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广西壮族织锦技艺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2022-03-18林道佳

设计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创产品创新设计博物馆

林道佳

关键词:广西壮族 织锦手工技艺 博物馆 文创产品 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J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1-0060-04

引言

壮锦作为广西地区壮族文化众多载体之一,因外观上的时代审美性和功能上的广泛性。使其在广西民族非遗工艺品中扮演重要角色。每一幅精美艳丽的壮锦就像是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广西地区博物馆的壮锦文创产品正是众多引人入胜故事的“舞台”。随着我国在工业化和智能化领域的快速发展,关于广西壮锦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延续发展方面仍需要深入探究,提高壮族非遗传统技艺的市场价值,更好地传递广西民族文化故事,解决壮族非遗文创与大众生活难以融合的问题,提升广西壮族文化软实力,开创我国壮锦文创产业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广西地区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发展现状

壮族织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广西对外文化传播的一张特色名片,为广西地区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与壮锦相关的各类展览馆和手工体验坊日趋增长,但在壮族织锦文化产品的研发上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根据对广西地区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创新产品甚少。目前广西地区博物馆壮锦文创衍生产品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壮锦文化挖掘不深。这类文创产品普遍是对壮锦图案的简单套用,文化传承功能不强,另外,与广西地域的旅游资源结合甚少,再有文化推广力度不足、产品售价较高的问题,这类文創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广西区内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应当适当加入旅游地区民俗特色元素,结合传统技艺和风格,设计具备旅游纪念品特征和含义的产品。”

(二)文创产品的创新程度不高。目前大部分壮锦文创产品仍停留在壮锦纹样的直接拼接和承袭,图案与产品形态之间的契合度不足,缺少对壮锦图案特征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系统的设计提炼和升华 。在文创产品构思时不应只关注图案符号的简单化切入,而是对壮族织锦文化有深度的挖掘。

(三)壮锦手工艺的设计转化不足。主要还是以手工艺的观念开发,在表达形式上过多突显手工艺特性,忽略了手工艺的设计应用,没有融入工业设计思维,产品大多数以艺术装饰品呈现,实用性与体验感不强,实用价值较低。

(四)设计形象意识薄弱。产品与当代消费者的审美意趣匹配度不高。当前大多数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缺乏系统化的产品识别设计,还没有塑造具有系列感以及传播力的民族文化形象,产品与产品之间缺乏统一的设计基因。

当前,广西壮锦与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京云锦和成都蜀锦,对它们在开发和设计文创产品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后,总结得出:无论是开发模式还是相关产品的表达手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其表现形式单一,大部分还停留在壮锦图案元素的应用阶段,缺乏具有民族文化基因以及民族生活美学的文化创意产品。如图1所示。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目前广西地区博物馆壮锦文创衍生产品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结合广西壮锦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的比较分析,归纳三者在开发模式、产品特点和展销平台上的异同,为壮锦文创产品设计定位提供参考依据。

二、壮族织锦技艺的内涵及工艺特点

根据上文对广西地区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的发展现状分析,可见目前产品存在文化挖掘不深、手工艺的设计转化不足的问题。因而,解决这两方面问题,还需要以壮锦技艺的基本内涵及其手工艺特征切入产品的研发。

壮族织锦,简称壮锦,建国以前称为“僮锦”,是广西地区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属于古老传统的手工艺品,也是广西壮族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工艺品。据史料记载以及考古发掘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而至宋代才出现真正称为“锦”的纺织品,据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美衡志》中记载:当时壮锦出产于广西的左右江。迄今为止壮锦已有上千年历史,可见壮锦发展历程之悠久。迈入21世纪,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对壮锦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目前广西壮锦生产集中于广西靖西、宾阳和忻城一带,分布在桂东、桂南等地。目前,壮锦及其手工技艺已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亦是广西靖西县地方传统手工技艺。

壮锦手工技艺,在历经宋、明清、清末民初以及建国后几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目前壮锦技艺已有一套十分完备的体系,亦是一套自成体系的壮锦织造手工技艺以及流程。其工艺特点包含三个方面:

(一)壮锦织造

壮锦织造是一个繁复的过程,其制作方法与原理跟其他锦缎基本上一致。大多数纯手工的壮族织锦采用传统的壮族竹笼机编织而成,竹笼机是由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四部分组成。竹笼机上最大的特点在于机上的“花笼”,其主要用于提织花图案。匠人通过“花笼”进行起花是壮锦的一大特点。为了增强壮锦工艺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在制作的工艺上会经过:图案设计(绘制意匠图,在编织壮锦前需要绘制意匠图,其制作目的是为下一步的挑花编结花本作参考之用)-制作纾子-牵经线-穿筘-转经筒-装织机(分上下两层经线)装联动装置-纺线-染色-浆线-卷纱-拉/牵经线-穿棕-穿筘和结花板等工序。从织前准备、装机到织造整个过程经历至少十五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讲究。在壮锦产品制作过程中,设计者先绘制意匠图,匠人依据意匠图挑选合适的纺织线材料制作。

经过对壮锦织造过程的观察与分析,总结得出如下特点:

1.少数民族锦中,常用通经断纬技艺;

2.“挑花结本”是壮锦最核心的技艺;

3.意匠图普遍采用五织五方式绘制;

4. 织壮锦的过程是人与织机相互协调配合的过程;

5.壮锦材料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其质量与美观度。

由上文可见,壮锦手工技艺是一套完整的织造体系,每道工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时工序亦可以单独抽离,依据其属性进行转化,并服务于文创产品设计中。

(二)图案纹样

壮锦的图案纹样既凝结了壮族妇女手工智慧与深厚情感,又铭刻着壮族悠久历史发展及演变的印记,承载着壮族丰富独特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回忆。壮锦图案样式可应用于多个品类,不同的品类有不同风格的图案样式。其中较典型的品类是壮族服饰,其图案大部分灵感来自于自然界山川河流、人物、动物以及花草鱼虫等元素,并对这些元素进行模仿、提炼、概括和优化,并应用于服饰中。

将壮锦图案纹样进行梳理,主要归纳为三种纹样,如下所示:

1.以花卉植物为主题的复合纹样,例如稻穗纹、桂花纹、荷花纹、八角花纹等;

2.以几何形态为特征的装饰性连续纹样,例如云气纹、水波纹、回形纹、十字纹和井子纹等,它们大多数以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单独纹样的形式呈现在服饰用品中;

3.以吉祥瑞兽为主题的纹样,例如蟒龙纹样等。在瑞兽图案设计上,壮族妇女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想象后再进行纹样元素提炼、加工变成图案。

壮锦图案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大部分象征吉祥幸福的纹样;

(2)表现鲜明的民族特色;

(3)纹样线条概括凝练,大部分是连续对称的;

(4)反映壮族人民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壮锦图案纹样饱含丰富的民族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形式上构图巧妙、形态生动、结构严谨,反映壮民族质朴本真的审美观,亦体现了壮锦纹样特有的连贯、均衡的民族格调。

(三)图案色彩

壮锦的图案与色彩两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精巧鲜明的壮锦语言。壮锦图案色彩具有层次分明、对比明晰、艳丽夺目以及配搭和谐互融的特点。色彩配搭时常有互补色与邻近色交错运用,使得图案色彩在统一的色调中产生独特的韵律感。在色相上,壮族妇女常用“五色”经线,“五色”分别是指:蓝色、青色、绿色、红色和黑色。除此以外,壮锦色彩还包括橘黄色、中黄色、粉红色和紫色等十几种。而在色彩的配搭上通常有:橘黄-蓝色-青色组合、红色-蓝色-青色组合以及粉红色-红色-蓝色-黑色组合等。

壮锦的配色与汉锦配色有较大的区别,在编织过程中一般需要经过二次配色,分别是意匠图配色和挑花织锦配色。匠人根据不同的图案主题配搭相应的色彩组合,以更好地体现主题的特色。色彩斑斓的壮锦是壮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领悟的高度总结,反映出她们对美的期盼、向往与追求,也反映了壮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感悟。古籍《广西通志》中亦有相关记载,“土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根据对图案色彩的分析,总结出壮锦色彩具有以下特征:

1.用色大胆、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

2.用色概括、提炼,可根据需要作适当夸张、变色;

3. 五色纺织线常用于衣、裙、巾、被之中,与壮民爱彩有关。

根据上文总结得出:壮锦图案色彩种类繁多,自成一套完整的用色体系,色与色之间的组合既有视觉上的审美功能,又有文化上的传播功能,以及在精神层面的隐喻性,富有壮族文化的意韵。

(四)壮族织锦技艺现有的挑战

如何将壮族织锦技艺文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消费大众,吸引到中年及年轻消费人群的关注,是当前壮锦文创产品市场面临的挑战。而新一代年轻受众对壮锦非遗技艺及其悠久文化是否能产生兴趣感和认同感,这关乎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因此,壮锦技艺如何得到他们的喜爱与欣赏亦是研发和设计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综上所述,壮锦织造过程作为整个壮锦手工技艺系统的基础部分,为编织意匠图中的精美圖案提供前提条件,织造中所采用的技艺与材料对图案纹样及其色彩亦有影响,三者相互关联。经过对壮族织锦技艺的内涵及工艺特点进行探究,提炼出有效的设计要素。除此以外,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壮锦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种类繁多,功能多样化,为了能更有效地探索壮锦文创产品设计的应用策略,有需要对广西地区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的类别进行深入分析。

三、当前广西地区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的种类

博物馆壮锦类文创产品是壮锦文化的载体,也是为壮族非遗文化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的情感纽带。当前广西地区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不仅有自主研发的馆藏壮锦纪念品,亦有与不同业态合作 开发的“跨文化”类壮锦文创产品。文创产品是区域独特的文化载体,应具有文化含量高、工艺性强的特点,兼具收藏性、地域性、实用性。作为广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壮锦非遗类文化产品,其种类也在不断扩展,并延伸至其他新的领域。

(一)广西地区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的类别分析

从目前广西本土博物馆开发和推出的壮锦文创产品情况,按品类特征与功能属性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1.传统日用与装饰类产品,即壮族人民生活中应用壮锦元素的各种日用品与装饰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广西区内博物馆商店开始销售壮锦类文化用品与工艺品。包括:服饰用品、生活用品和装饰品,例如,衣裙、巾被、背包、背带芯和台布等。

2.文化创意类产品,是指结合创意思维的壮锦文化产品。2007年至2018年,随着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潜力逐渐受到重视。广西本土博物馆开始自主开发和销售壮锦类文化产品,包括:印有壮锦纹饰的多种日用品,例如壮锦纹样杯子和抱枕、壮锦纹饰的手机壳等,还有壮锦主题的文化用品和馈赠纪念品等,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纪念茶具《守望相助》作品,如图2所示。

3.“跨文化”多元融合类文创产品,是指壮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多元化融合,也体现在中西文化的交融。自2015年至今,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民族地区博物馆探索多元化的合作开发文创产品模式,其开发的目的是吸引年轻群体对民族文化的关注,使更多年轻消费者对壮锦传统技艺产生兴趣。

(二)当前广西地区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的潜在规律

经过实地调查和用户访谈,笔者结合实地调研分析数据,从用户与产品角度切入,对以上三类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如下规律:

1.从用户角度出发挖掘潜在需求:(1)为年轻人群而设计,大部分产品针对有一定经济购买能力的高收入中老年群体进行设计,而面向年轻用户的十分有限,中青年群体对壮锦文创产品的认识以及关注度不足,普遍对其兴趣不浓厚,极大降低购买意欲;(2)产品有生活气息,有“生活化”的特质,当前大多数壮锦文创产品缺乏“生活化”的应用;(3)融入当代大众生活,大多数壮锦文创产品难以与大众拉近距离,究其原因,是它们大部分并没有形成一种自身的、具有民族美学的生活方式。同时不少壮锦文创产品一味强调图案纹饰的作用,在没有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将壮锦纹饰与现代产品生搬硬套,造成产品与传统文化割裂,消费者难以从中获得共鸣和感动;(4)贴合大众审美意趣,有设计感与美感,具有系统化的产品识别设计形象特征;(5)文创产品品类的扩展及延伸性。

2.从产品角度出发洞察潜在问题:(1)产品市场定位不明晰;(2)产品经营档次布局不均匀、产品线不全;(3)缺乏创意、品种较为单一;(4)缺乏实用性与体验感;(5)文化挖掘不深;(6)手工艺的“设计化”转化不足,工艺性不强,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开发普遍存在缺乏设计感、美感、实用性等问题。;(7)与广西地域旅游文化结合较少。

综上所述,当前壮锦文创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亟待解决产品在研发与设计阶段的瓶颈问题,为后续的产品制造实践提出理论和技术上的引导。

四、融入壮锦技艺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策略

在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的设计构思阶段,如何使设计的产品既有明晰的市场定位,又具有产品独特的设计形象特征,同时又能体现广西地区壮族织锦的手工技艺之美,且能融入当代都市人的生活中,将是设计者需要考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对壮族织锦手工技艺元素进行提炼和日常生活用品的关系研究中,如何将手工艺元素巧妙、合理地转化至生活用品中,是壮锦文创设计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构建新设计策略的缘起。因此,有必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

(一)融入壮锦技艺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思路

根据上文对当前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种类的分析,归纳出目前市面上壮锦文创产品存在的若干规律,提出针对此规律的两种设计思路:

1.壮锦手工技艺的解构。长期以来,壮锦纹饰的应用都是主流的设计方向,而忽略手工技艺的应用,在具体设计中适当增加手工技艺要素,对壮锦织造技艺中的环节进行进行分解,提取关键的工艺元素再重新整合形成新的技艺组合,并应用于壮锦文创产品中。另一方面,壮锦非遗技艺本身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将其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中并综合体现相关的信息,在信息的协调和处理过程中,必须要借助其他类型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出有形的物态化产品。

2 .壮锦手工艺的“设计化”转换,并应用于博物馆文创产品中。壮锦传统手工技艺应该有运用于产品的潜力,而并非停滞于过去的装饰状态,通过现代设计理念植入壮锦手工技艺中,技艺经过设计后可转换为新的要素,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创新程度。基于目前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娱乐化(Entertainment)、情感化(Emotion)和教育化(Education)的设计方法,即“3E设计法”,赋予产品新的价值,亦可以运用生活化(Lifestyle)、年轻化(Young)和亲民化(People friendly)的设计方法,即“LYP设计法”,以解决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难以融入当代生活的困境,增强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如图3所示。

(1)壮锦手工艺的“设计化”转换分析模型概述壮锦手工艺的“设计化”转换分析模型由笔者提出,是一种针对用户对于壮锦文创产品的潜在需求与问题归纳而建立的设计模型。该模型将洞察出的潜在需求及痛点信息统归为以下六类:情感化(Emotion)、娱乐化(Entertainment)、教育化(Education)、生活化(Lifestyle)、年轻化(Young)和亲民化(People friendly)。该模型的意义在于通过合理、科学的分析方式帮助开发者寻找到壮锦手工艺的“设计化”转换路径。从用户角度出发提炼的潜在需求涵盖使用心理及行为等因素。

壮锦手工艺的“设计化”转换分析模型特点:实现手工技艺的“设计化”转换,必须先植入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工业设计的思维。壮锦文创产品设计者可根据产品研发目标,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亦可同时应用以上两种设计方法实施项目研发。壮锦手工艺的“设计化”转换分析模型应用方法:当需要赋予产品新价值或创意附加值时,可选用“情感化”于“娱乐化”设计方法,即“2E”法;当需要解决融入大众生活问题时,可选用“生活化”于“年轻化”设计方法,即“LY” 法;当需要提高产品的创新程度时,可选用“教育化”于“亲民化”设计方法,即“EP”法。

本设计思路将壮锦织造技艺解构化,并以精巧的意匠和五色棉线的语言,表达壮族织锦的美学特征。使产品不仅和传统的旅游文化工艺品形成了视觉上的差异,也让产品能应用于当代生活语境中,通过工业设计思维介入壮锦文创产品设计,对壮锦技艺进行“设计化”转换,使产品成为一款符合时下消费者本身审美品位的、具有当代特征的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

(二)融入壮锦技艺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原则

经过上文对壮锦文创产品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的探索,笔者运用壮锦手工艺的“设计化”转换分析模型,结合广西地区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的潜在规律,总结得出融入壮锦技艺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五个原则,如下所述:

1.工艺服务于设计原则,即传统手工艺可作为设计要素,成为设计过程中的一部分,工艺亦可提高设计的潜在价值。壮锦文创产品的发展不能完全脱离手工技艺,也不能摒弃传统织造技艺的存在价值,而是应该尽可能地保留、保护、延续和发展它们。

2.产品风格系列化、生活化原则,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品类可呈多样化态势发展,但需要适度控制,避免过度开发而浪费手工艺资源,产品之间应该形成统一的设计形象和系列化的风格特征。

3.符合当代社会潮流与大众审美意趣原则,是指壮锦文创产品需要结合当下社会的潮流元素,通过设计使其具有时尚的特征,同时在视觉上能符合大众的审美偏好。

4.“纯手工”技艺开发与质优原则,是指对“纯手工”元素的重视以及科学、合理地开发,尽可能强调“纯手工”的文化以及经济价值,让“纯手工”技艺成为高品质、高档次的代名词。

由上文所述,总结得出:壮锦文创产品能受到消费大众的青睐,在设计时不仅要贴合社会潮流与大众审美趋势,“纯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以及应用于产品设计中亦是重要的因素,还要遵循产品风格系列化、生活化设计原则,使得壮锦手工艺能真正服务于文创产品设计。

结论

民族非遗文创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消费大众需要更多富有创意、具有创新价值的民族文创产品。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的研发过程亦需要结合现代的设计思维,另外,亦应考虑传统手工技艺在开发与设计阶段所扮演的角色。若能科学、合理地运用手工技艺的元素,结合前沿的工业设计思维,将有利于提升壮锦文创产品设计的整体水平,为品类的拓展开辟新的思路。本文根据广西地区博物馆壮锦文创产品发展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壮锦技艺的内涵及特点的分析,创新性地探索了一种融入壮锦技艺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策略,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只要适当合理地运用设计策略中的“3E设计法”和“LYP设计法”,可有利于提高年轻消费人群对壮锦文创产品的喜好程度,亦有效提高其市场价值,有助于解决目前壮锦文创产品给消费者以“高冷”的印象、以及与当代大众生活难以融合的问题。当前,作为广西地区博物馆展销的壮锦文创产品更需要前瞻性的研发路径和创新性的设计思路,才能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開创我国壮锦文创产业发展的崭新局面。

3035501908263

猜你喜欢

文创产品创新设计博物馆
博物馆
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创产品意义重大
苏州昆曲文创产品的再设计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民族元素在文创产品中运用的教学改革
家用水汽治疗仪的设计与实现
园林道路设计创新应用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