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研究
2022-03-18李博雅李雅奇
李博雅 李雅奇
[摘 要] 高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只有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和方向,才能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当前,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出现方向和目标等认识偏差,只有创新教学管理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多方参与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搭建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将教学管理由“控制”向“服务”转变,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才能逐步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校教学管理育人体系和完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目标。
[关 键 词]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素质教育;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2)10-0157-03
一、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本质
从党的十三大报告到党的十六大报告,均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明确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重点突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永恒追求的目标,也是与时俱进,不断满足人类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当前形成的共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实施素质教育,即以知识教育为本向以素质教育为本进行彻底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话不仅点明了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还指明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当前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为本、立德为先,其本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但是高校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提了很多年,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突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高校素质教育仅仅依靠简单的课程增设
高校素质教育通常只是通过简单地增设一些相关课程,企图达到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很多高校认为应付素质教育最好的办法就是增设相关课程,弥补学生所欠缺的相关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但是仅仅开设课程是不够的,这只能保证学生为了通过相应的考试而暂时性地熟悉相关知识,而不能保证学生一定掌握了相应知识,尤其是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因此难以达到理想的素质教育效果”[1]。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未能得到根本实现
“许多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按照应试教育的套路来进行,忽略了对教育对象——大学生进行研究,没有以大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和开展素质教育,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效果。”[2]高校素质教育从实施之初,就重点对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培训,但很少“以学生为中心”,不能深入学生当中进行调研,不考虑学生对素质、能力提升的诉求和愿望,极少收集学生的反馈,最终造成高校开展的素质教育内容和手段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不够,只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对自身的素质、能力要求不够明晰,缺乏素质教育的自觉,对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能提前做好准备。同时,高校对学生素质教育需求的引导力度也不够,不能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能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对素质教育的参与意识,不能组织和设计优秀的素质教育活动,也不能做到实现素质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3.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不明确
“高校素质教育质量取决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合理构建,教育目标又决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3]高校一般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和目标缺乏顶层设计,不能形成系统的目标建构方案,经常简单地把素质教育归类为加强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和思政教育,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功能简单化。各高校间的素质教育方法千人一面,不能将高校的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进行有机融合,从而进行针对性和特色性的素质教育目标建构。同时,高校素质教育也往往忽视高校教师和管理者的综合素养的提升,高校教师以科研为中心,主要以“授业”和“解惑”为工作方向,忽视了“传道”的重要责任,高校管理者以业务技能提升为主要方向,在培养学生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方面,有些高校管理者自身的能力就很欠缺。
二、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
(一)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原则遵循
高校是培养社会建设发展所需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的主要方式通过教学开展,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也主要通过教学过程,高校教学承担着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崇高道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人才的新时代使命,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高校教学管理又是高校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是连接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书育人与学生学习成才的重要桥梁,“通过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监督,保证了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了高校的教学质量”[4]。当前,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目标就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质量。遵循“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学生素质、能力水平为原则,调动高校教学管理者和学生的积极性,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改变管理理念,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从我国高校扩招至今,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我国高校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转变为大众化阶段,再到现在的普及化阶段,高校的教育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传统滞后的教育理念和陈旧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的一些高校中仍占有很大市场,高校教学管理功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教学管理的效能不能满足大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最终的结果是高校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能得到完全实现。归纳起来,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管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尚未完全形成
受传统教学管理理念的影响,高校教学管理者制订的教学管理方法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很强的教条主义,教学管理者按照既定的教学规定和固有的教学管理模式,把学生作为管理的对象,管理方式缺乏人文关怀,不能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尚未完全形成。学生在教学管理中是被动的存在,不能参与到教学管理的改革建设中,导致学生对教学理念的不认可和不配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性受到严重阻碍,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受到挤压,限制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面对各种变化因素,高校必须转变这种滞后性的教学管理理念,主动形成与时代脉搏相适应的现代化教学管理理念,围绕‘人’开展教学管理活动,聚焦大学生发展”[5]。
2.教学管理模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当前,很多高校仍然以教学量化考核指标作为教学主要考核模式,以专业课、公共课和通识课为主要课程模式,实践课程较少,实践课程内容与理論课程内容结合得不够紧密;教师将学生考勤作为重要检查指标,对课堂的学习效果和纪律很少顾及,对学生的考核仍然以试卷打分为主,甚至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和实践能力提升,也以机械的量化分数作为评定指标,评定分数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差,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部分重要的理论,不能做到入脑入心。“在推行完全学分制的过程中面临教学管理条件及配套机制不完善、课程结构不合理、选课资源匮乏以及学生选课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等困境。”[6]完全学分制虽然已经实施,但实际仍然基本按照学年制进行考核,修业年限只有延长,没有缩短。学生仍然以专业课程为主,选修学分占比较少,学生甚至为完成学分,盲目选课,既造成资源浪费,又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信息化教学管理基础薄弱
我国虽然在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化发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高校信息化建设仅限于学生课程管理。信息化教学平台功能不强,学生使用频率低,信息化资源时效性差、资源少且原创性低,不能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教书育人的功能整合起来,不能通过喜闻乐见的信息化方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挖掘出来。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信息化考核和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不能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教学管理者与学生紧密地连接起来,“高校只有改变现有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才能寻求发展与创新,实现信息化教学转型,促进信息化学习发展”[7]。
三、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和方向推动高校教学管理改革
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实施素质教育。高校教育管理改革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知识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对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改革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一)创新教学管理思想
重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方式,进行民主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代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在教学环节中务必保证师生平等交流,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学习习惯,实行灵活、开放、弹性的教学管理模式,加强教学管理者、规章制定者、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多倾听学生的愿望和诉求,采纳学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将其融入新的教学管理规定中,使教师和学生成为教学管理的参与者,使教学管理者“从消极被动的执行者转换为主动参与的诊断者”“从单向思维的执行者转换为灵活高效的沟通者”“从冷漠纯粹的管理者转换为饱含温情的育人者”“从故步自封的管理者转换为博学多识的研究者”[8],“将管理目标由‘控制’转向‘服务’,由外在强制监督转为内在自主约束,和学校其他管理聚合在一起,使学校顺利应对内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满足受教育者主体的发展需求”[9]。
(二)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在管理机制上,将教学管理权力进行科学、合理分解,由原来固有的教务处统揽所有权力改革为以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共同管理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务处对二级学院承担管理职责,且管理方式应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过渡”[10],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体系,尤其重视大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权力,这样就能形成教学管理多方发力、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在教学考核评估机制方面,要建立教学考核激励制度,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共同激励,推动实践项目和素质类课程项目的创新,加大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构建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督促、优化和完善现有的教学管理方法。在教学计划管理机制方面,要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创新实践教学和素质教学机制,全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将具备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项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润物无声的形式开展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总之,通过群体参与,构建多元共治的教学管理机制,保证高校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
(三)创新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
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必须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优势,让教学管理与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提高教学管理的便捷和高效。高校应尽快树立信息化教学管理思想,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搭建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平台可以快速收集、整理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慕课建设,推动学生在网上选择国内外优质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及时、迅速地获取世界先进的文化知识,推动和促进完全学分制良性发展。加强信息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以实践为导向,拓展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应用,同时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信息化教学中,与教学管理者共同开发各种教学管理App,推动教学管理向“大数据”迈进,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总之,加强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能不断扩大学生的学习自由和提升效率,提高教学管理效能,使学生的素质教育资源和方式得到极大改变。
参考文献:
[1]张小雁.高校素质教育的问题审视与创新路径[J].教育评论,2016(7):23-25.
[2]邓秀梅,吴铁.高校素质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J].理论导刊,2012(11):106-108.
[3]丁英平,陈霞.高校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发展突破之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86-87, 93.
[4]张中民.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7(14):108-110.
[5][7][9]陈武元,李广平.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的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变革[J].大学教育科学,2020(6):46-51,101.
[6]于翊平.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路径[J].教育评论,2016(7):48-51.
[8]朱力影.角色转换:高校教育管理者的新追求[J].江苏高教,2019(11):58-64.
[10]李春阳.高校教学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2):97.
◎编辑 郑晓燕
155150118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