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的统编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思考
2022-03-18刘正寿
刘正寿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自2019年9月陆续在全国推广使用,与以往教材相比,内容更详实,体系更完整,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注重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的掌握、学科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潜力的开发。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却面临着教学任务重、课时少的困难。因此,在进行统编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时,笔者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任务驱动就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的过程,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注重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的情境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逐渐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此,任务驱动要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构建学生新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在进行统编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时,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将任务主题化、问题化、内涵化,从而实现教学最优化。
一、创设情境,任务驱动主题化
在进行统编高中历史教学时,新情境的创设需围绕整个教学任务展开,要求具有统领整个课堂主旨的作用。任务情境需与学习主题相关,以课程标准为依托,以学生的认知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具体。任务驱动主题化的关键是领悟统编教材的教学理念,将顶层设计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进行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时,我依据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确立本课的教学任务主题为“变与新”。于是,引入以下材料进行教学情境创设:
隋唐五代时期是我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承上启下、趋向完备的时期。隋唐统治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旧制,革弊创新,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极大地加强国家的控制能力,从而也使皇权进一步加强,这是隋唐国力鼎盛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为如此,隋唐的制度对赵宋以降的制度有深远影响。
——曹大为、赵世瑜等主编《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下》
学生通过解读情境材料认识到隋唐的历史地位为承上启下,该时期制度完备、国力鼎盛,而隋唐國力鼎盛的主要原因是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制度,从而点出本课的课题,引出“国家治理体系”这一顶层设计,最终确立本课的任务驱动主题为“变与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在进行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设计时,我利用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无数革命青年都是“90后”甚至“00后”这一情境,他们为了国家民族命运,寻找救国道路的思想武器,并把思想武器作为毕生追求的信仰。我以《觉醒年代的青春之声》:“你有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怎样的青年?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进行设问,引发学生对自己的青春进行思考。又运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视频(节选)渲染,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站在天安门广场,紧贴着祖国的心房;
今天,我们歌颂人民英雄的荣光,见证如他们所愿的梦想;
今天,我们向党致以青春的礼赞,走过百年,风华正茂的中国共产党;
今天,我们对党许下青春的誓言,新的百年,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童心向党,奔赴远方!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节选)
根据情境材料再进行设问引发学生深思,在思维碰撞中找到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点。“青春的礼赞,青春的誓言,童心向党,奔赴远方。”道出了新时代青年的心声。其中“见证如他们所愿的梦想”,100年前的青年的梦想是什么?并用李大钊的《青春》进行回应。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 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李大钊《青春》(节选)
李大钊27岁写下《青春》,正值青春的年纪。这篇《青春》唤醒了无数青年,也唤醒了时代。再过一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李大钊成为当时捕捉时代变化最敏锐的先锋,成为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点燃了无数青年的信仰。在李大钊等人的带领下,无数青年以青春的名义践行着信仰的力量。为此,运用多种素材,将学生由现实带入特定历史时段,感受情境,进而确定本课的任务主题为“青春的名义,信仰的力量”。
二、细化主题,任务驱动问题化
确定任务驱动主题后,将任务主题细化,形成问题链。细化后的任务主题都需相互关联并有机结合。同时,问题链的设置要依据学生的认知体验,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庞杂的知识网络结构化。以问题导向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问题不断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对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进行设计时,确立“变与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任务主题后,根据教材的三个子目的内在逻辑关系,细化任务主题,每个主题围绕“如何变?为何变?有何新?”的问题链进行设计。分别为选官之法: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问题链为“如何变——科举制的形成发展、为何变——科举制出现的背景、有何新——科举制的创新之处”;中枢之制:从三省制到三省六部制,问题链为“如何变——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沿革、为何变——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原因、有何新——三省六部制的创新之处”;赋税之变:从租调制到两税法,问题链为“如何变——租调制到两税法的演变过程、为何变——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实行的原因、有何新——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创新之处”。通过三个学习任务的设计升华教学主题,师生之间围绕三个学习任务通过“如何变?为何变?有何新?”的问题链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通过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认识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深刻理解制度变化要与时俱进。
在对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进行设计时,依据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确立本课的任务主题为“新变化——文化认同”,针对教材的四个子目,整合教学内容,将任务主题细化为四个学习主题。分别为“程朱理学——新儒学体系的建构”“文学艺术——新文学体裁的兴盛”“科学技术——科技领域的新成就”“民族文字——多元文化的新交融”。围绕四个学习主题,通过材料引入,设计了四个对应问题以此升华学生主题学习的认识。四个问题分别是新儒学(程朱理学)“新”的表现及受到统治者尊崇的原因、辽宋夏金元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科技领域新成就的表现、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新特点。通过四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更好理解辽宋夏金元文化的新变化,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四个主题学习后,设置四个再认识,分别是:再认识程朱理学,感悟文化的精神内核;再认识文学艺术,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再认识科学技术,感悟文化的向心力;再认识民族文化,感受文化的交流互鉴。四个再认识围绕文化认同展开,将繁杂的内容凝聚在一起,是对本课任务主题的升华,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途径,是培养家国情怀的抓手。
在对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进行设计时,针对教材的四个子目,以“青春的名义,信仰的力量”为任务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围绕李大钊的青春细化为五个学习主题。分别为“青春与时代的相遇——五四运动”“青春与信仰的邂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青春与未来的憧憬——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青春与革命的碰撞——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青春与现实的思考——责任担当”。五个学习主题分别设计了五个学习任务,分别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脉搏、信仰的接触与传播、未来憧憬的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及中共一大代表的群体特征、正确认识大革命的失败(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积累的财富)、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关系。五个学习任务的设计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指引,激发学生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彰显本课教学立意,涵養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
三、升华主题,任务驱动内涵化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和反思历史,在价值引领下找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任务驱动内涵化就是通过任务驱动学习,学生能够建构历史知识体系,掌握历史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反馈学习成果,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客观辩证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在进行统编高中历史教学时,课程小结用任务驱动进行总结,既是对本课任务驱动的升华,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同时更能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思考。
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通过以下材料进行课程小结升华: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隋唐制度适应了隋唐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隋唐的鼎盛局面,为后世历朝历代国家治理提供蓝本。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学生思考后回到现实,认识到今天的中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制度更加完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越来越现代化。我国的制度能够契合时代要求,是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是最适合当代中国的制度。这样的课程小结设计做到了回应主题,既是学生思维升华的路径又是引发学生思考的过程,教会学生关注时代发展。
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通过以下三段材料进行课程小结升华: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
——李大钊(选自《<晨钟>之使命》)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选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有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选自孟晚舟抵达深圳宝安机场讲话
通过解读材料学生思考: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关系。学生思考后搭建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历史照亮现实。从李大钊到孟晚舟,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青春,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青年与国家、时代共命运同发展,个人成长成才应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新时代青年应该用责任担当书写最美青春,进而得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感悟,与导入“童心向党,奔赴远方!”相呼应。本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课,也是中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第一课,课程最后向学生介绍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就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形成“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认识。这样既是对后期学习内容进行预设和铺垫,又升华了本课的任务主题。
统编高中历史教学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认知,形成批判性的历史思维能力,涵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聚焦素养目标,通过任务驱动这一手段设置问题,以真实的问题链突破重难点,最终在问题驱动下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养成。
3630500559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