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视角下城市零碳交通发展策略研究
2022-03-18鲁雨萌
鲁雨萌
关键词 碳中和;城市交通;零碳交通
中图分类号 TU984.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949(2022)04-0181-03
0 引言
2018年海洋大气分析组织发布了关于全球气候摘要,从1880年以后,海洋与陆地每十年的平均气温均增加0.07 ℃;1981年以后,全球的氣温在1880年的基础上持续增加,平均每十年气温增加0.17 ℃。气候变暖问题已是全球关注的问题,而交通运输行业作为一个典型的高碳排放行业,对于整个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有着较为重大的影响。
1 碳中和理论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1.1 碳中和概念及标准
2009年的世界标准日,BSI(英国标准协会)宣布制定公共可用规范PAS 2060,首次提出碳中和标准。通过采用相应的措施,对工业生产及城市生活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控制,并且最后通过Carbon Offsets(碳补偿)机制,使企业、团体或者是个人通过植树造林等形式对于无法减少的碳排放量进行抵消,达到温室气体零排放。
碳中和作为一个较为新型的环保形式,已经在众多的大型活动以及会议上提及并采用。碳中和环保形式能够对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提供较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
1.2 碳中和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根据英国能源与气候智库的统计,直到2021年,全球有28个国家/组织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进行了承诺或努力,其中已有部分国家完成了这一目标。在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等进行承诺的国家中,大部分国家将实现碳中和目标设定在2050年,少数国家设定于2035年,详情见表1。欧盟等国家/组织提出在2030年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需要在1990年的基础之上减少55%;2020年12月,日本颁布了被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进度表的绿色增长战略。其他国家也都在相继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法律保障。
1.2.2 国内发展现状
相较于西方国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的较晚,而对于碳排放等问题的研究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稍微滞后,缺乏相关的治理经验。但是,近年来,我国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在低碳环保建设方面也在逐步深入。“十三五”规划中,我国首次提出了对于近零排放区域的示范工程,时至今日,我国各城市也都将低碳排放加入到城市规划当中[1]。
1.2.3 国际大城市交通碳排放现状
根据国际能源署对于能源使用情况的报告显示,城市交通是全球能源使用最大的终端之一。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交通领域排放占24.6%,而这其中城市交通的排放量占据了主要位置。由于各国发展程度不同,城市交通碳排放量的高峰期及占比也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伦敦的碳排放量在2000年达到了高峰值,而交通碳排放量占25.1%,纽约的占比更高达28.4%。
人们出行需求增加,交通领域在碳排放量方面一直未有较大变化,对交通碳排放的控制难度较大。纽约作为一个较早达到碳排放高峰期的城市,自2006年达到碳排放的高峰到2020年,总碳排放量降低约15%,但是交通运输领域仅占据其中的5%;东京通过公共交通使用率的提高,控制了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2015至2020年间,城市碳排放量降低16%,但在交通领域当中,碳排放降低22%。因此,为减少交通碳排放,除需要对机动车的生产以及购买进行控制,也需要鼓励低碳公交出行,以增加城市中绿色低碳公交的出行占比[2]。
2 我国交通运输体系零碳发展研究
2.1 零碳交通的特点
2.1.1 过程渐进性
实现零碳交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通过渐进性措施实现碳排放量减少的过程。实现城市交通零碳排放,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去制定相应的措施及相关规定。由于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利用清洁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在汽车生产及制造过程中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有部分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燃油汽车,因此,国家需建立补贴或相关鼓励机制,倡导与推广新型清洁能源车辆的使用[3]。
2.1.2 减碳、绿色、节能
零碳交通的本质是要降低交通运输工具的碳排放量,并最终实现绿色交通、交通清洁化的目标。在降低交通碳排放量的同时也降低了交通领域对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由此可见,在发展低碳交通的同时,也会降低对于能源的消耗,节省能源。
2.1.3 系统化
实现零碳交通不可独立进行,而是需要一系列的基础设施体系、运输组织系统、节能型运输装备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科学交通流管理系统、引导型的公众出行系统等的有机结合。
低碳交通由宏观层面的综合交通和微观层面的城市交通两部分构成,如图1。根据我国相关的碳排放量调查,我国的城市碳排放量高达70%,其中城市交通碳排放量占比最高。
2.2 城市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
2.2.1 城市形态的影响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快,而城市土地的利用形式由向市中心集聚阶段到向外扩散阶段。在城市功能布局层面,居住区域与工业区域通常会存在一定的距离,导致居民不得不考虑利用交通工具完成通勤。[4]但是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私家车保有量不断攀升。若通勤距离较远,则城区内的拥堵现象加重,造成碳排放量增加[5]。
2.2.2 城市交通结构
居民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中,私家车以及公共交通的占比最高,其中,小汽车与出租车的碳排放量最大,达到140 g/人/km,而地铁只有大约10 g/人/km。从城市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而言,居民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对于整个城市的碳排放有着较大的影响[6]。
2.2.3 车辆减排技术
机动车碳排放对于城市交通的碳排放量有着较大的影响,是城市交通的主要移动污染源。我国汽车发动机以汽油发动机以及柴油发动机为主,而随着近几年我国汽车研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我国对于排放的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7]汽车制造商为了能够使得车辆排放达标,并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优势,研发人员通过对发动机不断改造,提高其效率,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我国,较为常见的提高发动机燃油效率的主要技术有涡轮增压、可变气门、缸内直喷技术等。而对于不同汽车碳排放量的技术,对于碳排放量的减少也存在着不同。
2.3 构建城市低碳交通体系
构建城市低碳交通体系思路,如图2。
2.3.1 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居民出行效率
对于实现城市低碳、零碳交通最有效的办法便是从根本上去解决城市交通系统的排放问题,优化城市的结构布局,提高居民交通出行的效率。从低碳排放的城市规划及城市布局中,可以发现,紧凑型城市更利于居民步行出门,机动化交通使用率较低。在对城市用地的规划中,可以在产业区较为密集的地区,规划建设居民区,缩小住宅區与工作地区间的距离,减少居民在通勤过程中对交通工具的使用。此外,合理规划商业购物区,推广社区型商业,使居民就近进行购物等娱乐活动,减少远距离交通出行需求[8]。
2.3.2 优化城市交通结构
减少私家汽车的使用并增加公共交通以及自行车与步行的出行占比,是实现零碳交通的有效措施。在鼓励居民使用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方式的同时,还需要解决我国市中心的开发以及市中心周边交通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加强对于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工具在整个城市交通运行中的重要程度;优化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为慢行交通提供专用路权,鼓励居民采用慢行交通的方式出行。
2.3.3 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在城市交通碳排放量的管理中,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推动物联网与互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方面的应用,规划发展智慧交通系统,以MaaS(出行即服务)理念为目标,通过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为市民提供最优出行路径规划,避免出现道路拥挤等情况,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鼓励居民出行乘坐公共交通以及减少出行的需求,从而降低城市的碳排放,实现低碳、零碳交通[9]。
3 结论
该文通过对于碳中和概念以及国内外对其研究的现状进行讨论,从而从碳中和的视角对城市交通系统规划提出相应的建议。在城市交通中,想要达到低碳、零碳化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功能规划以及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中进行改造,减少居民的出行需求以及私家汽车出行率,增加公共交通出行率,从而促进城市交通的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宗建. 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研究[D]. 西安:长安大学, 2013.
[2]王莉杰. 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环球人文地理, 2014(16): 121-122.
[3]谭婷. 低碳城市建设中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研究[J]. 数字化用户, 2017(31): 108.
[4]张瑜. 低碳城市建设中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研究[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8(19): 3857.
[5]陈昊. 中国城市低碳交通建设的现状与途径研究[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26): 1761.
[6]余柳. 国际视角下城市交通碳中和策略与路径研究[J]. 城市交通, 2021(5): 19-25+81.
[7]裴冬华. 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建设路径研究[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6): 155-156.
[8]褚晨晨. 碳中和视角下城市零碳交通发展策略研究[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 2021: 9.
[9]李娜. 国际视角下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发展路径探究[J].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21(5): 52-54+58.
23205005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