产性服务业合作空间拓展,三是中国国内消费的增长和升级有利于韩国出口企业和在华韩资企业发展。两国合作领域、合作热点的变化对韩语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变化,对韩语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懂韩语、掌握一个领域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应用韩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围绕专业培养的新目标、新规格,构建基于国际视野的高职应用韩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1 培养基于国际视野的高职应用韩语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中韩两国合作发展的新形势对高职韩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领域有新的合作重点,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产生新的变化,提出新的要求。
高职应用韩语专业人才培养应紧跟两国合作热点和重点项目的变化,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根本目标,培养懂韩语工作语言,掌握一个工作领域的技术技能的“韩语+”复合型人才,高职应用韩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具有国际视野、面向商务服务等行业的翻译职业群,从事韩语相关的翻译、商务服务和旅游接待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探索“三元五阶双融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图1)
图1 “三元五阶双融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中韩合作发展战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培养中高端韩语服务人才,主要体现在外语素质突出,中韩文化融通、国际视野宽广、创新创业意识强。基于新形势、新背景下高职应用韩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院积极探索外语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三元五阶双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元”即语言、文化和职业三个维度开展韩语人才培养,“五阶”即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和语言习得规律,设置从基础认知、韩语提升、韩语实践、职业应用到实习创业五个递进阶段,“双融通”即中韩文化融通、语言学习与职业应用融通。“三元五阶双融通”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韩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企业文化等文化熏陶,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跨文化沟通和工匠精神,为中韩经济、文化合作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3 构建“四层多维双贯通”的“韩语+专业”课程体系(图2)
图2 国家骨干专业——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韩语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应用韩语专业培养的是跨产业、跨岗位并懂韩语、熟悉一个领域基本技能的人才,为实现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高职应用韩语专业构建“四层多维双贯通”的“韩语+专业”课程体系。“四层”即设置人文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拓展四层递进的课程模块,“多维”就是设置“X”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主要包含商务、旅游和企业生产管理,“双贯通”即课程思政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韩语竞赛贯通专业学习全过程。
⑴ 人文素质模块:主要设置公共基础和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理解多元文化,具有一定的国际合作与跨文化沟通意识。
⑵ 专业基础模块:主要设置韩语基础课程,韩国文化体验、企业认知实习课程,培养学生掌握韩语语音、词汇、句型、语法和篇章等知识,了解韩国文化、了解企业的岗位、文化。
⑶ 专业核心模块:设置综合韩语、韩语视听说、韩语实用阅读、韩语应用文写作、韩汉翻译实务、商务韩语和旅游韩语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韩语交流、韩语写作和韩语翻译中级水平的能力。
⑷ 专业拓展模块:设置专业课程,根据高职韩语毕业生主要集中的岗位群设置职业方向课程,内含商务服务模块、旅游服务模块、生产翻译模块,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岗位的专业能力。
课程体系构建融入“1+X”证书,体现课证融通,高职韩语专业对接韩语能力中级水平,根据中级水平的考试要求设置相应模块的韩语能力综合实训课程,将多平台跨境电商“X”证书融入课程,培养学生从事韩语跨境电商的职业能力。
4 创建“教学练用一体化”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图3)
图3 “教学练用一体化”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
高职韩语“韩语+专业”课程结构,其中韩语是核心,专业是支撑,提高韩语教学质量,创建适用于学生外语学习基础和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韩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韩语应用能力培养,强化语言与应用的紧密结合。
⑴ 教学练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将韩语知识的讲授,学生知识掌握以及巩固知识的强化练习,到知识的转化应用实现一体化,形成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有效转化。
⑵ 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保障学生韩语学习的连续性,应创建基于学生“语言-思维-交际”的转化与应用,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教学的各自优势,贯穿学生韩语学习的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学习平台及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利用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学生的韩语提升;通过课上课下教师与学生的充分互动与交流,达到课程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从自主探究,巩固知识、强化技能、内化素养到拓展提升,并以互动、活动、行动为主线,创设不同生活、文化和职业环境,促进学生韩语知识和技能、韩语应用能力的全面习得,提升学生韩语思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韩语专业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创新思维和文化传播的职业素养。以新形态教材、活页式手册开发为重要载体,有效推进外语教学改革。例如:技能类课程(听、说、读、写相关课程)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文化类课程(《韩国社会与文化》《民俗体验实训》等)采用竞赛活动、文化比较等教学方法。
5 校企共同开发适用于多元学习者的教学资源平台
为满足韩语学习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韩语职业能力。教学资源的开发要对接专业教学标准,对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韩语核心课程为重点,韩语能力等级考试培训、企业职业韩语培训为支撑,形成体现韩语课程学习、韩语能力水平考试、企业岗位能力拓展的多维度的教学资源体系。资源载体主要包含微课、视频、动画、音频、试题库等,满足学生对知识、技能点的碎片化学习需求,也满足学生对某一韩语应用方面职业活动需求。教学资源平台以资源应用行为为基础建立学习评价机制,从而记录韩语学习者在应用平台资源学习的全部行为,分析结果作为学习者行为的重要评价基础,促进学生自学、自练、自评,建立实现课下连接课上的不间断学习机制,从而保证语言学习的持续提高。
建设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语言学习、文化体验、社会实践和技能操练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功能。通过搭建“室村会企”组合实践教学环境(图4),“室”——校内实训室、项目工作室,“村”——朝鲜族民俗村、韩国文化体验村,“会”——重要展会、赛事和会议,“企”——旅游企业、商务服务企业、韩资企业等,实现校内校外连接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满足学生韩语学习实践的教学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图4 “室村会企”多元组合实践教学平台图
6 拓宽国际交流渠道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学习在全语境下能够得到提升迅速,为了提高学生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应搭建国际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与韩国高校的合作与交流,比如“3+2”“2+2”的方式让学生到韩国大学进行韩语的深造,也可开展短期的研修,利用寒暑假派学生去韩国进行1~2周的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激发学生对韩语学习的兴趣和对从事韩语相关工作的信心。合作院校之间互派教师开展业务提升,课程教学等活动,促进教师的国际交流,提高教师的国际视野,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可通过开展中韩文化交流技能展示等活动,促进学生交流与提高,促进中韩文化互融互通,培养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具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7 总结
这一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成效凸显:一是学生韩语综合能力及就业水平明显提升,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认知及对口就业充满信心,起薪率和晋升率优越,成果在校内推广应用。二是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企业、社会和韩国高校的较高赞誉,企业和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三是专业成为全国同类院校的示范,教学成果备受媒体关注,广泛推广应用,相关成果得到专家肯定,备受媒体关注,被中央电视台、吉林电视台、《吉林日报(朝文版)》等媒体报道。
下一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凝练人才培养特色,扩大辐射范围,继续开展与社会和企业的合作,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与水平,与其他开展韩语教育的国家院校合作,推动成果走向国际,进一步实现目标国际化、理念国际化、办学国际化和体系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