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1+2”模式下高一历史课程研究性学习解读

2022-03-18李惠康陆平涛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研究性历史探究

李惠康 陆平涛

新高考是吸收世界先进教育成果,顺应中国教育发展国情,立足于时代教育现状,力求推进素质教育,解决教育体制僵化所进行的一次改革,是我国一次朝向教育之理想和理想之教育的大探索、大实践。改革后,湖南等省份高考从2021年开始将不再实行文理分科,而是分物理类和历史类,实行 “3+1+2”的模式。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1]历史课程在中学的位置凸显无疑。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深入,历史课程的各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纷纷出台,风起云涌。目前,“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为热点。所谓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或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及在活动课程中利用一定的学时对历史系列知识综合运用、历史学科能力综合培养的学科内综合性专题的研究”[2],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是响应时代要求,在传统历史教育方式扬弃基础上,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创造性革新,具有内生性、生成性、循环性、创新性与可持续性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一、结合中学校情,创造宽松的历史教学环境

中学历史学习,主要是启发思维、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所以更需要“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努力创造宽松的历史教学环境,建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尽早参与研究学习的氛围。历史教学环境需要学校、老师与学生的共创共建。具体而言,学校应该结合校情与教学实际,科学规划,明确分工,整合教学资源,推动管理体制与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教师与学生作为环境创设的主体,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践行新的历史教学理念。

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宽松,有可选择的弹性空间。如湖南省高中历史2019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3]“第一单元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后有探究活动课战国变法历史素材阅读与探讨;“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设计探究活动课晚清七十年列强侵略与抵御外侵(1840—1911年)之历史展览;《中外历史纲要(下)》[4]“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组织活动探究课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之历史小论文;“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讨论欧洲在思想解放的同时新旧思想的碰撞与融合(14—18世纪),并形成系统理论思维。此外,我们还可以围绕教课过程中的重难点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如试论辛亥革命的成败、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利弊说、中外历史人物评论、手抄报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等。教师制定计划时就应留出足够的机动课时,让学生自选、自学或者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一些研究性活动课,如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中探究活动课篇章,以备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根据所学情况给予成绩,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及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研究性学习要加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力度。学生除上历史课外,还可多开些专题讲座课,如“历史与文化”、“历史与风水”、“历史与写作”、“历史与名著”等。提倡学生多去图书馆,多读与历史有关的经典名著,如《中国史纲》《世纪三部曲》《人类简史》《全球通史》《万历十五年》等;提倡进行社会调查,多写调查报告,根据情况给予成绩。拓展性学习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在交流探讨中提升学生的协作、创新与思考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环节

新高考改革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就是接触和反映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或方法的重要方面),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5]研究性学习的效果与教学方式、方法密切相关,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分组自学、讨论,以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代替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

分组以5人较为适宜。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第27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等课时,因教材内容相对简单,线索脉络也较清晰,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对照注释看,梳理课文,回答课后问题。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设计,增强课堂趣味性,增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讨论学习的比重,构建奖惩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教师可根据讨论的合作精神、热烈程度,讨论结果的准确率、观点是否有新意等给予评价。

(二)问题答疑应注重引导学生能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要尽可能具体化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这个道理。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中五四运动一目为例,在讲述五四运动过程中,学生喊出哪些口号时,如果直接向学生提问,学生只会照着课本中对应的知识点,给出相应的回答,提问较生硬,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和余地,整个课堂也容易显得沉闷无趣。但如果换一种问法,“如果你是当时游行队伍当中的一员,你将会对哪些方面提出抗议?你会喊出哪些口号呢?”。再比如,在讲授《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政变,你会随同康有为、梁启超一起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你认为哪种更明智?”这一下子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会迅速在历史学习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分析出三个人物不同抉择的理由。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具体问题的呈现取代直接答案的呈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分析,能提高课堂实效。

(三)课堂讲授是建立在积极有效的自学之上,讲授内容应该少、精、宽、新

譬如高二学考复习《走向整体的世界》课堂讲授。学生课前通過自学教材、观看微视频以及借助其他学习资源,完成自主学习任务:(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含义;(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3)以列表格的形式展示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的航海路线。这些知识点是教师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能解决的点,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而相对难以理解,要放在课堂内解决的点,是教师主导作用充分体现的部分。教师的及时点拨、指导、质疑、解疑的过程,也就是伴随难点解决的过程。这部分知识,难点包括早期殖民侵略两面性的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力、生产组织形式、社会关系、世界市场角度产生的后果。可以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材料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三、课内外沟通融合,搞好第二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舞台”,而丰富的课外学习与实践活动则是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排练与预演”,学生在课外搜集大量资料,进行整理、思考,进而提出问题,才可能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探索,因此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题目,网络资料,博物馆等实体历史资源,充实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素材。

(一)作业是训练学生研究学习的重要途径

高水平的作业练习设计涉及范围广,导向性与操作性强,方式灵活,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依据课堂教学与实际情况,注重习题的知识性、综合性与开放性,可以有效助推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如研究性学习“国别史研究活动课”,可以列出国别史研究的题目,要求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展示形式为历史小论文,结合PPT,进行课堂宣讲。

教师应注重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开展,研究题目的选择要以小见大,突出思辨性,以培養学生从多元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锻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开放性题目的结论也应该是开放性的,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的结论言之有据即可,避免教师独断式的评定答案正确与否,注意维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搞好第二课堂活动

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生知识结构与储备的基础上,引导、组织学生高效开展学习活动,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明确自身引导、监督、评价的职责。如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中,关于讲述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宫廷之辨时,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一组派出一个代表穿越时空,一人扮演秦始皇,一人扮李斯,一人扮王绾。一人旁白,通过旁白道出宫廷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通过三人精彩表演,学生了解清楚了秦朝推行郡县制管理地方的必要性。辩论的学习形式具有“寓教于乐”的特色,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表演结束后,教师就学生的具体表现、话语表达、动作等是否到位,给予客观中肯的评价,当然,以积极鼓励学生为主导。这样的表演体现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也极大地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并使课堂的教学活动延伸到了课外。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中学历史的本质内涵,是学习方式转型的需要,是课程教学的变革之路”,同时也是“历史教育本性的回归”[6]。尤其是在新高考改革下,它有着广泛的领域,又受着多方面的制约,不应该操之过急,成为一种时髦,必须认识到研究性学习也并非“无往不胜”。有的文体、有些课文适合研究性学习,而有的却不一定适合。如思想文化史与政治史相比,后者较适合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更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需要结合亲身体验、亲自参与调查研究,进行知识的整合和大胆创新,因而政治史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如必修一中的国别史比较研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历史上重大改革探索研究等都是被选择并使用效果显著的探究性活动。同时,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因地制宜,有针对性推进研究性学习。对此应该有一个客观、公允的态度,既不应一概肯定,也不应一概否定。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除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之外,还需要具备沟通交际与组织管理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保证研究性活动的有效开展。

【注释】

[1]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人民日报》2015年8月25日,第1版。

[2]殷俊:《试论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2001年第6期,第41页。

[3][4]张海鹏、徐蓝:《中外历史纲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2页。

[5]于有西:《历史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8页。

[6]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渐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4—225页。

3431500559582

猜你喜欢

研究性历史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研究性学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