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C-STEAM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2022-03-18佟小东

黑河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项目化本土化跨学科

佟小东

[摘 要]近年来,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一直倡导STEAM等新型跨学科教育探索教育改革的新模式,注重用运用跨学科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通过笔者学校实际研究过程与思考,在整合分析现有STEAM教育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P-C-STEAM项目课程设计框架,并以学校课程为例,探索项目化学习、跨学科整合、文化育人等方面的融合,推进STEAM教育的本土化实施和有效应用。

[关键词]P-C-STEAM课程;项目化;本土化;跨学科

2015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到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新模式。201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文件《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指出要探索信息技术在跨学科学习、创客教育等教育教学新模式中的应用,逐步形成特色课程体系。近年来,STEAM教育成为很多学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模式。但依然有一些教师对STEAM的理解不够深入等原因,导致现阶段STEAM教育实践存在本土化特色不强、教育目标错位、无多学科交叉、商业利益介入、改革动力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无疑制约了STEAM教育的开展。

一、STEAM教育是什么

对于STEAM教育,我是2018年在一篇文章中初次接触到,当时并没有很深的了解,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名字、一个比较热的教育模式。

更多的了解是我校申报省级STEAM教育试点校以来,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才明白它到底是什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经常问三个哲学问题:它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同样,一开始面对STEAM,我也不停地问着各种问题:它的内涵是什么、本质是什么、核心是什么等。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学习之旅,从各种书籍、文章中探寻STEAM教育的真谛,在学习中加深对STEAM教育的理解,即像艺术家一样想象、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行动、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四句话是我觉得对于STEAM教育解读很有内涵的四句话,足以回答关于STEAM教育的所有问题。

(一)展现本我:像艺术家一样想象

布鲁纳指出:“在实际的创作活动中,凡是能进入到主体心里来的东西,都是和运作中的假设有关之事物,而非向感官中枢冲击过来的一切事物;决心、策略、启发法都是能动论观点下的真实自我的表达,构成了主体创造的先决条件。”创造是一次本我展现的过程,艺术创造更是将虚构的想象与真实的生活情境勾连的过程,STEAM的原身是STEM理念,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首位字母,意在鼓励儿童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其竞争力。后来又加入Arts元素,也就是艺术,使其变得更加全面而有内涵,在科技素养、理工素养上又兼顾了人文情怀、艺术体验,让儿童在科技、理工等实际操作层面培养素养的同时,也注重艺术层面上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二)构建理性: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对于艺术的想象往往是基于已知或者天马行空,有的时候是漫无边际的,这时就需要有科学、理想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知识的重构与认知,以理性思维对本我涌现出的创意、想象进行论证。在STEAM教育中,作为彰显理性权威的数学与科学被赋予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强有力职能,当儿童面对复杂、抽象的知识逻辑时能够调动自身理性思维,主动借助数学、科学的思想和工具不断开启新的探索之旅,这时儿童的世界是丰富而多彩的。

(三)解放天性:像工程师一样行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不同于其它物种做事的区别,就在于人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进行独立思考与构思,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会用已知解决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赋予行动研究,这时候“工程”就是一个桥梁,一个连接儿童理性思维与创造思维的纽带,以工程实践的方式开展的学习,就意味着科学、数学与艺术在现实世界中的“结合”,想法与实际的“联姻”。

(四)回归自我: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只有儿童个体有了丰富的心灵想象、审美的艺术追求、理性的科学思考、释放自我的工程行动才有可能拥有健全的心智与人格,才是我们教育的真谛,才能真正展现教育的道德追求,即“立育人之德,树有德之人”。

STEAM教育最终旨在构造儿童形成独立的人格、高超的艺术审美、丰富的知识积累、有力的能力养成和不断的创意发展,最终造就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回归自我的“全人”。

二、P-C-STEAM是什么

随着学校STEAM教育的不断推进,STEAM课程建设一定是STEAM教育的重中之重,它建设得好与坏决定了学校STEAM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因此,要不断加强学习,了解更多前沿的关于STEAM课程的理论。

(一)c-STEAM课程理论:

詹泽慧等在2020年首次正式提出C-STEAM的概念。C为Culture的简称,即本土文化,让学生通过理解文化、践行文化,达到传承文化的核心教育目标。C-STEAM具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价值、打造区域特色文化的社会价值。詹泽慧等从培养方式出发构建了ETIC框架,区分出感受体验型、技艺训练型、探究学习型、创新创作型四种典型的C-STEAM项目模式。我国一些学者提出本土化的STEAM课程,意在建设培养优秀传播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跨学科STEAM课程育人体系,既培养儿童的解决问题能力,又增强了人文情怀。

(二)pbl-STEAM课程理论

pbl是項目化学习的简称,其实在最开始面对STEAM教育的时候,我就有疑惑,这个STEAM与项目式学习到底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怎么看都像一回事。经过学习,我才明白pbl是STEAM教育的一种学习方式,国外学者通常用STEAM PBL来表示基于项目的STEAM学习。

基于以上学习成果,我将两者结合,初步形成我校的STEAM课程建设设计思路:P-C-STEAM项目课程设计主要分为基于发现的跨学科学习内容——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与传统文化,以及基于发现的跨学科学习方式,即基于发现的项目式学习。

三、P-C-STEAM课程项目如何设计

根据P-C-STEAM项目课程设计思路,我校1-6年级开发建设了了STEAM相关课程,每个年级上下两学期,一共12节不同主题的STEAM课程。以五年级课程为例,阐述怎样在STEAM基础上加入p、c两个元素:

五年级《光和影不可分割的秘密》除了融合基本的科学、数学、艺术等学科,在最终项目中通过光与影的原理制作走马灯小灯笼。之所以把它放在五年级上学期,原因一是五年级相关教材中有这一课;原因二是下学期这个时间与春节相接,制作灯笼以此烘托节日的喜庆氛围。这些都是基于本土化的考量,结合时令或身边的现有资源做成项目化的STEAM课程。有了课程主题还不足以支撑一个课程开展,还要有支撑的框架——课程实施的设计。我们结合不同的资料、文献与其他学校及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一堂P-C-STEAM课要有五个环节的设计:促进发现的学习资源设计、促进发现的问题设计、促进发现的教学反馈机制设计、促进发现学习的活动设计、促进发现素养达成的评价设计。

对于STEAM的研究我们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我们与它的故事在今天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让我们一起同行在STEAM教育的路上,一路收获,一路芬芳。

参考文献:

[1]袁磊,郑开玲,张志.STEAM教育:问题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20,(03).

[2]詹泽慧,钟柏昌,霍丽名等.面向文化传承的学科融合教育(C-STEAM):价值定位与分类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20,(03).

(责任编辑 付淑霞)

2276500783321

猜你喜欢

项目化本土化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国际比较研究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浅谈项目化教学对中职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影响
基于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